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发布会(第九场)

时间:2020-09-18 18:54:57 来源:陕新发布

pic

9月18日10时,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先生,安康市副市长何邦军先生出席,介绍“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主持。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陕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第九场我们介绍安康脱贫攻坚情况。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是我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党中央部署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安康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尽锐出战、聚力攻坚,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考察期间,到安康看望安置搬迁贫困群众、察看产业扶贫情况,对安康“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乡亲们倍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发展信心。

为了使大家全面、充分地了解安康的战贫历程和成果,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先生,安康市副市长何邦军先生,请他们围绕“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赵俊民市长作介绍。

中共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省委宣传部,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安康脱贫攻坚工作。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安康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向参加发布会的各位来宾、媒体朋友表示欢迎!

安康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10县区均为贫困县,其中汉滨、紫阳、岚皋、白河4县区属深度贫困县,2015年底全市有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7万人,贫困发生率23.5%,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二。党中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我们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凝聚全市力量尽锐出战

面对贫困面最广、贫困量最大的“硬任务”,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把一切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精力向决战决胜倾斜。我们全面建立“市县(区)有指挥部、镇(办)有指挥所、村有作战室”作战体系,构建“八办三组五保障”工作体系,严格实行党政同责、市县同责、部门同责、帮扶同责、督查同责“五个同责”责任机制。市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各联系一个深度贫困县,其他市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县(镇)、包抓一个贫困村,各县区所有县级干部、县直各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同志每人担任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做到每个县区有市级领导包联、每项重点工作有市级领导负责、村村有县级领导包抓。

我们夯实“四级书记”主体责任,落实“四支队伍”帮扶责任,累计选派3276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3046名干部驻村帮扶,市县1144个单位、1216个企业、105个社会组织参与帮扶,5.28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中省及西安市、常州市187个单位对口帮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苦征程中,广大扶贫干部风雨无阻、寒暑不歇,社会各界守望相助、扶危济困,50多万贫困乡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我们举全市之力、聚万众之心,以战时要求、战时状态持续拼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全市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58.17万人减少2019年底的3.34万人,累计减贫54.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3.5%下降到2019年底的1.3%。平均每年有13.7万多群众跨过贫困线,每天有370多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196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75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0县区成功摘下“穷帽子”。今年1.74万户3.34万剩余贫困人口已全部达标,即将启动退出工作。困扰安康人民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第二,我们始终坚持以产业扶贫为基础,初步走出一条特色减贫之路

发展不足是安康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加快发展是安康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我们立足“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目标,提出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明确了“发展为要、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实施路径,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治本之策,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特色减贫之路。

通过优先发展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特色种养、生态旅游、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促每个贫困村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贫困户收益联结机制,实现生态链、价值链、脱贫链有机融合。992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导的“5+X”特色产业精准覆盖到户。全市累计发展现代农业园区1107个,培育专业合作社6000余个、家庭农场2292家,带动20.03万户68.77万群众增收;19个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2228户,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500人;建成新社区工厂625家(其中毛绒玩具文创企业308家),吸纳就业1.74万人,其中贫困群众5383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镇村电商服务站点700余个、开设农村网店5600余家,带动贫困群众3万人。

“十三五”以来,安康经济年均增长10%,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领跑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茅,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四连优”。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2亿元,增长7.9%,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脱贫攻坚战以来的四年多时间,是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四年,也是安康经济发展最快的四年,脱贫攻坚缩短了高质量发展的差距,为安康追赶超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我们始终坚持以开放发展为引领,充分激发追赶超越活力

