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延安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

时间:2020-10-15 15:13:15 来源:陕新发布

pic

10月14日10:30,延安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志丹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张星,志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伟,志丹县政府副县长苏凯麒,志丹县扶贫局局长吴志新,围绕“改革驱动巩固脱贫成效  创新发展提升脱贫质量”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主持。

pic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十四场—志丹县专场,也是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的最后一场。我们邀请来了志丹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星先生,志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伟先生,志丹县副县长苏凯麒先生,志丹县扶贫局局长吴志新先生,请他们围绕“改革驱动巩固脱贫成效  创新发展提升脱贫质量”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关心的问题。

大家知道,志丹县是是继江西瑞金之后又一个中国革命红都,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志丹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为民取向,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落实“八个一批”扶贫政策,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在产业扶贫和资金绩效等方面走到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总结出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下面,就请张星县长介绍相关情况。

pic

志丹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星: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在圣地延安,向大家报告志丹县脱贫攻坚工作。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志丹县委、志丹县人民政府和16万红都儿女,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志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志丹县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战斗过的地方,是继江西瑞金之后又一个中国革命红都,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里。全县辖7镇1街道办109个村,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总人口16.19万人。2015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牢记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嘱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紧迫、最重要、最严肃的政治任务,举县一致,高频聚焦,尽锐出战,全面夯实了脱贫基础、提升了脱贫质量。目前,全县56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行列,累计脱贫1145户2944人,剩余的94户156人在册贫困人口各项脱贫指标已全部达标,正在按照程序组织退出。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我县连续被评为较好格次,财政绩效考核两年均为A档。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治导向,从践行“两个维护”出发,狠抓统筹落实。全县上下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和中省市有关政策精神作为第一任务,真正做到逢学必列脱贫攻坚、逢会必抓脱贫攻坚、逢事必看脱贫攻坚。落实12名县级领导包抓12个镇办,30名县级领导包抓56个贫困村,141个单位结对帮扶全县109个村,109名第一书记派驻109个村,667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户。推行“三会一评议”机制,坚持把包抓镇办县级领导工作调度会开到镇上,把镇办党委会开到村上,把“四支队伍”日常会诊会开到户上,对各类重要事项层层评议公示,下沉力量,现场办公,坚决以实际行动和实绩实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本年度仍然列支8000万元支持脱贫攻坚,2017-2020四年县本级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98亿元,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资金保障。

