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延安市“决胜脱贫 向党献礼”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
时间:2018-07-13 15:10:44 来源:陕新发布
7月11日上午9时,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决胜脱贫 向党献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安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志贵介绍安塞区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并与安塞区扶贫局局长牛社智、安塞区农业局副局长黄金龙、安塞区文体局副局长拓艳玲一同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主持。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决胜脱贫 向党献礼”系列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安塞区委、区政府围绕“市区一体、产城融合,城市引领、文旅兴业,能源支撑、农畜富民”的发展战略,紧盯追赶超越目标,奋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安塞区聚焦整体脱贫目标,举全区之力精准施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持续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精准脱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安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志贵先生,介绍安塞区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应邀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安塞区扶贫局局长牛社智先生,安塞区农业局副局长黄金龙先生,安塞区文体局副局长拓艳玲女士。
首先请张区长介绍相关情况。
安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志贵: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安塞区位于白于山区边缘,农村自然条件相对薄弱,脱贫任务依然较重。全区共有贫困村55个、贫困户4714户13909人,其中贫困村已脱贫退出5个,脱贫2553户7360人,兜底保障561户1226人。2018年,计划完成50个贫困村、1600户5323人贫困户脱贫,到年底实现全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村整体退出目标。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省市决策部署,聚焦“57”脱贫标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持续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举全区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精准脱贫取得了阶段性、决定性的成效。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坚持长远项目与短期措施结合,切实抓好产业扶贫这一根本。按照“短期能脱贫、长期要致富”的思路,全力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特色产业促进增收。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攻方向,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开发扶持政策,创新推行“合作社帮带、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和果园托管以及支部引领”四种产业扶贫模式,重点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山地苹果和大棚弓棚长效产业,同时发展香菇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杂粮等短期项目,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两项长短结合、互为补充的增收产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产业全覆盖。目前,贫困群众累计发展大棚960亩、弓棚390亩,种植香菇44万棒;发展苹果1.5万亩,发展家庭小型养殖2700户。深入推进苹果、蔬菜、畜牧产业后整理,对贫困户生产的果蔬免费进行仓储和分选,提高产业扶贫的质量效益。二是农旅文旅融合扶贫拓宽渠道。围绕腰鼓、民歌等民间文化“五张名片”,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精准脱贫融合发展,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建成了高桥南沟生态示范园乡村旅游景区,吸纳46名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南沟村贫困户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万多元。动员民联、民投两家民营企业投资3200万元,建设“千人腰鼓”表演村、“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直接带动164户、423名贫困群众就业。坚持“文化输出、旅游输入”思路,每年输出文化劳务人才近万人次,全区1200多贫困人口通过外出演出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加了收入。三是“三变”改革激发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经营托管和联种联养带动等模式,大力推进“三变”改革,打造了南沟、魏塔、西营、白渠、肖官驿等一批“三变”改革示范典型。整合扶贫债券资金和农网改造资金,建成了化子坪杨园7.65兆瓦光伏电站,并为55个贫困村建起了村级光伏电站,辐射带动1100多户贫困群众增收,确保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二、坚持搬迁安置与产业就业培育结合,实现贫困群众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按照“住有所居、居有所业”的要求,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多措并举培育后续产业,着力解决“挪穷窝”与“换穷业”问题。一是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533户。我们坚持超前规划,任务倒逼,压茬推进,1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城区马家沟、聚福园、白坪灾后二期、招安、化子坪等8处1769套安置房;城区白坪2个安置点室内外装修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正在加快推进,9月底达到入住标准。二是加快实施农村危窑危房改造。紧盯“开工、竣工、入住”三个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政策标准,全力推进农村危窑危房改造。累计实施危房改造854户,目前已全部验收入住。三是注重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实施方案》,通过各类园区、公益性岗位、就业培训、农业长效产业和发展三产“五个一批”产业就业扶持办法,积极引导搬迁户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参股光伏扶贫,引进社区工厂,开发公益性岗位,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多渠道打造搬迁后续就业创业支撑平台,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目前,搬迁户发展农业长效产业1337户、社区工厂就业和外出务工1118人、公益岗位就业141人、光伏扶贫和参加合作社入股643户。
三、坚持基础提升与环境改善结合,着力夯实农村脱贫发展基础。重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四大工程”:一是全面实施通村道路硬化工程。两年累计新建改建贫困村通村油路13条91公里,实施贫困村“油返砂”28条289公里,硬化村组道路和村庄巷道30公里,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100%。二是全面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贫困村集中供水工程98处,解决了50个贫困村3.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目前,完成安全饮水工程81处,在建17处,7月底前全部建成投用。三是全面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施了35个贫困村通动力电改造工程,改造低压线路138公里,实现了动力电无“空档”。四是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围绕建设生态美、百姓富、民风实的“陕北新天地”,整合山水林田湖草、农村产业开发、延河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延河生态修复、厕所革命、公共设施配套和省道303、国道210沿线路域环境整治。大力实施“绿色进村、园林进城、花带上路”行动,全面开展了治理农村“八乱”、清理“三堆”、美化“三口”环境卫生提升工程,累计拆除延河两岸直排厕所2176座,新建卫生户厕、公厕968座,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提高脱贫质量转变。