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安康要加快发展、摆脱贫困,就必须补齐开放不足的短板。面对经济总量小、脱贫任务重、产业基础弱的市情实际,着眼贫困群众自身能力差、就业门路少、增收渠道窄的现实困难,我们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推动创新、促进发展,把开放发展作为最强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按照“宏观抓产业、中观抓企业、微观抓就业”的思路,构建起“以园区承载集约发展为支撑、以规模特色效益农业为基础、以绿色循环新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我们深入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和民营企业“再创业”工程,落实主要领导“四个亲自”(亲自招商、亲自接洽、亲自协调、亲自督办)招商要求,巩固提升“特色产品展销+重点合作项目推介”的模式,紧扣产业扶贫重点领域,突出特色种养、富硒食品、人工组装、纺织加工、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了“四个一视同仁”和“五资同引”,招商引进了一批就业容量大、带动效应强、增收能力高的产业项目。开放招商助力产业脱贫效果明显,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五大特色产业,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六大支柱工业脱贫,支柱产业的持续壮大为群众稳定增收起到了决定作用。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引进项目1402个、到位资金2525亿元,一批重点项目与复星、华为、中兴、恒大、碧桂园、阿里巴巴、香港中宇、方圆药业等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市场主体年均增长20%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虽然总量偏小但增速很快、态势很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镇高速已于8月28日建成通车,安康机场将于本月底实现首航,随着西康高铁的开工建设,汉江高等级航道通航,以及安岚高速、宁石高速的建成投用,未来安康将成为集铁路、高速、航空、水运、管道运输五种现代化通行方式为一体的川陕鄂渝“融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安康正在以秦巴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的形象加快融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和丝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实现了从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向开放崛起高地的历史蜕变。

第四,我们始终坚持以精准补短为重点,着力改善乡村发展条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省投入安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涉农整合资金达250亿元,给予安康各类贷款支持230亿元,这些“真金白银”使我们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问题,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没办成的实事。

我们紧扣脱贫退出标准,坚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十二五”以来累计建设搬迁安置区1364个,累计移民搬迁26.73万户93.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约三分之一,相当于整个长江三峡移民的规模;其中“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0.54万户33.52万人、大体占全省扶贫搬迁总人数40%。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45万公里、居全省第二,人均公路网密度全省第一,全市139个镇(办)1883个行政村(社区)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目标;建成人饮工程2168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以上;实施电力保障项目944个,电力入户达标率100%,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10.5亿元教育资金,资助74.4万人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再失学辍学;建设142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部落实,8.9万名慢病患者享受签约医生上门服务,3527名大病患者得到集中救治。通过大力实施水、电、路、讯等基建项目,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安康的乡村面貌和发展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贫困群众的生活和命运也发生了彻底改变。

第五,我们始终坚持以创优精神为标杆,激发合围攻坚磅礴力量

围绕“全省前列、全国上游”目标定位,我们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挑重任、敢创一流的“安康创优精神”,从群众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抓起,从制约脱贫攻坚成效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努力实现“突破一点、示范一片、搞活一域”,形成了一批独具安康特色、经受实践检验的好做法好经验。

我们深入推进“支部+X+贫困户”、农村“三变”改革、新民风建设、新社区工厂、帮扶干部素质提升“五大工程”,抓党建促脱贫、新民风建设扶志扶智、兴办新社区工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等工作先后得到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批示肯定,新民风建设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新社区工厂走出脱贫攻坚新路径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改革10大案例,安康扶贫空间被评为2019年中国网络扶贫10大案例。

我们紧抓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建设机遇,健全融资、评审、担保、还款机制,创新建立西北最大的财信融资担保公司,累计担保4273个项目233.76亿元;我们大力推进国企合力团、校地“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3+X”帮扶行动,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百家社会组织帮百村”等活动,扎实做好中省单位定点帮扶对接,不断深化苏陕扶贫协作和区域对口帮扶。创新举措向脱贫领域聚焦,各方力量向脱贫战线聚拢,形成了合围攻坚的磅礴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动能。

今年4月21日,安康脱贫攻坚工作代表陕西省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检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考察我市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后,他讲到:对于今年全面完成现行指标的扶贫我是有信心的,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他还衷心希望我们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少,都能够顺利地脱贫,确保小康。寄语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像我们城市的名字一样,平安顺利,幸福安康。

当前,安康正处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冲刺时刻。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交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最后,诚挚邀请大家多到安康、宣传安康,也祝大家平安顺利,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谢谢赵市长。

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中国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日报记者。我们知道,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就业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么,我们安康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降低疫情影响,推动稳就业工作的?

