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渭南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推动乡村振兴”系列新闻发布会(十)

时间:2020-11-20 10:22:26 来源:陕新发布

11月17日上午,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召开全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推动乡村振兴”第十场新闻发布会,邀请渭南市大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文秀同志就大荔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工作成效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举措和成效进行通报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雷景荣主持发布会。

pic

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雷景荣: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委宣传部召开的“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推动乡村振兴”大荔专场新闻发布会。

应邀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

中共渭南市大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谢文秀同志

渭南市大荔县扶贫办副主任             秦养红同志

渭南市大荔县水务局副局长             陈正孝同志

现在请谢部长就大荔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通报发布。

中共渭南市大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文秀: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大荔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首先,我谨代表大荔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注大荔发展、宣传大荔形象、支持大荔工作的各位媒体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县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人口75万,是渭南地区第一面积大县,第四人口大县。全县辖15镇2个街道,272个行政村、29个社区,属于非国定贫困县。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农村贫困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出门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讯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住房安全有了保证;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经济活力日益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县68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426户53865人已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1%,今年底,我县贫困人口人均收入有望接近万元。我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优秀单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总的看,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党建引领组织有力

书记县长一线指挥、百名科级领导驻守督战、千名干部一对一帮扶,汇聚尽锐出战的不竭动力。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活动,全体县级领导聚焦“政治建设、作风建设、担当负责、从严治党”四方面查摆问题331个,制定整改措施378条,做到立行立改,强化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对1100余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党务干部进行能力提升,组织100余名第一书记、镇村党务干部赴延安干部学院充电蓄能,举办延安精神宣讲报告会,深入挖掘荔北战役烈士陵园、平朝工委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强化党性修养。推行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为1.7万名“共产党员户”和4600名“党员示范户”悬挂标牌,亮身份、强作用,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政策支持精准到位

各项扶贫政策拒绝“大水漫灌”,做到“精准滴灌”,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兜底保障等,到户到人见实效。资助贫困家庭学生45850人次,各类资助捐助补贴超3000万元。实行大病救治“一人一策”动态跟踪管理, 3140人得到救治;1.3万名贫困慢性病签履约全覆盖;创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共体+健康扶贫的“大荔模式”。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694户,新建成两宜、冯村等4个集中安置点,561户2070人乔迁新居,老旧危宅基地腾退拆除1006户,达到100%,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配套功能,真正让群众搬得出、住的好、保障稳。5.69万的困难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全县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投放小额贷款2.55亿元,惠及6695户,获贷率达到30.08%。农村的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交通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几近补齐。

三、产业兴旺村民富足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园”的模式,实现“扶持一个园区、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脱贫一方百姓”的目标。我们坚持把“党建+产业”作为引领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通过“镇建扶贫产业园、村有产业互助组、党员创办扶贫示范田”等形式,拓宽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门路。2019年17个镇(街道)因地制宜,投资5294.81万元,新建86个扶贫产业园,修建1519座日光温室及钢架大棚;2020年投入5242.3万元,新建扶贫产业园60个,修建604座日光温室及钢架大棚;带动贫困户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促进贫困户增收。先后创新了官池镇西阳“党支部(党员、能人)+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的包赔模式;安仁镇小坡村“党建+产业园区+旅游+贫困户”参股分红产业扶贫模式;羌白镇新颖扶贫产业园“党支部(党员)+公司+园区+贫困户”一站式保姆扶贫模式。把贫困户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取暖”、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了“造血”能力 。

四、转移就业拓宽路子

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累计帮扶3000余名 “三无”贫困劳动力走上公益性岗位,发放岗位补贴3388.4万元。召开“春风行动” 暨就业扶贫春季攻势专场招聘会、大荔县移民搬迁社区服务就业招聘大会、网络招聘会等30余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10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达成就业意向。开展100余期线上、线下多样性技能培训,1724人从中受益,拨付就业培训补贴200余万元。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创业贷款、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等“一条龙、一站化、保姆式”创业服务,214人走上创业之路,拨付一次性创业补贴22.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519万元。

五、持续投入合理统筹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有效放大金融资本对扶贫领域的投入,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动力。我县在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9亿元。其中花大力气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匮乏”,产业发展延续性不强的难点、痛点,变“资金输入”为“股权投资”,整合资金3亿多元实施产业精准扶贫项目780个,建成扶贫产业园146个,建设设施大棚2123座,盘活了农村土地,使村集体有积累,贫困户收入长期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4.32亿元,致力于农村尤其是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三化三提升”,累计硬化道路227.67公里,新修生产路130.36公里,巷道排水53.92公里,完成供水管网改造21.166公里,农户自来水普及率和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100%;新打机井及配套710眼,地下管网13.25公里,架设低压线路52.72公里,衬砌渠道80.64公里,建设村级光伏电站1座,建成改造农村卫生厕所4046座,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天翻地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高。同时,我们坚决抓好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健全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四级台账,建立三种台账管理模式细化扶贫资金日常监督,实现了扶贫资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监管。

