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延安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时间:2020-09-21 10:02:16 来源:陕新发布

pic

9月17日9:00时,延安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安塞区委副书记杨小虎、安塞区委常委陈富山、安塞区扶贫开发局局长牛社智,围绕“决胜脱贫攻坚  实现全面小康”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关心的问题。

pic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出席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本场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安塞区专场,我们邀请来了: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先生,安塞区委副书记杨小虎先生,安塞区委常委陈富山先生,安塞区扶贫局局长牛社智先生,请他们围绕“决胜脱贫攻坚 实现全面小康”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关心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安塞区是“为人民服务”的发祥地、是“党员承诺制”的发起地,安塞区的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安塞区确定“扶贫帮困党员做、脱贫成效群众说”工作思路,以贫困户为单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健全推进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举措、强化执纪问责,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

下面,请任高飞书记介绍情况。

pic

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

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安塞区委、区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安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表示诚挚感谢!下面,我就安塞区五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五年来,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聚焦中央“5、7”标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六个精准”要求,围绕省委“八个一批”扶贫举措和市委“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目标要求,区委确定“扶贫帮困党员做、脱贫成效群众说”工作思路,立足脱贫,谋划小康,助推振兴,以高质量的脱贫实绩实效践行“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区在册建档立卡人口4655户、13688人,已稳定脱贫4124户、12621人,5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2%下降到2019年底的0.67%。2017年以来,安塞连续3年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评为“综合评价好的县区”。

五年来,我们压紧夯实区、镇、村“三级组织”“三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举全区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统筹调动全区人力、财力、政策等资源要素,夯实区、镇、村“三级组织”“三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区委书记担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政府副区长分管,专职常委“扛死肩”一抓到底。建立区级领导包镇街、部门包村,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帮扶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由10%提高到35%。选派117名科级后备干部担任117个村第一书记、256名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948名干部(其中60%为党员干部)帮扶4655户贫困群众,整合各级、各行、各业帮扶资源,构建产业、行业、专项和社会“四位一体”扶贫格局,强设施、补短板,强产业、固底板,着力实现逐步提高农村产业基础、农业设施水平、农业组织化程度、贫困人口收入、群众满意度,缩小贫富差距、缩短城乡差距目标。

五年来,我们聚焦“5、7标准”,持续推进“八个一批”扶贫措施,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坚持把精准思维贯穿脱贫攻坚始终,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象识别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地“八个一批”精准措施,确保实现全面脱贫、高质量脱贫。产业扶持脱贫一批。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围绕省委“3+X”现代特色农业工程,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确定苹果产业抓整理、蔬菜产业抓营销、畜草产业抓规模、养殖产业调结构、有机杂粮创品牌、特色产业促旅游“三抓一调一创一促”发展思路,选聘264名产业指导员、30名科技特派员,指导帮助贫困群众累计发展大棚1024亩、林果1.57万亩、家庭养殖2719户、特色种植1.71万亩。大力推进苹果、蔬菜、畜牧产业后整理,投资实施农产品交易中心、30万只肉羊精深加工厂、冷链物流后整理项目,免费对贫困户的果、蔬、肉进行仓储和分拣,推动贫困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就是贫困群众户户长短两项产业全覆盖、117个村产业全覆盖、无产业的建档立卡户果园代建代管全覆盖。就业扶持脱贫一批。精准对接输出劳务,建立区、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平台,转移就业3729人;科学设置退耕还林监管员、村级保洁员、森林防火员等1122个扶贫公益性岗位,推动产业与就业互补;依托西营、冯家营、魏塔3个文化产业村,直接带动贫困群众1100人、年增收2.2万元,间接带动贫困群众3200余人、年增收8200元。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按照“远山生态林,近山经济林”思路,大力发展农林产业和林下经济,形成了以山地苹果为主,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种苗多元发展的生态产业格局,全区累计发展山地苹果40万亩、大棚蔬菜6.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143万亩,3365户贫困群众享受生态扶贫政策、年人均增收204元。异地搬迁脱贫一批。建成11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424户8204人,入住率和旧宅基地腾退率均达100%。注重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培育,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实施方案》,围绕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平台,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目前,搬迁贫困户发展长效产业2022户、务工就业和公益岗位安置1811户、市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339户。危房改造脱贫一批。建立农村安全住房动态监测机制,定期排查、即时改造,累计实施危房改造485户,住房改善、危房改造全部实现动态“清零”。健康扶贫脱贫一批。严格执行“四免一提一降”“先诊疗、后付费”等健康扶贫政策,抽调82名区级医疗机构医师融入53支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全区贫困人口参合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贫困村标准卫生室均达到100%,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2%以上。教育支持脱贫一批。全面实施“教育无忧”工程,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到大学一整套帮扶体系,五年来,共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6413人,发放贫困资助金438万元。对因残疾、因智障辍学的孩子,落实辖区学校一对一送教上门,2160名教师与2482名贫困户子女结对帮扶,帮扶率达100%,实现了义务教育“零辍学”。⑧兜底保障脱贫一批。坚持“应保尽保、托住底线”的原则,建立区、镇、村三级兜底保障管理台账和保险、救助等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社会综合保障。区财政每年列支70万元,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参保登记。五年来,累计发放保障金9603万元,纳入特困供养人员288人、发放供养金1066万元。

