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渭南市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实录

时间:2017-12-06 17:17:00

pic

12月4日上午10时,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共渭南市委外宣办、渭南市扶贫办举行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扶贫办副主任郭智强,临渭区政府区长刘宝琳,临渭区政府副区长张占权,临渭区卫计局局长闫殿杰。介绍临渭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渭南市委外宣办副主任刘玉陆主持。

pic

渭南市委外宣办副主任 刘玉陆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渭南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扶贫办决定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在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天留村依托绿水青山自然资源,以旅游扶贫为抓手,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形成了旅游带动脱贫、脱贫拉动美丽乡村的新路子,确了“党支部+旅游公司+贫困户”的旅游产业脱贫发展新模式。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市扶贫办副主任郭智强,临渭区政府区长刘宝琳,临渭区政府副区长张占权,临渭区卫计局局长闫殿杰。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华商报、渭南日报等27家。欢迎大家的光临!

今天新闻发布会共两项议程,首先请临渭区政府区长刘宝琳先生向大家介绍临渭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pic

渭南市临渭区政府区长 刘宝琳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脱贫攻坚工作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和100万临渭人民,向莅临我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就我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临渭区地处渭南中心城市,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现辖20个街镇,53个社区、289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人。近年来,我们以追赶超越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围绕“五新”战略任务,紧扣“三地一中心”建设,突出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城市发展等重点工作,综合施策,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始终站稳全市第一方阵,去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五快区”,特别是今年三季度,县域经济考核进位到全省第11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我区是全市第一人口大区,现有贫困村8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23户59755人,贫困人口基数较大。去年,我们脱贫了6415户23344人,退出贫困村10个。今年计划脱贫2769户10196人,退出贫困村20个。面对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的严峻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战略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把实施“十大工程”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一丝不苟摘穷帽,全力以赴拔穷根,确保扶贫路上不丢一户、不落一人。

第一,实施产业发展工程。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是“输血”变“造血”的关键。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多重保障、稳定脱贫”的思路,以葡萄、核桃、猕猴桃和养猪、养羊、养牛“三桃三养”为主导,用好国家政策,用活扶贫资金,用足奖补措施,以51个农业园区、30个合作社、81个村集体公司为平台,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村党组织+企业+园区+贫困户”为主要模式,通过出台产业扶持奖补办法、整合1亿元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户选好产业项目,产业帮扶实现了全覆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均有两个以上的脱贫项目保障,做到了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

第二,实施就业创业工程。我们通过对接工作岗位、配套产业建设、提供优惠政策等途径,为企业用工和贫困户就业搭建平台,聚合多方力量促进就业创业,帮助群众精准脱贫。截止目前,开发公益性岗位3540个,建立了电子商务园、荣发建材市场等5个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67场次,召开各类求职招聘会24场,扶贫专场招聘会6场,公益专岗上岗639人,特设公益上岗422人,做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第三,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我们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要求,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与做美城市、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做优乡村统筹结合,采取新建与回购相结合的方式,加快雨露社区、阳光社区、阎村社区、向阳社区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统筹推进避灾、生态和其他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区计划安置贫困户4148户16939人。截止目前,签订移民搬迁“三项协议”4148户,分房2898套。同时优先考虑产业、就业、配套、服务等,引导群众进城区、入镇区,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安居乐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第四,实施教育扶持工程。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我们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推行4433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即“四合四联三帮三跟进”,组建20个学校发展共同体,采取“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方式推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学前教育实行“一免一补”、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高中教育实行“一免一助”、中职教育三项资助及大学教育三项政策全面落实。目前已向5750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相关补助418万元。

第五,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我们开通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门诊特殊慢性病直通车报销工作。对通过鉴定的特殊慢性病贫困人口,在区内医院门诊就诊产生的合规费用,100%予以报销,不设起付线。全区享受健康扶贫政策18374人次。开展“千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家庭”活动,组织34个医疗机构1443名医生结对包联2051户因病致贫家庭,开展上门义诊21756人次,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缓解了贫困户住院的经济压力。筹集健康扶贫基金1122万元,为2480名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114.5万元。

