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渭南市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新闻发布+访谈活动(三)

时间:2018-07-19 15:42:19 来源:陕新发布

2018年7月2日上午10时,中共渭南市委外宣办、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渭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渭南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宪宗,就渭南如何承接“大西安”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从总体上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接,打造关中核心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相关情况作一通报。新闻发布会由渭南市委外宣办副主任刘玉陆主持。发布会后,还邀请到渭南市工信局技术创新科科长刘景瑜、渭南市政协委员、渭南市华隆畜牧有限公司、陕西秦云农产品检验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浩一起进行了访谈。

pic

中共渭南市委外宣办副主任 刘玉陆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实施“东扩、北跨、西融、南优”战略布局,立足追赶超越定位,加快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为进一步加大我市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宣传报道力度,营造浓厚热烈的社会氛围,由市委宣传部统一安排,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拟于2018年6月29日至7月13日,决定开展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新闻发布+访谈活动。今天召开第三场。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渭南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宪宗。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新闻媒体单位有:华商报、渭南广播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欢迎大家的光临!

接下来有请渭南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宪宗,就渭南如何承接“大西安”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从总体上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接,打造关中核心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相关情况作一通报。

pic

渭南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孟宪宗

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渭南工业的关注,对工信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李明远书记强调,“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互补协同共构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渭南如何承接“大西安”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从总体上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接,打造关中核心城市群次核心城市,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产业区域协作相关情况作以简单介绍。

一、抢抓发展机遇,我市工业发展稳中有进

受历史原因影响,渭南工业以“重化工”为主,规上工业中,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资源型工业行业占比偏高,而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十八大”以来,渭南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步伐更加坚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保持定力,思变求进、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重,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和壮大新兴产业并重,积极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食品、有色冶金等六大主导行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

(一)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13.6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工业增加值600.04亿元,同比增长9.7%,高于全省增速1.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追赶超越对标城市延安、咸阳2.7%和1.2%。六大主导行业全面增长,完成产值2003.27亿元,较上年增长25.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4.8%。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户,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达到271户,其中十亿元以上企业36户。韩城总产值破700亿元关口,蒲城、富平总产值超200亿元,高新、华阴总产值过百亿元,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加快煤炭去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全市累计关闭煤矿18处,退出产能1132万吨,争取中央奖补资金1.08亿元,16户去产能企业分流安置职工16100余人。在经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2017年能源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31.7%,非能源工业占比达到68.3%,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78%,初步扭转了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非能工业逐步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结构得到优化。

(三)园区承载力日益增强

目前全市已建成开发区重点工业园区18个,其中渭南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包括韩城经开区、渭南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蒲城高新区、富平高新区、大荔科技产业园区6个。2017年,共有入园企业1174家,投产企业921户,实现营业收入2303亿元,同比增长11.09%;完成工业总产值1844.7亿元,同比增长10.24%;实缴税金82.6亿元,同比增长18.49%;吸纳就业20.7万人。全市标准厂房累计建成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投资强度达到1.12亿元/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的承载区、工业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集聚区。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0.74亿元,增长117.25%,实现了快速增长。三家动力电池建成产能11GW,产值达到59.23亿元,增长率达到110%。新能源汽车电池产能今年有望达到20GW,约占全国四分之一。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工业加快布局,规划建设了4000亩新能源产业及应用示范基地,沃特玛、天臣、星美3家新能源动力电池和陕西帝亚纯电动乘用车制造等企业先后入驻,省级新能源动力电池检测中心获批建设。广汽新能源汽车、长城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产业链项目正在洽谈对接,一个集电池、电机、电控和整车制造为一体的千亿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形成。沃特玛年产10GWh动力电池,天臣年产12.4GWh锂电池、星美年产10GWh电池等三大动力电池项目规划总投资150亿元,规划总产能将达到年产32.4GWh,全部建成达产后产值超过800亿元。陕西帝亚纯电动乘用车制造项目作为渭南整车制造的突破口,正在加快推进,年内整车有望下线。2018年6月14日—16日,在第五届中国(西安)新能源汽车展览会期间,帝亚一维“智•美”两款新车展示发布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获得广泛关注。

