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服务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8-29 09:26:23 来源:陕新发布

8月28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出席,以“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服务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周颖主持。

周颖: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先生,请他以“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服务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先生。
下面,首先请孙周勇先生作介绍。

孙周勇: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求做好经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今年3月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并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全省文物系统不断增强做好文物考古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积极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更好服务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借此机会,我介绍一下主要情况。
一、提高政治站位,系统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持续加强考古及相关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谋篇布局,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实施《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颁布《秦始皇陵保护条例》《宝鸡市周原遗址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陕西省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要素保障推进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公布实施小雁塔、周原遗址等5部文物保护规划和西安碑林等6处国保单位区划划定调整方案,完成了270处国保、163处省保的文物保护单位地形测绘和保护区划核对工作,为考古工作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加强研发投入,科技考古水平明显提升。印发《关于加强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意见》,新增2个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和7个省科技厅立项课题,发布3项文物保护地方标准,推进文物出土现场应急保护技术体系研究。130余个项目纳入田野考古发掘平台统一管理,科学获取北周武帝宇文邕、国内最早金铜佛像等文物资源数据,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第一时间保护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考古工作力量更加充足。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保障的通知》要求,在局机关分设文物保护处、考古处,推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积极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省市考古单位增加编制171个,吸纳组织省内外8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与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联合具有考古能力的市级文物力量共同完成基本建设中的考古任务,考古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加强研究阐释,考古研究成果持续丰富。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项目等重大课题,开展太平、杨官寨、石峁、芦山峁遗址以及周秦汉唐都城与帝王陵园遗址等20余项科研课题,汉文帝霸陵、西头遗址、寨沟遗址、周原遗址连年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半坡遗址等11项考古成果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入选2023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西安贾里村墓地入选“2024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石峁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遗址,太平遗址为中国夏文化研究提供了考古实证。高规格举办“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二、坚持保护第一,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考古工作
一是督促落实考古前置制度取得成效。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落实“先考古、后建设”制度。西安、宝鸡、咸阳等市相继出台“先考古、后出让”有关政策性文件,在土地出让时实现“净地”供应。文物、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工作协同,通过考古前置方式出让土地达10万余亩,“标准地”改革覆盖范围由全省工业用地面积的25%升至80%,成效明显。
二是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开展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近4000余项,稳步推进西延高铁、古贤水库、陕北能源工程等600余项重点项目文物保护工作,发掘古代遗迹10万余处,出土各类文物约20余万件(组),年比增加20%以上。咸阳国际机场三期考古项目顺利收官,建成全球首家机场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馆。延榆高铁、引汉济渭等重大建设工程考古接续开展,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北周宇文觉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展示的新典范,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三是推进考古发掘工作质效不断提升。文物、考古单位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组织流程,加强项目关口前移指导。建立重点项目推进台账,明确并压缩了考古工作时限,联合省内外考古力量共同参与中省重点项目考古工作。省文物局牵头建立“绿色通道”工作机制,中省重点项目直报省文物局审核,“先考古、后出让”项目简化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的考古调查环节。文物部门上门服务大型企事业单位,现场听取意见建议、解答具体问题,建立联络机制,压茬推进重点项目文物保护工作落地见效。
四是创新实施考古分级分类工作机制。经考古调查评估,不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不再考古勘探;埋藏文物可能性较低的区域,科学优化勘探面积,并适当放宽孔距;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不再考古调查评估,可直接开展考古勘探。优化措施实施以来,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考古机构通过持续优化特殊区域工作方案,大幅减少处于陕北陕南等特殊地形地貌地区的光伏、水库、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勘探面积,经调查后减免考古勘探面积或不需勘探的项目达45项,共核减面积约3000余万平方米,占项目用地面积的78%,节约勘探费用1.65亿元。项目建设时间和成本费用大幅降低,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效能显著提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和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展示交流,用考古成果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
一是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作用,用好古丝绸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等历史文化线路,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利完成秦始皇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黄帝陵文物保护修缮等重大文化标识项目,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稳步推进,太平遗址考古发掘保护进入新阶段。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对外开放,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阐释考古成果,展示陕西考古魅力,为助力文化强省建设贡献考古力量。
二是加强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创新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保护利用模式,加快实现保护传承、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一体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陆续建成石峁、黄河、秦岭、统万城、大秦雍城等博物馆和石峁、统万城、乾陵、秦咸阳城咸阳宫等考古遗址公园,秦雍城、桥陵等遗址入选立项名单,目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8处、立项8处,居全国前列。各类文博单位推出文创产品千余种、IP授权近200项,与文化企业合作申请注册登记文物元素商标近百类,考古成果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乃至中国灿烂文明的“金色名片”。
三是推动国际考古合作交流。积极落实“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成果,挂牌成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指导成立哈萨克斯坦分中心。“一带一路”对外考古合作持续推进,省内考古机构、院校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20余次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建立费尔干纳盆地四国(中、乌、塔、吉)联合考古工作机制,与中亚五国、蒙古、俄罗斯、伊朗、尼泊尔等国家开展联合考古调查、发掘和大遗址保护前期调研工作,逐步形成辐射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丝路考古和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学术合作基地网络。与日本、西班牙、秘鲁等国家合作举办20余个主题鲜明的考古出土文物展览,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入选联合国遗产教育创新优秀案例,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中央网信办“中国好故事”网络国际传播精品案例。中美田野考古培训班、“秦兵马俑数字教育”三期推进中华文化走进欧美校园,“海外实景课堂”辐射全球44个国家500多所华文学校,在中亚联合考古、“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国际传播宣传等多个领域发出文物声音、展现陕西担当。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服务保障,提升考古遗址研究阐释水平,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展示传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科学阐释、做好保护,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周颖:谢谢孙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机构。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是如何实施的?

