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汉中市朱鹮发现40周年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05-25 14:49:35 来源:陕新发布

2021年5月20日上午10时,汉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朱鹮发现40周年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林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安发先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先生,洋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顺喜先生介绍相关情况。新闻通气会由市政府新闻办廖丹主持。

廖丹: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1981年5月,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境内被发现。40年来,汉中人民用心呵护朱鹮家园、全力打造朱鹮文化品牌,朱鹮实现了从“保护”“繁衍”到“复壮”的伟大嬗变,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拯救濒危物种的壮丽篇章,朱鹮也成为汉中绿水青山的最佳形象代言人、讲好汉中故事的鲜活载体、深化对外交流的“形象大使”。

为了让大家对朱鹮保护40周年相关情况有更具体、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邀请到市林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安发先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先生,洋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顺喜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杨安发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杨安发: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汉中朱鹮40年保护与发展的成果。首先,我代表市林业局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汉中朱鹮保护和林业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朱鹮,是象征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鸟中美人”“东方宝石”。它是全世界至为宝贵的生态精灵,也是祖脉秦岭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标志性动物。保护呵护好朱鹮等重点野生动物,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鹮是古老的物种,源于距今6000万年之前的始新世。它曾在东亚大陆和广大的西伯利亚上空翩翩起舞,种族极为繁盛。但是因种种原因,朱鹮一度濒临灭绝。1981年5月,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我市洋县姚家沟被发现后,40年来,在历届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下,朱鹮从“发现”到“保护”,再到“繁衍”“复兴”,它们飞出汉中、走出国门,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拯救濒危物种的盛世华章,创建出生态保护事业的经典范例。

一、保护成就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7000余只,其中,陕西境内5000余只(汉中境内3000余只)。朱鹮种群数量呈现倒金字塔增长,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全市朱鹮繁殖栖息区,从最初的洋县逐步扩展到城固、西乡、佛坪、南郑、汉台、勉县、留坝、宁强9县区,栖息地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千米扩大到当前的3000多平方千米。

40年来,朱鹮种群发展壮大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1年至1990年,极小种群拯救阶段。野生朱鹮繁殖地在海拔900米左右,从1处增加到3处,朱鹮存活数量维持在20只以内。第二个阶段,1991至2000年,种群维持缓慢增长阶段。野外就地保护与人工饲养同步,野生朱鹮繁殖地由3处增加到8处,海拔降至700米,朱鹮野生种群和人工饲养种群数量合计突破200只。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今,加速复壮阶段。随着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变优变好,人工饲养和野化放飞逐步开展,野外朱鹮繁殖地增加迅速,全市野生朱鹮种群数量达到3000余只,汉中既是全球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最大聚集地,又是人工种群和繁育技术的对外输出地。

朱鹮野生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分布范围的不断扩大,得益于秦岭巴山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二、主要保护措施

近年来,全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全面提升生态空间修复治理水平和质量,秦巴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和扩大,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逐年提升。

(一)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公路沿线、城镇乡村、景区景点、矿区园区、河湖水系等节点开展重点区域绿化,推动国土增绿全面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1.04万亩、飞播造林24万亩、封山育林37.2万亩、退耕还林21.42万亩、森林抚育55.4万亩,“四旁”义务植树4150.6万株,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全市活立木蓄积总量达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3.79%。2019年,汉中市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

(二)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全面推行林(山)长制,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认真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落实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报告制度,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助,完成全市在养禁食野生动物退出处置。严格湿地管理,累计保护修复湿地39.72万亩。加大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实现发生面积和病死松木数量双下降。严格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连续17年全市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切实守护森林生态安全底线。

(三)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地和候鸟迁徙停歇地等重点区域巡护监测,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扎实开展“绿盾行动”点位摸排和问题整改。积极配合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认真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市整合优化预案》通过国家联审专班审定,整合优化后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重得到提升,切实维护了生态环境原真性和完整性,着力构建“自然、多彩、连通”的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广阔、优质的栖息地。

(四)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两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公安、林业、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重拳出击,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同时,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森林督查”“绿卫行动”“青山保卫战”“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清风行动”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有序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五)全面加强秦巴生态保护。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认真履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职能,建立“1+9”(即1个市级规划,9个县区实施方案)的秦岭保护规划体系,绘制分区保护详图,积极推进秦岭保护区勘界立标,完成巴山生态保护6个专题研究。建立汉中市秦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三色督办单”制度、暗访工作机制,严格秦巴生态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督查检查。优化网格监管体系,落实基层网格员1272名。持续开展“五乱”问题整治和各类突出问题整改,真正还秦岭巴山以宁静、和谐、美丽。

(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结合“普法宣传月”“世界湿地日”“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12.4宪法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全国人大禁食野生动物《决定》《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成果宣传,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女士们、先生们,当今世界,无论您在何处,只要您见到了朱鹮,您一定要知道,它是来自于陕西汉中的朱鹮。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秦巴生态保护,强化生态空间修复治理,加强朱鹮等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和栖息地保护,不断提升种群质量数量,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让朱鹮从汉中起飞,飞向全中国、飞向世界……

谢谢大家!

