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汉中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周年”新闻发布会 第一场

时间:2018-05-08 16:09:00 来源:陕新发布

pic

2018年5月3日上午10时,汉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周年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邀请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贾澍,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县级督学、市教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敖永忠,市卫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张杰就“5.12”汶川地震10年来我市相关情况进行发布。新闻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孙国强主持。

pic

主持人: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孙国强

主持词全文 :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年是“5.12”汶川地震10周年,经过10年的奋勇拼搏、追赶超越,我市在灾后重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变化和可喜成就,为方便大家了解相关情况,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从今天开始组织召开“汉中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将邀请市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县新闻发言人介绍相关情况。

今天是发布会的第一场,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贾澍先生,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县级督学、市教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敖永忠先生,市卫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张杰先生,为大家介绍“5.12”汶川地震10年来我市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问题。

下面,请市发改委贾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pic

发布人:市发改委副主任 贾澍

发布词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

在“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就汉中市灾后重建至今的发展成就向全市人民和支持、援建的天津人民进行汇报,向对我市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一、灾后重建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援下,我市人民举全市之力,借各方之援,奋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规划任务。

一是受灾群众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完成165782户农村受损住房维修加固和69005户农村住房重建。规划建设的191个集中重建点,已建成216个,占任务的113%。维修加固城镇受损房屋8047套60.3万平方米,通过城镇住房重建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相结合,建成廉租住房1692套8.6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3365套31.7万平方米,受灾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社会事业得到全面提升。905所学校73.16万平方米受损校舍维修加固全部完成,重建的419所中小学校建成投用,受灾中小学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中小学校教学条件得到均衡发展。恢复重建医疗卫生机构237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恢复重建敬老院34所,促进了农村五保供养体系建设。

三是产业重建激发经济活力。运用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了133个产业项目恢复重建,确保了县域经济平稳运行,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按照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对汉中产业定位,编制完成《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启动实施,全面构建以循环型农业为基础、循环型工业为主体、循环型服务业为重要补充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成为引领汉中突破发展的关键。

四是病险水库和地质灾害治理成效显著。全市除险加固震损水库69座,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14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和灾害风险得到及时整治,城市防灾抗险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天津对口援建情况

天津援建项目全面竣工。天津市对口援建宁强县、略阳县的9大类295个重建项目全部竣工,完成投资35.84亿元,其中天津市投入援建资金20.4亿元。天津援建的宁强天津中学、天津医院、东丽新村集中安置点,略阳天津中医院、天津中学、徐家坪集中安置点等项目成为对口援建标志性工程。产业化援建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成投产,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津汉交流合作效果显著。天津对口援建,搭建了津汉两地全方位、多渠道交流协作的平台,带来了天津推进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天津市和我市多次组织互访,我市4次赴天津招商,签订合作项目18个,投资金额15亿元。先后组织1840名灾区群众到天津务工、250名学生赴天津就学,开展对口业务培训1640人次,津汉两地人民情感友谊进一步加深。

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年来,全市继承发扬伟大抗震精神,紧紧围绕 “三市”建设目标,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全市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综合实力整体跃升。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毗邻地区前列,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33.3亿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是2008年的3.8倍。财政总收入113.07亿元,是2008年的3.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65亿元,是2008年的3.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3.21亿元,增速居全省第4位,是2008年的8.8倍。我市促投资稳增长的典型经验受到中省肯定,一大批事关汉中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发展支撑日益强劲。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7812元、9666元,增速居全省第1、第3位,分别是2008年的2.7倍、3.3倍。新标准下69.9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群众福祉持续增进。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汉中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跻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铺镇工业园区成功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聚集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循环农业基本形成了种养殖、有机果蔬茶、观光体验循环发展模式。八大循环产业体系、12条工业循环产业链中的8条初具规模,6条农业循环产业链持续壮大,全市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间和园区内中循环、全社会大循环的三级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张骞墓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汉中三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汉中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全域旅游工程,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4A级景区从2008年的1个发展到10个,相继荣获“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亚洲金旅奖•十大文化特色旅游名市”、“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国幸福家庭示范市”等称号,汉中油菜花节跻身“全国十大花节花会”,中心城区荣获“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全力推进“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积极实施江河水污染防治和水源涵养,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实现全覆盖。工业点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汉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有力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安全供水。森林面积居全省第一,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气天数位居全省前列,美丽汉中建设稳步推进。

