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汉中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时间:2020-10-22 10:27:32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19日上午10时,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家才,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郭华出席,介绍“有机引领促增收 鹮乡小康正当时”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国强主持。
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国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汉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汉中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洋县专场。
近年来,洋县委、县政府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紧迫的底线任务,全县动员、全民出击、全面推进、全力保障,打赢了一场场战役,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了让大家对洋县脱贫攻坚工作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来了洋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家才先生,洋县副书记郭华先生,请他们围绕“有机引领促增收 鹮乡小康正当时”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杜家才县长介绍相关情况。
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家才: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这喜获丰收、播种希望的美好时节,市委、市政府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重要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向大家讲述洋县脱贫攻坚工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洋县县委、县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洋县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洋县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辖18个镇(办),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总人口44.6万人。洋县人杰地灵,是蔡伦造纸术的发源地。洋县物华天宝,是举世闻名的“朱鹮之乡”。洋县物产丰富,是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第二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同时,洋县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县和革命老区县。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326户86038人;经2017年新一轮精准识别,全县核定贫困村110个、贫困人口16752户52305人。
近年来,洋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盯减贫、摘帽、增收三大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步步为营攻城,环环紧扣拔寨。2014年至2019年,全县累计脱贫31190户104781人,1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3.2%降至2019年的0.79%。连续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优秀县区,今年2月27日省政府公告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也得益于洋县广大干群齐心协力拔穷根、全力以赴奔小康的坚持不懈。下面,我重点就洋县坚定实施“5115”工程、大力推进有机产业促脱贫工作向大家作以介绍。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洋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拔掉穷根的长远之计,通过打造县域主导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拓展产业带贫益贫途径,确定了产业扶贫“5115”工程,即:立足打造“朱鹮·有机”品牌,着力发展有机稻米、蔬菜、果品、养殖、林特五大产业,扶优秦洋长生、朱鹮酒业、志建药业等10户有发展潜力的涉农龙头企业,带动1.5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稳步实施“5115”工程,着力推进有机产业促脱贫,基本形成了“米、果、菌、药、畜”五大产业协同发展的“1+5”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实现了富民利企强县的预期目标。
一是坚持精准发力,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依托洋县资源禀赋,我们坚持“主导产业整县推进、扩规模提水平,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保覆盖增效益”的思路,加大财政奖补、拓宽招商引资,全力打通种养加、产供销等环节难题,着力壮大五大产业。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16万亩优质米、16万亩精细蔬菜、15万亩优质水果、65万头生猪、25万亩中药材、30万架500万袋食用菌的产业规模,基本建成了五大产业带(即:汉江两岸平川区黑米、优质米、特异米产业带;东部、南部、北部丘陵区水果及薯芋类产业带;南部、北部丘陵区食用菌、草本药材产业带;北部中、低山区木本药材及林特产业带;畜牧业适养区养殖产业带),实现了全县1.5万户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二是坚持品牌引领,有机产业蓬勃发展。在做大做强“朱鹮”区域公用品牌和“洋县黑米”“洋县红米”“槐树关红薯”三个地标产品的同时,积极打造“朱鹮有机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增值增收。到2019年底,全县共发展有机生产企业30户,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81种14.3万亩,“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品牌潜在估价达93.57亿元,名列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全县有机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比超过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有机生产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
三是坚持产旅融合,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我们积极推进有机产业和全域旅游相融共生发展,现已形成了“观蔡伦造纸”“游华阳景区”“赏秦岭四宝”“逛朱鹮梨园”“购有机产品”的“游、购、娱”生态旅游产业链。独具洋县地域特色的朱鹮黑谷酒、谢村黄酒、五彩米及其深加工食品、薯类、梨果、食用菌等有机产品已成为游客馈赠亲友的必备品。有机产业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得益彰,有力推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就业创业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我们扎实推进消费扶贫,通过电商线上销售、帮扶单位以购代捐、农企订单销售等方式,今年累计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副产品1.4亿元,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四是坚持主体带动,带贫益贫成效显著。在“5115”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带贫益贫的关键举措,大力推行“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共有22个企业、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家庭农场,通过劳务用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托管代养、订单收购等方式参于产业扶贫,长期联结带动贫困户1.15万户3.36万人,年收入户均增长20%以上。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广大群众获利受益,也推动了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我县先后被授予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去年10月又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形成了“三区联建”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优化服务,帮扶质量全面提升。我们始终把创优技术帮扶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举,深入开展“百队千人帮万户”活动,组建了县级五大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库,每个镇办配备一个服务团,每个村落实一名科技特派员,先后选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涉农人才、村级产业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等1000余名组成108支服务队,深入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帮扶指导。五年来,全县累计举办集中技术培训630场次,分散开展入户技术指导13.7万户次。通过开展技术帮扶,实现了贫困劳动力掌握1到2门就业技能、实用技术,提高了群众的增收能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各位媒体朋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洋县全面小康的壮丽篇章。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洋县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谢谢!
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国强:
谢谢杜县长。
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汉中广播电视台记者:
您好,我是汉中广播电视台记者。我们都知道做强产业是每个地方脱贫攻坚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而洋县又被誉为“西北有机第一县”,我想问一下,洋县是如何发挥有机龙头企业在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中的作用的?
