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时间:2020-07-30 16:11:00 来源:陕新发布

pic

7月29日13:30时,延安市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与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黄龙县县委副书记黄利荣、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黄龙县经发局局长都彦峰、黄龙县文旅局局长杨延虎,介绍黄龙县以绿色生态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市委改革办与市政府新闻办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我们来到了黄龙县进行现场发布。本场发布会分为现场观摩和会场发布两个阶段,上午我们深入瓦子街镇南窑生态农业园、吉家河康养综合体建设项目、吉家河中蜂产业园区进行现场观摩,现在进行会场发布。我们邀请到了黄龙县县委副书记黄利荣先生、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先生、黄龙县经发局局长都彦峰先生、 黄龙县文旅局局长杨延虎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黄龙县以绿色生态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黄利荣先生介绍情况。

pic

黄龙县县委副书记黄利荣: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黄龙县委、县政府,向一直关心、关注和支持黄龙发展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黄龙县坚持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精准把握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并重、经济收益与生态效应双赢的发展道路。

黄龙县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辖5镇2乡,总人口5万人,境内人口来自全国11个民族24个省区。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降水量563.9毫米,无霜期平均180天。境内森林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片原生态、纯天然的净土,素有陕西的“一叶肺”和“天然氧吧”的美称。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绿化模范县、省级森林城市和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等多项殊荣。

一、以深化改革创新为突破,夯实绿色发展思想基础

(一)深化理念创新,探索发展路径。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我县经历了“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等艰难曲折的诸多探索。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坚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始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发展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黄龙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进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加强培训教育,凝聚发展共识。我县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活动。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入村讲党课、黄龙山干部学院开设绿色教育课堂等,多形式、多路径进行开展全县干部群众的学习培训,革新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共识,形成了全县上下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价值观、政绩观的浓厚氛围。截止目前,以黄龙山干部学院为主阵地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培训平台,累计承接省内外各类培训达77期5600人次。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人数比例达到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分别达到89.3%、93.4%,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大幅提升,形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实施“绿色崛起,先锋行动”计划,建强战斗堡垒。2018年以来,我县创新实施“绿色崛起·先锋行动”计划,通过开设绿色教育课堂、开展绿色承诺活动、打造绿色服务品牌、构建绿色发展责任体系、实行绿色绩效考核,在农村、社区、机关、学校、非公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创建“富民型、和谐型、效能型、质量型、效益型”堡垒,将全县各级党组织打造成为践行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崛起的坚强战斗堡垒,将广大党员干部锻造成为爱绿护绿兴绿的先锋战士,凝聚全县上下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彰显党员干部新形象,为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实提供有力的政治组织保障,也为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二、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联动机制。坚持生态环保与生态经济同步推进、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指挥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工作机制,明确了各包抓领导,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责,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责任,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统筹、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示范县创建工作格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和各级党组(党委)集体学习、议事范畴,形成了及时研究解决生态环保突出问题,定期完善生态环保相关举措的常态机制。率先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河长制全面落实。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银行”试点,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工作专班,探索起草了《黄龙县推进“两山”理念实践实施方案》,“两山银行”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二)坚持规划引领,树牢绿色导向。县委、县政府大胆应用改革手段,突破思维定势,立足长远、系统谋划,以“规划引领、依规而行”为举措,着力破除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树牢绿色发展导向。编制了国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以及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8-2025年)、《黄龙县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专项规划,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和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水域及其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完成澽水河、仕望河、石堡川河等河流及水库“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坚持规划招商,以“零污染”和对污染“零容忍”的态度,严格选商择商,摒弃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取向,将绿色发展作为招商的“一票否决”前置条件。严把项目准入关,做到有争有招、有舍有弃,坚决堵住污染“源头”。通过系列建章立制,确保了县域发展和城乡建设有章可循,为全县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为黄龙绿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生态环境。

