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科技创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效介绍

时间:2025-08-27 17:25:21 来源:陕新发布

pic

8月27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白崇军,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科技人才处、外国专家服务处处长马玲,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刘磊出席,介绍陕西科技创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周颖主持。

pic

周颖: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白崇军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陕西科技创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效,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省科技厅科技人才处、外国专家服务处处长马玲女士,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刘磊先生。

下面,首先请白崇军副厅长作介绍。

pic

白崇军: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各界人士、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为抓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有效统筹省内科技合作资源,不断丰富完善科技合作方式,“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下面,我从四方面介绍:

一、建设高能级合作平台,搭建科技开放合作载体

一是启动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2022年,我省启动了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建设了3家国家级、15家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合作。近三年,共取得国际(国内)领先技术44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3项,实施技术成果转让30项,孵化科技企业6家。

二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截至目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8家。近三年,共组织承办各类国际会议和论坛446场,引进海外(含港澳台)高层次人才494人,输出技术223项、引进技术45项,实现国产化替代4项,突破技术瓶颈32项。

三是建设了一批海外科技示范园区。围绕良种繁育、盐碱地治理、粮油作物、生物健康等领域,支持杨凌示范区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设了12个海外科技示范园区,累计辐射面积超3000万亩。2025年新建成了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吉苹果示范园,完成6057株苗木定植,预计苹果亩产提高300公斤以上,产量比当地果树增产30%以上,实现了中国种苗、设备、技术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示范推广。

四是推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以下简称白科院)中国分院建设。去年8月,中白两国总理见证签署了西北工业大学与白科院关于设立中国分院的合作意向备忘录;今年3月,双方在西安召开了中白合作见签协议双边推进会;今年6月,白科院中国分院在陕正式揭牌运行;今年8月,双方新签署项目合作协议16份,为中白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合作增添新动能。中国分院建设由西北工业大学牵头、省内相关单位参与,将按照平台化、项目化、专业化、国际化、产业化的原则,搭建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和高水平专家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互利合作。

二、实施高水平合作项目,提升对外科技合作影响力

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全力支持省内创新主体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和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十四五”期间,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施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30项;另一方面,深入实施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围绕我省对外科技合作重点方向,去年新设立了中亚科技合作专项,今年又新设立了白俄罗斯、港澳台科技合作专项。“十四五”期间,支持我省创新主体实施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70项。

通过实施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我省创新主体与国外合作伙伴联合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西安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攻克了高温锂电能量密度低和寿命短的世界级难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共同开发了面向太空电站的高效微波无线传能收发天线阵列设计方法,相关科研成果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三、举办高质量科技会议展览,汇聚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源

一是举办陕西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自2017年以来,陕西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了九届,先后有17个国家和国内25个省(区、市)组团参展,超过14万人次到会参观洽谈,15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达成意向合作256项,意向签约金额275.7亿元,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政产学研用金”高效联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举办丝博会相关配套活动。“十四五”以来,每年在丝博会期间策划举办高水准科技展览、成果路演、专题推介等活动。第七届、第八届丝博会上,分别举办了秦创原科技成果路演推介会,现场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7项,金额近20亿元。今年第九届丝博会上举办了科技创新展,展区面积1万平方米,共有来自250余家企业的1000余件展品参展,展会线下参观人数突破5万人次,充分展示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等工作成效。

三是常态化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定期组织省内单位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2024年9月,组织省内8家单位参加了中国—东盟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集中展示了秦创原平台建设成效。今年5月,在撒马尔罕组织承办了中乌地方合作论坛“中乌商品展——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共组织了21家企事业单位参展,促成签约项目6项。今年6月,组织省内20家单位赴成都参加了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科技创新成果展,斯里兰卡科技部部长、格鲁吉亚教育科学与青年部副部长等外国政要到场观摩。

四、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文交流,夯实对外科技开放合作根基

一是开展高层次科技交流活动。去年以来,会同高校先后两次举办中白专家双边交流活动,共有约120名白方专家参加,期间还举办了空天技术与空间科学等分论坛。2024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独联体钛科技周,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76名钛合金领域专家学者与中国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代表近千人围绕钛合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今年6月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在阿拉木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中国—中亚绿色能源院士论坛,来自中亚五国的17位院士及百余位学界代表出席,围绕地区绿色能源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

二是加强技术交流培训。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先后承办了商务部、科技部面向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培训项目82期,为上合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2600余名,培训总量较过去10年实现翻番;顺利开展了巴基斯坦“千人计划”,首批292名学员完成了3个月农业技术培训;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远程技术讲座50期,5万余人次在线参与学习。