二、突出创新引领,不断蓄积发展新动能

为了抢抓中省工业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蓄积的新动能,我市牢牢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举措,通过引导和支持,使企业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延伸,逐步迈向“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

2017年,先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科技项目129个。全市规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达到87.5亿元,规上企业R&D经费投入达到19.06亿元,占全社会投入的96.1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彰显。全市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户,省级26户,市级29户;省级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1户,获批省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89户。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6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5家。省级示范基地6家,市级示范基地14家。其中渭南师院科技园、创客空间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临渭区被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县。

(二)以创新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通过“两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等工作的实施推进,全市企业的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以集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态势正在加速形成,涌现出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重点产业和项目。3D打印产业已成为“渭南制造”的一张崭新“名片”。依托“渭南增材制造研究院”研发优势,先后引进西交大、西工大、清华大学、中国钢研院等团队,建成快速制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增材制造研究院等5个协同创新中心和激光加工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3D打印产业已经聚集各类企业65户、实现产值9.8亿元。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入选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北人印机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名录,渭南宇动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工信部特色类装备制造(增材)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西北地区获此殊荣的仅此一家。

(三)营造企业创新良好氛围

鼓励企业协同创新,组织行业重点企业,拟组建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5个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农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个创新战略联盟正在积极组建中。推动产学研合作,目前已有200多户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分别创建了高校实习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地等合作平台,承接创新成果转化的氛围不断强化。同时,我们注重突出企业人才优先发展,加强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的合作,实施百名企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二代”培养计划。2017年全市有80余名企业获得了职业经理人认证。强化“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依托全市双创平台资源,广泛发动众创空间、初创企业等积极参与项目路演、创业分享、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推动民营经济企业转型升级步伐,46家企业被认定为2017年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户,推荐5户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

(四)助推区域联动发展

将“富阎一体化”作为西渭融合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快合作共建,加快富阎基础设施建设,富阎连接线的交通和供热管道已实现互通,区内“一纵五横”主干路网基本形成。高新区东区建设今年重点启动实施园区路网、公共创新创业平台、遇仙河综合治理、绿化景观等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蒲城高新区加挂“渭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蒲城园区”牌子后,两区加强了共享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科技信息、招商咨询、项目推介、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和共享。逐步探索建立渭南高新区以总部经济和研发为主,蒲城高新区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的新格局。

三、强化协同发展,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

随着关中城市群建设和西咸一体化的推进,大西安经济圈已经形成。西安和渭南地缘相接,近年来,渭南正在加速融入西安经济圈,2013年6月,渭南和西安签约加快西渭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渭南与西安的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2018年国务院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更使得关中地区组团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渭南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逐渐降低对能源、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增材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清洁煤化工等产业,正在成为渭南发展的新名片。一批国内、业内领军企业纷纷在渭南设立产业基地。“西安研发、渭南制造”,开放的胸襟正在让渭南成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高新技术和优质资源要素的聚集地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紧抓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设机遇,聚焦重点合作领域,积极与西安、宝鸡、咸阳的优势产业、企业对接,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共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挖掘工业产业开放合作潜力,探索良好合作机制和共同发展模式,实现关中跨地区产业联动发展。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产业战略布局调整力度

积极组织举办或参加有规模、影响大的博览会、展销会,搭建企业家同业交流、跨界交流的平台。大力推动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产业做精做优细分领域,力争在强链补链上取得新突破,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升印刷机械等几个国内细分行业龙头装备的制造水平;扩大能源化工规模,加快推进煤炭深度转化,鼓励行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打造大化工产业。紧盯去产能背景下价格回升的因素,在稳步生产的同时,重点对现有的生产设备改造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培养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整车,争取工信部发放生产牌照,打造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组建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行业组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将渭南3D打印产业化发展。在风能、太阳能等新兴领域着力发挥本地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

(二)以创新提升企业价值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领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活力。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力争年内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以上。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步伐,充分利用企业工厂开展工艺研究,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建立市内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化良性机制,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推广,力争全年组织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20项以上。