二、坚持问题导向,从担负政治责任出发,狠抓问题整改。落实“三级书记”、县级领导和部门、镇办负责人驻守一线、实地研究、交办问题、推动落实,我和县委李书记每年住村遍访都在50天以上。扎实推进“三比一提升”“三排查三清零”和“对标补短”行动,对一线工作动态一日一晾晒,对问题整改一月一点评,推动形成了奋战一线、苦抓苦干、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潮。特别是对于各级多次反馈的产业扶贫、抓党建促脱贫、易地搬迁、资金管理、作风建设等五个方面的重点问题,成立由5名县级领导牵头的5个工作专班,集中力量强力整改。针对产业扶贫方面问题,研究出台《长线产业界定意见》和《脱贫产业扶持办法》,对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特色养殖、特色种植产业进行分类扶持,有效解决了造血能力不足问题;针对抓党建促脱贫方面问题,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四支队伍”管理,制定《四支队伍考核办法》和《激励关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实施意见》,充分运用“三项机制”,选拔重用扶贫干部78人,给予党政纪处分20人;针对易地搬迁方面问题,在抓好搬迁入住的同时,重点做好后续产业配套和宅基地腾退工作;针对资金管理方面问题,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严把资金预算、拨付、公示、决算、审计关,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针对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按照“一卡一盒一袋”标准,对县镇村三级档案资料进行统一精简规范,坚决防止和纠正资料多、报表多等形式主义。截至目前,各级反馈和自查发现的17个批次106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三、坚持目标导向,从兑现庄严承诺出发,狠抓脱贫基础。始终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持之以恒夯实脱贫基础。围绕持续增收,按照“苹果+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其它产业”的“1+2+N”现代农业布局,建起17条苹果产业带、3个棚栽业集中区、46个规模化养殖场。根据劳动能力强弱、资源资产情况,对建档立卡户进行户分三类施策,为有条件的1061户建起长短期增收产业,落实739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入股联营,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475.3元,产业扶贫案例获得全省一等奖并被国务院扶贫办肯定推广。围绕“两房”建设,完成99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对517户实施易地搬迁,旧宅基地全部腾退并复垦复绿,全县农户住房全部达到安全标准。围绕教育扶贫,落实“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确定689名教师结对帮扶765名贫困学生、73名教师为75名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全县无一例因贫辍学学生。围绕健康扶贫,落实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模式,贫困群众就医人均自付费用降低到392元。围绕安全饮水,全面完成中省两批次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安全饮水设施管护机制。配套676处消毒净化设备,实现农村饮水消毒净化设备全覆盖,开展24小时维修管护服务,农户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四、坚持过程导向,从决胜全面小康出发,狠抓巩固提升。严格执行“四个不摘”要求,下大力气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制定《巩固脱贫成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建立健全稳定长效机制意见》,在干部力量上,坚持“两联三包”一包三年不变,确保力量不减;在资金投入上,今后三年县财政每年投入将继续保持在7000万元以上,确保投入不减;在帮扶对象上,将已脱贫户和边缘户全部纳入帮扶范围,确保力度不减;在风险管控上,实行贫困对象、产业项目、政策保障、收入水平监测预警,确保措施不减。结合县情实际,我们全面开展了“两培两提六到位”行动,狠抓干部和群众两层培训,收入和质量两项提升,信息补正、政策落实、帮扶措施、活力激发、问题整改、基础设施六个到位,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产业、互助资金、“双基联动”、保险助力、爱心超市、村集体经济、法律扶贫“五到户”和科技特派员“八个全覆盖”。为所有109个村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队伍、组织建设、农村治理等方面确定具体举措,接续推进脱贫成果巩固,确保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坚持为民导向,从发挥主体作用出发,狠抓内生动力。坚持输血与造血、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全方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好用活“人人技能工程”和“两后生”政策,选派116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和119名科技特派员,大力开展“一户一法、一人一技”培训,积极搭建“政-校-企-创”一体化平台,安排133人外出从事维修、家政、物流等务工就业,扶持29人发展加工、销售、电商等创业项目。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和绿化美化项目,全面开展“改四小、清四堆”专项整治,集中发起贫困户家庭卫生“十个干净整齐”行动,组织各级干部进村入户清理家庭卫生、修缮基础设施、开展庭院绿化,全面改善贫困群众人居环境和精神风貌深入推进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建设,组织“千人乡贤、万人志愿”服务队,开展“百姓小喇叭”“文明大篷车”“红色故事会”“农民家庭会”“新时代乡贤会”“新时代夜校”等文明实践活动6000余场次;扎实开展“互联网+”社会扶贫,发动2万名爱心人士完成在线注册,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防控防疫、销售对接等服务100多例。注重在产业技术能手中培育一批模范人物,在经营主体中培育一批示范合作社,在“四支队伍”中培育一批优秀骨干,在贫困户中培育一批“脱贫之星”,全方位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勤劳脱贫、踊跃脱贫的主观能动性。

六、坚持结果导向,从赢得群众满意出发,狠抓改革创新。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脱贫成果的首要标准,以改革创新的举措提升脱贫工作成色。实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100人,比例达到91.7%。实施“墩苗工程”下派8名年轻干部担任副科级领导到镇办挂职,实施“金穗工程”选派100名有情怀、有资源、有经验、有能力的科级干部采取“人岗分离”的方式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多渠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出台《扶持现代农业十条措施》,每年列支7000万元支持农村改革和苹果产业建设,全方位发动科技干部、企业职工、离退休干部等群体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入股联营,动员3000余人返乡创业,引进龙头企业11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65家、2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和家庭农场3000户。建起陕果集团2万亩苹果、绿葆农业8000亩黄芪、北京惠农合3000亩油用牡丹等15个“三变”改革基地,吸纳3273户农户、739户贫困户入股联营,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建起了“产业工厂”。按照“民管、民用、民享”的原则,大力发展村级互助资金,全县109个村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吸纳会员6073户,资金规模达到4297.7万元。全面实施“1551”村集体经济工程,全县109个村集体果园面积均达到了50亩以上,总面积1万亩,建成行政村千头生猪养殖场33个。积极开展“双扶双帮”行动,支持1家龙头企业、54个合作社、7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215户贫困户合作联营、就近就业。

总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们将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刘志丹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锐出战、持续攻坚,不断夯实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宣传推介志丹。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多到志丹走一走、看一看,并通过你们让更多的外界朋友了解志丹、走近志丹、感受志丹。谢谢大家!