三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通过“校招共用”方式帮助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57名。持续提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联办”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外国专家来华便利度,当前,全省持有效工作许可外国人共3500余人,其中A类(外国高端人才)占比约20%。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全国国际科技合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锚定科技强省建设目标,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为动力,纵深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开放能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努力推动我省“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再上新台阶。

周颖:谢谢白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报道:我了解到这几年我省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基地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请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建设成效。

pic

刘磊: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联合实验室建设方面,与37个国家的49个科技创新主体开展了科技合作,与15个国家的47家创新主体签订双多边合作协议47项。合作国家覆盖中亚、欧洲、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合作领域包括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化工、卫生健康、绿色建筑、现代农业等。近三年,依托联合实验室共获专利授权512件;通过成果转化创收1.37亿元;共引进境外高层次专家140人,培养博士253人、硕士636人。中国—中亚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合作内容列入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清单。依托中哈联合实验室签署的通过微小卫星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协议列入中哈两国元首会晤成果清单,实施的中哈卫星地面站建设项目,及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与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共建的省中医脑病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项目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配套活动上正式签约。西北工业大学依托中哈联合实验室,将国产卫星遥感技术及系统应用于哈萨克斯坦山地滑坡风险区监测与评估,建立了中哈空地协同一体化自然灾害监测新路径,构建了境内外遥感监测协作机制。西安交通大学依托省电子陶瓷与器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功突破了高性能弛豫铁电单晶技术瓶颈,实现成果转让8项,孵化科技企业2家。

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方面,与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家机构建立了稳固关系。近三年,依托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联合实施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49项,申请国际专利151项;建设国家级人才团队38个、省级人才团队204个,培养高层次人才2500人。陕西省飞行器设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首创了百维级全局气动与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支撑了大型客机等研制;与国外相关大学合作,针对大展弦比太阳能无人机刚弹耦合气动弹性问题挑战,建立了高保真数值虚拟飞行模型,有效解决了气动、结构、控制、运动耦合难题。陕西省冶金重型技术装备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通过与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韩国等国合作,完成了年产200万吨炼钢工程电炉、75MN铝挤压机等多个产品输出。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水平,全力支持各平台基地与国外单位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合作,努力将其打造成我省科技开放合作的主阵地和桥头堡。

香港经济日报:去年一德书记率团访问了香港、澳门,陕西与港澳签署了不少科技合作协议,能否介绍一下陕西与港澳科技合作的最新进展?

白崇军: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陕港、陕澳科技合作过去一年取得了明显进展。我从以下3个方面介绍。

一是科技合作对接机制全面建立。去年9月一德书记访港期间,在港举办了香港科教界知名人士座谈会,与香港各界就深化陕港科创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此访期间,与港澳有关各方建立了沟通对接机制,共签署各类科技合作协议9个。其中,省科技厅与香港创新科技署签订了创新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与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科技金融合作框架协议。西安市科技局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了科技创新合作协议。省科技交流中心与香港青年科学家协会签署了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协议。西北大学与香港大学签署了地球科学研究合作协议。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了多元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澳门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陕西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环所分别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了中药与食品、生态环保合作协议。

二是科研合作进展顺利。陕港合作方面,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研究院与香港青科协、香港校友会及有关校友企业合作,推动机器人、电气、医疗等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西北大学与香港大学共建了地球与行星科学联合中心,联合参与“嫦娥”“天问”等国家深空探测任务,成功获批了首批嫦娥六号、第八批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在Nature、Science子刊上发表论文7篇。西北工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先进低空经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陕澳合作方面,西北工业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澳科一号”卫星于2023年5月成功发射,系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西北工业大学负责数据接收处理并及时推送澳方,有关科学数据面向全球发布,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欧美同行的高度认可。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澳门科技大学期间考察了“澳科一号”项目,称“这是澳门同内地在高科技领域深化合作的成功范例”。陕西师范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了中药资源与开发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香橼保健饮料等大健康新产品获得国家食品生产许可,建成多条中药材产地加工生产线。

三是科技交流日趋活跃。高水平承办了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来自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等香港特区政府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的33名代表参会,并实地考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情况,强化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联动发展。组织多家陕西科技企业和创投机构赴港交流对接,推动光大香港所属投融资机构与陕西科创项目进行了路演对接,有关企业正就赴港上市与光大香港进行对接,部分企业正在制定赴港融资方案。组织“高质量发展看陕西”港澳代表团访问了秦创原、创新港,安排光大香港、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等来陕交流,香港有关企业计划在陕设立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

下一步,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与港澳的合作。一是实施省级港澳科技合作专项,强化陕港(澳)科研攻关合作。二是全力推进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研究院建设,大力吸引香港及国际先进科创成果、顶尖科技人才。三是积极支持西北工业大学争取参与“澳科二号”卫星项目,支持西北工业大学与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开展嫦娥八号项目合作。