六、扶志扶智催生内力

我们始终将精神扶贫作为“灵魂工程”,通过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凝聚起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邀请书法家协会、脱贫之星走进镇村开展20余场次扶志扶智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幅幅力透纸背的家风家训、励志话语催人奋进。120余篇“我和包联贫困户的故事”感人至深。积极推行城乡新型殡仪改革和农村婚丧礼仪改革(简称“两个改革”),有效遏制不良风俗,形成社会新风尚。创排《枣花香》等一批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文艺节目,组织新时代职工文化艺术团、文艺小分队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演出210多场,电影《黄河入海流》《家在黄河边》,以及《苹果熟了》《担当》等扶贫题材的微电影相继展映。“一歌一训”、村史馆、家风馆、文化墙等成为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凝魂聚气的精神高地。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聚焦困难群众所需所求所盼,精准“下单”, 开设“农林专家技术指导”微信群,及时线上线下“问诊”,提供生活救助、农技服务、法律援助、健康保障等全方位的志愿活动,获得群众的广泛“点赞”。

七、打响品牌消费助力

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打响优势品牌,做实消费扶贫。我们牢固树立“1+”发展思路,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范围不断拓展,产业功能不断增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构建农业智能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企业化的全新局面,促进大荔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向智慧、绿色农业的跨越。在此基础上,让消费扶贫更有力度、更有响度更见实效。采取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策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线下平台与线上渠道相结合,集中发力与长期坚持相结合等方式,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各群众团体积极参与,对接扶贫产业园 110个,扶贫企业32个,购买各类农副产品 132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3950万元。成立全省首家农村电商扶贫联盟,探索“一商一户一劳动”模式,线上帮销农产品1755万元;建立线上线下专馆6个、专区3个、专柜 124个。先后举办媒体促销活动、消费扶贫展销推介会、民企消费扶贫暨大荔农特产品推介活动等各类线上线下推介活动16场次;举办电商直播大赛,县长走进直播间助农销售,电商直播促销3500余场次,销售额达18亿元。大荔特色农副产品的牌子更亮了,销售渠道更宽了,扶贫产品“爆仓”了。

八、健全机制保障到位

防止脱贫后返贫、脱贫后稳定增收,不仅需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更需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我们积极建立健全和完善五项长效机制(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稳定增收和带贫益贫机制、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运营管护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长效机制),各级各部门因地制宜出台各类长效管理的方案、办法、举措累计近1200余个。强化对脱贫监测户、非建档立卡边缘户的后续帮扶,设立专项防贫保险金,及时救助返贫的贫困户,以及可能致贫的非贫困户。同步融合基层党建与平安创建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镇(街道)、村(社区)、组、户、群众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界定清晰、便于管理”的“五级”网格化信息监测体系,在做好矛盾排查、调解处理、基层党建、环境监督、服务保障等经常性工作的同时,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进行日常走访、动态管理、筛选评估和变故预警,切实防范化解返贫风险。坚持把稳定脱贫与长远发展相统筹,将脱贫攻坚常态化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安排,推动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紧密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好农村改革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朋友们,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和攻坚态势,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把每一项具体工作落实、落细、落小、落到位,用圆满的答卷开启大荔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最后,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大荔发展!祝愿大家工作顺利、平安康宁!

谢谢大家!

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雷景荣:

感谢谢部长的通报。

下面请媒体朋友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内容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中国网记者韩英:

您好,我是中国网记者。请问,近年来,大荔县财政扶贫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是怎样使用的?

中共渭南市大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谢文秀:

答:2016以来,投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883.02万元,实施产业精准扶贫项目780个,建成扶贫产业园146个,建设设施大棚2080座;硬化道路137.62公里,新修生产路130.36公里,新打机井及配套710眼,地埋暗管19.25公里,架设低压线路52.72公里,衬砌渠道80.64公里,建设村级光伏电站1座。投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289.1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146个,硬化道路140.05公里,人饮管道改造21.166公里,巷道排水53.92公里。

为了切实管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我县分别从扶贫项目前期准备、组织实施、监督管理、检查验收、账目处理和归档立卷六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进一步提高了扶贫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了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通过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为贫困人口16931户59789人脱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际在线记者刘嘉宸:

您好,我是国际在线记者。众所周知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重要方式,那咱们大荔县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是否探索出符合大荔特色的模式?这些模式是怎样运行的?目前成效有哪些?