防灾避险能力有效增强。新建地震台站32个,建成汉中市虚拟地震观测台网,实现全市地震信息节点全覆盖,震情监视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成立汉中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实时会商,全市县、镇、村、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20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7处,总面积80.6万平方米,可容纳避难人数40.8万人。积极应对多种自然灾害,十年来累计下拨各类救灾资金7.6亿元。

津汉协作再创新局面。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天津和汉中两地再次紧紧联系一起,“一江清水”架起双方合作与友谊的桥梁。根据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对口协作丹江口库区上游地区的工作部署,截至2017年底,天津市投入汉中对口协作资金3.79亿元,围绕生态经济、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科技支撑、经贸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扶持项目 70 个。津汉两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汉水进津、汉货进津、津企入汉、津客游汉的目标,开展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汉中市与天津市签订4项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分别与天津市签订项目合同,总投资近11亿元,带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2015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宁强县、略阳县积极号召全县人民开展捐赠活动,共募集捐赠资金600万元,天津与汉中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进一步深化。

十年磨砺,十年奋进,天汉大地,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篇章!

孙国强:感谢贾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市教育局敖书记介绍有关情况。

pic

发布人: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县级督学、市教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  敖永忠

发布词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汉中市教育局对“5.12”汶川大地震十年来全市中小学恢复重建与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作简要介绍。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波及汉中全市,教育系统遭受百年不遇重创,28名师生受伤,1349所学校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8.28亿元。十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方支持下,我市教育系统干部师生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经过恢复重建和完善提高两个阶段,采取“五实、五到位”举措,取得了灾后重建全面胜利。

一是规划求实、布局调整到位。科学编制全市中小学布点调整规划和学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将小学由1758所调整到503所,减少1255所;初中、完全中学、九年制学校由226所调整到138所;中职学校由21所调整到11所,普通高中保留18所。高中建在县城、初中和中心小学建在乡镇,保留必须教学点,所有学校逐步实行寄宿制。

二是工作扎实、恢复重建到位。2008年,投资2.5亿元,维修加固校舍73.16万平方米,搭建活动板房3.79万平方米,保障所有学生在安全教室上课;2009~2010年,全市投资27亿元,建设项目学校419所,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实现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

三是标准切实、项目建设到位。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我市又先后实施五大建设项目:(1)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2009~2012年底,全市加固、新建项目学校480所,总投资23.7亿元,校舍设防标准、安全标准高,设施配套齐全;(2)实施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7年,全市先后投入资金8.5亿元,建设标准化公办幼儿园236所,公办幼儿园从2008年的87所增加到428所,民办幼儿园从568所减少到381所,使所有幼儿都能进入安全园所学习;(3)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工程项目。2011~2013年,全市投资3.3亿元,建设学校食堂573所,使所有项目学校食堂标准化,确保卫生和安全。(4)实施中小学建设标准化工程。 2013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到2018年,建成标准化中小学、幼儿园1265所,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硬件建设达到陕西省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标准,逐步实现县域内不同学校硬件配置基本无差异。(5)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2014~2018年全市投入资金28.88亿元,改造校舍111.84万平方米,建设体育场 161.53万平方米,并将设施设备配置到位。

四是教育落实、应急防范到位。把地震、防震知识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教材、课时、教师、教案、考查“五落实”;在安全教育日、“5.12防震减灾日”开展专题教育,每月常态化开展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演练活动,增强学生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及时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对重点工作、应急措施和处置办法作出明确规定。各学校制作应急疏散标识和路线图张贴校园,使学生牢记于心,临危不乱。

五是机制抓实、安全责任到位。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市县教育部门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安全稳定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牵头负责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防震减灾及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和科室按照岗位职责协同抓的工作格局。

