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渭南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推动乡村振兴”系列新闻发布会(十一)

时间:2020-11-20 10:20:12 来源:陕新发布

11月17日下午,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召开全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推动乡村振兴”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华阴市市委副书记武俊兴就华阴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工作成效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举措和成效进行通报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雷景荣主持发布会。

pic

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雷景荣: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委宣传部召开的“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推动乡村振兴”华阴专场新闻发布会。

应邀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

华阴市市委副书记           武俊兴同志

华阴市扶贫办主任           刘  鸣同志

华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汪前进同志

华阴市人社局局长           刘晓鹏同志

华阴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宋晓刚同志

现在请武书记就华阴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通报发布。

华阴市市委副书记武俊兴:

华阴市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所在地,总面积676平方公里,辖4镇2办114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贫困村4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566户10531人。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具体要求,坚持精准方略,对标对表、尽锐出战,4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66户10531人精准脱贫,减贫任务全面完成,2018、2019年度,先后荣获省脱贫攻坚年终成效考核非贫困县优秀等次、较好等次,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主要体现为“八个坚持、八个明显”。

一是坚持产业发展,带贫能力明显提高。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搞调研、明方向,优布局、提质效,实施带贫益贫项目146个,累计发展日光温室788座、设施大棚382棚、葡萄1.1万亩、甜柿子1万余亩,建成百亩以上集中连片优质水果基地10个、规模以上设施基地15个,初步凸显出华山蒲公英、华西甜柿子、岳庙绿壳蛋、罗敷香椿、孟塬香菊、太华粉条等诸多特色品牌,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产品,形成了以大带小、大小互促的产业扶贫格局,带贫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坚持稳岗就业,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思路,开发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服务,开展技能培训,实现了贫困劳动力人人有岗位、人人有工作、人人能就业。创新设立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受到省人社厅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实施,先后被《中国劳动保障报》《陕西新闻联播》等媒体刊载报道,国家人社部专题采风。累计建立社区工厂6个,就业扶贫基地7个,开发公益岗位408个,技能培训2104人次,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30场次,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5万人次,群众收入有效保障。

三是坚持补短强弱,幸福指数明显提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标对表、靶向发力,各项政策、帮扶措施落实有力。围绕“搬得出、稳得住”,突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全面建成福惠家园和迪家社区安置工程,安置贫困户627户,实施危房改造1047户,安全住房全面达标。紧盯“保辍控学”,落实“一生一档”,资助贫困学生41553人次2583万元,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共报销救助5286.49万元。做细“兜底保障”,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6637.85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5.4%,做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围绕“提标固本、普惠共享”,投资1.53亿元,修建道路200余公里,实施安全饮水项目104个、标准化卫生室115个,改造贫困村电网21个,贫困退出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巩固提升。

四是坚持消费扶贫,增收渠道明显拓宽。通过“建载体、搭平台、选路子”,推动扶贫产品与市场深度对接,有效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全力助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认定扶贫产品供应商37个、产品64个,设立扶贫专馆2个、专区2个,运营扶贫专柜16个。扎实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和消费扶贫十大行动,举办“金秋庆丰收、消费助脱贫”等大型展销活动,积极参加中省市组织的各类展销活动,大力倡导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消费扶贫,2020年,累计消费总额4371.36万元,其中国扶认定销售1948.3万元。

五是坚持疫情防控,应对举措明显有力。面对疫情,我们坚持“两手抓、两不误”,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抢抓春耕时节,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加强农技指导,确保了扶贫产业生产不间断、收入不断档。采取“一对一”解决困难和问题,发放补助资金61.2万元,帮助经营主体复工复产。积极开发临时防疫公益岗位,通过“点对点”输出、就业绿色直通车、在线就业培训等方式,全力确保群众收入稳定,共设立疫情公益岗位137个,发放补助资金20.55万元。

六是坚持高位推动,攻坚责任明显增强。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八办五组”,统一指挥、全面统筹,科学调度、指导推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加强攻坚力量,6个镇(办)、46个贫困村均明确了市级包联领导,选派部门“一把手”担任“帮村书记”,114个行政村实现“帮村书记”、“四支队伍”全覆盖。“帮村书记”做法,被省委组织部评价为脱贫攻坚“第五支队伍”,先后在《中国共产党网》《陕西新闻联播》《陕西先锋》等媒体刊载报道。

七是坚持党建引领,组织活力明显加强。坚持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建立考核必考、述职必述、问责必问工作机制,推动“一把手”责任落地。成立临时党支部,整合村级脱贫攻坚“四支力量”,统筹推进村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培训,举办“四支队伍”业务专题培训36场次1.5万余人,扶贫干部能力有效提升。强化“三项机制”运用,实行村干部薪酬与脱贫成效挂钩,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32人,充分调动抓脱贫的积极性。