大荔县扶贫办副主任秦养红:

答:谢谢你的提问。脱贫攻坚以来,大荔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紧扣“1+”发展思路,始终把产业兴村作为引领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按照“一村一园”的模式,采取“镇建扶贫产业园、村设产业互助组、党员创办扶贫示范田”的办法,变“输血”为“造血”,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建设扶贫产业园。大荔的优势在农业,潜力在农业,最有基础做强的还是农业,最稳定、最能让老百姓致富受益的也是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依然在农业。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党委+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把贫困户嵌入到产业发展中,让贫困户与产业发展同步受益,让贫困户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先后投入扶贫资金2.38亿元,建成扶贫产业园146个,建大棚2080个,先后带动了13900余户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明确产业园所有权归集体,收益归集体经济。具体由党支部负责,能人、“土专家”专人经营,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分红、产业增效返利、工资性劳务报酬、发展种养业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既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突出矛盾,又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年有效益、园区年年有岗位、贫困户年年有分红,实现集体收益和贫困户增收“双赢”。

二是突出项目管理,规范产业园区运营。做好扶贫项目谋划和建设,确保每一笔扶贫资金都用到“刀刃上”。结合各镇办主导产业,严格项目立项,科学规划产业园规模,逐镇召开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方案评审会,由统筹资金主体聘请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拟实施的产业项目进行论证,今年再投资了 5242.3万元,新建扶贫产业园60个,贫困村产业覆盖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一村一个扶贫产业园”目标。扶贫产业园融合了大荔的地域因素和产业特色,冬枣、黄花菜、高石脆瓜以及双孢菇、花卉苗圃等产业园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全县基本实现了基础产业常态化、支柱产业长效化、增收产业基地化、劳务产业技能化、个性产业经济化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在大荔,一座设施大棚就是一个生产车间,农业园区就是工业园区,农民就是产业工人。

三是创新带贫机制,紧密利益连接链。通过贫困户参股建园、入园经营、流转土地、园区就业务工等多种形式,支持能够发展产业的群众发展产业,帮助没有产业发展能力的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就业,鼓励没有稳定就业能力的群众勤劳致富,努力实现利益“双赢”最大化。产业园收益由政府主导按 2:3:5 的比例分配,20%用于增加集体收入,30%用于回收投资,50%分给贫困户,这种“租金+薪金+现金”的“三金链接”扶贫模式,在正常分红基础上,有效解决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创新“园区承载+一村+一业”等多种经营模式,把2014年以来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贫困户与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园、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全覆盖,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的链条当中,确保增收持续、脱贫稳固。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建立了县镇村三级项目管理台账和资产管理台账。县纪委监委、巡察办、审计、财政、扶贫、农业等部门,组成专门联合监管组,对投入产业扶贫资产的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管理进行全程监管,对在扶贫产业项目中挤占、挪用套取财政资金,非法处置国有或集体资产,及其他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对骗取套取财政补助资金不依法履约以及存在其他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实施主体,强化对其的失信惩戒措施。

如今的大荔县,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扶贫产业园,长势喜人,棚里棚外,到处是忙碌的农民,下一步,大荔县将产业扶贫作为发展路径和着力点,持续发力精准施策,继续加大投入,强化资金安全,创新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贫困户增收基础,抒写大荔全面小康新蓝图。

陕西日报记者刘荔建:

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请问,近年来,大荔县农村安全饮水建设方面做了那些工作?

大荔县水务局副局长陈正孝:

答: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饮水安全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近年来,围绕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安排,大荔县水务局对照“农村饮水安全四项标准”,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短板弱项,对覆盖我县的7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排查整改,对发现的管网、水质及运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迅速行动,制定整改方案,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共落实项目资金1.29亿元,新建改造工程18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今年,正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全面解决我县35个村8.6万人的饮水型氟超标问题,我们积极与省市科研院所联系,研究探索技术方案,于3月初投资2050万元,通过实施下寨、张家、石槽等15处氟改水工程,安装集中式反渗透降氟设备8套,智能型制水机设备45台,配齐全县76处供水工程消毒设备,有效解决我县农村饮水安全水质问题。在工程运行管护方面,我县相继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压实镇村主体责任,落实管护责任人,确保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给全县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雷景荣:

谢谢大家的提问,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问题,欢迎大家将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提供给我们,我们将及时联系大荔县委委宣传部,有针对性地及时回应。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