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汉中市“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洋县专场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9-09-29 15:23:02 来源:陕新发布

2019年9月19日,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共同举办“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洋县专场。

上午10时,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家才围绕“富民强县的‘有机’之路”作主题发布,洋县县委副书记郭华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孙国强主持。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孙国强: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汉中市“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洋县专场。

洋县,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的人工饲养种源地和主要的野外栖息地,被誉为“朱鹮家园”,朱鹮也成为文化符号和对外名片,走出国门,享誉世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洋县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走出了一条大力发展有机产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绿色之路。

为了使各位记者对洋县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来了洋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家才先生,洋县县委副书记郭华先生,请他们围绕“富民强县的‘有机之路’”这一主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杜家才县长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家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洋县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洋县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古为“洋州”、今称“朱鹮之乡”。近年来,洋县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有效探索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的有机之路。现就相关情况给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一、洋县发展有机产业的基本情况

洋县是发展有机产业,打造生态品牌的践行者,也是有机认证认可的受益者。

2005年9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4名院士到洋县实地考察后认为,洋县优越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大气、土壤和水资源,为发展有机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条件,于是联名向陕西省政府提出《在洋县朱鹮保护区建立陕西省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的建议。

2010年以来,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先后与陕西省政府、洋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认证认可工作联系点”等合作备忘录,在政策、技术、人才、宣传等方面全力支持洋县发展有机产业。

在各级质监部门、认证机构的关心支持下,洋县坚持以“朱鹮保护”为基础、以“生态立县”为根本、以“品牌战略”为重点,积极发展有机产业,打造生态品牌。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4大类79种14.1万亩,培育有机生产企业29户,有机产品基本实现名优产品全覆盖,朱鹮·有机区域品牌价值达70.57亿元,稳居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洋县黑米”、“洋县红米”、“槐树关红薯”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年10月,洋县被国家认监委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2017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命名洋县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8年,洋县7个企业的产品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洋县成为全国首批、陕西省唯一的“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也是西北地区生态原产地产品受到保护数量最多的县。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今年4月,以“县域有机品牌创新之路”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有机大会,在洋县胜利召开,洋县有机产业发展的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

二、洋县发展有机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是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为把多年来保护朱鹮造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成立了有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有机产业发展办公室,编制了《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组建了有机产业监管大队,形成了“县有办、镇有站、村有员”的三级监管网络,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监督机制、考核办法,落实了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全力促进有机产业发展。

二是市场导向,科技支撑。我们坚持以市场供需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了100支科技服务队和10支有机农业技术专家服务队,重点在五彩米、中药材等骨干产品上扩面积、强基地;在有机稻米、酒类等产品上创品牌、拓市场。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与西农、陕理工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组建了专家顾问工作站,为产业发展、品牌打造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龙头带动,示范引领。我们正在全力建设总投资21.8亿元、占地3750亩的集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于一体的有机产业园。目前完成投资9.2亿元,吸引12户有机生产企业入园发展,其中3万吨有机黄酒、5000吨薯类食品、3000吨魔芋食品、2000吨有机粮油等生产线相继投产运营,佛缘医药、有机产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即将全面投运,园区功能日臻完善,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彰显。

四是打造品牌,扩大宣传。我们按照“本地知名、全省著名、国家驰名、世界闻名”的梯次思路,制定了《名牌培育计划》和《商标品牌产品管理办法》,建立了“不合规产品退出认证机制”等措施,坚决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用规范的管理打造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产、加工、营销、监管、追溯等产业运行体系。同时,积极举办朱鹮国际论坛,充分利用各种节会展销、博览交流平台和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广泛宣传洋县有机产业,提升产品知名度,聚集产业发展合力。

三、洋县发展有机产业的主要成效

一是实现了发展保护双赢。通过保护朱鹮、推行有机标准、发展有机产业,有效维护了洋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5%提高到现在的68.9%,国宝朱鹮由最初发现的7只繁衍壮大到现在的2600多只,野外种群数量已突破1500只,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周边市县。在有机产业的示范带动下,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较2012年均实现翻番。发展有机产业的成功实践为汉中乃至全省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做出了积极探索。

二是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洋县有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产基地由2010年的5200亩发展到现在的14.1万亩,米、果、药、畜、菌等主导产业快速壮大。朱鹮牌有机黑米酒远销港澳台,出口日本、美国;有机稻米及其衍生产品已打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有机菜籽油、调味品、红薯粉条、魔芋食品、香菇、木耳等产品畅销全国。有机产业总产值达到10.68亿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有力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是促进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我们积极推进有机产业和全域旅游相融共生,已初步形成了“观蔡伦造纸”“游华阳景区”“赏秦岭四宝”“逛朱鹮梨园”“购有机产品”的“游、购、娱”生态旅游产业链。独具洋县地域特色的朱鹮黑谷酒、谢村黄酒、五彩米及其深加工食品、薯类、梨果、土蜂蜜、食用菌等有机产品已成为游客馈赠亲友的必备品。有机产业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得益彰,有力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 26∶43∶31优化调整到现在的 21∶44∶35。