八是坚持宣教并重,精神动力明显激发。借助媒体广泛宣传,讲述华阴脱贫攻坚典型事例和工作成效,在中省市主流媒体刊发新闻稿件800余篇,各级网站刊登、转载宣传稿件2300余条。建成规范运行“爱心超市”78个,引导贫困群众主动劳动,改变“等靠要”思想。组建扶贫扶志“村村行”宣讲团,逐村开展文艺宣传演出,常态化开展讲习活动,提升新时代农民总体素质。深入开展典型推荐评选活动,树立示范标杆,讲好脱贫故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创作编排《决战决胜在今年》《情系华峰》《乡村绽放幸福花》等脱贫攻坚文艺节目,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情系华峰》获评“戏剧中国”戏曲类优佳剧本,被《当代戏剧》杂志收录。

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雷景荣:

谢谢武书记的通报。

下面请媒体朋友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内容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陕西日报记者刘荔建:

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当前,为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实现,华阴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都解决了哪些问题?请介绍下华阴市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的经验做法。

华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汪前进:

答:谢谢记者对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关注。自2016年我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华阴市移民办能够严格落实中、省、市各项搬迁政策,扎实开展对象识别、协议签订、安置房建设、搬迁入住、旧宅基地腾退拆除等各项工作,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既定目标任务。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路砥砺前行、奋勇争先。

一、解决了“搬谁”的问题

一是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初,我们在前期摸底调查、走访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华阴市情和相关政策,印制了《华阴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宣传口袋书》,口袋书累计印发两万余本,做到了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人手一册,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知晓率。二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加准确、便捷的识别核准搬迁户,我们又在口袋书的基础上,出台了《华阴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认定标准(7条)》,要求各镇(办)、驻镇工作队和驻村工作队严格按照标准核实移民搬迁对象,并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开展政策培训和答疑解惑。三是在每次国扶系统调整时,都会积极联系扶贫部门,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与国扶系统进行对比确认。从根本上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搬谁”的问题。

二、解决了“搬到哪儿”的问题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原则,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最终选定福惠家园和迪家社区为我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福惠家园小区位于华阴市城区东岳路东段,占地53.75亩,建设10幢783套安置房,迪家社区位于孟塬镇政府对面,占地14.8亩,建设2幢72套安置房。

福惠家园紧靠沿黄观光路,南眺华山、北望岳庙,周边有学前教育中心、华岳小学、华岳中学、岳庙高中、青少年活动中心、惠欧城市广场、远大热力公司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这里也是3路免费公交的始发点,地势开阔、环境优美、交通方便。该安置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搬迁群众可以共享安置点周围成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搬迁入住后的生产生活需求。

迪家社区毗邻华山火车站镇区主街道,周边200米范围内,广场、幼儿园、医疗站等配套设施齐全,小区配套建设的绿化、亮化、排水、排污、供热、电力、电信等设施已全部到位。

三、解决了“建什么样的房”的问题

移民搬迁安置房虽然只是“保基本、保安全”的“扶贫房”,但房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因此,我市成立了华阴市乐业移民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来负责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我市两个集中安置社区全部坚持统一设计、统一开工、统一建设、统一完工、统一入住的标准。

一是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落实项目“四制”,并创新推行“楼长制”,即移民办每名干部包联一栋安置楼,逐楼逐层落实倒排工期,对工程建设实行全天候督促检查,实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定期召开监理例会,及时解决安置房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二是为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使搬迁户早日入住新居,我们对所有安置房进行了统一装修,装修标准为室内水、电、暖、瓷砖全部铺设,墙体刷白,卫生间马桶、洁具、水龙头全部安装,室内所有电气面板和灯具全部安装,基本达到“拎包入住”条件。

四、解决了“房屋怎么分”的问题

根据易地扶贫搬迁“以户定建、以人定房”的原则和“人均不超25平方米,户均不超120平方米”的标准,在2017年3月,按照搬迁户家庭成员人数,在渭南地区率先实现以“摇号分房发放房屋确认书”的形式来实现搬迁户到楼、到层、到户精准安置。通过4次摇号分房,截止2017年9月,我市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户的人房对接工作。2018年7月,开始为搬迁户办理实际入住手续,2019年3月,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户627户全部实际入住。

五、解决了“后续怎么管”的问题

我们在为搬迁户办理入住手续时,即实现了入住确认、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三同步”,分别成立了两个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机构,同步入驻小区开展相关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运作,社区管理实现了动态监管和日常管理“两保障”。一是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卫生室、活动室、一站式服务窗口和党建室等,可为搬迁户正常提供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水电管理、卫生清洁等一站式服务。二是积极联系发改、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定期在集中安置社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三是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日间照料中心,对特殊群众实行实时照料。四是成立社区自乐班,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有效加强搬迁群众融入度和主人翁意识。对安置社区搬迁户实际入住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制作了动态管理公示牌,定期对搬迁户举家外出和产业就业等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做到搬迁户基本信息和实时动态信息一目了然。切实做到了安居且乐业,安居更安心。

