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陕西举办"加强文化建设 彰显文化自信"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时间:2018-05-04 14:23:00 来源:陕新发布
5月4日上午10时,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举办"加强文化建设 彰显文化自信"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邀请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新闻发言人、副书记陈乃霞女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闫育周先生,西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田明纲先生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主持。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委外宣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加强文化建设 彰显文化自信"主题系列发布会第六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新闻发言人、副书记陈乃霞女士,请她向大家介绍"深入发掘优秀文化资源 扎实推进陕西高校文化建设"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闫育周先生,西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田明纲先生。
下面,首先请陈书记介绍情况。
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新闻发言人、副书记陈乃霞: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省委高教工委,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鼎力支持。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放眼世界大局,对陕西发展作出"追赶超越"的科学定位,提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个扎实"的明确要求。前天,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省委一直高度重视高教系统文化建设工作,和平书记多次要求,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师生追寻体悟总书记梁家河知青岁月,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积极投身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推动追赶超越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下面我就近几年陕西高校文化建设工作情况,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大学发展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镇,是坚定文化自信、引领社会风尚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们坚持引导广大师生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滋润心灵。一是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指导高校优化课程设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课程和教材体系,使高校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西北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陕西师范大学的《十三经导读》等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二是创新传承途径和方法。鼓励学术交流和知识创新,积极推动高校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形成了集贤讲堂、长安大讲堂、名家讲坛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讲座。扎实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提升文化育人工程" "道德模范进高校"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在立德、尚德、弘德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聚集校园积极向上、向善的力量。三是发挥高校理论研究优势。指导高校建立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关学研究院等国家级、省级文化研究机构,开展传统文化理论研究。三年来,先后完成了"唐代园林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戏曲歌谣语言文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课题,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有陕西特色、有陕西风格的研究成果,为陕西乃至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大学发展之"魂"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和文化产品的主渠道,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必然影响着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近年来,我们一是抓制度建设,出台了《陕西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编写了《陕西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指引》,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二是抓融入渗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教学科研体系,渗透到教风、学风建设各环节。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邀请省委省政府领导为高校师生作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辅导报告,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抓典型引路,先后推出了全国重大宣传典型西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教授、航天教育奠基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专家陈士橹院士、"三秦楷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优秀共产党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小麦育种专家赵瑜研究员、见义勇为大学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吴书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激励师生,引导师生。