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决战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第五场) 介绍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有关情况

时间:2020-10-20 15:25:43 来源:陕新发布

pic

10月20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迎军,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戈养年,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张勤利出席,介绍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决战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的第五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迎军先生,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戈养年先生,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张勤利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刘迎军副主任介绍总体情况。

   刘迎军: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好,在秋风送爽,硕果累累的美好季节,很高兴与各媒体朋友们见面。同时也十分感谢省委宣传部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与大家分享脱贫攻坚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省发改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陕西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部门及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十三五”时期,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且相对集中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农村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地方,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系列帮扶措施,确保搬迁群众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还要“快融入”,更要“能致富”。2015年12月,国家发革委、国土资源部、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陕西工作的肯定、对全省人民的关心厚爱,为陕西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做好陕西新时代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注入了强大动力。五年来,国家发改委先后9期转发我省经验做法,2次上报中办、国办,我省先后5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多次推介宣传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做法;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刊发了我省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经验做法;国家发改委综合评定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我省在全国22个有搬迁任务的省份中位列第7,被通报表扬。下面我就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做以简要介绍。

    一、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体情况

自2016年“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持续用力推进。目前,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建设已全面完成,24.93万户84.36万搬迁群众全部实际入住,应腾空收回旧宅基地22.11万户、拆除复垦18.3万户的任务全部完成。在全国率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不动产登记工作,已为2.87万户搬迁群众完成办理不动产证。累计筹集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497.98亿元,已拨付到位各县区493.92亿元,有力保障各类任务全面完成。产生增减挂钩节余指标80273亩,完成交易60286亩,收益166.3亿元,有力助推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情况

习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一)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组织设置,在全面采集安置点党员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单独、联合、挂靠、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坚持党组织关系与居住地相一致原则,督促搬迁党员及时转接党组织关系,全部纳入安置点所属地党组织统一管理,通过就近遴选等方式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同步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壮大社区党员后备队伍,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面推行党员联系群众、干部代办制度,不断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质量水平。支持岚皋县发挥党建“红色”引领作用,按照“党员到哪里,组织覆盖到哪里”要求,在全省2116个移民安置点中,新组建基层党组织189个,挂靠或联合组建479个,成立党小组232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216名。同步成立群团组织86个,深化“智志”双扶及新民风建设,有143名搬迁群众当选所在地“三委”委员和群团执委成员,做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

(二)产业培育。陕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坚持把推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放在首位,以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稳定脱贫为目标,叠加各类脱贫措施,围绕产业培育、主体带动、技术帮扶三个方面,狠抓政策支持、产业配套、指导服务、集体经济关键环节。出台“3+X”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开展菜单式指导,分类支持陕南、陕北、关中做优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和电商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健全省级指导、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农村宅基地用地建房联审联办制度,切实保障农户合理住房需求。及时修订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明晰产权归属,积极开展省级集体经济示范村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空壳社”专项清理,不断规范和壮大集体经济。商洛市坚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江苏产业优势,将小木耳做成了助力脱贫的大产业;安康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聚合人口产业资源优势,通过社区工厂毛绒玩具找到了山区致富之路。截至2019年年底,安康全市建成投产毛绒玩具企业308家,销售及配套企业44家,吸纳就业10976人,其中贫困人口2848人,实现产值13.2亿元。

(三)就业创业。目前,全省以安置社区为中心,全面落实“三单一卡(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和搬迁对象脱贫明白卡)”,初步形成了社区工厂式、依托园区式、依托景区式、劳务派遣式、公益岗位式、三产服务式等“社区+”稳定脱贫模式。一是因地因企因人采取“点对点”支持返岗复工一批、网络招聘一批、企业线上培训一批、带贫企业解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等措施,帮助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0.65万人,公益性岗位在岗贫困劳动力3.02万人。二是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省243个800人(或300户)以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全部设立公共就业服务站或窗口,转移就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支持建设新社区工厂601家,培育就业扶贫基地134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6万人。组织当地国有企业和产业项目对接,大力拓展本地就业空间,在省内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9.84万人。四是实施农民工和贫困劳动力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累计培训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12.28万人。大力扶持创业脱贫,全省县、乡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总数达581个,累计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285人,扶持3115名贫困劳动力创业。目前全省21万户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已实现至少1人就业创业。同时,注重在就业创业中充分发挥搬迁群众主体作用,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结合,激发群众自我革命、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斗志和能力。

