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延安市“壮丽70年 圣地展新颜” 系列发布会(第十二场)
时间:2019-09-30 00:23:37 来源:陕新发布
9月27日上午9时30分,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壮丽70年 圣地展新颜”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黄龙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富荣,黄龙县经发局局长都彦峰,黄龙县文旅局局长杨延虎,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出席,介绍“绿色崛起 奋进七十年 先锋行动 筑梦新时代”,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主持。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壮丽70年 圣地展新颜”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是系列发布会的第十二场—黄龙县专场。
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中共黄龙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富荣先生,黄龙县经发局局长都彦峰先生,黄龙县文旅局局长杨延虎先生,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先生,请他们围绕“绿色崛起 奋进七十年 先锋行动 筑梦新时代”这一主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县长介绍情况。
中共黄龙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富荣: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向大家展示黄龙70年来的巨大变化,首先,我谨代表中共黄龙县委、黄龙县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黄龙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黄龙是典型的移民县,5万黄龙人民来自全国11个民族24个省区,70年的艰苦奋斗,黄龙实现了从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变化,从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生态产业转变,从不为人知的山区小县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秀美小城嬗变,黄龙逐渐走出了延安,走出了陕西,走向了全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黄龙人牢记习仲勋“一定要把黄龙建设好”的殷切嘱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引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承“诚信包容、护绿兴业、自强奋进”的城市精神,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建设美好的家园,亲身参与和见证黄龙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龙的山更绿了。森林覆盖率87%,林草覆盖率高达92%,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素有陕西的“一叶肺”的美称。黄龙的天更蓝了。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可达到6000个/立方厘米,每年7至9月最高可达到15000-18000个/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实天然氧吧。黄龙的水更清了。年均降水量563.9毫米,水资源量1.54亿立方米,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黄龙人民的生活更富裕了。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86元,是1970年的219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331元,是2007年的4倍。黄龙的综合实力更强了。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17.03亿元,人均GDP3.4万元,财政收入8596万元,分别是1952年的757倍、531倍和366倍,2014至2018年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综合考核第一方阵。黄龙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闭塞”走向“开放”的华丽转身。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龙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凝心聚力推动黄龙高质量发展。
一、绿色发展为先,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优质的生态资源是黄龙最大的财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加快黄龙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黄龙依托生态优势,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扎实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构建以生态旅游为引领、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52年的54.7:8:37.3调整到2018年26.8:9.7:63.5。 一是生态农业基础更加坚实。全力实施“苹果产业抓升级、核桃产业抓加工、中蜂产业抓品牌、药材产业抓规模、特色产业促旅游、全县农业强生态”的生态农业后整理五大工程,核桃种植面积28万亩,年产量1.1万吨;苹果面积14.4万亩,年产6.5万吨;中蜂养殖8.8万箱,年产蜂蜜1300吨;中药材规模达到1万亩,成为第四大农业产业;大闸蟹、羊肚菌、香菇分别达到461亩、120亩、45万棒。收获“中国核桃之乡”“中华蜜蜂之乡”的美誉,“黄龙核桃”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黄龙蜂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塑造了“故宫·黄龙山贡蜜”品牌。二是生态工业发展势头正劲。依托平均风速5.6米/秒的风力资源和全年日照2957.5小时的光照资源优势,紧盯“新能源示范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规划装机容量1300MW,预计产值10.41亿元。目前全县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已达到211.6MW,在建的150MW风力发电项目进展顺利。依托界头庙新能源项目基地规划建设国际风车小镇,加快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生态旅游主导产业地位日益凸显。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将生态旅游作为黄龙的战略支柱产业来打造,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以黄龙山国家4A级景区、神道岭国家3A级景区和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支撑,以树顶漫步、锦绣黄龙、白马滩漂流等景点和梁家河、印象圪崂、苜渠等旅游乡村为补充的全域旅游基本框架,构成了“春看山花、夏居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的全季旅游布局,着力塑造康养、科普、研学、休闲等旅游主题品牌。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378万人次,是2011年13.8倍。