四是抓文明校园创建,将文明校园创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发挥文明校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截止目前,我省共有22所高校被授予各级文明校园,其中,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率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前不久,西安邮电大学又获陕西省省级"园林式单位"称号,这也是我省高校首次获此殊荣。五是抓大学精神凝练,深入挖掘"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组织全省高校广泛开展"西迁精神"学习宣传践行活动。同时,指导各高校从历史长河中审示自己走过的路,追溯源头活水,凝练大学精神,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格局,为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补足大学发展之"钙"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经过浴血奋战,自强不息,形成了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我们把革命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之"钙",坚持在高校唱响主旋律。一是以延安精神为主线,构筑理想信念教育新高地。我们把延安精神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先后组织开发了《延安精神概论》《延安精神及时代价值》《马栏精神》等13门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持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光辉历史教育。二是以红色基因传承为引领,打造以文化人新引擎。组织编排《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红色经典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以催人奋进的文化成果感染高校师生,引导师生传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三是以社会实践为重点,激发传承红色基因新活力。三年来,每年组织3000名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到延安接受教育熏陶,体悟革命传统,在今昔对比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组织开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体悟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四、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大学发展之"势"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加剧、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趋势,结合青年教师和90后、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文化建设新路径。一是实施优秀文化进网络。通过"陕西大学生在线""易班",开展优秀文化进网络活动,鼓励各高校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建设,完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网络阵地。组织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去年我省30件作品分获全国一、二、三等奖。二是建好网络思政微课堂。指导支持延安大学推出"小红专-指尖上的思政课"网络思政微课堂,推出了一批融语音、视频、图文、情景再现为一体的党史故事系列课程,将"小红专"项目打造成为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三是"深耕"网络教育大数据。强化"大数据思维,指导高校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定期研判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动态动向。积极构建校园网络化学习平台,建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智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库等共享资源库,为高校师生提供实时优质的精神文化营养。四是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连续举办7届陕西省高等教育博览会。去年全国有230多所高校和培训机构参加,参观人数突破25万人次。在今年的高教博览会中,我们将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展示。出台了关于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导高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扩大吸引来陕留学生规模,2017年,来陕留学生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支持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40所高校加入。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支持陕西高校在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创办孔子学院11所。
2017年,我省高等教育工作先后三次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或批示肯定,一次是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回信;一次是在延安大学80周年校庆时对延安大学做出重要批示;一次是给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的来信批示。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陕西、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办好高等教育、写好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助力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
再次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陕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谢谢陈书记的情况介绍。今天西工大和西北大学的宣传部长也来到了发布现场。 这两所高校
是我省高校文化建设先进典型的代表,下面请西北工业大学闫部长介绍情况。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闫育周: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向大家介绍西北工业大学在加强文化建设、彰显文化自信方面所做的工作。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大学精神的生动写照,也和当下的时代精神深度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我们学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学校致力于讲好西工大故事,用生动的故事打动人、感染人。在内容选择上,把"高大上"和"接地气"结合起来,既讲家国情怀和科学大师,也讲身边的凡人善举。在呈现形式上,减少刻板的说教,注重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在文化传播载体上,既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也抓住新媒体时代提供的新机遇,把"西工大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充分彰显学校的文化自信。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近年来学校的举措:
一、讲好家国故事,弘扬"西迁精神"
西北工业大学建校并校的三支力量均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迁至西安。抗战时期,西工大的前身之一,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师生跋山涉水,来到大山深处的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高水平办学,留下了教育救国的佳话。建国初期,西工大的前身之一,华东航空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布局,从条件相对优越的南京整体搬迁至西安,将我国航空教育的基石向西迁移了1000公里,开创了中国航空教育的新篇章。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师生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哈尔滨迁至西安,整体融入西北工业大学,绘就了报国奉献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源合一的西迁历史,体现了西工大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西北工业大学始终将学校的建设发展同党的事业、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紧连在一起,国家的战略需求,人民的需要,就是西工大人施展才干的舞台。
讲好家国故事,抒发家国情怀。2014年,学校与西部电影集团、城固县人民政府联合拍摄了我国首部校史电影《古路坝灯火》,生动记录国立西北工学院师生与祖国共命运的责任担当。该片在陕西省内高校巡回放映,并于2015年教师节当天登录央视电影频道。
弘扬"西迁精神",打造精品力作。2016年,在纪念华东航空学院西迁60周年之际,学校推出了大型话剧《华航西迁》,成为华航人"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精神的生动注脚。学校还策划推出《古路坝--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圣地》《华航西迁--新中国航空教育的基石》《军工添翼--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工大史话》等书籍,成为西工大故事的生动载体。
二、讲好军工故事,彰显军工文化
陕西是我国国防大省,西工大是一所国防特色高校,军工文化已经融入西工大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激励师生员工的精神动力。在军工文化的熏陶下,一大批校友献身国防,"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在三航领域勇立潮头,蔚然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工大现象"。西工大毕业生到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领域就业比例近45%;培养的国防生数量、规格名列全军签约高校前列;在航空领域重要厂所,西工大校友在技术骨干、党政领导中的人数比例近50%。
学校深入挖掘"西工大现象"背后的故事,推出了《西工大故事》(一、二册),收录了"延安一号"诞生记等在国内首创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以及在国防科技等领域的杰出校友事迹。
学校抢抓机遇,在社会广泛关注的科技进展和热点事件中,加强对西工大故事和军工文化的宣传。2016年珠海航展,我国新型战斗机"歼20"、新型运输机"运20"精彩亮相,举世瞩目,学校及时推出"一个班级走出3位总师"的故事,获得10万+的微信点击量。太阳能Wi-Fi无人机夺得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校推出巾帼英雄周洲的科技创新故事,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2017年学校成功举办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组织航天会客厅、航天科普展等16场大型活动,共7万余人参与,海内外50多家主流媒体开展报道。2018年航天日,学校继续举办系列活动--举办"一带一路"微小卫星论坛,与省发改委联合发布"陕西一号"卫星星座计划和72颗卫星组网计划(音),举办"中国微小卫星大会"等,大力弘扬航天精神。
除了通过"软文化"弘扬军工精神,学校还以"硬实力"助力陕西省军民融合。陕西是军工大省,西工大是我省唯一集科技教育和军工优势于一身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矢志建设"双一流"的目标和陕西追赶超越的定位高度契合;学校既坚持特色又开放办学的强校之路与陕西"五新"战略任务的发展路径同心同向。学校正在建设、谋划的"翱翔小镇""飞天小镇""飞翔小镇"三座硬科技特色小镇和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数十个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小巨人企业,将为陕西追赶超越和大西安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宣传榜样典型故事,凝聚奋进力量
重点宣传楷模故事,树立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编辑出版了《工大先锋》,汇编了6位院士的"两学一做"先进事迹材料。其中,“三秦楷模”陈士橹院士矢志不渝为航天的事迹感人至深,学校积极组织陈士橹院士的先进事迹宣传,社会影响广泛。
主动策划教师故事,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出版了书籍《燃烧的红烛》,辑录优秀教师事迹;在官方主页推出学者专栏,讲述在教学、科研一线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学者故事;每年隆重举办"礼敬吾师"教师节颁奖典礼,在典礼上以视频播放、学生讲述、记者讲述等形式,展示优秀教师故事,该活动获评陕西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一等奖。
艺术呈现校友故事,鼓舞激励在校师生。材料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是西工大杰出校友的代表。学校创作精品校园话剧《寻找师昌绪》,该剧2018年纳入了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是西北地区首部纳入该工程的剧目。
挖掘身边好人故事,倡导文明风尚。学校广泛挖掘搜集身边的榜样故事,用一个个可亲、可近、可学的温暖故事打动人心。制作了反映一线教师、管理人员、实验人员、后勤人员爱岗敬业故事的专题《校园走基层》。先后在校园主页、官方微信上开辟"西工大微故事"专栏。举办"青春故事分享会",广泛传播优秀青年学生的故事。
如果说以"公诚勇毅"校训和"三实一新"校风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是西工大的筋骨,那么这些故事就是西工大的血肉。通过讲好西工大故事,为学校立德树人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根基、深厚的文化滋养和优良的道德氛围,也为弘扬时代主旋律贡献大学力量。
非常欢迎媒体界的朋友走进西北工业大学,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文化建设。最后,我代表西北工业大学,对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关注表示诚挚的感谢!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谢谢闫部长,下面请西北大学田部长介绍情况。
西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田明纲:
记者朋友们,上午好!