四、坚持全面覆盖与重点保障结合,不折不扣落实行业扶贫各项政策。把民生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托底工程,精准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一是建立健康扶贫“六重保障”。我区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达46%,是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把健康扶贫作为保障重点,免除了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列支82.9万元为所有贫困户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每年列支300万元用于贫困人口医保门诊统筹慢性病补助报销,构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商业保险“六重保障”。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医疗兜底补助772人次91万元,慢性病患者免费发放药物3147人次55.2万元,贫困患者合规费用报销达80%以上。二是切实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到大学 “一条龙”的帮扶政策,有序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高中贫困毕业生定向培养计划等政策,先后发放助学贷款1467万元,资助在籍在册贫困学生2334人。建立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机制,1475名在职教师一对一开展贫困学生结对帮扶,确保了贫困户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辍学。三是全面夯实基本生活保障。坚持“应保尽保、托住底线”的原则,每年列支70万元,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参保登记。两年来累计发放农村低保3688万元,精准兑现五保对象生活补助金581万元,临时救助1006万元,残疾人生活、护理两项补贴1068万元。
五、坚持外向引导与内在激励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推进乡风文明,激发群众“愿脱贫”。大力开展“三树三带·志智双扶到家”(即:树立身边典型好榜样,带领群众跟着看、学着干、追着赶;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带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好、民风淳、家风正;树立自立自强精气神,带动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等靠要”向“我要脱贫”“勤劳致富”转变。)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召开各个层面政策宣讲会,包扶干部结对交流谈心,实现了由过去送钱送物向群众自觉脱贫的转变;先后举办家庭家风培训37场次,选树“全国最美家庭”3个。大力扶持发展“爱心超市”,激励群众参与公益活动,弘扬新风正气,全区117个村爱心超市实现了全覆盖。二是强化典型引路,带动群众“敢脱贫”。通过评选表彰创业标兵、产业大户、脱贫之星,用身边典型事例打动、激励贫困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累计表彰市级脱贫之星9名,区级创业标兵、产业大户、诚实守信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助人为乐模范等98名;充分发挥安塞民间文化独特优势,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及励志腰鼓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脱贫致富典型,累计在乡村巡回演出38场次。三是注重能力建设,支撑群众“能脱贫”。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实用技能培训,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1期,培训贫困劳动力841人次。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累计开发封山禁牧监督员、农村保洁员、森林防火员、社会保障信息员等公益专岗1063个。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实现转移就业397人。
六、强化组织领导,脱贫攻坚合力持续增强。重点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所有常委参与抓、四大班子齐上阵的工作机制,完善了区级领导联系镇街和包抓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机制,区委主要领导与其他区级领导、镇街、“八办两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和目标责任书,形成了组织领导有力、部门包扶给力、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脱贫攻坚合力。二是包扶力量到位。在原有组织机构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脱贫、资金整合、重点行业、执纪问责、扶志扶智、党建促脱贫等8个专项工作组,成立了11个包联镇街脱贫攻坚工作队,117个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每个村都组建了由第一书记任队长的4-6人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村开展工作,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措施得以快速推进。三是资金投入到位。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模式,建立“扶贫资金池”,整合项目资金,将分散资金“打包”整合,集中优先投向扶贫领域,确保项目实施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叠加放大效应。今年以来,区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800万元。四是督导检查到位。成立了由区扶贫开发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和2个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围绕重点工作、阶段任务、问题整改、干部作风等开展常态化明查暗访,将考核结果与工作评议和干部使用挂钩,注重提拔使用脱贫一线干部,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子;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加大问责力度,层层传导压力,真正做到了敢碰硬、真督查,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深知脱贫攻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虽然我区各项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中省市要求和群众期盼仍有不小差距。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党和人民交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李少婷:
谢谢张区长,下面请大家围绕新闻发布会主题及媒体朋友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时先报所在单位名称,谢谢。
农业科技报记者:
我是农业科技报记者。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核心,那么,我们安塞在产业脱贫工作是如何创新思路,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确保到年底实现整体脱贫的呢?
安塞区扶贫局局长牛社智:
我们坚持把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举措。按照“长抓苹果、大棚,中抓香菇、弓棚,短抓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建立推行了“合作社帮带、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和果园托管、支部引领”四种产业扶贫模式,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设施蔬菜、香菇和特色养殖,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产业空白村实现产业全覆盖,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对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的,种苗费由区财政给予全额补助,新建园和幼园连续三年给予每亩每年补助100元的管护费;对贫困户发展设施蔬菜的,新建一座大棚补助3.5万元,新建一座弓棚补助5000元;对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的,每个菌棒补助2.5元(每户最高不超过1万元);对贫困户发展养驴、养牛、养羊等特色产业的,每户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补助。今年,区财政预算6800万元重点用于帮助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今年1-5月份,已兑付产业扶贫户补助资金6批次189万元,带动2689户贫困户发展了农业产业,其中林果业1186户7550亩,棚栽业56户59棚,香菇57户28.4万棒,养殖业377户2847头只,种植杂粮707户4246亩,发展枸杞、西瓜、葡萄等特色产业65户,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产业全覆盖目标。
华商网记者:
我是华商网记者。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中省市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那么我们安塞是如何形成合力推动工作的呢,谈谈具体做法?