二、均衡发展为要,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
黄龙围绕生态旅游发展,将县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推进田园城镇提标、特色小镇提档、美丽乡村升级,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县城规划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从过去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4.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68、54.36%。近年来,围绕景城一体建设思路,实施了多彩黄龙、龙城花韵、杆线下地、引水进城、城市亮化、城市补短板等项目和12个安居工程、3个棚户区改造、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成迎客松公园、双拥公园、南山公园等8处绿地,县城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19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15万平方米,水景面积37万平方米,城区亮灯率达到98%以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7个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实现全覆盖,17个美丽宜居乡村完成建设任务,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14个、新民风示范村7个,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等称号,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创建稳步推进。
三、生态建设为基,筑牢科学发展新屏障
生态资源是黄龙发展的生命线,守护好这片资源是黄龙最大的政治任务。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指引,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地系统治理。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大批林业重点工程,1999年以来,共完成各类营造林119.56万亩,森林资源培育40.82万亩,森林蓄积1034万立方米,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紧盯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保卫战”,实施了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镇村污水处理站建设、燃煤锅炉拆改、垃圾场渗滤液改造等项目,流域水质均达到或好于监测标准。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综合指数位居陕北县区首位。
四、深化改革为重,打造投资兴业新高地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统筹推进财税管理、国资国企、农村集体产权、“放管服”等改革,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10项,公开发布权责清单4322条,完成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市县乡村互联互通,工程建设项目率先在全市在线审批。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严格落实“绿色先锋”上门服务和告知承诺、预约延时、容缺受理、信息双向推送共享等机制,免除企业开办刻章、企业首次办理不动产登记费用,着力打造环节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小、审批最快、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全县小微企业累计达到4966家,三年来累计签约招商项目75个,总投资186亿元。
五、民生保障为本,谱写为民服务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统筹解决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交通等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脱贫攻坚扎实推进,1519户3759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25个贫困村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13%,在省市考核中多次名列前茅,2018年取得了省级考核非贫困县序列第三名、延安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42.97公里,青兰高速穿境而过,黄蒲、延黄、韩黄高速正在建设。第二水源公寨沟稳步推进。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共26所,公建民营的行知实验学校、水磨坊幼儿园正常运行,实施了黄中教学楼、黄中宿舍楼改扩建、城区学校集中配餐中心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县医院门诊楼、综合住院楼和中医院综合楼、中医特色养生馆等项目建成投用和落地实施,县医院二甲、中医院二乙创建成功。影剧院、全民健身运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法治宣教中心开放使用。构建了以兜底集中养老为基础,以居家养老为依托,以社区养老为补充,以社会化养老、旅居养老为特色的“五位一体”养老体系。先后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法治先进县和全省“长安杯”平安建设先进县、双拥模范县、食品安全示范县、残疾人工作示范县等殊荣。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70年来,我们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立足生态资源,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走绿色发展之路。站在新起点,我们更加自信;开启新征程,我们更有决心。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争当绿色先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主动作为,奋力开创黄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李少婷:
感谢李县长的情况介绍。
下面,开始提问,在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70年来,黄龙经济社会像您刚才说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70年来,黄龙的老百姓得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实惠?谢谢。
李富荣:
70年来,随着黄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在黄龙工作生活了13个春秋的我来说,13年来,和黄龙的群众一期生活、一起工作,亲身感受到黄龙的每一点变化,心里有感触,有感慨,也有自豪。点点变化萦绕心头:
70年来,黄龙人民从吃不上,到吃的饱、吃的好、吃的健康。窝头变成了白面馍,少油寡食变成了大鱼大肉,现如今大家追求绿色健康饮食,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自家自产自销,核桃、蜂蜜、羊肚菌、有机蔬菜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吃黄馍,吐黄水,出门碰见柳拐腿”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70年来,黄龙人民告别了土窑洞,告别了窝棚,住上了青砖瓦房,住上了混凝土平房,现如今,1191套商品房,6000套安居工程,4966个经营主体,让一半以上的黄龙城乡居民进城上楼,不但住得好,而且留的下、能发展。