(三)加快创业创新载体建设

发展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年内争取建成10-15个中小微企业众创空间,打造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创客大赛等活动。支持公共性、公益性专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社会资源新建服务平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链,组建一批产业联盟5家,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紧密的协同创新和协同制造关系。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引导市域内制造业骨干企业建设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依托现有的各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先进制造业主导型镇街,以区域主导产业为核心,推动和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抢抓制造业发展机遇

紧抓“中国制造2025”不放手,引导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针对装备制造、消费品等重点行业,树立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支持中冶陕压、北人印机等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以服务衍生制造业产业链条,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企业。

(五)积极推进军民融合

深刻认识到军民融合“富国强军”的重大意义,充分挖掘民参军和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空间,采取切实措施,深化军民融合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全方位、多领域、系统性、多方式的军民合作融合。提高域内企业对军民融合的认知度,激发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热情;进一步明确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定位,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军民两用高技术服务等产业。加强融合要素资源建设,开展信息咨询、政策服务等,引导军地技术对接、项目对接、人才对接和市场对接,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立足陕西军工产业优势,加强与省发改委、工信厅、科技厅等厅局合作,围绕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争取中省重大项目,抓好一批示范工程,促进渭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在3D打印专用金属材料领域强化军民共性基础研究。加强军工单位与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推进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应用。将渭南具有优势的食品加工企业、医药制造企业纳入到军民融合的范畴,做好食品、医药种类参与军品保障的统计,以便于应急保障需要。

媒体朋友们,加快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是渭南工业面向新时代、新格局、新发展的重大机遇,站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追赶超越中的渭南迈出前进的铿锵步履,行稳致远的从容自信逐步彰显。也诚挚地邀请媒体及社会各界关心工业、支持工业,协力推进渭南工业经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做出新的贡献!谢谢!

渭南市委外宣办副主任 刘玉陆:

感谢孟局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接下来进行访谈活动,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

pic

从左至右:主持人刘子华、渭南市工信局技术创新科科长刘景瑜、渭南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作鹏、

渭南市政协委员、渭南市华隆畜牧有限公司、陕西秦云农产品检验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浩

主持人:

大家知道,工业是渭南经济的重要支柱,孟局长,近年来,渭南工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在打造关中平原次核心城市中,渭南工业有哪些优势和先决条件?

孟局长:

建设关中平原次核心城市,是我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渭南工业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发展重点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行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工业经济呈现出“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正在实现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合理转变,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工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1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7%,较2015年增加137.7亿元。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4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8.5%,高于全省增速约0.3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体系构建初见成效。新的主导产业加快形成,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新主体。2017年,六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003.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4.8%。其中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工业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规模由125.59亿元增加到240.3亿元,年均增速达38.3%,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6.4%提升到11.37%;化工工业规模由186.71亿元增加到282.2亿元,年均增速达22.9%,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9.5%提升到13.35%;食品工业规模由197.67亿元增加到273.36亿元,年均增速达17.6%,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12.93%。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在经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2017年能源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31.7%,非能源工业占比达到68.3%,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78%;战略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120.74亿元,同比增长117.3%,初步扭转了资源依赖性发展模式,非能工业逐步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

四是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园区建设不断完善,2017年,全市18个工业园区共有入园企业1174家,其中投产企业达到921户,较2015年新增92个,实现营业收入2303亿元,较2015年增加747.6亿元,增长29.98%;完成工业总产值1844.7亿元,较2015年增长418.7亿元,增长29.3%;实缴税金82.6亿元,较2015年增长42.4%;吸纳就业20.7万人,较2015年增长14.5%。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96户,年均增加50户左右,全市规上企业数量达到541个。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达到271户,其中十亿元以上企业36户,标志着渭南正在由传统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迈出坚实的步伐。

主持人:

创新是区域经济活力的体现,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聚焦点。刘科长,近年来,渭南工业在创新引领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在推进关中平原城市协作创新中有哪些安排?

