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延安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

时间:2020-09-25 14:25:34 来源:陕新发布

pic

9月24日9:00时,延安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甘泉县委副书记、县长左新文,甘泉县政府副县长王华,甘泉县扶贫局副局长韩永生,围绕“美水大地齐发力  决战决胜奔小康”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主持。

pic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本场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我们邀请来了甘泉县委副书记、县长左新文先生,甘泉县政府副县长王华先生,甘泉县扶贫局副局长韩永生先生,请他们围绕“美水大地齐发力  决战决胜奔小康”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关心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甘泉素称“美水之乡”。近年来,甘泉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咬定“精准”二字,紧盯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以脱贫攻坚“三过硬”为目标,开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速度”,用实绩实效书写出大美甘泉精准扶贫壮丽篇章。

下面,就请左新文先生介绍情况。

pic

甘泉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左新文: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甘泉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首先,我代表甘泉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支持甘泉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甘泉县因水得名、因水盛名,素称“美水之乡”。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南37公里,县域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人,辖3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全县共有62个村委会、1个农村社区,建档立卡户3057户7958人,2018年实现了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实现2819户7558人脱贫摘帽,2020年完成238户400人兜底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9%下降到现在的0.62%。

近年来,甘泉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咬定“精准”二字,强化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以实绩实效书写了大美甘泉精准扶贫壮丽篇章。

一、“聚合力”,尽锐出战硬仗硬打

我们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和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的政治优势,将“八办两组”增设为“十二办三组”。建立了“脱贫攻坚周例会”工作机制,发挥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推进作用,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建立“县级领导联村、部门单位帮村、乡镇党政正职包村、工作组驻村”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一位县委常委和一名副县长包抓一个乡镇的工作机制,落实各级包扶责任人1634人,择优选派第一书记63人,驻村工作队员132人。同时,灵活运用“三项机制”,累计提拔使用扶贫干部31名,充分调动了扶贫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落实2名县级领导、7名责任人,强化“督战队”现场问效,对驻村工作队工作、包扶干部入户、包扶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严管实督、以督促战,发现问题现场督办整改,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影响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形成了科学领导、系统作战、网格管理的齐抓共管大好局面。

二、“固根基”,基础保障全面提升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落实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乡村治理联动联创为抓手,全面改善乡村面貌。整合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5877.23万元,建成集中移民安置点3个,352户1089人喜迁新居;完成危房改造386户,群众安全住房得到保障。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29处、移动基站173处、改造电网169.3公里,修建改造农村公路453.72公里,全县安全饮水、通村道路、电力入户率全部达到100%。围绕基础设施管护,强化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动态监测,投入508.8万元为全县63个行政村配备安装智能消毒设备292台,农村饮水安全实现从“源头”到“龙头”100%达标。截至目前,39个贫困村通客车、网络信号、通邮快递达到全覆盖。创新推出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机制,启动“综合示范、百村整治、万户整洁”行动,栽植绿化树种2.4万株,种植花草358亩,拆除乱搭乱建235处,清理乱堆乱放548处,清理河道388千米,新建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07座;建成以下寺湾镇张家沟地质文化村、劳山乡杨庄科善邻第一村、桥镇乡闫家湾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为代表的典型示范村3个,评选“净美庭院”示范户650户,形成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效应,实现了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双向联动。

三、“增收入”,产业就业多措并举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制定出台《2020年农业产业建设暨脱贫攻坚扶持办法》,兑现贫困户补助资金2841户3373.51万元,非贫困户5007.69万元。加大贫困群众生产技能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136场次,现场技术指导2726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50人。截至目前,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603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1949户,其中种植苹果78户、棚栽业543户,畜牧业1150户,林果业211户,其它种养殖业1529户,产业覆盖率由2017年的76.7%提高到100%。整合全县就业平台,连续举办“春风行动暨贫困劳动力就业”“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等多场招聘会;全县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415人,转移就业2304人;建成社区工厂、扶贫基地11家,吸纳贫困劳动力340人。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受阻,全县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将光伏扶贫收益的80%用于开发公益岗位,开发临时性防疫、绿化管护、治安巡逻、管水护河等各类公益性岗位908个,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四、“减支出”,政策落实不留死角