廖丹:

谢谢杨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张亚祖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张亚祖: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五月的汉中,山清水秀,生机勃勃。在此我们迎来了朱鹮重新发现保护四十周年。这里我把40年来朱鹮保护及种群繁育情况向大家做以简要介绍。

1981年5月23日,中科院刘荫增先生的朱鹮寻找小组,历经3年时间,行程5万公里,终于在陕西洋县找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给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一个希望。四十年后,朱鹮这一极小种群得到很大发展,濒危局面得以缓解,从“重新发现”到“繁衍复兴”,历经艰辛,成就显著,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截止目前,由当初发现的7只极小种群发展起来的原生朱鹮种群数量已达4000多只,活动范围从重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展至汉中、宝鸡、安康三市十多个县(区)15000平方公里,并呈逐年扩散的态势。朱鹮繁殖地环境趋好,近年来出现营巢密度加大和巢址由高海拔向低海拔迁移,向集群化、低海拔和人口聚聚区发展。

在加强野生朱鹮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迅速增加朱鹮的数量和分布范围。1990年开始,朱鹮保护区科研人员在研究文献和经验极度缺乏情况下,先后攻克了饲养管理和人工繁育的多项技术难题,形成了成熟的朱鹮饲养繁育技术体系,通过输出朱鹮种源和保护繁育技术,在国内外建立十几处人工繁育机构,成功繁殖出10余代朱鹮个体。2004年至2005年,保护区在洋县华阳首次组织开展朱鹮野化放飞试验,总结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 2007年和 2013年,参与在陕西宁陕县和秦岭以北地区铜川耀州区朱鹮野化放飞工程及后期监测保护指导,对陕西乃至全国、全世界朱鹮保护具有极其重要影响。截止2020年底,朱鹮的易地保护已经在洋县、宁陕、铜川、宝鸡、董寨、德清、日本、韩国相继实施了人工种群放归项目,放归朱鹮在野外自然繁育获得成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实现了国家层面从稳步就地保护、人工饲养开始,再到野外放归的良性发展保护目标。

朱鹮成功保护离不开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朱鹮重新发现后第4天,洋县政府紧急发布《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紧急通知》,要求做到“四不准”。之后成立了“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小组,强化朱鹮保护措施。汉中市委市政府多次就朱鹮保护提出要求和部署,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朱鹮栖息地保护和种群数量调查及救护工作,主管部门领导深入朱鹮保护一线,指导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洋县人民政府更是依托保护朱鹮造就的优越生态,走上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生态立县”为方向,以“品牌战略”为重点,积极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实现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共赢的良好局面。朱鹮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探索出了国际领先的“朱鹮保护模式”,40年前“千鸟竞翔 ”的梦想变成现实。

朱鹮保护模式是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探索极小种群拯救与保护的模式,体现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新思路。它以蹲守、跟踪保护为早期基本保护方法,以群众广泛参与为依托,以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共同推进为抓手,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其中贯穿整个朱鹮保护过程的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社群群众自觉遵守不在朱鹮觅食地使用农药化肥规定,积极报告朱鹮活动信息,救助病伤朱鹮,给朱鹮生存和复壮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些经验对其它濒危物种的拯救和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目前,朱鹮拯救性保护目标基本实现,今后我们的战略设想是让朱鹮“重现历史分布地”。围绕这一设想,保护区将提请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全国朱鹮保护规划,明确新阶段保护任务,落实措施,持续开展种群监测、栖息地环境保护,培育优良种源,有计划、分步骤在朱鹮适生区实施再引入工程,建立野外朱鹮种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四十年经验告诉我们,政府主导,依靠群众是保护走向成功的法宝,我们真挚感谢多年来社会各界为朱鹮保护所做的努力,并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开创朱鹮保护事业的新局面。

廖丹:

谢谢张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张顺喜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张顺喜: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洋县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洋县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闻名世界的“朱鹮之乡”,是共和国功勋人物、时代楷模、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乡。40年来,洋县坚持以保护朱鹮、保护生态为己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努力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生态引领绿色蝶变”之路。

一、借梯登高,打造西北有机强县。

为把多年来朱鹮保护带来的良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2005年起,我们聚力发展有机产业,以“有机洋县”为目标,以“食品安全”为方向,以“朱鹮品牌”为重点,着力推进了朱鹮品牌有机产业 “三产结合”、“三生融合”。一是精深加工出产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5大类85种14.42万亩,发展有机生产企业35户,成功创建10个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和10条有机产品标杆示范加工生产线,有机产值达11.79亿元。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正在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洋县从有机产业的推动者实践者成为引领者和示范者。二是坚持不懈兴园区。紧盯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有机产业集群目标,规划建设了总投资21.8亿元、占地4725亩的集加工、物流、科研、销售、信息于一体的有机食品加工园区,同时,狠抓工程项目管理、入园企业监管和固定资产投资,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先后招引12户有机加工企业入驻园区,5户企业已投产运营,产业聚集效应充分彰显。三是精准推进塑品牌。围绕“朱鹮、有机、地理标志保护、中华老字号”等四大地域文化特色,制定了《名牌培育计划》和《商标品牌产品管理办法》,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模式,高质量打造“朱鹮之原·有机洋县”、“食补国宝·洋县黑米”两大区域公用品牌,注册“朱鹮之原”集体商标2件、 朱鹮相关图形及字号商标21件。“洋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达70.57亿元,跻身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洋县有机产业和“朱鹮”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借势发力,展现朱鹮文化魅力。