第六,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我们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南塬各镇以核桃、猕猴桃和花椒为主,渭北各镇以葡萄、冬枣为主,构建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同时,严格落实退耕还林及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政策,向2122户7791名贫困群众发放生态补助资金,向2008户贫困户7744名贫困人口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

第七,实施“阳光托管”工程。我们按照“应兜尽兜、应保尽保”的原则,将特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五保”,对智力有障碍,无亲无故,没有能力支配自己生活的贫困户,实行“爱心托管”模式,委托村中爱心人士代为管理贫困户的日常生活,解决部分贫困户无法管理自身财产、不能保障正常生活的问题。对无劳动能力,无养殖、种植条件,无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贫困户,引导、鼓励他们加入产业合作社,搭建贫困户和专业合作社平台,采取生产资料集中管理、产业发展集中规划、产业收益集中分红的托管方式,风险由合作社或产业大户承担,保障他们获得稳定收益。

第八,实施社会关爱工程。我们摸排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底数,逐户建立家庭信息档案,搭建家庭、学校和街镇衔接互动的关爱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工作,已组织开展义工服务4200余人次。

第九,实施财政专项扶贫工程。我们严格规范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重点实施产业开发与产业发展,目前已投入财政专项资金6310万元。

第十,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我们将全区81个贫困村全部纳入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投入306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80万元,整合其他部门项目资金1880万元),对20个贫困村进行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同时,大力开展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实行“五堆”清理、“六项”整治,有效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的旧貌。下一步,我们将整合5亿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贫困村为重点,以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务服务等为目标,彻底改变农村环境,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重视是核心,精准施策是关键,产业扶贫是根本,精准脱贫是目标。在保障“十大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主动意识,扎实安排部署,严格督促检查,狠抓强推工作,切实做到“六个到位”,保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将区扶贫办单列为政府直属机构,扶贫办主任任区政府党组成员,增设信息监测中心,建立区镇村联动的三级扶贫网络,18个街镇全部建立扶贫工作站,村村设立脱贫攻坚作战室,脱贫攻坚机构不断专业化、规范化。

二是力量整合到位。我们实行“一镇、一村、一指挥”工作机制,街镇以党(工)委书记为总指挥,村以村支部书记为前沿指挥,设立临时党支部,整合“四支力量”,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区1.4万余名财政供养人员与所有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了点对点的帮扶机制。

三是长效管理到位。我们先后制定了《扶贫工作日制度》《帮扶工作记实制度》《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一揽子制度,完善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联单位、帮扶干部考核管理办法,以及“八个一批”牵头部门考核办法,用制度管人管事。对照中省市反馈问题,主动认领、挂账销号,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十条铁规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工作及驻村帮扶工作纪律》,用制度落实整改,用机制促成常态。同时,对脱贫攻坚整体推进实行周调度、月研判、季排名、年观摩制度,镇村实行日调度、周研判制度,落实区镇村三级脱贫攻坚报告制度,制定督查评比观摩办法,从严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四是宣传动员到位。我们通过设立宣传牌、刷写标语、印发宣传画、入户讲解等方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向贫困户印发政策宣传画10余万份,每户张贴“五画”(即脱贫攻坚简明政策宣传画、健康扶贫政策宣传画、教育扶持政策宣传画、移民搬迁政策宣传画、兜底保障政策宣传画),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建立《临渭扶贫》微信公众号,开设《脱贫攻坚在临渭》电视栏目,举办大型脱贫攻坚文艺节目,我区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省主流媒体关注,先后刊发稿件、报道530余篇(次),扩大了影响力。

五是干部激励到位。我们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工作、生活、交通经费,消除了驻村干部顾虑;创建两个80%考核制度(村干部80%的报酬作为绩效报酬、80%的工作考核与脱贫攻坚挂钩),为村两委主要干部办理人身意外保险,鼓舞了基层干部的士气;充分运用“三项机制”,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评优、提拔等不同类型奖励激励,调动了帮扶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了脱贫攻坚的创造力。

六是督查问责到位。我们制定印发了《脱贫攻坚督查暗访办法》,区上组建20人的脱贫攻坚专项督查队伍,分片区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街镇成立以纪委书记为组长的五人督察组,对辖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全覆盖督查;设立有奖举报中心,开通“12317”举报电话,做到凡报必查、查实必究。对督查出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对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贪污腐败等问题严肃处理,以铁的纪律确保扶贫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滚石上山的坚韧毅力、决战决胜的奋进姿态,举全区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与省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奋力谱写临渭追赶超越的新篇章,向市委、市政府及100万临渭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渭南市委外宣办副主任 刘玉陆:

谢谢刘区长!下面进行第二个议程,开始提问,提问之前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谢谢!

pic

陕西日报社记者 郑栋

问题1:我是陕西日报社记者郑栋,请问副区长张占权,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既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又是临渭区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和亮点工作,您能谈一谈临渭区村集体经济这方面的情况吗?谢谢!

pic

临渭区副区长张占权

回答: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治本之策,壮大集体经济是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的基础和保障,我们紧抓关键,创新模式,精准发力,有效促进贫困村、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一是抓政策激励。先后印发了《临渭区产业扶贫扶持办法》、《临渭区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管理办法》、《临渭区推行村村建园企园带动脱贫模式推进产业扶贫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扶持对象、扶持方式、产业项目、补助标准等,兑付产业补助金360万元。全区葡萄面积达到26万亩、核桃20万亩、猕猴桃8万亩,贫困户新栽1.57万亩,其中花椒1.2万亩;扩建规模养殖场22个,生猪存栏71.5万头、羊14.7万只、家禽558万只,贫困户新发展9850头(只)。

二是抓资金保障。区财政列支1620万元向每个贫困村注资2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亿元,设立2000万元财政风险担保金,撬动金融机构投资2亿元以上,落实每户贫困户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共整合各类资金5.7亿元,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523家、帮助9480户贫困户发展长短结合产业。

三是抓发展平台。通过“财政注资、单户入股”的方式,在全区81个贫困村成立了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村支书为董事长,村主任为总经理,村民代表、小组组长为董事,贫困户通过小额贴息贷款资金入股成为股民,村委会占股51%,村民占股49%,公司通过自主发展、委托运营、合作经营等方式运行,年终利润分配采取“622”机制,即60%用于集体积累和扩大再生产,20%用于经营管理和公益事业,20%用于贫困户入股分红。目前村公司创收3600万元,年底可分红720万元。

四是抓项目建设。成立区产业扶贫办统筹指导81个村集体公司运行,采取村村建园的方式,建成百亩以上种植园5100亩;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成加工厂13家;与石羊集团合作发展生猪养殖,合作在建养殖场10个,拟发展生猪1万头;发展光伏扶贫,建成集中光伏发电站8家、单户光伏120户。208个非贫困村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特色”的要求,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如蔺店镇大钟寨村,发展茶菊500亩,带动贫困户60户,亩均收益3800元,年收益190万元,贫困户年分红至少3000元。同时扶持1523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劳务用工、股份合作、产加销对接等形式,与13260户贫困群众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大扶贫格局。

五是抓典型引路。桥南镇天留村依托“三变”改革建成了天留生态园,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阳郭镇高李村集中流转平整2300亩土地发展猕猴桃,“土地化零为整”的做法得到省市肯定;同时探索的公益专岗多元化就业、村党支部+园区+企业+贫困户、村村建园企园合作、先业后搬及蔺店镇的茶菊脱贫、故市镇的阳光托管等亮点模式引领脱贫工作,探索出了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考核“评菜”的良好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从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产品加工等方面全方位做好跟踪服务,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确保产业扶贫见实效、脱贫退出有保障。

pic

华商网记者 刘瑶

问题2:我是华商网记者刘瑶,请问卫计局闫殿杰局长, 当前,重大疾病经济负担已成为贫困群体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了解到临渭区健康扶贫工作做的还不错,您能就临渭区健康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谈谈吗?谢谢!

pic

渭南市临渭区卫计局局长 闫殿杰

回答:在健康扶贫工作方面,我们围绕“三个一批”和“八大行动”,坚持一手抓政策落实不打折扣,一手抓务实创新为民解困。截至目前,全区贫困人口18374人次享受健康扶贫政策,报销费用比以前提高了1012.3万元。

一是落实健康扶贫政策不打折扣。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财政补助,确保贫困人口参合率、大病保险率达到100%;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的模式,贫困户在区级医院住院不交押金;推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模式,患者出院时可以在合疗窗口一次性办理合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和健康扶贫基金医疗救助等手续。