全面落实健康、教育等扶贫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群众支出。紧紧抓住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机遇,累计投资1.7亿元,新建改造中小学18所,实施旱厕改造13所,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扎实推进“一联两帮”,落实1398名教师联系1398名贫困学生,累计发放各类补助金2009.9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9万人/次,贫困户学生资助覆盖率达到100%。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十项”制度和“七长”责任制,同时,深化与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结对帮扶,建成长征干部培训学院甘泉教学基地,培训干部8期850余人/次,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全县无一例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开展“1+1+1”签约1131户2809人,慢病管理1077户1342人,签约服务到位率100%。组建医疗专家团队59支,建成标准化卫生室55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贫困户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并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门诊报销,有效提升了健康扶贫工作质量。组建巡回诊疗服务队,配备流动服务车3辆,利用流动医院为偏远乡村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延大附院、西安市中医医院建立起对口支援关系,有力地提升了诊疗水平,极大减少了贫困户外出就医的花费支出。今年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1077人次,总费用855.44万元,累计报销719.40万元,报销比例达到86.85%。

五、“建机制”,完善制度长远发展

坚持产业发展与稳定造血、能力开发与兜底保障相结合,建立完善长期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把解决短期脱贫与实现稳定脱贫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防止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制定出台《甘泉县稳定脱贫成果十项长效机制》,建立各类长效机制171个,其中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25个,稳定增收的带贫益贫机制32个,扶贫资产管理机制11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运营管护机制28个,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机制6个。截止目前,全县纳入农村道路养护453.72公里,落实管护人员57名,管护经费452万元;确权登记安全饮水设施229处,落实管护人员265名;落实电力管护人员45人,管护供电台区413个。同时,强化移民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采取新建产业园区、光伏扶贫、公益性特岗、劳务输出等措施,帮助搬迁群众稳定脱贫,352户1089人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全部落实到位,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

六、“补短板”,问题整改清零见底

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梳理”“大整改”,全力推动各项整改工作落地落实,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召开问题整改工作会20次,对存在问题逐项分析研判,认真梳理归纳,制定出台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工作的作战图和时间表。建立了脱贫攻坚问题排查和整改工作分级分层负责制,扣紧压实县级行业部门层面、乡镇层面、村级层面、农户层面整改责任,全县共落实农户层面责任人1634名,村级层面260名,乡镇层面75名,县级行业部门层面18名,县级领导32名。建立了“三级督查抓整改”工作机制,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对所有村组、“十二办两组”进行一次全面督查,发现问题现场下发督办单,要求责任单位按时限要求整改到位。强化排查整改实效,遍访排查贫困户3070户、边缘户30户,达到排查全覆盖。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照问题清单,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县纪委对整改时限期满,未整改到位的相关部门责任人进行问责。今年以来,全县共收到中省反馈问题7次,认领问题141个,完成整改132个,正在推进整改9个,整改完成率达到94%。

七、“树新风”,志智双扶激发动力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弘扬文明新风正气,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一是“学思堂”扶志气。创新建立了“学思堂”,着力讲好“道德、法治、健康、科普”四堂课,拓展群众知识面。开展道德讲堂50场次、法制教育54场次、政策宣传48场次,受益群众5000多人。组织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励志脱贫信息400余条,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超有动力,实现了思想上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二是技能培训强本领。为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的问题,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开展产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群众1446人次,使贫困户真正掌握1至2门致富技能,提高了“造血”能力。三是爱心超市正风气。建成“爱心超市”+“垃圾兑换银行”61个,累计兑换物品2.54万件、惠及5300人,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形成了“勤劳改变生活,积分改变习惯”的新风尚。四是评先树优强信心。全县各村组建设了道德评议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设立了“红黑榜”和“善行义举榜”,开展“致富带头人”和“脱贫之星”等评选活动,组织“脱贫攻坚”文艺下乡66场次,惠及群众1.3万余人,着力营造“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

通过强化产业就业“输血”增收,“两不愁三保障”民生改善提升,“三落实”精准到位,全县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618元提高到2019年的10885元,五年翻了3翻,村村有了集体经济,户户有了收入来源。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紧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根弦,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机制,用勤劳汗水浇灌扶贫之花,让脱贫攻坚结出幸福之果,书写美水大地脱贫攻坚壮丽画卷,谱写决胜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的新篇章。

李少婷:

谢谢左县长。

现在请围绕发布会主题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单位名称。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请谈一下甘泉县是如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谢谢。

左新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这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做好收官之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三过硬”目标要求,以“乡村治理联动联创”为抓手,以“三排查三清零”为契机,以“对标补短”为推动,全力推进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

