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9-05-23 17:45:25 来源:陕新发布

5月22日上午10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到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处长沈炳岗先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先生,将向大家介绍关中地区"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发布会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处长吴忠涛主持。

pic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处长吴忠涛: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

2017年4月,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科技攻关项目自启动实施以来,有效增强了科技在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2018年7月,生态环境部决定在汾渭平原11个城市推广应用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目前,我省关中地区"一市一策"工作正有序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处长沈炳岗先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先生,将向大家介绍关中地区"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沈处长介绍关中地区"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pic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处长沈炳岗: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关中地区“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一、“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背景

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第170次常务会审议决定由生态环境部牵头,联合科技、中科院、农业、工信、气象、卫生、高校等部门和单位,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重污染天气应对和空气质量长期改善路径、居民健康影响与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关。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建立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创新工作模式,实现了科研组织实施机制的创新,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环境管理决策、实际治理工作紧密结合。鉴于此,2018年7月9日,生态环境部决定在汾渭平原11个城市推广应用“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

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在汾渭平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的通知》(环科技函〔2018〕71号)规定,一市一策” 跟踪研究工作组由中央级科研单位和地方相关科研单位共同组成,跟踪研究工作组通过深入一线、驻点指导的工作方式,主要开展各市大气污染来源解析、源清单编制、应急预案修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污染源治理、管理决策等研究,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

跟踪研究由生态环境部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各城市跟踪研究工作组以及各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完成。其中,生态环境部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研究工作的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是跟踪研究工作的技术抓总单位;各城市跟踪研究工作组是跟踪研究工作的责任主体;各市人民政府是跟踪研究工作成果的用户;汾渭平原所在的3省生态环境厅主要对行政区域内各城市跟踪研究工作进行日常调度和监督管理。我省西安、宝鸡、咸阳、铜川4市“一市一策” 跟踪研究工作组牵头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渭南市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8年9月全省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动员会暨关中地区“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推进会后,我厅迅即落实会议要求,指导各科技团队细化“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实施方案,尽快入驻各市。我省关中各市“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已于去年11月全面展开。

二、工作进展情况

关中5市“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在关中五市共配备专职驻点人员50余人,共投入各类仪器设备50余台,配备仪器操作技术人员40余人,采用国际先进的高精度在线测量仪器设备,获得了关键有机组分、离子、重金属、光学吸收和常规气体等关键组分实时数据,为及时防控提供可靠科学数据支撑。利用四通道颗粒物采样器,离线采集石英和特氟龙滤膜样品5000余张,为各地市污染成因与规律分析积累样品。其中,咸阳工作组先后6批次共计30人次分别对咸阳市下辖的6县(市、区)实地调研工作,并给当地政府指出了相应问题和解决方案。宝鸡工作组实地调研11次,推动了宝鸡“禁土令”的落实,扬尘改善效果明显。指导陇县和渭滨区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时应急预案的启动。铜川工作组针对王益区污染居高不下及印台区CO浓度异常升高的问题展开实地调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渭南工作组完善了重点区域精细化管控清单,对渭南高新区NOx污染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涉VOCs企业开展现场核查。

截至4月1日冬防期结束,五市工作组共提供各类工作报告(空气质量研判日报、周报、月报、重污染天气污染分析报告等)921期。与此同时,我厅要求各工作组提高预报能力,在72小时预报的基础上开展未来一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组织各工作组在关中重污染天气应对期间,每日解读各地工作情况、分析雾霾成因与研判预测变化趋势,从科学的角度提出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形成“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的重污染应急应对模式,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得到不断融合。在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一市一策”跟踪研究组还积极接受媒体采访,向公众解答重污染天气相关问题。以2019年2月19日-3月1日污染过程为例,减排模拟评估结果显示,“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专提出的针对性减排措施使西安、宝鸡、咸阳、铜川和渭南的PM2.5小时浓度最高值分别削减了12%,19%、15%、 14%和18%,重度污染时长比基准情景分别减少了20小时、41小时、12小时、68小时、35小时。

总体来看,关中“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工作组在科学研究上瞄准了各地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管控措施互为一体又各有差异,建立了省级层面政策制定、市级层面政策执行、区县级层面上传下达、乡镇级层面实际操作的工作机制,为关中地区的空气污染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初步达到了科技治霾的目的。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按规定,我厅主要对行政区域内各城市跟踪研究工作进行日常调度和监督管理。下一步,我厅将继续加强对相关地市的工作调度和管理。一是督促各市政府建立市级协调机制,建立考核、追责制度,从政府层面推动工作。二是进一步强化监督,对未完成任务目标或进展缓慢的工作组,主动约谈工作组主要负责人并将有关结果向生态环境部报告,并督促工作组逐步解决研究成果时效滞后、针对性不足和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三是指导各地政府加大对“一市一策”研究成果的应用。同时,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适时向陕北、陕南试点推广。

谢谢大家。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处长吴忠涛:

感谢沈处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单位名称。

陕西日报记者:

如何确保各市的“一市一策”团队是真正的精兵强将?生态环境厅对团队的选取、考核有没有严格的标准?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处长沈炳岗:

 “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是生态环境部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按照“自愿合作、友好协商、自愿组建”的原则,与各城市对接后确定的。研究团队主要由长期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中央级科研单位和地方环科院、监测站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等共同组成,以签订四方《跟踪研究任务书》的形式开展工作的,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各方权利和义务。

生态环境部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是《跟踪研究任务书》的甲方,负责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依据《跟踪研究任务书》和《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管理办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数据管理办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实验室管理办法》,采取定期检查、约谈、通报、第三方评估和责任追究等措施,对研究团队监督考核,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是《跟踪研究任务书》的乙方,受生态环境部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委托,主要负责研究的技术管理、培训和质量控制工作,提供统一技术规范、要求和方法,从技术层面保障了研究工作质量。