种建荣:谢谢您的提问。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勘探和必要的考古发掘三个阶段,由项目建设单位或土地出让方委托,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组织实施,依次进行,完成后分别出具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报告。考古调查由考古发掘资质单位联合当地文物部门共同承担,考古勘探由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牵头组织实施,并依法依规吸纳组织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参与承担。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由具备国家文物局颁发考古发掘团体资质的单位实施,考古发掘需提前取得国家文物局核发的发掘许可证照,考古发掘资质单位负责组织发掘,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清表、土方劳务等配合工作。
国际在线:我省承担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单位主要有哪些?
孙周勇:谢谢您的提问。目前我省承担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单位主要有4家,包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省级考古发掘资质单位主要承担中省重点项目、跨省市域项目、涉及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项目等的考古工作,各地市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原则上负责本辖区内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没有考古资质单位的地市相关考古工作仍然由省考古研究院承担。
陕西日报:开展考古工作应当具备的现场作业条件是什么?
种建荣:谢谢您的提问。考古工作现场作业要满足以下条件:
1、签订考古工作协议(合同),足额保障考古工作经费。
2、明确建设项目(地块)红线,位于人口密集区域的,应对红线范围内进行围护。
3、须完成考古工作区域必要的清表工作。土地清表包括地面植被、附属建构筑物拆除,地面硬化层破除,各类垃圾、渣土清运,林木、青苗补偿及现代坟墓迁移等。清表工作应在考古机构指导下开展,不得破坏原生地层。
4、考古勘探发掘区域有地下管线的,要做好管线放样标识,必要时应完成管线迁移。
5、无妨碍考古工作的权属纠纷,不得有已开工建设存在破坏文物等违法违规情况。
阳光报:开展不同区域的考古工作是否有所区别?
孙周勇: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年”工作要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我局2024年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要素保障推进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若干措施》。文件出台的背景充分考虑了我省文物资源在关中平原、陕南山地、陕北台塬梁峁区域文物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地貌地形特点和不同建设项目用地差异,科学合理创立了配合建设项目考古工作五级管理机制。
即①对涉及重要文物和文物密集区严格依法保护;②拟出让土地涉及现代河道漫滩、大面积岩石山地等特殊地质地貌且经过调查未发现文物遗存的区域,经评估后可不进行考古勘探;③拟出让土地涉及古河道、沙漠等特殊地质地貌且经调查埋藏文物遗存可能性较低的区域,经科学评估后可优化考古勘探方案,适当调整勘探孔距;④对公路、铁路、电力等线性项目架空区域不进行考古勘探;⑤其他情况按程序实施考古。同时,进一步压缩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时间,并明确调查每10日完成50公里或20万平方米,勘探20日内完成占地不足5万平方米项目等具体量化标准。
中新社:近期,我省有哪些重点项目在发现了文物遗存后,经过科学考古保护,既阐释利用了文化遗产,又顺利及时的配合完成了项目建设?
种建荣:谢谢您的提问。我简要介绍我省三项配合重点项目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文物保护利用情况。
1、配合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考古工作
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项目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包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以来,省考古研究院对铁路涉及的富平朱黄堡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发现了3处古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26000余件石制品和500余件动物化石,填补了渭河北岸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的空白。同时,省文物局多次组织现场协调会,省考古研究院和建设部门密切配合,优化调整施工方案,既缩短发掘时间保障工程顺利建设,又获取了一批珍贵的考古资料。
2、榆林市横山产业园区标准地项目
今年年初以来,横山产业园区标准地项目位于榆林市横山区白界镇北部沙漠区域,需要进行“先考古,后出让”的区域约15平方千米,土地面积大、考古任务重。为加快“先考古、后出让”项目土地供应效率,节约了项目用地成本,省考古研究院先期组织开展实地调查、科学评估研判,结合项目所处地形地貌和文物分布情况合理划定勘探区域并进一步放大勘探孔距,最终减免勘探面积约5平方千米,节省勘探经费幅度达30%以上。
3、西安隋唐长安城安仁坊遗址保护展示项目
近年来,西安市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配合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建设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隋唐长安城安仁坊西南隅宅邸、南北向朱雀大街、东西向第七、第八横街、安仁坊坊墙和朱雀大街五桥并列等遗址,取得重大成果。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中轴线朱雀大街上,大致属于都城的地理中心,与朱雀门和明德门遥相呼应,体现了古代都城礼制的最高等级,对于长安城形制布局及空间礼仪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隋唐长安城里坊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其中,五桥并列遗址是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古代最早的同类遗址,开创了古代都城、帝陵中轴线上五桥并列制度的先河,是明清北京城内外金水桥、明清帝陵中轴线上五桥、三桥并列制度的滥觞,也是中国都城营建制度一脉相承的重要实证。项目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并被评为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为推进五桥并列遗址及周边唐代安仁坊文物遗迹的统筹保护和利用,将其建设成为隋唐长安城里坊制度布局的核心展示区域,西安市基于西南隅宅邸遗址建设了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同时配合即将实施的隋唐长安城五桥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集中对隋唐长安城第七横街、第八横街、朱雀大街五桥并列、安仁坊坊墙等遗址进行集中的保护展示,创新性地将唐长安城的营建思想及当时的市井生活形态进行活化展示,将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空间。
周颖:谢谢两位发言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进行到这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