现在,我把西北大学创建全国文明校园、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现为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2017年,学校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在116年的办学历程中,西北大学坚持"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重任"的办学理念,厚植办学优势、牢记文化使命、涵育校园文明,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价值,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培育文明校园创建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走在精神文明建设前列,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努力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西北大学始终紧跟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步伐,把文明创建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从1995年创建碑林区"文明单位"开始,在省委和省委高教工委的领导下,学校不断巩固创建成果,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每年与校内各单位签订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书,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年中开展检查、年底进行评比,对涌现出来的文明单位、机关文明处室、文明服务窗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大学生进行表彰,形成了完备的工作机制和常态化创建的浓厚氛围。经过23年的逐级创建,构建了与"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好、活动阵地好、教师队伍好、校园文化好和校园环境好"标准体系相适应的文明创建大格局,使文明创建成为习惯,走向文化自觉。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两次来校调研检查,均给与了高度评价。
二、打造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学校深耕116年办学实践文化沃土,将文明校园创建与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协同发展。实施校史文化建设工程、大学精神建设工程和中国文化名片建设工程,深入挖掘以"公诚勤朴"校训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凝聚激励价值、情感陶冶价值,强化大学精神的温度、厚度与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西大表达"。
西北大学立足百余年办学的文化积淀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于2014年编制了《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思想理论建设、大学精神建设、大学制度建设、大学风气建设、学术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载体建设、文化形象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十大工程"的工作思路、建设载体和发展目标。这一《规划》是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蓝本,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每年实施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培育和孵化一批文化建设成果,开展文化建设成果奖评选,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发挥全国重大典型侯伯宇教授、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校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国伟院士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滋养师生学、讲、写"西大故事",感悟精神力量,传扬文明新风,赋予了文明校园鲜亮的精神底色和大学文化厚重的精神底蕴。三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八次获陕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
西北大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和文化积淀,基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责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文化传承创新和辐射传播方面协同发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西北大学依托在中国思想文化、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丝绸之路文明交往、文化遗产研究、世界文明交流等方面的教学和学术积累,构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讲座研习、学术研究、传承创新和社会传播体系。每年承担国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百余项,立足于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出版了《关学文库》等一批精品力作。向全社会推广传播优秀文化,多年坚持承办"陕西文化户外大讲堂",开办活动数百场。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文明交往理论",持续开展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环境变迁等,为促进"民心相通"奠定了文化基础。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做出了重要努力。访乌期间,习主席还专程会见了西北大学考古队员。2017年,西北大学在中亚考古又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成功确认了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使命,也是西北大学长期办学中形成的鲜明特点。西北大学所做的这些工作,塑造了大学文化"精神场"和文明校园"精气神",引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国家命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长期以来,各位记者朋友给予了西北大学大力的支持和关注。今年3月,中央文明办启动了"文明校园巡礼"集中宣传工作,中、省媒体也先后来校进行了深入采访,广泛宣传了西北大学。利用这个机会,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和敬意。真诚欢迎大家持续报道"西大形象",关注"西大作为"。
谢谢大家!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中国报道杂志记者:
我是中国报道杂志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对西安交大老教授来信所做的重要指示、2018年的新年贺词和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均强调要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
请问省委高教工委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是如何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的?
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新闻发言人、副书记陈乃霞: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迁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知识分子中倡导的爱国、奉献和奋斗精神。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西迁精神”宣讲团,邀请老专家讲“西迁精神”,通过他们谈切身感受,辐射带动广大教师和青年学子弘扬“西迁精神”。二是深入挖掘“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将“西迁精神”纳入高校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纳入高校师生社会实践项目,教育引导师生做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三是积极推动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等项目建设,成就西迁实践新范式。四是抢占“一带一路”先机,支持西安交通大学倡导发起的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西北工业大学联合海外高校搭建的校际联合平台等,力争打造国际一流高校集群和科研中心,让“西迁精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陕西日报记者:
我是陕西日报记者。陈书记您好,刚才发布辞中提到省委高教工委组织开展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教育活动,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项活动的情况?