一是“联动联创”融合发展。我们将推进乡村治理联动联创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把联动联创作为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实现联动联创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聚焦脱贫攻坚交总账、“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国务院“三年行动”计划7项指标,摸清问题底数,找准薄弱环节,拿出过硬措施,及时补齐工作短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加快农村垃圾治理,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突出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创新乡村治理载体,打通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和农民群众素养,全面强化均衡协调发展,实现群众利益均衡,趟出一条新时代多元共治的乡村振兴“甘泉之路”。

二是“三排查三清零”补齐短板。我们结合“三排查三清零”工作,瞄准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工作举措,补齐短板弱项。以问题整改“直通车”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力发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后总攻。由乡镇对排查出问题直达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排查出的各类问题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具整改工作函,下派工作任务,明确整改时限,抓工作推动,抓整改实效,提升整改质量。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实行动态管理进行挂牌督战,落实县委常委领导为挂牌督战分管领导,倒逼行业部门,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工作短板,坚决扛起工作责任,以督促战。强化舆论引导,开设“三排查三清零,甘泉在行动”专栏,宣传报道全县工作开展情况、部门单位特色亮点做法,晾晒成绩。同时,线上线下齐发力,成立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两办”督查室联合督查组,明察暗访工作开展情况,督查检查扶贫领域不作为、慢作为等作风问题,曝问题、抓推动。

三是“对标补短”巩固提升。为实现脱贫攻坚“三过硬”为目标,我们出实招,夯责任,抓落实,以“对标补短”实地核查为抓手,开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速度”。制定出台《甘泉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三过硬”目标行动方案》《甘泉县脱贫攻坚“对标补短”实地核查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成立脱贫攻坚“对标补短”工作领导小组,率先在全市展开脱贫攻坚“对标补短”核查工作,建立“日调度、周通报”工作机制,落实核查分片包抓,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对标补短”工作任务抓实、抓细。在全面做好“对标补短”实地核查工作同时,坚持实地核查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监测预警与动态帮扶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筑牢脱贫攻坚工作基础。严把贫困人口基础数据质量关,积极开展常态化数据比对,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提供精准支撑和坚实依据,实现全县数据信息“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阳光报记者:

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生力军,请您谈一下甘泉县是如何发挥这支生力军“尖兵”作用的。谢谢。

甘泉县政府副县长王华:

为了改变第一书记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聚合作用,县委在总结经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19年8月组建成立了甘泉县“第一书记联盟”,六个乡镇(街道办)设立分盟,将全县63名第一书记联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合力促脱贫的路子,形成了“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五个转变。

一是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的转变。刚下派到村上时,第一书记只想着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盯本村的产业发展,第一书记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平时的开会,思路活泛的第一书记村里产业发展的比较好,其他的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各村发展极不平衡。“第一书记联盟”的成立为大家建立起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及时分享人脉、政策、项目、技术、产购销等各类信息,形成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格局。

二实现了是由注重生产帮扶到注重销售帮扶的转变。第一书记驻村伊始帮扶的主要任务是为贫困户建立产业,但由于贫困户对接市场的能力较弱,农产品滞销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第一书记联盟”的成立充分发挥了销售方面的优势,及时解决了销售难这个问题。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全县第一书记累计帮助群众销售各类蔬菜387.4吨,价值300多万元。

三是实现了由产品推销员到经营主体的转变。起初第一书记联盟通过送货上门、熟人推销等方式进行销售,规模有限、效益欠佳,只能解一时之急。为了稳定有效开拓市场,在县上的引导下,联盟成立了“第一书记联盟”合作社和消费扶贫超市,正式注册为经营主体,财政注入启动资金20万元,并与荣华物业、中通物流、中国网库、甘农净菜配送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在群众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四是实现了由粗放销售向产业后整理的转变。“第一书记联盟”成立之初销售是论斤卖、论堆卖,“第一书记联盟”合作社成立后,充分利用“原味甘泉”公用品牌,对农产品进行了精选、包装和初加工,建立了质量检测和产品追溯体系,不仅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绝大多数农产品经过简单整理,效益差不多都能翻一番。

五实现了由群众眼里的“门外汉”到发展农村的“主心骨”的转变。第一书记初到农村,普遍存在“老虎吃天,无从下爪”的情况,一些群众对他们也是“冷眼相看”,但他们并没有气馁,充分发挥了年轻人的干劲、闯劲,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户情、与群众打成一片,为村里干实事谋发展,设身处地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成长为脱贫攻坚战场上中坚力量,群众希望他们成为永远不走的战斗队。