70年来,黄龙人民不再为出行发愁了,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242.97公里农村公路,213公里省道,极大的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已建成通车的青兰高速,即将建成的黄蒲、延黄、韩黄,将黄龙纳入陕北、关中、晋西“两小时经济圈”,黄龙将从过去的交通末梢转变成为交通枢纽,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愈加明显,即将迎来另一个高速发展期。
70年来,黄龙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黄龙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论,依托优质禀赋的生态资源,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城乡收入稳步提升,实现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共生双赢,群众在生态经济全产业链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农业科技报记者:
我是农业科技报记者。黄龙县是如何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谢谢。
黄龙县经发局局长都彦峰:
媒体朋友你好,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黄龙如何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以说明。
一是明确发展定位,大力调整经济结构。黄龙历来是典型的农业县,经济主要靠一业支撑,二、三产业基础非常薄弱,这几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最终确定了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总基调,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和慢城旅游,使我县成为周边县市最大的游客集散地和服务中心。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致力于弥补工业短板,受非对外开放区、生态功能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好多大项目在黄龙无法落地建设,为此,我县率先在全市确立了以新能源为主的生态工业发展思路,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发展“零污染”。经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在“稳”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调”的力度、加快“转”的步伐,强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效优质方向迈进,三产比重从1978年的73.3:6.8:19.9调整到2018年的26.8:9.7:63.5。
二是直面短板难题,不断增强内生动力。黄龙具有生态、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和风光资源优势,不足在于工业占比少、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我们直面难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切围绕旅游转,一切跟着旅游走,大力促进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逐步实现优势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特别是在交通瓶颈制约下,先行投入实施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三是坚持追赶超越,实现经济稳中向好。以前的黄龙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创新能力不强,这些年对标先进,解放思想,一直向前闯、加油干,大大提升追赶超越“加速度”,连续多年各项指标考核均位列全市第一方阵。全县上下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伴随绿色发展升级的步点,全县经济总量(GDP)从建国初期到2018年增长了757倍,固定资产投资从建国初期的2.5万元增长到目前的2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差距不断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4年的3.73下降至2018年的2.86,县域经济整体态势稳中向好,初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是强化品牌意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坚持走品牌强县之路,充分发挥国家级生态功能区、黄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域旅游示范县、生态示范县等名片效力,积极向外推介黄龙,“绿游黄龙”、“夜游黄龙”成为省际旅游新亮点,“多彩黄龙”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在良性品牌效应的影响带动下,全县深化“放管服”,创建绿色作风“效能型”堡垒,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使更多的人认知黄龙、了解黄龙,吸引客商来黄投资兴业,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秦网记者:
我是大秦网记者。近年来,黄龙县旅游业呈现了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生态旅游美誉度和知名度显著提高。作为主推旅游开发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谢谢。
黄龙县文旅局局长杨延虎:
近年来,我们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守住绿水青山,鼎力发展全域旅游。一是高起点、大手笔编制《黄龙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黄龙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1+3+N”的规划设计思路:以县城为核心,北部打造自然教育基地;东南打造户外运动、康养基地;南部打造以风车为主的休闲度假基地,形成了“六点一线”旅游环线格局,实现了“夜游黄龙”“绿游黄龙”“爽游黄龙”的全域旅游框架。二是落实招商项目,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为加快全县文旅产业开发建设步伐,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依托旅博会、西洽会、体博会、农高会和旅游城市评选参选、展示活动等平台多渠道招商引资。先后组织策划文化旅游招商项目47个,邀请客商来黄考察洽谈投资项目45批次,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3个,总投资达58.94亿元。先后建成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建成精品景点10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个,旅游专业村8个。努力打造县城景区化,小区花园化,公路沿线、重点区域和乡镇景观化的全域旅游新格局。2018年黄龙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树顶漫步景区被授予“体育旅游精品景区”,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全省十佳避暑胜地”、“最受网友喜爱的旅游景区”,2019年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示范县”。
各界导报记者:
我是各界导报记者。黄龙县实施“文化+”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经济发展,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你们是怎么做的呢?谢谢。