截至2019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36元,产业收入占47%、务工收入占38%、转移性收入占15%;其中,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达到8700元,较2014年提高2.7倍,产业收入占比超过60%。预计到2020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3700元,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将超过1万元。

五年来,我们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系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五年来,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7亿元,实施通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电网升级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04个、687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镇街通三级以上等级公路;新建改造安全饮水工程295处,实现水质水量达标全覆盖,创新推行农村饮水工程“量化赋权”改革,116个村成立农村供水协会,千人以上集中供水水费收缴率达到95%以上;全区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均达到100%,移动信号和镇街4G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安塞被确定为全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区。通过集体经济留成、上级资金争取、互助资金支持,组建56家村级公共服务管理公司,管理运营农村安全饮水、污水、垃圾和电力、道路设施。全面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实现均衡发展。

五年来,我们大力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围绕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一套机制“四个一”目标,也就是:一个村一个人居环境规划,一个村至少一项主导产业,一个村至少一个集体经济组织、规模不低于200万元,一个村有一套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思路,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党支部书记发展集体经济工作成效考核,推行支部书记既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又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办人工作制度;积极探索推行“飞地模式”,大力发展设施种植等实体经济,建立“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收益链接机制,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截至目前,55个贫困村集体全部建成40kw村级光伏电站、兴办2项以上生产经营项目,11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总收入达4200万元,资产总量达3.06亿元,较2017年增长2.2倍。预计到2020年底,11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

五年来,我们同步推进干部作风和文明乡风建设,凝聚干群攻坚合力。强化作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围绕“扶贫帮困党员做、脱贫成效群众说”,各级书记既要当脱贫攻坚“施工队长”,又要做作风建设“纠察队长”,还要做反腐倡廉“监察队长”,推行脱贫攻坚“问题墙”,开设作风监督、廉政执纪、好人好事、脱贫成效四个“公开栏”“一墙四栏”制度,成立两个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从严执纪、精准问责,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先后提拔使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03人,其中“第一书记”76名,对43个包扶部门和115名帮扶干部进行约谈问责,切实把干部作风建设效能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满意度和非贫困群众的认可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扎实开展“三树三带·志智双扶三到家”主题活动和“扶志向强动力、扶技能强后劲、扶文明强精神”专项行动,大力评选表彰创业标兵、产业大户、脱贫之星,用身边人和事打动、激励贫困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规定和失德、失信、失孝负面清单制度,坚决纠正和治理农村基层存在的歪风乱象,切实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五年的脱贫攻坚夯实了党的执政之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生动践行了群众路线教育、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落地落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我们以实事求是的作风,践行了安塞承诺,呈交了安塞答卷,形成了安塞特色。