陕西农村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甘泉县是农业产业大县,产业扶贫又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甘泉县是如何推动产业扶贫的?谢谢。

甘泉县扶贫局副局长韩永生:

我们始终把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产业的针对性效益和经济合作组织的带贫益贫效果,打破了“低收入”的困局,合力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一方面我们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一巨大优势,大力引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大胆探索适合各自发展的途径和办法,先后引进陕果集团、大陕北果业公司、荣华集团,培育出甘泉旅游集团公司、劳山鸡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1个,逐步走出了一条“多元带动,殊途同归”的发展路子。经营主体带动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流,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当地企业、组建成立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等多种途径,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经营主体带动体系,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解决了无劳动能力户“一兜了之”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5.87万亩,组建成立公司23家,合作社173个,家庭农场71个,带动贫困人口1740人,培育职业农民641人,全县产业发展主体更加明确,方向更加清晰,效益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始终把群众意愿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只要群众有想法,我们就给想办法,聚焦贫困群众增收合力攻坚,将全县贫困群众全部“嵌入”产业链。一是我们针对发展产业缺资金,制定出台了《2020年农业产业建设暨脱贫攻坚扶持办法》,共兑现贫困户补助资金2647户3210.71万元,非贫困户5007.69万元。同时,我们积极与金融部门对接联系,加大小额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发放4858.16万元,覆盖贫困户1201户,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二是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结合“三变”改革,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为全县39个贫困村注入1170万元,通过“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的方式,入股专业合作社,可扶持带动贫困户695户,户均每年预计增收1750元。三是积极探索“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将集体经济与区域入驻企业有机融合,通过引进陕果集团、大陕北果业、荣华集团,支持鼓励甘泉旅游集团公司、劳山鸡业、八千里豆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土地入股、代建代管、保底分红、带动就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群众牢牢嵌入到产业链中,全县产业覆盖率达到100%,贫困群众人均出收入高达10885元。

陕西日报记者:

大家都知道甘泉“雨岔大峡谷”神奇瑰丽,浑然天成,已经成为我市旅游的一张名片,请问甘泉在做好旅游扶贫上有什么重要举措?谢谢。

王华:

甘泉大峡谷被誉为“世界活丹霞  中国梦之谷”,已成为全国新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我县依托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按照“依托峡谷、服务景区、发展村组、精准脱贫”发展理念,通过发展农家乐、入股旅游公司分红、开发就业岗位、建设扶贫超市等方式,变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经济增长优势,全力发展旅游服务新业态,让当地乃至全县贫困群众共享旅游红利,唱响了“旅游带动、三产致富”的主旋律,构建起“旅游+”扶贫新格局。

一是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旅游+”发展理念,依托峡谷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产业,引导群众发展标准化农家乐等旅游配套服务产业22家,在游客服务中心建起扶贫超市、“邮政快递配送中心”各1个,开发农特产品摊位12个,将“原味甘泉”各类特色农产品集中销售,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20%左右,2019年仅张家沟村农家乐年收入就达280余万元,其中7户贫困户最高年收入达80余万元,最低年收入达7万余元,实现了“群众变老板”华丽转身。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思想引领、政策扶持、公司运营、效益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行“1+1+N”(旅游公司帮村组、村组带若干贫困户)帮扶模式,带动贫困户多渠道增加收入,实现了集体经济在爬坡过坎中“破茧成蝶”。例如张家沟村集体以350元/亩价格流转土地300余亩,其中涉及贫困户22户57亩;用70余亩土地分别与旅游公司、延旅集团合建停车场和特色酒店,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实现了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入股分红的“一分地三分利”收益,建立了联股、联心、联利的长效帮扶机制,实现了“农民变股民”。三是构建共建共享发展格局。在全力发展旅游服务新业态同时,坚持人与自然、景区和村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启动实施了党员活动阵地改造、巷道硬化、厕所革命、旅游道路、环境整治提升等13项工程,实现了村组变景区、景区涵盖村组。把旅游产业发展和农业收入结合起来,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嵌入旅游扶贫产业链,以前外出打工的群众返乡率达到60%,形成了村企联建、互利互惠、和谐相处的“旅游+”融合发展共识。目前90%以上的群众从事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农家乐住宿、餐饮、土特产品销售等服务业,让群众吃上“旅游饭”,沾上“旅游光”,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加速度的“旅游扶贫”新路子。

李少婷:

感谢左县长、王县长和韩局长的发布,谢谢各媒体记者的参与。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