这十年来,全市教育事业在恢复重建中推进、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开启了汉中教育发展的新纪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绩,是汉中教育投入最多、增长最快、变化最大、成效最好、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的时期。

一是办学条件改善,学校面貌发生巨变。这十年里,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投入总资金超过11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350多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170多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学校、幼儿园1128所,购置设施设备1万余件套,生均校舍面积由震前的5平方米提高到8平方米,学校布点调整到位,功能部室齐全,设备先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深度推进,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基础教育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城乡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先进的设施在校园。

二是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这十年来,我市实施“天汉名师塑造工程”和“校长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训校长、教师1万多人次,建立梯次骨干队伍2341人,中小学赛教总成绩连续六年全省第一。鼓励教师终身从教,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县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山区教师安心工程,全市3508名乡村教师享有40平方米周转宿舍,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普通高考成绩连续六年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2%以上,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

三是均衡资源配置,教育公平扎实推进。这十年来,我市着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施“双高双普”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创建工作,2017年底全市11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和省政府评估验收,比省上规划提前一年达标;建立完善贫困户子女从学前一年到大学毕业直至就业全过程的精准资助政策,6348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规划建设贫困村学校幼儿园84所,以财政补贴形式免除1.1万名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贫困生住宿费。将353名新招聘特岗教师充实到6个县贫困镇任教。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计划”,覆盖学校815所,惠及25万名学生,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89%,做到应享尽享。全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其他学段无因贫困而辍学。

四是基础保障有力,校园安全形势稳定。这十年来,我市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学校建设选址严谨科学,校舍防震抗灾等级显著提升,防险避险功能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保障得到加强。建立学校自查、县区检查、市级督查三级联动机制,突出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全市教育系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校园安全形势良好。

五是办学实力增强,群众满意度提高。这十年来,汉中教育事业发展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重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格局。全市新建了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宁强和略阳天津高级中学、汉中中学等一批标杆性学校,省级标准化高中从8所增加到20所;职业教育特色彰显、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增强,全市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出技能人才1万多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以上。实施中心城区学校建设攻坚工程,汉四中、汉师附小、市幼儿园等优质学校实现扩容,择校热、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汉中教育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学校党建、教育扶贫、教育督导等多项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连续多年在省对市目标责任考核满意度调查汉中市中小学教育评价中,群众满意度居全市涉考行业、全省各市前列。

孙国强:感谢敖书记的介绍,下面请市卫计局张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pic

发布人:市卫计局副局长  张杰

发布词全文:

一、全市卫计工作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644个,床位22441张,卫生计生人员 30854 人,市属事业机构10家。医院80个(含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39个)、镇卫生院186个,每千人口中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51张、卫生技术人员6.97人、执业(助理)医师2.03人、注册护士2.69人。全市参合率99.94%,人口出生率10.88‰,人口自然增长率4.23‰,诊疗人次763万人次,住院人数67.4万人。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医院诊疗人次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健康指数逐年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

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举措

“5·12”汶川大地震,全市214家医疗卫生单位受灾,受损房屋6160间17.02万平方米,医疗设备经济损失1564万元,药品损失221万元,直接经济损失1.79亿元,全市卫生系统遭受重创。

在党中央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全市卫计系统主动担当、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目标任务。硬件设施抗震能力大幅增强,设备设施换代更新,医护能力明显提升,就医保障更加全面,健康扶贫效果显著。主要得益于“五抓五扎实”工作措施。