 中共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

谢谢您的提问。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全国、全省经济,包括安康,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安康在地理位置上特别敏感,我们跟当时疫情最重的湖北省有4个县、19个镇、67个行政村接壤,交界线总长507.6公里,42条道路连接;在疫情防控任务方面也是全省最重、最敏感的,可以说压力很大。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与此同时也面临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经济下行压力,对决胜脱贫攻坚带来更多更大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对产业就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为了降低影响,我们具体采取了这些措施:

一是提前预判部署。安康脱贫攻坚任务全省最重,疫情防控压力全省最重,在两个最重的背景下,如何保就业,如何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已经脱贫的人不返贫,抓就业抓产业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开始,我们及时预判,采取了相关应对措施。比如说,成立了稳就业专班,我来当组长,相关分管副市长为成员,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因时因势推动稳就业工作。

二是积极落实政策。把中省相关稳就业、抗疫情、促就业、保市场主体相关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比如,今年2月5日就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九条措施,后续又出台了稳就业8条措施,驰援中小企业就业20条举措,这些举措在全省全国出台较早。仅国家稳岗补助一项,1至8月就落实了8000万资金。

三是精准帮扶到人。针对安康60万外出就业农民工其中32万是贫困户问题,我们多方采取措施,市、县政府牵头组织,扶贫、人社部门协同配合,发挥驻村工作队力量,开展摸排统计、组织联络,协助联系农民工尽快返岗,在疫情没有得到基本遏制的情况下,通过点对点包车、包专列等特殊方式帮助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农民工返岗就业。6月底,农民工贫困劳动力和外出农民工返岗达到了去年同期水平,实现了想出去打工都能够出得去。

四是抓好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能否稳定就业、贫困户能否不返贫非常重要的基础,发布辞中也讲到,我们有1107个现代农业园区,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口是贫困户。有625个新社区工厂,1.74万人中有5400人是贫困户,我们全力保障这些企业能生存下去,不停的做大做优做强。非常庆幸的是,经过各方努力,新社区工厂目前正常运营率超过90%,今年各类农业园区1107家,在特殊背景下发展的比去年还好,今年农业增加值增速排在全省前列。

通过精准采取应对举措,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大背景下,农民工就业工作、贫困农民工就业工作保持稳定向好。谢谢!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请继续提问。

新华社记者:

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易地扶贫搬迁是安康贫困人口“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那么,请问我们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推进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中共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

刚才我在发布辞中讲到,移民搬迁工作发端于安康,从2011年到去年年底,累计搬迁了26.73万户93.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0%。“十三五”转为以扶贫搬迁为主,“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10.54万户33.52万人、大体占全省扶贫搬迁总人数40%,全省搬了84.39万人。总书记4月21日提出重大课题,如何搬这么多人?搬了以后如何不返贫,如何稳得住、能致富?答案总书记已经提出来了,乐业才能安居。在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推进移民搬迁后续扶持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安康特色的举措:

一是健全机制。今年安康市委发了两个文件,一号和四号文件,都是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文件非常详细,具体到如何抓产业、如何抓党建、如何抓帮扶、如何把原来的村和现在的社区更好的链接起来,都做了非常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同时配套印发了6个细化文件,对“后搬迁时代”各项工作从市级层面进行了制度设计。

二是统筹“两业”。也就是产业和就业,安康到2019年底有1107个农业园区,其中有771个园区是围绕搬迁社区周边布局的,我们的目标是今年年底确保每一个移民搬迁社区周边至少有一个农业园区。去年年底实现了每个100户以上的搬迁社区至少有一个社区工厂,100户以上搬迁社区是498个,去年年底建了587个社区工厂,今年8月底增加到625家。通过这些努力,保障我们的贫困群众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意愿从事农业或者从事工业,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在本地就业,我们就帮助他走出去打工;走出去的贫困户有32万,留下的人就纳入到产业和就业体系中来。

三是创新服务。我们明确在500户以上的安置区,单独成立党组织;500户以下的单独、挂靠或联合成立党组织;配套成立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和公共服务机构,并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相应配齐人员、落实经费,确保有人管、管的好。目前全市1364个搬迁安置点已单设党组织65个,计划融合挂靠209个党组织已全部完成。1364个搬迁社区中,计划单设村级自治单元53个已全部批复设立;计划融合、挂靠建设自治组织1311个已全部组建完成。全面做到搬迁原籍所在村管土地和林,迁入社区服务房和人,原有土地通过流转能够得到流转收益,居住地可以通过农业园区就业、社区工厂打工或者走出去,实现收入增加,确保不返贫。

