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0-09-03 16:47:04 来源:陕新发布

pic

9月2日上午9点30分,安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邀请到了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杨海波同志出席,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发布会由市委通讯组组长但丹主持。

pic
市委通讯组组长   但丹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召开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杨海波同志出席,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省级驻安和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相关科室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

下面,首先请杨局长介绍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

pic
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 杨海波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和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见面、交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代表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大家介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主要情况,希望通过你们的宣传,着力提高我市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自获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面对“四区叠加”(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独特市情和公共文化建设“五大结构性”(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不均衡、供给成本高、地方财政自足率低)矛盾问题,安康把创建工作作为扶贫扶志的主要抓手、追赶超越的动力支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大局,聚焦“补短板、调结构、求创新、提效能”,以创促建,改革创新,初步构建起符合安康实际、具有安康特色、能够在全国贫困地区进行示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中期调度评审位居西部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3次在全省交流,公共文化服务5项案例在全省推广,2019年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抽查综合排名第一,《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安康样板”研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一)抢抓载体,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载体,建立和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和市、县区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市委书记亲自汇报答辩示范区创建资格评审,多次调研指导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明确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开放共享”的要求。市长每季度调研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先后4次对公共文化服务和示范区创建工作做出批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市政协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专题调研。市、县区均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惠民实事承诺事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领域改革政策文件,形成了“市级统筹、市县联动、文化主力、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力补短板,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安康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安康剧院、“藏一角”博物馆、市体育运动中心、龙舟文化园、西城文化园、香溪文化广场、高新生态文化公园和运动公园、“一江两岸”文体场所等一批文体设施正常开放;汉江大剧院、安康美术馆、安康科技馆等市级地标性文化场馆新建投用,安康非遗馆、安康体育馆、工人文化宫新建项目和市图书馆、市群艺馆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安康阅读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经建成投用32个,并由中心城区延伸到县城和集镇;“汉水生态博物馆群”建成开放18个、村史馆(社区博物馆)50个;市、县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设置率100%,上等级率91%;“一县一剧院”项目加快推进;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建成率100%;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19个、示范村35个;改造提升广播电视发射台站10个,电视综合覆盖率99%,便民广播综合覆盖率96%。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大幅度增加,2017年每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269.65平方米,2019年底达到448.09平方米,增长66.17%。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设施功能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三)提升效能,对接需求做优服务。一是强化标准服务。市、县(区)政府全部公布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制定并实施了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标准。二是优化免费开放。围绕“活动搞起来、资源活起来、服务优起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错时开放,实现了“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常态化。三是繁荣艺术创作。新创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并全国巡演,汉调二黄大戏《半云榜》、民歌剧《汉水长歌》入选省级重点创作扶持剧目并投入编排,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绿满秦巴》出版发行,每年新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千余件,一批具有安康文化标识的文艺作品在中省获奖,精品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四是创新服务品牌。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评选为抓手,培育了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面向全社会的“新民风讲习所”、面向贫困人群的“文化小康行动”、面向老年人的“艺养天年”、面向青少年的启智“开笔礼”、面向农村妇幼的“公益文化春风行”、面向农村青少年的“版画艺术普及培训”、面向游客的“文化旅游驿站”以及安康百姓大舞台、汉水文化大讲堂、安康文化大展览等一批服务品牌在中省形成影响。五是丰富乡村供给。组织实施了每村、社区组建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开展一项特色文化活动、配备一套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一支文化人才队伍的 “五个一” 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效能显著提升。六是推进文旅融合。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启动了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培育了石泉中坝“七十二坊”、岚皋巴山非遗小镇等一批文旅消费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石泉后柳镇被列入全国试点,市图书馆被列入全省试点。七是提升数字服务。“文化安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全市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成投用;“汉调二黄”“地方史志”等一批数字文化资源项目建成开放,“紫阳民歌”“安康美食”数字资源项目正在建设,数字文化场馆加快推进。

(四)引导共建,社会参与积极主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基本建立,实施了公共演出、有线电视、汉江大剧院托管运营、安康美术馆政企共建等一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兴办、资助文化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多亿元,实施了市图书馆改造提升、9个“安康阅读吧”和10个民办博物馆建设项目。策划实施了“安康阅读起跑线”社会力量帮扶项目,捐赠图书30余万册、资金近1000余万元、数字资源200余万元。建立了公共文化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激励制度,组建了一批志愿服务机构,文化小康行动、安康人周末读书会等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案例。通过政府扶持、结对帮建,全市扶持培育各类文化社会组织2200个,规范化社团322个,形成了“班社活、群文兴”社会化格局。

(五)深化改革,发展活力蓬勃激发。一是开展“以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文化小康行动”和“新民风保障乡村脱贫振兴”做法入编《新华社内参》;有3篇以安康新民风建设为例、探索乡村公共文化创新发展的研究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图书馆论坛》发表。二是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完成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市群艺馆完成了全国改革试点任务,县区6个图书馆、4个文化馆启动了改革探索;三是县域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分别76%、78%,分别建成文化馆分馆105个,图书馆分馆108个,旬阳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四是以“乡村文化理事会”组建为抓手,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在总结35个村(社区)试点经验基础上,已经在全市推行实施。