(三)突出制度创新,健全监管体系。我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积极主动作为为、转变工作作风为措施,突出制度创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健全监管体系。如,在理顺旅游产业体制机制方面,直面旅游产业发展中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现状,深入剖析制度根源性问题,坚决破除体制性障碍,经县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重新明晰职责权属和任务分工,建立县级领导牵头负责的沟通联动和督导问效监管机制。在生态环保方面,编制实施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黄龙县碧水、蓝天、青山、净土保卫战2020年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健全“城警联勤”长效机制,扩大城管执法力量下沉乡镇试点范围。同时,大胆改革目标责任考核评定办法,通过逐年提高生态文明考核权重,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镇部门评优评先挂钩,充分发挥了考核指挥棒作用。将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市县《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融入“三项机制”,并细化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让庸者下、能者上,切实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转化为全县干部的内在行动和价值追求。

三、以优化产业格局为举措,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生态农业体系。我县以向改革要动力,提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全县“4+X”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苹果产业抓升级、核桃产业抓加工、中蜂产业抓品牌、药材产业抓规模、特色产业促旅游、全县农业强生态”的举措,着力构建以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为主导,大闸蟹、食用菌、蔬菜等为补充的生态农业体系。全县核桃种植面积28万亩,年产量1.3万吨,苹果面积15.5万亩,年产7万吨,中蜂养殖9.1万箱,年产蜂蜜1400吨。创新发展与陕西中医药大学温州洞头商会、北京同仁堂等校企合作机制,出台了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完成圪台乡、瓦子街镇2个千亩种植基地建设。依托白城桥大闸蟹、冯家塔羊肚菌、药王庙香菇等种养基地带动,全县大闸蟹、羊肚菌、香菇分别达到500亩、200亩、45万棒。建立黄龙智慧农业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改革观察试点,健全“建设标准化、全程可视化、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的四化智慧农业监管体系。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巩固,加快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全县已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示范基地29个,认证面积突破4万亩。实施智慧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项目,在重点区域建成各类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10套,全县50%“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已纳入追溯体系中。创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建立了县政府主导、乡镇政府主责、农户主体“三为主”秸秆综合利用责任落实体系,推行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三化”秸秆利用模式。出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奖补办法,全县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0%以上,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二)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提高生态工业质效。我县持续健全生态评估机制,将生态评估作为选商择商、争资引项的前置条件,坚决摒弃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模式。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平均风速5.6米/秒的风力资源和全年日照2375小时的光能资源,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发展、风光互补”原则,率先在全市确立了以新能源为主的生态工业发展思路。截至目前,已建成风力电站两座,装机容量100MW,在建风电项目3个,装机容量150MW,规划建设风电项目1000MW,预计到“十四五”末将达到1300MW左右,项目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27.3亿千瓦时,年产值为11.35亿元,可缴纳税收为2.04亿元/年。已建成5个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11.6MW,在建光伏项目1个,装机容量100MW,规划建设的光伏项目1500MW,到“十四五”末将建成1800MW光伏发电项目。届时,年发电量达23.4亿千瓦时,年产值约9.4亿元,可缴纳税收1.8亿元。在光伏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上,结合国家扶贫政策,在全省率先提出新能源扶贫机制,通过兑现扶贫帮扶资金,有效改善了村镇基础设施,明显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为全县高质量整体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积极引进生态食品加工企业,建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为基地的生态工业园区。

(三)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提升生态旅游内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改革既要敢于突破,又要稳扎稳打”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将生态旅游作为黄龙的战略支柱产业来打造。按照“旅游产业集群化、业态多元化、景观全域化、服务优质化”的旅游体系建设思路,突破旅游单一发展模式,通过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创新发展“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研学”等新业态旅游项目。将城乡建设、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实施,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以黄龙山国家4A级景区、神道岭景区和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为片区,以树顶漫步、锦绣黄龙、无量山、龙湖、白马滩漂流等景点和梁家河、瓦子街、张峰、印象圪崂等旅游乡村为主要内容的全域旅游基本框架,构成了“春看山花、夏居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的全季旅游布局。打造以森林康养、体育旅游、科普研学、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品牌。成功创建了省级旅游示范县,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最佳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慢城、洗肺之都”。2013年至2019年,全县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逐年递增,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到5千人以上。