陕西日报:中亚是陕西对外合作的优先方向。今年6月刚刚召开了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请问下一步省科技厅在落实峰会精神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刘磊: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刚刚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对中国与中亚科技创新合作作出部署,强调要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交流,实施联合科研项目和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在此基础上建设合作平台,建立和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科技伙伴关系,这为深化陕西与中亚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省科技厅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峰会精神,重点从以下4方面发力:

一是实施高水平合作项目。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省级中亚科技合作专项等,支持省内创新主体与中亚国家策划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支持西北工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等单位共建中哈卫星地面站建设项目。支持中科院地环所与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实施气候变化与钾盐资源形成研究项目。支持西北大学与中亚国家启动实施“丝路遗产数字活化共享工程”项目,持续深化陕西与中亚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合作。支持中国电科第三十九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实施高分遥感测控项目。

二是共建高能级合作平台。支持省内创新主体与中亚五国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合作平台,加快推进3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体化建设,支持西安交通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共建清洁能源与储能联合实验室。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牵头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合作中心,将其打造成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交流合作的多边国际平台。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国立医科大学共建西安交通大学乌兹别克斯坦肾脏介入培训中心。支持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海外中心,开展中医诊疗服务。

三是举办高层次科技活动。围绕峰会确定的绿色矿产、新能源、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支持省内单位与中亚国家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支持西安交通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同举办第三届中国—中亚绿色能源院士论坛。支持西北工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共同举办年度信息与通信科学学科论坛、第九届材料基因工程高端论坛等活动。支持省人民医院与中亚国家举办心脑血管诊疗协作与转化研究国际交流活动。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亚国家举办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国际研讨会、中亚现代畜牧业培训班、第十届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省内单位面向中亚国家举办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

四是促进高质量成果转化。认真落实阿斯塔纳宣言提出的“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倡议,支持省内创新主体与中亚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合作。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粮油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绿色智能精准变量喷灌系统研发与示范推广。支持西北大学与塔吉克斯坦开展环境技术转移体系构建与示范合作。支持西安乐析医疗科技公司在中亚开展自动腹膜透析治疗模式示范推广。支持西安眼得乐医疗科技公司与中亚国家实施眼科科研跨国转化合作项目。支持健帆生物科技公司与中亚国家开展血液灌流器及透析机等血液净化设备临床试用合作。支持隆基乐叶光伏科技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太阳能光伏领域技术转移合作。

科技日报:外国专家是中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纽带。省科技厅作为全省外国专家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请介绍一下陕西省外国专家工作的相关情况。

pic

马玲: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外国专家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使者。我们欢迎更多的外国朋友来陕工作、投资创业。近年来,一批批外国专家不远万里来到陕西,见证、参与陕西的发展,推动陕西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交流,与陕西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奋斗。

作为全省外国专家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省科技厅(省外国专家局)为在陕外国专家持续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陕西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一是瞄准创新需求,加大引才政策供给。聚焦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支持省内创新主体与符合我省发展需求的“高精尖缺”外国专家和创新团队合作,进一步健全引才工作制度。同时,我们探索引智资源共享新路径,支持开展柔性引才,吸引更多外国人才来陕创新创业。西安诺奖研究院是西安市第一家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孵化培育的企业在设备及工艺技术方面突破了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隆基绿能首席美籍科学家,带领团队多次刷新了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纪录。目前,含上述两位专家在内,在陕工作或与陕深度合作的200多位外国专家获国家或省级友谊奖表彰。

二是聚焦用人主体,布局建设引才平台。突出陕西优势产业和学科,统筹布局建设了200余个各类引才平台。引才平台成为高端专家聚集、高水平科研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及引智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载体。近三年,获批外专项目近700项。2024年,西北大学引进的澳大利亚专家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获批国家基金委的外国学者团队项目。

三是便利许可办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我们在扎实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日常办理基础上,探索在西咸新区自贸区范围内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许可试点,实现优秀留学生毕业即可留陕工作;同时,联合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在西安市设立3个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联办”窗口,不断为外籍人员提供便利化服务。

四是紧盯社会融入,增进情感认同。我们常态化举办传统节日联谊活动,用好已建成的外国专家书屋,帮助外国专家了解中国、了解陕西,传播陕西好声音。探索服务新模式,增进外国人才社会融入,如西安市认定了多家“西安市外国专家服务站”开展服务。

下一步,省科技厅(省外国专家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联合相关部门,从外国人才引进、使用、公共服务和社会融入等4个方面精准发力,持续优化外国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为外国人在陕西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周颖:谢谢白崇军副厅长和两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