张志贵:
推进精准扶贫,关键在人。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实行了“三大兵团”协同作战,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让“指挥兵团”在脱贫攻坚一线发力。区委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每月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增设了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由区级领导担任组长的产业脱贫、资金整合、执纪问责等八个专项工作组。全面推行了“一联双包”工作责任制,自上而下、步调一致、协同发力。二是让“主力兵团”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选拔117名科级后备干部全部下派到117个村。从16个行业部门和镇街抽调了40名后备干部,充实到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专职负责行业协调、档案资料整理、联络指导等工作。同时将64名大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镇街脱贫攻坚办公室。调整充实了驻村工作队,完成了村两委会换届,选齐配强了基层组织班子,全区117个村由211个区直部门单位包扶,4715户贫困户由3658名干部包扶,形成了各行业部门全面参与,区镇村三级干部人人包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让“督战兵团”在脱贫攻坚一线问效。建立了脱贫攻坚“一把手”督战机制,成立了两个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开展常态化明查暗访,对督查发现问题实行“点对点”通报、“一对一”约谈、“面对面”指导,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累计提拔使用包扶干部84名,表彰奖励包扶干部137名。同时对工作不在状态,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51个包扶部门单位和120名帮扶干部进行了约谈问责,有力调动了扶贫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延安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延安广播电视台记者。据了解,咱们安塞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成功打造了高桥南沟、招安白渠、白坪冯家营等一大批“三变”改革示范典型,请谈谈经验?
安塞区农业局副局长黄金龙:
“三变”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2015年以来,我们针对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土地林地等资源利用率低、贫困户增收渠道窄的实际,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突破思维定式,大胆实践探索农村“三变”改革,通过探索推行土地经营权入股、文化资源入股、村集体资产入股等形式,将“死资源”变为“活资产”,按照“量化到村到户,参股保底分红、滚动循环发展”的方式,整合各类财政项目资金、扶贫专项资金、新型经营主体的闲置资金变股金,推行“资源要素(专项资金、扶贫贷款)+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以股权为纽带,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变为股东,最大限度地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群众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让“空壳”的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化子坪镇杨园村光伏电站带动958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3000元,持续20年;南沟村将2.25万亩土地资源入股延安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一个偏远山区村打造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带动46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55个贫困村将村集体屋顶作为资源入股安塞新能源公司,建成55个40kw村级光伏电站,年分红5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目前,全区启动22个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59个经营主体探索“三变”改革,累计以土地经营权入股4.75万亩,量化折股村集体资源资产1850万元,撬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投资4320万元,聚集农户闲散资金、小额贷款1950万元,55个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全覆盖的情况下,有28个村发展了实体经济,6个村盘活闲置资产租赁产生了固定收入;带动2446户贫困户不同程度增收。
陕西农村报记者:
我是陕西农村报记者。安塞是享誉全国的民间艺术之乡,请问咱们安塞是如何发挥安塞黄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把脱贫攻坚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安塞区文体局副局长拓艳玲:
今年以来,我们以打造黄土风情旅游首选地为目标,坚持“文旅兴业”发展战略,把文化旅游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起来,投资3200万元,新建了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高桥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和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民俗文化村,文化输出、游客输入两抓手,将安塞腰鼓、剪纸、民歌、农民画、曲艺等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文化旅游扶贫统筹推进,助推全区打好脱贫攻坚战。一是开展文化技能培训。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免费开展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等文化技能扶贫专项培训,让有文艺爱好的贫困群众都掌握一技之长。2016年至今,累计举办剪纸、民间绘画、民歌、曲艺、刺绣等免费培训班22期,对2200余名贫困人口进行了技能培训。。二是输出文化劳务人才。由文化部门牵头,通过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办法,积极协调文化劳务人才外出参加营业性文化演出活动,确保贫困文艺人才“走出去,能赚钱”。2017年,累计输出文艺劳动人才 7500余人次,全区文艺人才劳务输出年收入375万元以上。今年,全区输出文艺劳动人才7909人次,累计收入172.58万元,其中贫困人员1035人次,累计收入24.54万元。三是发展产业带动就业。鼓励贫困群众就地参与文化旅游项目运营。如,民俗文化村等项目投入运营后,组建当地村民共同参与的民营为主混合制运营公司,运营公司目前已经吸纳了部分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到文化村的管理、建设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中,新增公益性岗位、保安、服务员等就业岗位30多个,全部安置为贫困群众,每人年收入2万元以上。
通过文化技能培训、文艺人才输出、文旅产业带动,全区1160名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受益13000元,间接带动2800人就业,人均受益7800余元。特别是3个文化村完全建成运营后,预计可带动2000余名农民就业,全区3-5万群众受益。
李少婷: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