各研究团队作为《跟踪研究任务书》的丙方,按上述要求开展工作,并接受监督检查。各市政府是《跟踪研究任务书》的丁方,是研究工作成果的用户,负责评价、应用跟踪研究工作成果。

通过上述方式选择的“一市一策”团队及建立的工作机制,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取得较好的效果,实现了科研组织实施机制的创新。承担我省关中5市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也基本完成了《跟踪研究任务书》确定的阶段性任务。我厅受生态环境部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委托,下一步将继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并严格按照上述考核要求,检查各市政府和研究工作组是否履行职责,通过约谈、通报、建议问责等方式推动工作,从而确保研究工作质量。

国际在线:

您好,我是国际在线的记者,我想请问一下污染物源解析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有哪些作用?

pic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

我国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来源复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电厂和工业锅炉、家用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垃圾开放式燃烧、粉尘等都是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对这些污染物的来源进行识别就是源解析工作。PM2.5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来源识别,只有对其来源有准确的认识,才能确定其污染程度,为污染减排、PM2.5质量控制提供定量依据。因此来源识别一直是、也将仍然是PM2.5研究的重要问题,这也是“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目前,“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在关中开展的源解析工作按照时间尺度基本分为3类。首先是常态污染下颗粒物的来源,主要采用离线滤膜采样分析的方法,结合数学模型来分析关中各地市年度或者季节上的污染物来源问题,为制定长期颗粒物污染防治方案提供支撑;其次为针对特殊时期的源解析工作,比如重污染事件,主要采用离线滤膜分析和高精度在线仪器结合的方式,为制定短期的防控措施服务,比如解析重污染天气下颗粒物污染的来源,为颗粒物重污染应急响应决策提供支撑。最后是在线源解析工作,采用高精度在线分析方式,可对日内的污染物来源进行解析,开展快速源识别。

总体来看,为实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需要对城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来源进行深入研究,准确识别并定量主要污染来源的贡献,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腾讯网记者:

“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进行后,依然存在重污染天气,那么此项工作对重污染天气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哪里?如何评估?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

重污染天气应对期间,“一市一策”科研专家团队通过召开环境空气质量研判会,密切持续关注环境监测数据,对重污染过程进行污染来源和成因分析,提供建议性管控重点。同时预测未来三日的空气质量,及时发布重污染预警启动、预警解除或预警升级等信息,并评估应急减排效果。简单说,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的效果体现在削减重污染时期污染物浓度峰值,缩短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长。例如,在2019年2月19日-3月1日的减排模拟评估结果显示,关中5个城市PM2.5峰值降幅12%-19%,且重度污染时长显著缩短。

评估方法是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比如WRF-Chem,输入应急减排量、气象要素、大气化学反应和全社会大气污染物排放等信息,模拟计算无应急减排情况下重污染天气演变趋势,进而计算应急减排情况下的改善情况。在2019年2月19日-3月1日的减排模拟评估结果中,关中各地针对性减排措施使得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宝鸡市和渭南市的PM2.5小时浓度最高值削减幅度分别为12%,15%,19%、14%和18%。采取减排措施使得西安市重度污染时长比基准情景下降低了20个小时;宝鸡市的重度污染时长降低了41小时;咸阳市的重度污染时长降低了12个小时;铜川市重度污染时长降低68小时;渭南市重度污染时长降低35小时。

中新社陕西分社:

目前在"一市一策"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

尽管前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科技精准治霾的效用。

一是“一市一策”团队与当地政府之间工作互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还需要继续探索科学研究如何与政策管理紧密结合。二是实施精准管理和基础数据、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匮乏存在矛盾,需要尽快推进各地市排放源清单编制。三是预警预报精准度不高。由于关中各地市地形各异及排放源精度不足等原因,目前的72小时污染预报的精度不够高,难以及时提供预警预报信息,导致各级应急响应措施实施有偏差。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进行如下工作:

1、加快各地市排放源清单工作编制进度、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加强各地市的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结合二污普普查数据编修核实,尽快推进源排放清单中十大类污染源排放活动水平调查,核算九种污染物排放量,尽快完成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等,为模式模拟、效果后评估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库。结合“一厂一策”工作,完善冬防期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的编制。

2、采用先进技术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力度,提升技防的精度。采用先进技术实时监测工业排放源、散乱污企业的排污状况,通过多种途径督促企业整改,切实落实重污染错峰生产和应急减排。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的开展先进小型化、网格化监测措施,利用智慧平台网格子站监测数据,发现问题及时督察,利用科技手段代替“跑腿查”。加强卫星遥感、“蓝天卫士”系统及无人机等在秸秆/垃圾燃烧、扬尘管控方面的应用,实时发布排污点监测信息。

3、优化现有模型系统,提高预警预报的精准度。集成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建立具有优良业务适用性的预报预警系统,提供高分辨率的精细化预报结果;综合客观数值模拟结果以及主观重污染研判系统,优化预报模型系统,建立预测预报—决策会商—预警发布—应急响应—跟踪评估—预案修订等全流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切实提升关中各地市空气污染预报预警水平与应对能力。

4、加强关中城市群联防联控工作,提高区域科技治霾的精准度。利用关中地区高分辨率污染源排放清单和第三代环境空气质量模拟系统,在对现有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效果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关中实时空气质量智能管理系统,开展关中地区大气污染物减排方案和城市间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对策研究,为实现该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地方政府科技治霾的精准度。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处长吴忠涛: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