通过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县生态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生态文明新风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产业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通报一下。今年,县委深改委工作要点和责任清单共确定改革事项10类124项任务。其中,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方面12项,目前各项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预计10底前将完成70%,年底前将全面完成。

“改革永远在路上”,我县在深化以绿色生态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一是少数干部群众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对发展绿色经济认识不足,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生态产业前期投资大、见效慢,受财政状况影响,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干部群众参与改革的信心不足。

下一步,我县将从以下方面持续用力抓好此项改革工作。一是狠抓队伍建设。将深入宣传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干群理论知识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行动自觉;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激励各类人才投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二是强化责任担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转变工作作风,夯实各级职责任务,强化担当意识;加强督导问效,抓细抓实改革事项,确保改革任务的落地见效。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完善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企业招引模式,积极落实减费降税政策,争取发展资金,激发经济潜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少婷:

谢谢黄书记。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记者:

据了解,今年黄龙县已取得延安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誉称号,黄龙在创建过程中,是如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谢谢。

pic

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全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老百姓享受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成果。

一是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战略。以“标准化、品牌化、可溯化”为支撑,通过“政府带动、企业联动、农户参与”的方式,以龙头企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等为平台,把分散的农户通过新的经营模式与市场紧密相连,全面优化农产品质量,推动生态农业精细化发展。

二是狠抓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建立健全覆盖农业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围绕核桃、苹果、蔬菜等重点行业,制定了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并及时发放到乡村、基地,做到农民家喻户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有效提高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

三是推动品牌化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2017年县政府制定出台了《黄龙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有力推动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建立生态农产品示范基地22个,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有机食品 2个、无公害农产品18个,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点28个,全县农产品的品牌化认证进一步提升。

四是建立可溯化制度。以龙头企业、“三品一标”生产单位为重点,在全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进生产主体备案和生产档案记录制度。通过采取产品上市前检测、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等有效监管措施和手段,实现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质量安全全程可溯。目前,依托省级追溯平台,已将22家“三品一标”农产品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范围,实现了对基地的动态监管。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近年来,黄龙县全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备受人们关注。请问在生态旅游建设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黄龙县文旅局局长杨延虎:

近年来,我县依托生态资源品牌优势,以打造全国生态旅游精品目的地——“慢城黄龙·康养之都”为目标,举全县之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城三川五廊十景观”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成功创建了黄龙山国家AAAA级景区1个,无量山、瓦子街烈士陵园国家AAA级景区2个、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建成神道岭、树顶漫步、锦绣黄龙、石门峡漂流等精品景区(点)10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个,旅游专业村8个。打造了界头庙“国际风车小镇”、白马滩“印象圪崂”、石堡“梦中梁家河”、榆树河“文瑶垂钓园”、圪台“田园苜渠”、瓦子街“斯堡特湖”、三岔“荷花池主题公园”、崾崄“满族风情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通过绿化亮化、旧城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引水进城、景观提升等一系列举措和项目建设,实现了以县城为核心的“绿游黄龙”、“爽游黄龙”、“夜游黄龙”的生态旅游市场。2019年,黄龙县被评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并成功创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省级旅游示范县”。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请谈一谈黄龙县新能源规划及发展现状。谢谢。

pic

黄龙县经发局局长都彦峰:

我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受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天然次生林保护区、褐马鸡保护区、非对外开放区等条件限制,加之地下无资源,地上无区位优势,传统工业在我县无法立足,成为制约黄龙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短板。为此,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依托我县丰富的风力资源(平均风速在每秒5.6—6.2米)和光照资源(年平均日照时数2375小时,有效日照时间1200-1300小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率先在全市确立了以新能源为主的生态工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目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十三五”期间,我县规划建设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1000MW,其中光伏项目600MW,风电项目400NW。截至目前,已建成新能源项目7个,总投资20.26亿元,装机规模211.6MW;在建新能源项目4个,总投资18.1亿元,装机容量250MW,今年底全部建成并网。到2020年末,我县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将达到461.6MW,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尚未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政策调整使项目指标争取难度进一步加大。