(六)强化保障,人财支持不断加强。一是多措并举优化人才队伍。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紧缺特殊人才招聘和优化配置纳入重点工作计划,落实镇综合文化站(中心)专人专岗和村(社区)文化公益性岗位政策;争取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招募文化志愿服务人员共计632人、岗位服务92人、培养人才90人;严格落实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才薪酬待遇、职称晋升、职业培训、劳动维权等各项保障政策,激发人才活力。 二是量力投入保障经费支出。市、县区财政均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创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经费投入。2018年全市文化体育传媒支出45778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11692万元;2019年文化体育传媒支出55754万元,市本级支出16153亿元,全市投入增长21.79%,市本级投入同比增长38.15%。2020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体育传媒支出20675万元,市本级支出4896万元,全市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97%,市本级比上年同期增长50.01%。

(七)广泛推介,文化影响不断扩大。牵头举办了两届“南水北调”中线城市文化旅游联动活动和“丝路源点·生态安康”开放发展论坛;先后5次组织实施了安康文化志愿者赴“三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项目;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多次赴国外交流演出。每年举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组织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先后百余次宣传报道我市示范区创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创建标准落实情况

(一)指标达标情况

对照西部创建标准(共有总体评价、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其他方面八大项和40小项、69个指标)。通过自评,除市群艺馆、市图书馆流动服务车未购置1个外,其他指标均已达标,其中达到优秀指标36个。

(二)创新示范情况

按照“硬件保底达标、软件争创优良”的创建思路,通过补短、扬优、创特,基本形成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安康样板”。

一是形成了24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示范项目,主要涉及新民风建设、文化扶贫扶志(文化小康行动)、设施建设(安康阅读吧)、效能发挥(服务品牌建设)、示范镇示范村(社区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乡村文化理事会)、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艺养天年老年人服务、农村青少年版画艺术普及)、公共文化社会化参与(汉江大剧院托管运营、安康美术馆政企共建、市图书馆企业援建、安康阅读吧参建等),新华社内参2次经验性报道了安康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文化小康行动”和“新民风保障乡村脱贫振兴”案例)。

二是完成了“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课题研究。该研究以“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乡村文化建设观念改革、治理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培育”(培育乡村文化自组织能力、内生性发展动力、乡村文明生长点)“三结合”(乡村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学校教育相结合)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治理“六新”实践为主要内容,系统总结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形成了研究报告和制度体系。

三是编辑出版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安康样板”研究》。该书以东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专家的视野,通过全面观察和系统思考,客观分析了安康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梳理了我市在全国同类地区的示范借鉴做法,推出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安康样板”。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加快制度成果转化。研究制定《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施意见》,配套出台系列实施措施,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

二是协调完善保障体系。进一步依法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达标。加快推进市图书馆、市群艺馆改造提升项目、汉滨区图书馆、旬阳县文化馆和图书馆新建、改建项目,推进2022个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启动易地搬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必备设施建设。

三是做好评审验收准备。全面做好制度设计课题评审、实地检查验收和过程管理考核、群众满意度测评、集中评议等评审验收的“四个环节”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命名。

市委通讯组组长 但丹:

谢谢杨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各位记者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各自新闻单位名称。

pic
阳光报记者   奚钦

问题1:杨局长,你好!我是阳光报记者奚钦记者。去年以来,“安康阅读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备受关注。请给您详细介绍下“安康阅读吧”的建设情况?

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 杨海波

答:安康中心城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安康阅读吧)建设是推进书香安康建设、打造安康特色的全民阅读体系的重要举措。建设实行规划布局、搭建平台、建设标准、服务规范、图书配置、标识体系“六统一”,着力打造实现群众“十五分钟阅读圈”,让市民就近就便享受阅读服务。另外,我市还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项目延伸至各县,采取资金奖补的办法,支持各县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目前,全市共建成开放32个,其中江南城区10个、高新区6个、恒口示范区4个、县城11个、集镇1个,其中社会力量参与建设7个,基本形成了智能化阅读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安康阅读吧”,全市图书流通率、群众到馆率大幅度提升,形成了阅读服务的“安康特色”。下一步,将在合理布局、扩面增容、激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智能化阅读服务格局。新华社、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媒体,先后推介报道了我市的这一做法。

pic
陕西日报记者 方敬尧

问题2:杨局长,你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方敬尧。刚在发布辞中你提到以“乡村文化理事会”组建为抓手,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请你详细介绍下这项工作?

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 杨海波:

答:去年以来,我市在符合条件的32个行政村开展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主要是想通过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盲区问题,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为“最前一公里”。在具体措施上,按照依法组织、制度创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吸纳村干部、新乡贤、退休干部教师、在职有志愿的干部教师组建理事会,科学制定乡村文化理事会章程,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进一步聚焦核心,开展以“组建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组织一台常态化文化旅游活动、建立一套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一支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为内容的“五个一”公共文化服务。市创建办通过试点资金扶持(对每个试点单位给予5000元补助)、加强业务指导、完善理事会章程、规范理事会运行机制、制定落实相关制度等措施,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目前,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所有村(社区)推行实施,基本形成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治理改革创新的“安康模式”,这一做法被省文旅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市委通讯组组长  但丹: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的,后期还可以和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同志对接。近年来,我市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希望各位记者朋友能够准确、详实、及时的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而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本场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请大家休息5分钟,稍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主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