李少婷:

谢谢张县长。

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单位名称。

陕西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志丹产业扶贫案例获得全省一等奖,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肯定和推广,请问你们是如何做的及有哪些成效? 谢谢。

pic

志丹县副县长苏凯麒: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志丹县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来抓,通过实施行政推动、改革牵动、互助资金撬动、村集体经济带动“四轮驱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志丹县特色的多元化产业扶贫新路径。一是定制“推动轮”,让政策成为产业扶贫的点金石。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旺则乡村旺。要实现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志丹县按照“一户一法、因户施策”的方法,量身制定、精准配套农业产业,做到了“群众点单、政府配菜”,全面的造血路径有效夯实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基础。制定出台了《志丹县脱贫攻坚产业建设扶持方案》,累计投入产业直补资金1482.37万元,有效激励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安装“牵动轮”,让农村改革成为产业扶贫的新引擎。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的大变革大转型阶段,是供需矛盾由总量需求向质量需求、由分户经营向合作经营、动能由食物供给向多元拓展、农业生产由技能化向物能化的“四个转变”过程,必须通过改革面对新的形势,应对新的变化。为此志丹县以“四变”(外出取经求变、邀请企业参变、深入群众讲变、敢创敢为推变)践行,推动改革的发展。三是锻造“撬动轮”,让互助资金成为产业扶贫的新动能。资金短缺是脱贫攻坚最大的制约瓶颈,为有效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难的问题,志丹县为109个村注入扶贫互助资金3917.97万元,互助资金规模达到4307.82万元,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了燃眉之急,真正体现了小资金大效用,成为“贫困户身边的开发银行”。向金融机构注入信贷担保基金1000万元,以1:5的比例进行投放,发放小额贷款558笔2067.9万元。同时积极协调县信用联社、县农行开展“双基联动”“惠农E贷”行动,累计投放惠农贷款1.34亿元。通过最大限度撬动整合各类资金,不但激活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流,而且全面破解产业扶贫资金短缺难题。四是启动“带动轮”,让集体经济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面对全县村集体经济空壳化严重倾向,志丹县坚持“规划上引领、机制上健全、政策上扶持、方式上创新”的思路,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实现村级集体资源、资产、资金保值增值,助推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投入资金5626万元,修建百吨组装式冷藏库95座,千头猪场32座,发展集体经济果园1.01万亩。

同时,为了进一步筑牢产业脱贫工作基础,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培育步伐,带动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促进贫困家庭持续稳定增收。志丹县开展了“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集体经济组织,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帮助贫困家庭增收”的“双扶双帮”工作,全县奖补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费1700万元,扶持2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养猪场建设补助1080万元;全县103个经营主体组织(其中:村集体经济65个)通过劳务带动、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与446户建档立卡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长期增收、稳定脱贫。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记者:

志丹县被列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你们县将扶志扶智工作与文明实践进行探索结合,你们是如何做的,成效怎么样?谢谢

pic

志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伟:

2018年8月,志丹被中央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这项工作的总目标是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我们紧紧围绕扶贫扶志扶智工作,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活跃丰富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探索出了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新路径,为全县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是坚持“一把手”主抓,以文明实践增强扶贫扶志扶智工作的外力。明确提出扶贫扶志扶智是“一把手”工程,夯实各级书记第一责任,将文明实践工作与扶贫扶志扶智相关内容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列入常态化督查检查内容,安排县级领导包抓镇办,落实百名“乡村振兴特派员”包抓文明实践、扶贫扶志扶智,组织广大志愿者参与全县扶贫扶志扶智工作。

二是坚持“一盘棋”布局,以文明实践增添扶贫扶志扶智工作的动力。坚持全县一盘棋思想,发挥好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借助中央音乐学院等宝贵资源,转化保安革命旧址等现有资源优势,加大扶贫扶志扶智工作宣传教育力度,全县贫困群众主体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

三是坚持“一系列”探索,以文明实践激发扶贫扶志扶智工作的内力。对标中央总体定位,立足志丹地域特色,探索推出“百姓大舞台”“新时代新民歌”“百姓小喇叭”“新时代夜校”“文明大篷车”等8个聚人气、低成本、可持续的特色项目,通过常态化宣讲和物质激励、精神鼓励,贫困群众改变贫困的干劲、决心和内力充分激发。

四是坚持“一体化”联动,以文明实践鼓振扶贫扶志扶智工作的活力。积极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推行“中心户长制”,增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八教育”等活动,解决群众“人穷志短”“不谋上进”“不思进取”的问题;扎实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引导群众孝老爱亲、自力更生、向上向善;有效开展民间信仰场所整治,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良俗。