六、解决了“怎么断穷根”的问题

习总书记提出,易地扶贫搬迁必须“断穷根”,必须坚决遏制“人住进了新房,心还在山沟”的状况。按照“占新腾旧”政策和“应腾尽腾、应拆尽拆”原则,明确规定所有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贫困户,必须腾退家庭成员名下所有旧宅基地。在2019年3月和10月,我们先后印发了《华阴市移民(脱贫)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工作实施方案》和《华阴市移民(脱贫)搬迁旧宅基地拆除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旧宅基地腾退拆除范围、腾退拆除标准、完成时间和奖补资金兑付标准等。特别是对“一户多宅”、“一宅多户”、变相腾退、占新不腾旧等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处置意见和办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截止2020年5月底,我市旧宅基地腾退率、拆除率、复绿率全部达到100%。同时开展搬迁户不动产权证办理工作,实行产权到户,给搬迁户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安安心心的居住,踏踏实实的生活,大力发展生产,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秦都市报记者任瑞:

您好,我是三秦都市报记者。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是扶贫工作中的精准施策。华阴市在就业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华阴市人社局局长刘晓鹏:

答: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上级人社、扶贫部门开发利用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部署要求,以建档立卡的“三无”(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劳动力为优先安置对象,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突出抓住“供”、“需”、“用”、“管”四个关键环节,统筹谋划,稳步推进,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就业扶贫公益专岗(简称公益专岗)开发利用工作得到了各级人社部门充分肯定。2017年8月23日,陕西新闻联播以《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奋力脱贫攻坚》专题报道了我市公益专岗开发利用工作。2018年3月28日,中国劳动保障报以《公益专岗助“三无”人员就业》为标题,对我市公益专岗开发管理工作进行了报道。2018年5月17日至18日,吉林省人社厅一行四人在该省就业服务局副局长陈玲带领下来我市调研公益专岗开发管理工作,对我市该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一、在“供”的方面,全力摸清底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扶贫工作,将公益专岗开发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强力推进,人社部门更是行动快早动手,要求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最大限度地将服务性、辅助性就业岗位(例如门卫、保洁、打字员等)开发出来,统一整合为公益专岗。同时鼓励市域内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专岗开发,助力脱贫攻坚。2017年5月份,全面摸清了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临时用工的底子,岗位“供”给数量,为落实公益专岗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开发公益专岗343个。

二、在“需”的方面,实现双向选择

我们要求企事业单位开发公益专岗岗位必须做到“三明确”,即明确岗位名称,如打字员、保洁、保安;明确聘用条件,如年龄、学历、特长、技能;明确工资待遇。我局结合贫困劳动力的特点,进行全方位、专业化岗前培训,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发布贫困劳动力与公益岗位信息、组织专场招聘,开展人岗对接,做好用人单位“需”的文章。同时针对落聘的贫困劳动力,再次开展专项免费技能提升培训,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确保适龄有意愿就业贫困劳动力人人有岗位、人人有工作、人人能就业。截止目前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514人次。

三、在“用”的方面,提高各项技能

针对贫困劳动力从业水平不高、劳动技能较低的实际,要求用人单位开展“一帮一”岗位培训行动,确保贫困劳动力很快能够熟悉工作岗位,有效投入工作。用人单位不仅及时与公益专岗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协议),规范双方劳动关系,及时安排贫困劳动力上岗就业,按时发放工资,而且用心做好对贫困劳动力的“扶志”工作,努力调动贫困群众通过提高技能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公益专岗长期实践、用人单位帮抉、就业政策扶持,172人实现其他形式的就业,退出公益专岗安置序列。

四、在“管”的方面,强化督查落实

坚持把“政府推动”作为公益专岗开发利用工作的首要原则,明确任务、强化考核、全程跟踪督办,建立报告通报制度。坚持“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用人单位制定公益专岗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明确从业人员岗位职责,做好日常管理。同时,市政府定期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市公益专岗开发单位公益专岗开发设置、从业人员到岗履职、工资发放、岗前培训等情况进行全流程专项督查。并且召开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开发管理工作专题推进会,针对公益专岗开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进行专门安排部署。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纵向精准对接、横向协调推进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完善公益专岗政策,巩固和开发岗位资源,确保贫困劳动力安置到位,就业稳定,公益专岗政策取得实效。

华商报记者唐保虎:

您好,我是华商报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由点到面全面推开,请问华阴市是如何围绕提升农村群众生活质量总目标,做到由点到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的?