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新闻发言人、副书记陈乃霞:
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源头和实践起点。我们一是通过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系列座谈会,引导高校师生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贡献力量。二是指导部分高校开设“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通识教育核心必修课,培养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三是组织近万名高校师生开展“走进梁家河、踏寻红色路”等主题实践活动,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
梁家河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总书记的青春足印中寻找奋斗目标、汲取前进动力。
华商报记者:
我是华商报记者。闫部长您好,刚才您在西工大的发布辞中提到西工大致力于讲好榜样典型故事,我们了解到,贵校的陈士橹院士今年被追授为“三秦楷模”,请问西工大在“开展典型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哪些典型做法?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闫育周:
刚才我在发布辞里提到了学校的西迁历史。我校陈士橹院士,正是随华东航空学院整体内迁到西安的有志之士之一,他一辈子扎根西部,献身航天事业,是我们西工大践行“西迁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士橹院士的感人事迹。
陈士橹院士是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1959年,陈士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1963年,因上级主管部门的变动,西工大的宇航工程系诞生不久就面临着被“撤并”的严酷现实。陈士橹为保留宇航工程系奔走呼吁整整十年,最终保住了西工大宇航工程系。该系成为全国航空院校中唯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院系。所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成为国家航天和国防事业的中流砥柱。
陈士橹院士是严于律己的共产党员。
作为院士,陈士橹却一次都没享用过头等舱,每次都购买折扣最低的机票。陈士橹不肯轻易去医院,他说“国家的钱也不能乱花。如果要治,就给我把眼睛、耳朵治一治,这样我还能多做点事”。即使当选院士后,陈士橹仍明确表示办公室不要单间,始终与学科组负责人共用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
陈士橹院士是无私奉献的道德楷模。
陈士橹院士勤俭节约到近乎苛刻。一个柜子用了超过60年,一身西服穿了30多年。虽然他对自己节约,但对他人无私慷慨,他坚持给灾区、家乡,以及有困难的亲戚、同事捐款,仅从2005年到2016年就捐款100多笔。2016年4月24日,在中国首个航天日当天,陈士橹院士去世。临终前,陈士橹院士委托女儿将毕生积蓄100万元捐给了学校,他说“算是我对航空航天事业和青年学子的最后
一点贡献吧”。
陈士橹院士用一生恪守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入党誓词,在我们身边树起了一面共产党员的旗帜,先后被评为工信楷模、三秦楷模。学校组织了宣讲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省政府办公厅等单位举办了近40场陈士橹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或事迹展,向3万多名干部、师生宣讲陈院士的先进事迹,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以陈士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是西工大精神的集大成者。西工大大力宣传这样可亲可近可学的榜样故事,通过典型引领,弘扬正能量,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西安日报记者:
我是西安日报记者。田部长您好,西北大学在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的诸多举措,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在推荐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
西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田明纲:
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育人实践,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与使命,也是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要求和选择。长期以来,西北大学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基固本作用,在116年办学实践中始终坚守这一优良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景观。
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工作,为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推动下,西北大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首先,建设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在“教什么”和“学什么”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主持编写的《中国思想史》成为马工程重点教材。经过34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样板。
其次,总结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2个核心理念。在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和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撑。
再次,打造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和活动体系,每年举办“侯外庐学术讲座”等20余种文化讲座200余场,“黑美人”艺术节等精品活动引领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将文化自知转化为文化修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推广者。
最后,充分利用我省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校史资源,实施了“雕刻西大”工程、“中国文化名片”工程,使师生在环境文化中追溯历史、观照现实,真正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
学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先后11次承办纪念轩辕黄帝系列学术活动,举办面向公众的“陕西文化户外大讲堂”,参与拍摄《大秦岭》《东方帝王谷》等,编撰大型丛书《华夏龙脉·秦岭书系》《话说陕西》《关学文库》等,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导论》英文版,为推广陕西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书记您好,您在发布辞中提到了延安大学的“小红专—指尖上的思政课”项目,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新闻发言人、副书记陈乃霞:
“小红专—指尖上的思政课”是高教工委指导支持延安大学推出的网络思政微课堂,也是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品项目。课程内容包括“走进延安”“重温党史”“追寻先辈”“传承精神”和“筑梦中国”五大版块。它以微课、MG动画、图文等为教育形式,运用新媒体技术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指尖”直抵“心间”。该项目曾获得全国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项目计划开发1000节微课,目前已开发300节课程并投入使用。这些项目课程从去年六月份投入试用以来,已与省内外48所高校达成了
合作意向。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