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郭华: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在实施“有机产业引领工程”中, 积极推行“龙头+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充分发挥有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的同时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一是抓龙头,让企业“结穷亲”。我们通过对有机生产企业实行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土地配置等优惠政策,并按照其带动贫困户数量多少给予3—20万元的帮扶奖励,鼓励有机生产企业积极联结农户,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全县先后有14户有机龙头企业通过与贫困户签订脱贫协议、发展订单种植、吸纳劳动就业等方式,与1万多户贫困群众结成了各类利益共同体,使贫困群众脱贫有了依托。
二是带产业,让发展“有门路”。我们鼓励引导县内20多家有机龙头企业通过包技术、包种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务,结对帮扶全县110个贫困村,大力发展有机稻米、黑米等主导产业。同时,结合各贫困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有机红薯、魔芋3.5万亩、山茱萸、厚朴、银杏等有机中药材23万亩,木耳、香菇等椴木食用菌30万架、袋料食用菌500万袋,土蜂2万群,基本上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三是促就业,让群众“有奔头”。为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我们还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户入企务工,努力让贫困户成为既拿“租金”又领“薪金”的新型农民。全县20多家有机龙头企业和500余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提供生产线用工岗位、聘用基地管理员、合作社管理员、吸纳有驾驶技能的农村贫困人员从事公司运输等方式累计吸纳1200多名贫困群众入企、入社务工,带动其家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谢谢!
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国强:
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记者:
杜县长,您好。我是陕西日报社记者陆晟。刚才您讲到,截止2019年底,洋县110个贫困村已经全部脱贫出列。可是在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洋县又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群众返贫的?
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家才:
习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虽然,洋县已经整县脱贫摘帽,但我们深知脱贫攻坚没有休止符,全面小康建设任务艰巨。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群众外出务工推迟、生产经营受阻,部分贫困户收入较往年有所减少,返贫致贫风险增加。对此,我们统筹推进“战疫情”“抓脱贫”,全力做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项目建设等工作,有效降低了疫情影响,为剩余1509户2934人贫困人口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巩固了脱贫成果。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及时出台了《应对疫情影响支持扶贫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补助上限从5000元提高到1万元(深贫村为1.1万元),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努力降低疫情造成的收入减少风险。同时,我们扎实推进消费扶贫,通过电商线上销售、帮扶单位以购代捐、农企订单销售等方式,今年累计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1.4亿元,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在就业保障方面,我们创新推行“一本账单明任务、六个平台促落实、三项机制强推动”的“163”就业扶贫工作模式,及时出台了《疫情防控期间务工人员返岗复工八条措施》,全力支持群众务工就业。今年全县累计转移就业8.23万人,其中“点对点”输出150批次7945人(落实外出务工交通补助105万元),在社区工厂、扶贫基地就业2064人,增设疫情防控协管员公益岗2800个,确保了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在项目建设方面,我们修订完善了财政涉农整合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将使用范围扩大到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75个非贫村,落实资金3.66亿元,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等扶贫项目1027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为群众发展致富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充分借力苏陕对口协作,加速推进31个扶贫协作项目,建成投用如皋产业园,高效引进盛信电子、卡奴服饰、深圳恒科发等4户企业入驻园区,开发就业岗位1000多个,为移民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谢谢!
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国强:
请继续提问。
农业科技报记者:
领导您好,我是农业科技报记者康军。刚刚我注意到洋县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实施有机引领解决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问题,但这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想问一下产业发展之后,洋县又是如何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呢?
中共洋县县委副书记郭华: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我们坚持把消费扶贫作为带动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及时组建了消费扶贫工作专班,通过组织“山货进城”、“爱心年货”、“闹鱼节”促销等主题团购以及有机农产品进机关食堂、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活动,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机关工会、帮扶干部和爱心人士开展爱心采购、以购代捐和以买代扶,推动贫困群众生产的农产品走向市场,并实现优质优价。目前,全县已通过各种渠道销售贫困群众农副产品50余种,今年以来已累计帮助群众销售特色农产品1.4亿余元。
二是借力农村电商平台。我们紧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难得机遇,通过搭建平台让有机黑米、中药材、土蜂蜜、薯类等主导农产品搭上了电商发展的快车。同时,我们还积极整合县内电商资源,注册了“七只朱鹮”系列商标,并开发了“朱鹮集市”电商扶贫商城,搜集县域贫困户各种农特产品,通过平台开店、全民分享等方式完成农产品“进城”。目前,全县已注册“金正禾”、“周大黑”等各类电商企业和个体200多家,5大类73种农特产品入驻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今日头条等16家国内知名平台,涵盖有机黑米、中药材、有机薯类、菌类、林下养殖等洋县80%的农副产品。2019年,洋县电商企业收购贫困户黑谷3000多亩、蜂蜜40吨、干货30吨,带动30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500元。
谢谢!
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国强:
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就进行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洋县联系作进一步采访。
再次感谢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杜县长、郭书记,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10月21日(星期三)是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西乡专场,我们将邀请西乡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并介绍相关情况,请各位记者朋友们届时出席并报道。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