随着扶贫扶志扶智和文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个个贫困户积极主动发展致富产业;一个个贫困家庭孝老爱亲的典型事迹不断涌现;一个个贫困村行动起来整治人居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村风民风更加和谐淳朴。我们坚信在文明实践和扶贫扶志扶智工作推动下,我县的脱贫攻坚一定会迈出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华商报记者:

志丹连续两年获得全省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优秀县区,你们主要做法是什么?谢谢。

苏凯麒:

我县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把“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A级县”。

我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保障投入,充盈资金。各项民生预算和支出优先保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资金,2016-2020年五年间,中省市县四级财政安排我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5.2亿元,其中县级投入3.48亿元,特别是2020年在县财政收入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仍然足额列支8000万元,且全部到位投用。二是建库备项,靶向发力。按照“村级申报、乡镇初审、主管行业部门审核、领导小组审定”的入库程序,加强项目入库审核把关,严格执行“三公示一公告”,合理控制入库规模,累计纳入项目库项目287个,涉及资金6.8亿元,近三年来实施的233个扶贫项目一律都出从脱贫攻坚项目库中筛选;实现由“资金等项目”向“项目等资金”转变,确保不出现资金滞留、浪费等问题。三是规范实施,确保质量。制定《志丹县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强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项目前期申报、组织实施、检查验收、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工作内容。使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坚持项目开工前公示、实施中监督、竣工后公告,坚持程序闭合式管理、信息全程阳光公开,达到资金投放、使用精准,资金流向、流量透明,社会反响、绩效凸显的实际效果。四是建章立制,长期受益。出台《志丹县扶贫资产管理办法》,各项目实施单位将验收合格的扶贫项目,通过签订移交文书方式正式交付项目收益对象,明确产权归受益对象所有。目前,全县共有210个项目明确产权,建立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形成的扶贫资产在财政系统登记入账资产管理台账,各项目受益镇、村委会全面负责日常管护,落实管护人员,制定管护制度,确保项目长期发挥作用,产生加速度或“倍增”效益。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我们知道为了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省从8月下旬开始展开‘对标补短’工作,志丹县是如何部署推进的?谢谢。

pic

志丹县扶贫局局长吴志新:

8月19日,全省脱贫攻坚“对标补短”工作部署视频会召开后,我县高度重视,迅速做出安排部署,主要在“四个精准”上全力抓好落实:一是精准把握对标内容。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逐项核查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对标主要帮扶措施,逐户查看产业就业情况和带贫实际效果;对标主要基础设施,全面补齐水、点、路、网、讯等基本基础设施短板弱项。二是准确把握对标方法。做好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数据检查,运用扶贫信息系统和行业部门的数据库,行业部门数据和镇村的任务清单,进行对标对表,做到对的准,对的上,找出扶贫数据信息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问题。第二个环节,开展随机走访,通过电话、随机访谈等方式询问贫困户政策落实、帮扶措施、帮扶效果情况,检查数据台账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第三个环节,开展入户核查,对数据检查发现的异常、电话抽查发现的疑点、群众来信来访及媒体反映的问题等各类风险整合起来,予以处理。三是精准把握关键节点。根据“对标补短”工作特点和保质保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明确了5个需要重点把握的时间节点,具体为:9月上旬完成数据信息比对核查和信息补正工作;9月中旬完成电话抽查比对核查工作;9月下旬完成实地入户比对核查工作;11月底前,加强问题整改全面补齐脱贫攻坚工作短板;12月20日前,完成对标补短工作“回头望”工作,对数据质量再完善、再提高。四是准确把握任务分工。按照条块结合,纵向到镇村,横向到各户,对标补短的工作体系,县脱贫办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扶贫部门要优化完善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定期推送建档立卡基础数据,不断优化行业部门之间,部门和镇办之间的信息共享,行业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各负其责,组织专班,认真对各项数据进行比对,每周向扶贫部门报送核查结果。19个部门强化日常入户走访核查,确保把问题找准找全,把短板补齐补到位。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脱贫攻坚完成后,我们志丹县打算如何与乡村振兴如何衔接? 谢谢。

张星: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来陕西考察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我们将开启治理相对贫困的新征程,探索建立治理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和路径措施,为实施乡村振兴、破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初步计划做好四个方面的衔接:一是观念衔接,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指导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二是做好规划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下,清晰明确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短期过渡计划,为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过渡期。编制“十四五”规划时衔接规划,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村庄,加强分类规划指导,梯次推进。三是政策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和实施细则。同时,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四是保障衔接,做好机制探索。重点实施脱贫攻坚人才留住行动计划,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用足用活农村土地政策,破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延续脱贫攻坚期间专项资金转移支付、金融信贷等政策,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李少婷: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