华阴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宋晓刚:

答: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提升农村群众生活质量总目标,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推动旅游城市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抓手,按照“特色引领、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聚合力、补短板、抓重点、建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一、“四个到位”凝聚工作合力

工作中,我们强化宣传引导,健全党政推动、部门联动、全民发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党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三组五个专项推进办公室”,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调度、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考核”机制,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安排部署到位。市委、市政府坚持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协调会,对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镇(办),现场检查督促、解决问题,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三是宣传教育到位采取电视报道、张贴标语、发放《倡议书》等形式,组织开展“垃圾不落地、华阴更美丽”等多项活动,多渠道、多层次进行宣传,做到环境整治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政策鼓励和舆论引导,有效聚集了工作合力。

四是村庄规划到位。制定印发了《华阴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114个行政村按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撤并搬迁类进行了划定。同时,编制完成了《华阴市乡村空间布局建设规划》,乡村规划编制完成率为96.5%。孟塬镇司家村已列入省级特色保护类实用性村庄规划试点村;岳庙办双泉村已列入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

二、“三个项目”补齐基础短板

坚持加大投入、提档升级、典型引领、全域推动,以“三个项目”为统领,着力实施“九大工程”,全力建设干净整洁村、重点达标村、示范样板村。

一是实施全域美丽乡村项目。科学编制《华阴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在渭南市首家采取PPP模式,融资4.1亿元,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53亿元,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16个、完成美丽道路建设116公里,建成生态驿站4个、乡村涝池13个。5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二是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创新运作方式,与中联重科合作,投资5400余万元,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8座,配备村收集钩臂箱800个、垃圾桶3万余个、垃圾转运车20辆、环卫保洁车辆14台,因地制宜在罗敷镇华阳片区建设垃圾收集屋1座,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三级化垃圾处理“华阴模式”,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300余吨,确保了农村生活垃日产日清,卫生全天候保洁。

三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整治短板,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与脱贫攻坚基础设施项目有机结合,集中规划、统筹实施。累计投资2.3亿元,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项目1300余个,累计建成通村道路220余公里、建设农村安全饮水项目104个、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124个、绿化村庄105个(绿化示范村25个),全面巩固提升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三大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期盼的领域抓起,紧盯农村“三大革命”,着力抓建设、抓整治,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坚持“稳步推进、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群众自愿、镇村统筹、政府补助”的方式,全力推进改厕工作。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在确保中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基础上,我市美丽乡村建设PPP项目融资中的4500余万元专项用于农村改厕,为每户配送1000元左右的改厕设备,作为市级配套全面落实到位。并按照每改一户给镇村奖补100元的工作经费的标准,市财政已拨付工作经费220万元。组建了专业技术指导队伍,建设了6个农村厕所管养维护服务站,通过统一配送、统一实施、全面管护,确保“建一座、成一座、群众满意一座”。截止目前,累计完成农村改厕34246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1%。同时,我市危房改造贫困户改厕共476户,截止今年6月10日,除9户死亡、2户集中供养不用改造外,其余465户危房改造贫困户已完成改厕,建档立卡危房改造贫困户改厕任务完成率达到100%。

二是全面推进“垃圾革命”。以“八清一改”行动为抓手,以创建清洁村庄全覆盖为目标,扎实推进集中治理和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先后组织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战役和黑臭水体治理,集中攻克了一批农村环境卫生中的老大难问题,累计清理农村垃圾30余万方,清理沟渠及水域周边垃圾23余万方,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00%。同时,通过取缔、复耕、复绿等措施,13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整治清理销号。

三是有序推进“污水革命”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编制完成了《华阴市农村污水处理专项规划(2019-2025)》,探索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模式。对城镇周边村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体系;对人口聚集度较高和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的村庄,配套建立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目前,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26座、罗敷镇级污水处理站1座,配套给水管网44公里、雨污排水管网102公里,有效治理和有效管控分别达到31%和69%。

四、“三套机制”实现长效监管

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强力推进整治工作由突击攻坚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迈进。

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包联责任,并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实现环境卫生整治“无缝对接”,做到环境卫生整治全面化、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

二是实行督察监管机制。成立环境综合整治督导组,对镇村环境进行巡回督察,设立公开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做到环境整治“专人管”,实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

三是实行奖惩机制。实行“以奖代补”,设立“以奖代补”资金,对创建达标的清洁乡村根据人口数不同分别奖励2万、3万、4万的建设资金,以机制保障效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雷景荣:

谢谢大家的提问,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问题,欢迎大家将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提供给我们,我们将及时联系华阴市委宣传部,有针对性地及时回应。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