刘科长:

创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按照省市关于协同创新发展的工作部署,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创新载体建设。把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引领,成立了市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协调“中国制造2025”渭南落实工作。制定了制造业“1+6”政策体系,即《中国制造2025渭南实施意见》及“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六大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推动渭南工业转型发展。近年来,先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科技项目129个。2017年全市规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达到87.5亿元,规上企业R&D经费投入达到19.06亿元,占全社会投入的96.1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彰显。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中心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户,省级26户,市级29户;省级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1户;建成省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61户。

二是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突出企业人才优先发展,实施百名企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二代”培养计划。2017年全市有80余名企业获得了职业经理人认证。鼓励县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创业创新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双创示范基地6家,市级示范基地14家。其中渭南师院科技园、创客空间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临渭区被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县。建成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6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5家。

三是产业创新集聚效应逐步彰显。通过近年来“两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等工作的实施推进,我市企业的创新实力不断加强,以集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态势正在加速形成,涌现出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重点产业和项目。特别是3D打印产业已成为“渭南制造”的一张崭新“名片”,先后引进西交大、西工大、清华大学、中国钢研院等团队,建成快速制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增材制造研究院等协同创新机构。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工信部特色类装备制造(增材)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西北地区仅渭南高新区获此称号;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入选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重点合作领域,积极与西安、宝鸡、咸阳的优势产业、企业对接,共同延伸产业链条,在抓好存量工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坚持去产能与产业升级相结合、降成本与提效能相结合、优化存量和做大增量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推进重点项目对接和研发合作,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关中跨地区产业联动发展。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领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活力。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力争年内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以上。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步伐,充分利用企业工厂开展工艺研究,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建立市内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化良性机制,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推广,力争全年组织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20项以上。

主持人:

关中城市群规划实施横跨三个省,如何加强组织协调这是规划能否实施好的关键所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孟局长:

正如您提到的,区域发展规划的落实是一项系统的推进工程,涉及到一体发展与合理分工、政府引导与市场决定、省际市际之间等诸多关系。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推进落实:

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强以城市群建设规划为统筹,引领区域内城市“规划同筹、信息共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环境同治”。渭南更是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准确定位、充分论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切实推行渭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个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互衔接,构建区域内城市互动发展格局。

二是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关中城市群资源禀赋接近,工业企业关联度较高,建议工信部门要尽快建立关中城市群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交流协商机制,定期不定期的召开联席会议,系统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工业行业发展动向,认真分析区域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交流加强工业运行要素保障协调的经验做法;研究推动区域内重点企业之间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的机制,实现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是要抱团争取政策扶持。以3D打印为例,要利用渭南的产业集群优势和西安的增材制造创新优势,以关中城市群的名义先行先试向国家争取优惠政策,从而带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与此类似,甲醇、二甲醚等化工基础原料行业,黄金、铝、镁、电解铜等有色行业,钢铁行业也可抱团发展,相互借鉴工艺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提高区域竞争力。

主持人:

好的,正如孟局长说到的,以规划推动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更离不开积极、宽容的发展环境。雷浩委员,您不但是政协委员,更是工业企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请问在营造工业发展氛围上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雷浩:

好的,谢谢主持人。大家知道,今年是渭南的“营商环境提升年”。事实证明,营商环境越好的地方,我们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活力就越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如何借打造关中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东风,进一步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发力。

一是大力加强诚信建设。树立“环境立市”观念,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政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赏罚分明的环境建设机制,落实营商环境建设属地负责制、一票否决制和“一把手”抓营商环境责任制,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议环境制度,认真落实相关环境评价考核办法,严肃查处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建立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在项目、资金、领导和服务等方面向优势企业倾斜,真正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排忧解难。让政企沟通更顺畅一些、让法治意识更强烈一些、让契约精神更多一些、让“干事、担当、奋斗”的氛围更浓厚一些,为新型工业聚集地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要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家人才资源库,关心爱护企业家,在全社会尽快形成“支持企业家、尊重企业家、善待企业家、吸引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依法保护企业家的私有财产和合法权益,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要加大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培训,鼓励年轻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要积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省内外人才来渭创业,对为我市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给予重奖。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元素,也是最活跃的细胞。渭南的民营经济总体上看还是不够大、不够强,我认为下一步还是要大力引进和培育民营经济,放开市场准入,积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重组,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比例,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意见,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竭力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兑现,促进民有经济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