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
坚持用旅游承载文化,将文化植入旅游,通过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促进文旅融合、城乡振兴,实现“一业兴多业”。一是文化+旅游+代言。新建了博物馆、科技馆、“非遗”展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场所。通过实施振兴传承《黄龙猎鼓》演艺;创编发布《黄龙情歌》《多彩黄龙》文旅歌曲;实景拍摄《黄塬厚土》《初婚》电影;景区、广场篝火晚会和常态化演艺和组织举办醉美乡村大舞台、世界旅游文化使者精英选拔赛、美食技能大赛、“爽游黄龙旅游季”、红叶节、芍药节、漂流节、冰雪节等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丰富和活跃城区和景区的旅游文化生活,有力地宣传拉动了黄龙旅游。同时,对全县讲解员、交警和餐饮单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开展常态化旅游专业知识培训。评选“最美旅游工作者”“优秀导游”“优秀讲解员”100余名,在全县形成“人人是旅游讲解员、老少皆是旅游代言人”的浓厚氛围。二是文化+旅游+乡村。界头庙风车小镇;瓦子街斯堡特湖月季观赏园、圪台“苜渠民俗村”;白马滩“印象圪崂”古村落;石堡镇“梦中梁家河”;三岔荷花池主题公园;崾崄“满族民俗风情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彰显黄龙全域旅游新亮点。三是文化+旅游+体育。创新群众体育、休闲体育、赛事体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建成城区景观广场、公园8个;登山、休闲、绕湖步道和木栈道14公里;新建了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并通过“旅游推介+文体活动”形式,组织承办了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延安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及老年门球赛;常态化组织承办高规格的山地自行车赛、65KM超级越赛、弹弓王争霸赛、黄龙山徒步大赛和冬泳、滑雪、沙地摩托车表演等特色赛事活动,有效提升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通过将旅游产业贴上文化“标签”、植入文化“元素”、为城市服务业标注文化“符号”、传承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推动实现农旅、文旅、学旅融合发展。实现了文化养民、文化富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动能。
延安新闻网记者:
我是延安新闻网记者。黄龙县如何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谢谢。
杨延虎: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黄龙县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以旅兴农,农旅融合发展,持续做强农业、扮靓乡村、造福农民,统筹推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
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按照“苹果产业抓升级、核桃产业抓加工、中蜂产业抓品牌、药材产业抓规模、特色产业促旅游、全县农业强生态”的发展思路,构建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加快以苹果为主导的高效产业规模扩张,培育以中蜂为引领的优质生态农业品牌,优化以玉米转型为突破的多元产业结构,推进以特色产业为补充的农旅融合发展,壮大以集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经营主体,打造以示范先行为带动的宜居文明乡村。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核桃28万亩,苹果14.7万亩,其中矮化苹果1.2万亩,中蜂9万箱,连翘、丹参等中药材面积达9367亩,大闸蟹461亩,香菇45万棒;同时,黄龙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全域旅游建设、全域文明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等工作相结合,压茬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按照“首年集中力量建基础、次年乡风文明再提升”的思路,截至目前,黄龙县47个村实现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全覆盖,17个美丽宜居乡村完成对标建设任务,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提标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已成为黄龙的又一张靓丽名片,让农村真正成为宜居宜游,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微延安编辑:
我是微延安编辑。众所周知,黄龙县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请问你们是如何围绕这一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进行后整理的?谢谢。
李健:
近年来,黄龙县依托生态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以生态建设和“零污染”为前提,以建设“生态旅游的田园县城、秀美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并重、经济与生态双赢发展道路,以旅定农、以需定产,农旅融合发展,出台《生态农业后整理实施方案》、《支持苹果十一条措施》、《支持和发展中药材十大措施》等系列文件,县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左右,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认真总结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核桃、中蜂等产业整体纳入生态农业后整理范畴,让更多的群众在生态农业后整理中受益。围绕28万亩核桃,依托干果公司、核桃专业合作社,扩大核桃精深加工规模,形成核桃干果、核桃油、琥珀核桃等初中级核桃产品体系。二是全力推进农产品分级分选、冷链包装、精深加工等,全县现有3.5万吨冷库和3个苹果交易市场、8个果游观光园,完成3条4.0智能选果线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同时引进法国托马斯成熟蜜生产线1条,研发蜂巢蜜、液态蜜、护肤品、蜂蜜饮品四大蜂蜜产品体系,蜂蜜面膜、洗发水等30余种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三是实施智慧农业物联网项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投资600余万元,分别在县农业农村局、家庭公寓电商中心和三岔镇长石头村、石堡镇梁家河村等地,建成物联网大屏监控系统30套、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3套、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5套,以及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智慧农业集成系统、水肥一体化设备、农业气象智能监控系统、扫码设备各2套,实现农业生产销售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真正达到生态农业全程可追溯。不断推进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后整理的发展。
下一步我县将充分挖掘县域生态潜能,加快产业转型,充分发挥农产品省级基地示范县作用,扎实推进生态农业前管理、后整理,着手做好品牌认证,质量兴农等工作,不断推进生态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李少婷: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