四是创新了扶贫工作经验。我们大力推进有机产业促脱贫,坚定实施“5115”工程,积极引导组织29户有机企业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合作机制,重点建设10个有机生产示范基地、10条有机产品加工示范生产线,大力发展有机稻米、银杏、油牡丹、中药材、食用菌五大区域特色产业,带动1.5万户贫困群众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这不仅突破了贫困户缺技术、缺资金、抗风险能力弱、小产品难以对接大市场的瓶颈,而且为贫困户搭建了务工增收、土地收租、入股分红的平台,为贫困群众种下了一棵持久增收的“摇钱树”。

五是打造了朱鹮•有机品牌。通过推行认证认可,我们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铸造知名品牌。目前,全县共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中华老字号3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8个、省著名商标9个,有机稻米、黑谷酒、黑米醋等7个产品荣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朱鹮•有机已成为洋县的靓丽名片和形象代言。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孙国强:

谢谢杜县长。

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阳光报记者:

我是阳光报记者李希。洋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作为一个地道的洋县人,我想了解一下,洋县发展有机产业这么多年到底给洋县农民群众带来哪些实惠?

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郭华:

实践证明:保护珍禽朱鹮、发展有机产业是我县践行“两山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务实举措,是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是立足县情促农增收和实现追赶促超越的科学决策。目前,全县有机示范区农民通过实施有机种养殖,其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00元左右,约10万农民享受着有机产业发展带来的发展红利。

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马畅镇是洋县的稻谷主产区,镇上有一家叫永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有机龙头企业,公司通过免费为合作社农民发放有机肥和病虫害防治设施,安排技术人员为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实施有机种植模式,并以高于市场价20%的标准收购社员稻谷,兑现优质优价的订单承诺,确保入社社员种植有机稻谷的收入稳定增加。据统计,实施有机种植,公司每年为基地农民多创收300余万元,惠及农户7000多户。

同时,我们还紧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的难得机遇,积极引进苏宁拼购、蚂蚁金服、社员网等知名电商进驻发展,着力打造“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开发了“朱鹮集市”电商扶贫商城,通过平台开店、全民分享等方式推动农产品“进城”工程,让有机产业进一步带动群众致富增收。2016年,洋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目前,全县已注册“金正禾”“周大黑”等各类电商企业和个体200多家,上架有机农产品14大类79种,全县农副产品销售交易额超过1.5亿元,促进种植户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以上。谢谢!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孙国强:

请继续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刘伟峰,刚才听领导介绍说发展有机产业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能不能详细谈谈洋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是如何发挥有机产业带动作用的?

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郭华:

面对繁重的脱贫任务,我们坚持把大力有机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载体,积极实施“5115”产业扶贫工程,探索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脱贫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群众增收。

一是联农户。实施“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订单+科技+信息”的产业合作模式,先后有14户有机龙头企业通过与贫困户签订脱贫协议、发展订单种植、吸纳劳动就业等方式,与1万多户贫困群众紧密联结在一起,结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

二是抓产业。2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包技术、包种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务,结对帮扶全县110个贫困村,我们在马畅、谢村、戚氏等平川贫困村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4万亩(其中有机黑米、五彩米基地0.7万亩);在槐树关、黄家营、桑溪等山区丘陵贫困村发展有机红薯、魔芋基地1万亩、有机药材基地9万亩,椴木食用菌20万架、袋料食用菌250万袋,让贫困群众顺利搭上了产业致富的顺风车。

三是促就业。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等有机发展龙头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户入企务工,努力让贫困户成为既拿“租金”又领“薪金”的新型农民。全县20多家有机龙头企业和38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供生产线用工岗位、聘用基地管理员、合作社管理员、吸纳有驾驶技能的农村贫困人员从事公司运输等方式累计吸纳3000多名贫困群众入企、入社务工,带动其家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孙国强:

请继续提问。

汉中日报记者:

我是汉中日报社记者柴雯雯,目前,洋县已认证有机产品14大类79种14.1万亩,有机产业产值也已经达到10.68亿元。我想了解一下,洋县在发展有机产业过程中是如何确保产品的有机品质的?

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家才:

有机生产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安全生产方式,有机产品是健康的消费选择。30多年的朱鹮保护不仅为洋县留下了难得的绿水青山,发展有机产业更让洋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我们在发展有机产业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和生产”两手抓、两手硬。

一是全力守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把生态环境优化治理,摆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推进“铁腕治霾”“1+10+2”专项工程,拆改燃煤锅炉、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推广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空气污染。全面贯彻落实“水十条”“土十条”“河长制”,重拳出击整治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的突出环境问题,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固定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汉江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森林覆盖率已由过去的65%提高到现在的68.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质量考核连年优秀。

二是全面推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编印了《洋县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出台了70多种主要农作物的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了县、镇、村三级有机产业监控网络,严禁非有机投入物流入基地和生产线,确保有机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建立了“不合规产品退出认证机制”,按照“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持续开展有机生产企业操作规程、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产品包装、标志标示使用等情况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全面推行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生产,从环境建设、品种引进、生产过程、仓储运输、市场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确保有机产品质量和运营安全。通过多年的实践,洋县有机生产理念已深入人心,消费洋县有机产品已成为一种时尚,有机文化已成为洋县人民的共识和行为准则。谢谢!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孙国强:

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洋县联系作进一步采访。

最后,再次感谢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洋县领导和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