“生态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切实做到“保护环境、修复生态”与“发展产业、群众增收”有机融合。立足破解林牧矛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群众收入,确定“湖羊进、山羊退,深加工、促转型”思路,推动肉羊养殖转型升级。围绕“肥料循环、饲料循环、产业循环”,坚持“果、菜、畜、草”并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长短结合”筑牢群众持续增收根基。按照“产业扶长远、就业帮眼下”的思路,扎实推动长短产业结合,大力实施“中长期产业全面覆盖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长短结合产业全面覆盖到户”“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三项工程”。扎实推动产业和就业结合,建立区、镇、村三级劳务信息平台,精准转移贫困劳动力;发挥区域内油气企业较多、文化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开展订单培训,推动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文旅融合”筑起文化脱贫小康路。充分利用安塞腰鼓、剪纸、民歌、民间绘画和曲艺“五张文化名片”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旅游脱贫工程,依托西营、冯家营、魏塔3个文化产业村,借助励志艺术团、鼓艺文化等文化演出公司,让贫困群众参与各类民俗文化演出活动,拓展就业渠道,提高致富能力,吃上文化饭,实现文化富民、文化养民。

“飞地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立足区域资源分布和立地条件实际,建立“区级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的“飞地模式”,把资源匮乏薄、无成熟项目的薄弱村资金集中投入到条件成熟集体经济组织,走出一条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企(村)异地合作抱团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全覆盖。

“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早谋划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培育产业、创造就业的稳定增收机制,各行业、各领域的带贫益贫帮扶长效机制,集体经济培育、收益分配长效机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长效运营、管护机制,帮扶力量的长效建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着力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李少婷:

谢谢任书记。

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单位名称。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安塞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路、房等借助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变化。请问你们区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安塞区委常委陈富山:

安塞区坚持基础配套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脱贫攻坚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一是积极开展“小康水”行动。投资1.05亿元,新建改造安全饮水工程2459处,解决了8.9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创新推行农村饮水工程“量化赋权”改革,在116个村成立了农村供水协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区财政每年为每个村列支5000元用于供水设施管理,为833处农村供水工程安装净化消毒设备,并配备水管员,实现农村饮水工程权责明确、管护到位,千人以上集中供水水费收缴率达到95%,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二是积极开展“小康电”行动。累计投资8168.03万元进行农网改造升级,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47.92公里;0.4千伏线路622.25公里,安装203台14165千伏安,涉及117个行政村11989户。通过实施贫困村机井、产业点动力电建设、贫困村通动力电项目,全区户户通电率达到100%、村村通动力电达到100%。三是积极开展“小康路”行动。累计投入2.52亿元,实施通村公路项目45个、260公里;实施贫困村“油返砂”维修工程项目54个,426里,新建桥梁5座348米,建成了外联内通、通村畅镇、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镇街通三级以上等级公路。大力实施贫困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成贫困村巷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实现了所有镇和村至少有1条安全可靠、顺畅通行农村客车的硬化路。四是积极开展“小康讯”行动。扎实推进通讯网络和光纤网络进农村,累计投资238万元,新建移动基站61座、铺设光缆624公里,移动宽带整村接入,实现了117个村移动信号和4G网络“两个全覆盖”。五是积极开展“小康气”行动。新建天然气输送管道60公里,8个镇接通天然气,全区基本实现天然气通气目标。六是积极开展“小康房”行动。坚持把移民搬迁安置危房改造有机结合,合理规划选址,整体推进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建设,做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区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424户8204人,入住率和旧宅基地腾退率均达100%;累计实施危房改造434户,动态进行住房安全排查坚定工作,农村危房实现“清零”目标。通过这些举措,彻底改善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发展环境,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农村报记者: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摘“穷帽”、拔“穷根”,实现稳定增收和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请介绍一下贵区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方面的有关做法。谢谢。

安塞区扶贫开发局局长 牛社智:

近年来我们按照“短期能脱贫、长远要致富”的思路,全力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构建特色农业体系。按照省委“3+X”现代特色农业工程,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确定苹果产业抓整理、蔬菜产业抓营销、畜草产业抓规模、养殖产业调结构、有机杂粮创品牌、特色产业促旅游“三抓一调一创一促”发展思路,选聘264名产业发展指导员、30名科技特派员,指导帮助贫困群众累计发展棚栽业458户1024亩、林果2479户1.56万亩、养殖1035户、3.35万头(只)、特色种植2081户1.17万亩,农村产业收入占到贫困群众总收入的65%,实现了贫困群众户户长短两项产业、117个村产业、无产业的建档立卡户果园代建代管“三个全覆盖”。二是扎实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苹果、蔬菜、畜牧产业后整理,累计建成4.0智能选果线7条、日分拣能力300吨,冷储能力4.2万吨,投资实施农产品交易中心、30万只肉羊精深加工厂、冷链物流后整理项目,免费对贫困户的果、蔬、肉进行仓储和分拣,推动贫困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三是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围绕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四个一”目标,全面推广“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党员示范、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收益链接机制,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截至目前,55个贫困村集体全部建成40kw村级光伏电站、兴办2项以上生产经营项目,117个村集体资产总量达3.06亿元,90%以上村级集体经济规模达到100万元、年收入10万元。创新推行“飞地经济”模式,将本村地块不适宜发展的集体经济项目,搬迁到其他政村落地实施,解除了空间地域束缚。55个贫困村光伏和大棚产业实现了全覆盖,累计建成大棚454座、弓棚257座,产值达100万元以上。带动2302户贫困户不同程度增收,实现了产业做大、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目标。四是创新推行“果园代建代管”模式。为了彻底解决产业全覆盖问题,进一步将弱劳动能力及半劳动能力全部嵌入产业链,安塞区高度重视,印发了《苹果产业代建代管运行管理导引》,全面推广苹果代建代管模式,即由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帮助贫困户代建代管果园,经产业部门验收合格后,每亩每年补贴代管主体400元,连续代管三年后将所有权交付给贫困户。近年来,引导51个村集体组织为883户贫困户代建果园3474亩,全部签订了代管协议,一举实现了有劳力的贫困户长效产业“全覆盖”,整体推动安塞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请问安塞区是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谢谢。

牛社智:

我们大力实施“三搬三变”搬迁工程(即搬进城区、让移民变市民,搬进园区、让移民变工人,搬进市场、让移民变商人),统筹解决群众搬迁后生存发展问题。一是针对城区集中安置的1601户5214名搬迁群众,后续扶持以就业安置为主、自主创业为辅,就近安排到安置点小区、社区工厂、扶贫超市等从事安保、保洁、搬运等基础岗位工作;引导搬迁户利用小额信贷在扶贫基地租赁摊位自主创业等方式获得稳定收益。二是针对重点镇集中安置的711户2607名和分散安置的112户383名搬迁群众,后续扶持以农业产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依托当地产业基地(园区),动员搬迁户积极发展棚栽、养殖、苹果等产业增加收入。同时利用安置点距离集镇近、人员密集等优势,大力鼓励发展餐饮、零售等产业。目前,搬迁群众共发展长效产业2022户、务工就业和公益岗位安置1811户、市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339户。三是加大“社区工厂”建设力度,支持鼓励通过内联、外引、自创等形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累计建成“社区工厂”9个、创业基地1个、劳动力转移基地1个,带动261名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四是按照“社区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的思路,加强安置区分类管理,统筹配套安置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将进城镇的安置点纳入迁入地社区管理管理服务,健全管理组织,加强人员配备,创新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党建、物业管理、治安维稳、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深入开展“新社区、新市民、新民风、新风尚”社区文化活动,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推动搬迁群众融入城市。

三秦都市报记者:

“四支队伍”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排头兵”“主力军”。请问咱们安塞是如何抓好“四支队伍”管理,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的?谢谢。

安塞区委副书记杨小虎:

我们通过“严管”与“厚爱”相加,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努力提升“四支队伍”帮扶工作水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严管方面,一是加强驻村管理。制定了《驻村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了驻村工作队日打卡、周汇总、月通报考勤制度,把驻村队员的出勤情况与驻村补贴直接挂钩,激励干部在村上出勤出力。推行驻村工作队任务清单管理办法,对驻村干部进行全方位从严要求,不断压实帮扶责任。二是加强干部培训。区委先后组织全体驻村干部培训21场次,各镇街也分别开展驻村培训,有效提升了驻村干部的驻村帮扶能力。三是加强督导考核。全区形成了常态化的督导机制,通过通报、约谈、召回、处分等手段,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先后对19名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干部进行了通报批评,对15名帮扶工作不实,到岗守岗情况较差的干部进行了约谈。在厚爱方面,一是后勤保障到位。按标准足额落实驻村补助,派出单位为每名驻村干部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月补贴通讯费用100元。二是关心关爱到位。每年为驻村工作队员组织健康体检,帮助队员进行全方位的身体检查,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关心爱护。三是考核结果运用到位。结合《安塞区“三项机制”选拔任用干部实施细则》,注重在扶贫一线识别和选用干部,按照“好人+能人+年轻人,人岗相适”的用人机制。累计提拔使用优秀帮扶干部、优秀第一书记79名,共表彰奖励驻村干部117人,在全区树立了“要想重用先去驻村、欲想提拔必下一线”的用人导向。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记者:

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保障。请任书记介绍一下安塞区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的经验做法?谢谢。

任高飞:

今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就看这些基本的措施是不是稳定的、持续的”,我们全面落实、生动践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着力构建巩固脱贫成果、奠定乡村振兴基础的长效机制。一是构建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双轮驱动的稳定增收机制。按照“产业扶长远、就业帮眼下”原则,坚持“长短产业结合”,推行“代建代管”模式,确定苹果产业抓整理、蔬菜产业抓营销、畜草产业抓规模、养殖产业调结构、有机杂粮创品牌、特色产业促旅游“三抓一调一创一促”发展思路,选派264名产业指导员、30名科技特派员,常态长效指导服务群众产业发展,着力实现“三个全覆盖”,就是贫困群众每户长短两项产业全覆盖、117个村主导产业全覆盖、无产业的建档立卡户果园代建代管全覆盖。建立区镇村三级劳务信息平台,大力开展订单培训,精准输出劳务,稳定就业。围绕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建立产业基地、社区工厂,让搬迁群众形成生产、生活“有效圈”,避免两头跑。二是构建盘活资源、激活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按照“四个一”(一个村一个人居环境规划、一个村至少一项主导产业、一个村要有一个规模不低于200万元的集体经济组织,一个村有一套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目标,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农村资产清产核资,政银合作建立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信息管理平台,扎实推进农户资产建档、金融授信,通过产权抵押、收益权抵押、股权质押、担保抵押,大力推动资产入市、资产入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要素,落地“三变改革”,做活农村、做强农业,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建立“区级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的“飞地模式”,把资源匮乏薄、无成熟项目的薄弱村资金集中投入到条件成熟集体经济组织,走出一条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企(村)异地合作发展新路子,实现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覆盖。制定安塞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红办法》《财务管理办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从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财务运行、资金使用等方面加强管理。通过引进企业、合作经营,建立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收益链接机制,将群众嵌入产业链,实现群众、集体和企业共赢。三是构建常态管护、长效服务的公共设施运营管理机制。通过集体经济留成、上级资金争取、互助资金支持,组建56家村级公共服务管理公司,管理运营农村安全饮水、污水、垃圾和电力、道路设施,宣传生态文明、乡风文明,开展文明实践,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社会“微治理”有机结合。四是构建永不撤离、长期驻村的干部帮扶机制。推行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集体经济组织法人、领办人“一肩挑”,发挥支部引领、党建示范、产业带动作用。制度固化“一联双包”工作机制,也就是每个镇街由2名区级领导联系,117个村由211个区直部门单位帮扶,每名党员干部包扶1户贫困群众、联系多户非贫困群众。五是构建带贫益贫、防止返贫的一揽子制度机制。紧紧围绕持续落实“八个一批”举措和监测预警动态帮扶、稳定增收带贫益贫、“三保障”巩固提升、乡村治理、扶志扶智,研究制定了《安塞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十条措施》等73项制度机制,保持脱贫责任、政策、监管的连续性、持续性。

李少婷:

感谢任书记和三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