一是抓目标,两手共管,扎实完成重建任务。一手管重灾县重建任务。3个重灾县灾后重建项目612个、39698.8万元。其中医院项目12个、49389万元;乡镇卫生院项目50个、13096万元;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项目550个、5857.8万元。一手管一般受灾县区重建任务。8个地震一般受灾县区重建项目73个、30762万元,建成面积186926平方米(维修加固16274平方米,重建170652平方米),病床3762张。其中医院项目19个、26405万元;乡镇卫生院项目50个,3760万元;县级疾控中心项目1个、95万元;社区服务机构项目3个、502万。全市3个重灾县和8个一般受灾县区共实施项目685个、70460.8万元,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是抓布局,破除机制,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医疗资源布局,组建医疗联合体3个,覆盖陕甘川毗邻地区118所县、镇医疗机构;组建医疗共同体27个,100所镇卫生院成为县级医院的分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市、县、镇、村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药品“三统一”管理、零差率销售。完善药品配送企业遴选制度,同步推进常用低价药品分类采购,保障群众用药需求。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坚持“政府责任四个落实”和“医院管理六个到位”的改革路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回归公立医院公益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三是抓基础,广招人才,扎实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农村卫生“六大工程”、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中医馆”建设等工作,加强标准化镇卫生院和区域性重点卫生院建设,实施“振兴计划”“订单培养”“定向招聘”,简化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类毕业生招聘程序,完善乡村医生招录办法,落实乡村医生报酬,推行村医补助明白卡,筑牢卫生服务网底,夯实农村卫生基础。筹集新农合基金18.4亿元,推行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农村居民参合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7%,1.45万人次享受大病保险报销政策,人均报销5637元,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整合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增创三级综合医院,提升中医医院服务标准,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四是抓转变,注重妇幼,扎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成立市健康管理联合体,推动卫生计生工作“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免费提供重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实施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试点项目,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99%,2.4万名农村孕产妇享受免费住院分娩补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执法全过程记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加大卫生监督力度。主动参与食物中毒、腺病毒肺炎等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五是抓“双量”,靶向施策,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实施“四步筛查”法,通过制定标准、体检甄别、比对核查、评估分类,确定因病致贫病人30184人。落实“三个一批”政策,对大病患者,全面落实“四定两加强”要求,应治尽治。对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包2.88万个,组建107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推行“1+1+1+N”或“2+2+1+N”签约服务,发放《健康签约服务连心卡》,慢病患者签约管理全覆盖。对重病兜底患者,全面落实保障救助政策。全市大病救治4792人、慢病管理23928人、重病兜底1464人。完善保障机制,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专项救助+其他方式”为主要内容的4+X保障体系,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方便群众就医结算。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提升全面健康素养,实现控增量、减存量目标。

三、卫计健康事业工作成效

十年来,我市卫计健康事业以重建为契机,加快发展步伐,取得长足进步和巨大实效。

一是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十年来,孕产妇死亡率从28.14/10万下降到10.25/10万。婴儿死亡率从11.12‰下降到3.95‰,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城乡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十年来,新农合筹资标准从90元提高到620元,参合率从90.87%提高到99.94%。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逐步缩小,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乡比由1:1.65缩小为1:0.88;婴儿死亡率城乡差距从1.37个千分点下降到1.27个千分点。

三是医疗人才资源持续增长。十年来,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提高121%、27%、134%,达到每千人口中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51张、卫生技术人员6.97人、执业(助理)医师2.03人、注册护士2.69人,81人入选《汉中市优秀人才名录》。

四是群众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十年来,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337万人次增加到763万人次;住院人数由17.7万人增加到67.4万人,医疗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群众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五是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去冬今春,灾后重建即将十年之期,全国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启动会、全省健康扶贫现场会、全国首届健联体高峰论坛相继在我市召开,健康扶贫“汉中模式”在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上交流推广,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等中、省媒体进行了深度采访报道。

下一步,卫计系统将以党的十九大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健康汉中”建设为引领,扎实做好健康扶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面发展卫生健康事业,致力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更好维护、保障和增进全民健康!

孙国强:感谢张局长的介绍。下面进行答记者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时请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谢谢。

孙国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如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同相关部门联系进行沟通和采访,三位新闻发言人以及三个部门的工作联系人的联系方式我们已经上传新闻发布群。

孙国强:感谢贾主任、敖书记和张局长,谢谢各位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市灾后重建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明天上午10点,市政府新闻办将举行“汉中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将邀请勉县、宁强、略阳县政府新闻发言人介绍相关情况,欢迎大家届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