(四)社区融入。为了真正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实现经济能够立足、身份能被接纳、文化能够融入、权益能有保障,陕西在多个方面狠下“绣花”功夫。5年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坚持高质量规划搬迁选址、高质量建设安置住房、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同样向搬迁群众高质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在医疗和养老方面,由财政参合补贴,把所有贫困户纳入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并提高贫困户适用新农合和大病保险的报销比例。目前,全省搬迁群众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陕西省不仅着眼新家园,把群众搬出来,而且回望旧家园,精准计算搬迁的“可持续”细账。

——接续保障群众既有权益。通过鼓励土地流转经营等办法,确保群众原有的耕地承包权等原有收益不断档、国家补贴有延续。

——有效保护迁后生态环境。对腾退出来的旧宅基地,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全部复垦或复绿,有效增加耕种面积或生态空间。通过搬迁不仅解决贫困问题,而且持续巩固全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十三五”以来全省搬迁已复垦复绿18.25万户6.34万亩,复垦复绿率99.86%。

——科学筹措安置偿贷资金。迁出地区腾退出来的土地指标,通过全国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剂流转,有效筹措偿还前期搬迁贷款。5年来,全省实施增减挂钩指标调剂流转6.03万亩收益166.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在全国属于较早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省内流转的地区,通过指标置换增强土地和资金利用水平。这一做法与重庆的地票制度一道,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投资制度设计的基层实践,推动了全国性增减挂钩指标跨省调剂政策的出台落地。

(五)建立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落实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防止返贫致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相结合、外部帮扶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建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重点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以及因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跟踪研判,提前采取干预措施,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切实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工作经验和典型案例

我省始终坚持“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初心,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就业是核心、产业是根本”,以及“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订单搬迁,人、地、房、业精准对接”的工作理念,并被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吸收采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省建立抓手、完善措施、打造亮点、强化基础,推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有序发展。在全面工作上,全省推广“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工作模式,以精准搬迁实现人、地、房、业有机对接,以精确施策强化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订单搬迁,以精细管理加强社区建设、激发社区活力、建设社区文明,构建覆盖全过程、各环节的政策体系、操作体系、保障体系、语言体系。在部署安排上,鉴于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生态脆弱保护区“三区叠加”的实际,突出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统筹推进避灾搬迁、生态搬迁,合力彰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时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脱贫措施,做到“搬前精心谋、搬中抓配套、搬后快速跟”。在推动落实上,实行“三份协议一次签、三项规划一体编、三类建设协调推、三就措施配套跟、三方力量同发力”的“五个三”工作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搬迁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开展“三问三解三促进”(问需、问计、问效,解民忧、解民疑、解民困,促人岗对接、促服务跟进、促实际入住)工作,有力保障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在示范引领上,自2017年起,在全省各地精心打造了100个省级安置社区建设服务和后续脱贫的“双示范”典型安置社区,形成了以汉阴县“138”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社区+”脱贫模式。研发了涵盖省、市、县三级的移民搬迁工作信息管理平台,走在了全省脱贫攻坚信息化工作前列,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夯实了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统筹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7政策体系,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一是加强产业扶持力度。依据不同的社区类型和搬迁群众特征,着力培育“接地气、广受益、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集体经济和社区工厂,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发挥产业持久带贫作用。二是加强就业帮扶力度。坚持“乐业才能安居”,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和岗位收集推介,积极开展人岗对接,多渠道扩大劳务输出,确保有劳动意愿且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三是深化社区治理服务。加强党对安置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安置点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思想、贯彻党的决策、执行党的路线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服务贫困群众、深化基层治理,推动改革创新。四是提高群众文化融入。持续为搬迁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积极开展新生活适应性教育,增强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志们,朋友们!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继续着力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以钉钉子精神共同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最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谢谢大家!

李惠:

感谢刘主任,情况介绍就到这里。

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陕西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大后续扶持工作力度,我省出台了哪些相关政策?