“十四五”期间,我县在“十三五”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2500MW,包括光伏项目1500MW,风电项目1000MW,其中500MW平价光伏项目的指标、土地等条件已落实,目前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力争年内全面开工建设。如果项目顺利推进,这些新能源项目在三年内即到2023年可建设完成,实现并网发电。为了确保项目所发电量足额消纳,还将配套建设330KV输变线路和110KV变电站项目。

阳光报记者:

请问新能源项目建成后能为黄龙县带来怎样的效益?谢谢。

都彦峰:

新能源项目建设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也是我县经济建设的新引擎,对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项目建设不但是我县第二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同时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能源项目建成后,享受“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即:项目建成后前三年免交税收,第4-6年交一半税收,从第7年开始足额正常缴纳税收。从经济效益上讲,3000MW项目全部建成并网后,年发电量将达到50亿度,产值21亿元,每年可缴纳税收3.8亿元,为县财政能够预留1.2亿元,也就是说三年后,新能源项目每年的税收能够为县财政贡献1.2亿元,成为我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生态效益上讲,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7.3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4739.1吨,减少一氧化碳约422.8吨、二氧化碳约392.35万吨、二氧化硫约20865.3吨;从旅游发展上讲,新能源项目和旅游设施相结合,可以吸引外来游客旅游观光,既能刺激消费,又能间接拉动我县经济发展。

陕西科技报记者: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请问农业农村局是如何发挥职能作用的?谢谢。

李健:

我们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三年行动,引进甘肃中盛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5万吨有机肥厂,逐步在全县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稳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加快推进全县生态农业发展。

二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建立了县政府主导、乡镇政府主责、农户主体“三为主”责任落实体系,推行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三化”秸秆利用模式。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站7个,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集中回收农业废弃物,出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奖补办法,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全县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实施畜禽养殖专项治理行动。及时对全县畜禽养殖禁养区进行了重新划定,对规模养殖厂配套粪污处理装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推行“果(种)—沼—畜”循环模式,促进畜禽粪污作为肥料就近就地还田利用。全县禁养区共搬迁养殖厂10家,建成养殖小区120立方米沼气7个,规模养殖厂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达91%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以上。

四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实施了2019年3万亩高标准农田、2000亩果园水肥一体化、实施深松整地等项目,落实了2020年2.3万亩千亿斤粮食项目和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县域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

通过“四个 ”专项行动,力争三年内全县农产品无化肥农药残留物、绿色有机认证达到50%以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实现全覆盖,全力推动我县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

群众新闻网记者:

黄龙县文体旅融合发展成绩喜人,请问在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你们都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谢谢。

答记者问 杨延虎.jpg

杨延虎:

近年来,我县在生态旅游建设中,结合“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发展思路,通过旅游搭台、文体唱戏,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先民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体育文化,以“文化+”助推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文化+旅游+宣传。新建了博物馆、科技馆、非遗展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场所;通过中央电视台《幸福账单》、陕西都市广播陕广新闻《1018旅行家》栏目;创编发布《黄龙情歌》《多彩黄龙》等10首文旅歌曲;实景拍摄《黄塬厚土》《初婚》《野人》等电影电视剧3部;实施景区、广场篝火晚会等常态化演艺年均300余场次;举办醉美乡村大舞台、世界旅游文化使者精英选拔赛、美食技能大赛、“爽游黄龙旅游季”、红叶节、芍药节、漂流节、冰雪运动节等常态化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有力的宣传推介了黄龙旅游,拉动了旅游经济。同时评选“最美旅游工作者”“优秀导游”“优秀讲解员”100余名,在全县形成“人人是旅游讲解员、老少皆是旅游代言人”的浓厚氛围。二是文化+旅游+体育。创新群众体育、休闲体育、赛事体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旅游推介+文体赛事”形式,组织承办了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延安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及老年门球赛;常态化组织承办高规格的山地自行车赛、65KM超级越赛、弹弓王争霸赛、黄龙山徒步大赛、滑轮公开赛、垂钓大赛和冬季滑雪运动等特色体育赛事,有效提升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将旅游产业贴上文化“标签”、植入文化“元素”,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和发展动能。

李少婷: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