移民搬迁工作的探索目前还在进行,前天国家发改委来调研后续扶持工作,安康移民搬迁占比较大,占全国9%。我们的后续扶持工作能不能做好,能不能把总书记乐业才能安居这项重要指示践行到位,对全国、全省都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这项工作国家发改委在统筹,省上是省自然资源厅在落实,我们在中省指导下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未来的路还很长。搬迁之后要能稳得住,得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才能实现终级目标,进而实现乐业安居。谢谢!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带来影响,扶贫也不例外,请问你们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的,特别是如何促进消费扶贫的?

安康市副市长何邦军:

答:总体情况,刚才俊民市长都做了介绍。在疫情发生之前,我们认为,主要是做好贫困群众尤其是搬迁群众后续扶持,解决好“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问题。疫情发生了,也使得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疫情给扶贫带来最大问题是农民减收增加返贫致贫风险,一方面是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压力大了;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了,产品销售出现困难了。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扶持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转向了稳岗就业和消费扶贫。

关于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具体讲我们抓了“三个结合”。

第一,坚持“政府搭平台”与“社会齐参与”相结合。

一是抓组织保障。政府成了工作专班,建立协同推进、政策支持、考核考评办法,使各个方面都把消费扶贫列入工作日程、合力推进,形成“消费带动市场、市场引导产业、产业助力脱贫”链接格局。二是抓产品保障。我们按照优质、绿色、安全的原则,严把扶贫产品质量各个关口,积极进行扶贫产品认证推介,确保产品认定规范有序,促进其进入全国全省大市场。截止8月底,全市已认证扶贫产品678种,涉及189家供应商,产品价值26.3亿元。三是抓参与保障。一方面,我们在全市开展扶贫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商超”五进活动,促进扶贫产品内循环;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中省帮扶单位、苏陕协作机制、网上销售等方式,让市外市场活起来,推动扶贫产品外循环,实现消费扶贫工作全覆盖。

第二,坚持“拉长产业链”与“打通供应链”相结合。

一是做实产业。坚持推进全市“药水硒游”四大产业和“一县一业”推动扶贫产业、扶贫产品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二是做优产品。依托富硒资源优势,把我们安康的“土特产”,打造成高附加值的“名优品”,推出了一批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岚皋魔芋、白河木瓜、旬阳狮头柑等30余种扶贫“网红产品”。今年1至8月,全市扶贫产品销售额达1.9亿元。三是做活供应。加强扶贫产品生产、储存、流通、销售、品牌建设等全流程服务支持,健全市县镇村四级物流配送体系,形成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

第三,坚持“产品走出去”与“消费引进来”相结合。

一是办好消费“扶贫月”活动。采取线上平台与线下展销、直采直购与签约认购、集中发动和持续推动等方式,积极推进10大类14项消费活动。9月7日全市消费扶贫月启动,社会各界代表千余人参加,现场签约金额达1.04亿元。二是建好“三专”平台。切实抓好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消费平台,已建成的安康扶贫空间,累计销售扶贫产品达2.63亿元,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2.1万人,受益贫困群众5.8万余人。三是用好社会扶贫网络。充分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消费扶贫主阵地作用,累计注册用户40.58万人,发布贫困需求13.38万项、成功对接12.76万项。

这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康扶贫产品卖难问题,保障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谢谢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请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您好,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据了解,安康今年还有剩余贫困人口3.34万人,那么,请问当前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我们如何如期高质量完成剩余人口脱贫任务?