二是分类施策推进健康扶贫精准。围绕“大病专项救治一批”,把患有11类重特大疾病的191人作为重点人群,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慢性病签约服务一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都对应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患有重病的患者就诊,住院产生的合规医疗费用享受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健康扶贫基金分级按比例补助的四重保障,有效解决了看病贵问题。另外,还推行“精神病患者集中救治”模式,累计救治225人次,为贫困户免除费用57.87万元。

三是“三驾马车”健康为民。首创“千名医生包联救助因病致贫家庭”工作,推进“医疗救助政策宣传、健康知识普及,常见病及多发病初级诊疗与救治,为大病患者制定合理诊疗方案并开展分级诊疗救治”三大工作,解决了谁来帮的问题;再创“临渭区健康扶贫基金”,募集1122万元,实行新合疗、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基金兜底的四重保障机制,已有2480人享受政策,提高报销费用114.5万元;三创“医疗卫生双下乡”,通过区级医院中级职称及以上医生到基层坐诊查房,推进分级诊疗,目前共开展义诊126场,受诊38600人次,医生上门诊治21756人次,向群众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41000份。

四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针对群众政策知晓率和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不高的问题,对全区81个贫困村逐村开始“三送一查”活动,即送健康扶贫政策、送健康知识、送医疗知识和义诊检查,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促进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同时,新建4500个水冲卫生厕所、39个标准化卫生室,农村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以“医疗卫生双下乡”、“千名医生包联救助贫困家庭”、“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等为重点的健康扶贫活动,不断创新和优化方式方法,更好地、更有效地服务因病致贫群众,帮助他们稳步脱贫。

pic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孙挺

问题3: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孙挺, 作为媒体人,我们也知道,易地搬迁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迁了事,带给贫困户的不只是居住地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您能谈谈临渭区在易地搬迁中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真正解决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个问题的?谢谢!

pic

临渭区副区长 张占权

回答: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贫困地区民生福祉的重点关键,我们深刻理解并践行“搬迁是手段、就业是核心、脱贫是保障”的精神要义,采取新建与回购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了雨露、阳光、阎村、向阳4个安置社区,“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4148户16939人,目前已分房交钥匙2898户,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跟进产业、就业增收措施,有力保障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是围绕“搬得出”,落实以户定建、按人建房。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要求,把安置点选址与做美城市、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做优乡村统筹结合,科学确定了4个安置社区。严格贫困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程序,精准确定搬迁对象,与4148户签订“三项协议”。按照“以户定建、按人建房”的原则,以及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要求,在四个安置社区主要建设50㎡、75㎡、100㎡三种户型,最大不超过120㎡;建筑成本控制在1500元/㎡以内,群众自筹人均不超过2500元,单户自筹不超过1万元,做到贫困户“住房不举债”,实现了搬得出。

二是围绕“稳得住”,落实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坚持把安置房建设、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产业和就业脱贫配套建设“三项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在采取“统规统建、统贷统还、统招监理、统一管理”的“六统”模式抓好安置房建设的同时,社区内配套建设幼儿园、学校、医疗室、休闲广场、商业街区、服务中心等,做到学生上学、看病就医、生活购物、娱乐休闲、上班就业、便民服务“六不出社区”,实现了稳得住。

三是围绕“能致富”,落实多元就业、先业后搬。我们坚持在搬迁之前就考虑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在城区、集镇开发环卫、绿化、保安及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3540个,登记上岗799人;在安置社区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就地安置208户搬迁群众;市区企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在本单位内部挖掘服务性、辅助性公益专岗1042个,就业上岗639人;社区周边及配套建成的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双创基地、标准化厂房等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实现就业1620人。同时区财政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给使用贫困户的企业予以补助,有效激励了企业使用贫困户的积极性。对有创业意愿的群众,每户落实不低于5万元的贴息贷款,支持群众自主创业,真正做到了先脱贫后搬迁、边脱贫边搬迁,最终实现能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在社区建设和配套服务、就业创业和产业跟进、环境提升和多重保障上狠下“绣花”功夫,切实让贫困群众有事做、有收入,搬得舒心、住得安心。

渭南市委外宣办副主任 刘玉陆: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