刘迎军:

省发改委作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牵头部门,始终坚持政策引领,强化政策落地落实。一是配合起草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及7个相关配套文件,为我省后续扶持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任务清单。二是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和省政府领导批示要求,我委会同扶贫、教育等15部门制定了《陕西省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工作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主要包括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加强社区治理、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加大投入力度和监督检查等6方面32条具体举措。三是会同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起草了《陕西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确保结余资金真正用于搬迁群众收益项目,让搬迁群众得到实惠。

李惠:

请继续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省民政厅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戈养年:

按照省委省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安排部署,省民政厅按照自身职能,一方面是做好搬迁安置点的自治组织建设,确保搬迁群众平等享有自治权益。另一方面是做好搬迁群众的民政兜底保障工作,确保搬迁群众平等享有救助服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自治组织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4项工作

一是合理划分自治单元。2017年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自然资源厅等4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移民搬迁社区自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便于融合和管理的原则,采取独建、挂靠、融合等形式,完成全省21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自治单元的划分设置。

二是优先提升安置点公共服务能力。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下拨省级资金1.03亿元,支持搬迁安置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今年,专门安排500万元,支持54个搬迁安置社区提升改造建设。

三是优先提升安置点干部能力水平。5年来,累计举办村(居)委会主任、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干部省级示范培训班10余期,培训1500多人。市县分级开展培训,实现全省易地搬迁村、社区主任培训全覆盖。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论素养和服务群众能力。

四是全面推进自治组织规范化管理。大力推广“枫桥经验”、集体报账法、村务公开周等典型经验,规范村级权力运行,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全省安置村(社区)认真实行村(居)务公开,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创新民主协商,促进社区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民政兜底保障工作方面

将符合条件的安置社区困难群众按规定程序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将所有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个人全部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截至9月底,全省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8.7万户、114.5万人;保障农村特困人员12.53万人;实施临时救助52.9万人次,发放资金4.6亿元。

为应对疫情防控对困难群众申请救助造成不便,及时开通“e救助”微信公众号,全省镇村实现全覆盖。截至9月底,全省通过微信公众号申请救助10.6万人次,符合条件审批通过49705人次。汛期以来,按照“先行救助”原则,对因灾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16654名群众发放救助金541.65万元。会同发改等部门6次启动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向低保等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78亿元,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求,持续提升安置点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增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李惠:

请继续提问。

 提问记者:

您好,土地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保障,涉及许多政策,特别是增减挂钩政策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请问省自然资源厅,陕西易地扶贫搬迁中在土地保障方面有什么创新政策?下一步在用地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张勤利:

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决战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化政策支持,大胆探索实践,在自然资源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效。

一、为扶贫用地提供“空间保障”。不断创新和完善土地政策,为顺利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强化脱贫攻坚用地支持。坚持应保尽保,对全省56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县每年安排专项用地计划指标600亩,专项用于脱贫攻坚,对11个深度贫困县,计划指标不能满足的由省上兜底保障。二是建立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指导市、县做好脱贫攻坚用地报批,简化报批材料,优化工作流程,推行网上审批,切实提高审批效率。三是有效降低用地成本。对脱贫产业项目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土地供应方式,引导企业以国有土地租赁方式或以弹性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有效降低用地门槛。

二、向贫困地区注入“源头活水”。2016年以来,全省应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共调剂流转增减挂钩指标7.14万亩,流转调剂收益199.6亿元(省域内流转指标4.3万亩,流转收益114.4亿元;跨省域调剂指标2.84万亩,调剂资金85.2亿元),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是拓展政策适用范围。我省先后两次拓展增减挂钩政策适用范围,目前全省共有80个县、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有效缓解了贫困县区资金压力。二是拓展指标流转渠道。争取11个深度贫困县有更多节余指标在国家层面进行流转,三年来跨省域调剂指标2.84万亩;确保省域内符合流转条件的县区全覆盖,都能够充分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鼓励市域内节余指标流转,进一步保障各类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三是拓展项目实施模式。全省增减挂钩实行“先垦后用”模式,即“先拆旧复垦,后建新流转”,统筹解决好脱贫攻坚与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归还问题,实现了两项工作的双赢。

三、巩固脱贫成果“续写新篇”。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灾情带来的风险挑战,我们采取有力举措,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一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要求市县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重点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续产业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学校医院、产业园区等用地。二是强化计划保障。省上在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单列安排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考虑农村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实际,2018和2019年,单列安排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需求。同时,督促各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的潜力,多渠道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需求。三是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是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园区、项目、企业三个清单转变发展理念,融合包括土地在内的各项要素,引导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将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进入园区,在园区内实施差别化的用地政策,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发挥设施的共享共用功能,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李惠:

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记者:

您好,请问发改委,我省针对后续扶持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迎军: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十三五”我们利用五年时间,基本解决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问题。“十四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我们将从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力度、强化社区管理等方面着手,到2025年,达到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收入逐步提高,能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实现“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李惠:

再次感谢三位发布人,也感谢与会的各位记者。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