安康市副市长何邦军:

安康是全国和陕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果按“十二五”来算,贫困人口高达百万人。2015年底,我市的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还有58.17万人。通过这几年努力,到去年底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9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还剩3.34万人没有脱贫。3.34万人没有脱贫差距在什么地方?按照现行脱贫有关标准,核心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要让这3.34万人跟上全国同期脱贫的步子,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三件事。

第一,抓增收。“两不愁三保障”一切问题的解决,在于农民收入的增长,没有稳定收入,就不可能脱贫。我刚才说没有脱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不达标。说到底稳定增收成了关键因素。怎么解决收入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两个方面,一是稳岗就业,对外加强对接优化服务,对内梳理本地用工需求,采取县区送出去和企业接出去相结合,鼓励动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抓产业。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把“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等主导产业抓好,形成特色产业扶贫格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发展社区工厂,促进就地就业。目前全市社区工厂已发展到623家,解决了2.1万贫困人户就业。

第二,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特别是针对今年水灾之后,可能出现的住房、饮水问题,突出解决好脱贫攻坚当中安全住房问题、安全饮水问题、搬迁社区配套问题、农产品销售问题、稳岗就业问题,补齐薄弱环节、政策漏点和措施空白点,最终让3.34万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

第三,保兜底。一方面,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村在扶贫过程中政府财政注入的发展集体经济资金大都在150—200万,这些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在最后的攻坚期内,侧重向因疫因灾因病影响户和剩余3.34万贫困人口倾斜分配。第二重兜底,增加和调整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600块钱收入,一年7200元。还有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就通过“五保”、低保进行兜底。

面对最后的3.34万人,通过抓收入、补短板、保兜底,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跟上全国脱贫的步伐。谢谢!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最后一个问题。

国际在线记者:

您好,我是国际在线记者。我们知道,安康是全国精神扶贫先进单位,受到国家表彰。我想知道,脱贫核心是解决经济问题,你们为什么会重视精神扶贫,实践中又是怎么做的呢?

安康市副市长何邦军:

答:好的。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它触及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痛点,更是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或者说是内生动力问题。

安康是陕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能不能打赢这场硬仗,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脱贫攻坚中要害的不是给多少钱,给多少物,而是58.17万贫困人口自觉参与、主动作为、自力更生摆脱贫困。

在全党全社会都把脱贫攻坚当做头等大事的时候,确实还有些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等靠要”的问题,争当贫困户的问题,甚至把父母和老人推向政府、推给社会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不解决,即便是我们给予了很多物质帮助,脱贫也不可持续。随时会返贫,因为他自己不去创造财富。这样,不光解决不了永续脱贫问题,而且丢弃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敬老养老的民族精神,这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我们认为:一定程度上,解决精神贫困,要比解决物质贫困更优先、更重要。贫困人口乃至整个社会都有摆脱贫困内生动力,脱贫有希望,国家有前途。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培育新民风。按照总书记“扶贫先扶智”的要求,我们从2017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内容的新民风建设,引导广大群众讲诚信、讲孝道、讲节俭、讲勤劳、讲和谐。并以“五讲”为主题,在广大农村开展传统教育,新民风建设,依法治理,把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广大群众人穷志不穷。通过这项活动的持续开展,全市农村社会风气大为改善,“摆酒宴”下降三分之二,人情分子下降七成,群众满意度98.8%,打牌赌博少了,邻里关系好了,大家把精力、财力都用在了发家致富上。

二是树立新典型。从2017年7月中旬开始,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百千万”工程,“百”是围绕完成当年脱贫攻坚任务实施“百日会战”,“千”是树立千名自强标兵,“万”是交万名农民朋友。尤其是树千名自强标兵工作,使每个贫困村都有自立自强,勤劳致富、摆脱贫困的典型,使所有贫困户身边有标杆、有榜样,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使勤劳致富者光荣,“慵懒等靠要”为社会所不齿。目前,全市树立了正面典型1.75万例,树立市县级自强标兵3713人,曝光反面典型5528例,“等靠要”、争当贫困户的问题大为减少。

三是创造新生活。我们依据搬迁带来新变化,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处理好原籍林地管理和现籍人房管理的关系,使群众从分散居住到适应集中居住,从依赖土地到进入新的创业就业模式,使贫困群众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全面建立后续帮扶制度,并建立新社区工厂623个,提供就业岗位2.1万个,有组织输出劳务14.7万人,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激发了贫困群众主动发展、摆脱贫困的信心和热情。谢谢!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感谢赵市长和何市长的发布,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