坚持把“朱鹮”品牌打造融入文化产业和文化教育,构筑品牌建设新的增长极。一是朱鹮文创有质有料。持续挖掘朱鹮文化内涵,在2019年G20大阪峰会朱鹮文化展上,设置“朱鹮之乡—中国汉中特色产品展区”,“小鹮喜”汉中有礼系列文创产品精彩亮相,通过将“朱鹮”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让丝绸、茶叶等焕发新生力,展现出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我们也鼓励扶持县内小微文创企业加大产品研发,红朱鹭等多家企业开发的朱鹮主题文创产品适销对路,赢得市场高度认可。积极开展“朱鹮”主题征文、主题摄影、书法展示、绘画创作等文艺活动。创作小品、舞蹈、歌曲、快板等朱鹮题材文艺作品50余件,县内巡演300余场次,“朱鹮”主题文创产品和系列文化活动影响日益深远。二是朱鹮精神大力弘扬。自主编印中小学乡土教材《七只朱鹮的故事》,将生态保护理念和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广泛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南街小学总结提炼出朱鹮“友爱、和善、忠诚、坚毅、优雅、端庄”六大精神品质,将其作为学生培养标准贯穿学校德育全过程。洋县幼儿园创新打造“鹮蒙文化”,将朱鹮精神融入幼儿启蒙教育的各方面。随着《朱鹭颂》《鹮之恋》《朱鹮》人偶剧等文艺作品的广泛展演,朱鹮所代表的忠贞、执着等精神品质深入人心。三是朱鹮外交历久弥新。从1998年起,应日本和韩国政府请求,中国先后6次向日本、韩国共赠送或提供11只朱鹮,帮助恢复朱鹮种群。2019年G20大阪峰会期间,汉中市精心谋划、积极争取,洋县主动参与、全力配合,中日韩三国政府官员、朱鹮保护专家、文化学者和陕西朱鹮友好交流代表团出席活动,通过朱鹮这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活载体,积极营造了民心相通、文化相知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坚持以朱鹮为媒,持续深化文化经贸合作交流,来自“朱鹮之乡”洋县的绿色有机产品在日本广受好评,成为畅销的“爆款”。汉中经贸文化使团先后到大阪市、出云市和佐渡市访问,围绕经贸、文化旅游、有机农业等领域洽谈合作,形成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格局,为两地经济合作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目前,朱鹮已成为中日韩三国友好交流的纽带,三国朱鹮保护与研究领域科研合作日益密切,以朱鹮为纽带的地方政府合作和民间友好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朱鹮也被誉为国际“友好使者”,走出了洋县,飞出了秦岭,跨出国门。

三、借船出海,塑造朱鹮靓丽品牌。

持续做响做靓“朱鹮”品牌宣传,打造品牌建设加速推进器。一是集中发力,活动宣传不间断。紧紧围绕朱鹮保护、人鹮共生、绿色发展等主题主线,紧抓朱鹮保护重要节点、朱鹮相关重大活动等契机,先后举办朱鹮保护35周年千人写朱鹮、《朱鹮》舞剧来陕演出、朱鹮歌曲征集等活动60余场次。特别是首届朱鹮国际论坛的举办,极大提升了朱鹮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也引起了中省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9年以“友好之轮、和美世界”为主题的朱鹮文化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予以重点报道,持续掀起朱鹮的宣传热潮;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朱鹮现身青山绿水方阵,2021年舞剧《朱鹮》登上央视春晚,说明朱鹮的生态价值被广泛认知,洋县美誉度与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二是紧盯主流,对外宣传不放松。持续加大同驻汉媒体和中省高端媒体联系交流,围绕“朱鹮”主题主线,深挖工作特色亮点,展示保护与发展的好看点。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中央级重要媒体刊发朱鹮相关稿件80余篇,在《陕西日报》《汉中日报》等省市级主流媒体刊稿4000余篇。特别是2019年G20大阪峰会期间,日本友人村本义雄街头扮“朱鹮”呼吁保护朱鹮、岩谷雅子“三观展览”等感人肺腑的故事,被日本NHK、《读卖新闻》推出大篇幅报道,在国内外掀起“朱鹮热”。今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综艺频道《大幕开启》、《地理中国》栏目,多次走进洋县,报道朱鹮,让洋县保护国宝朱鹮、打造朱鹮品牌和促进绿色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进一步赢得外界广泛认可。三是高频互动,网络宣传不停顿。主动对接高端网络媒体,用足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不断加强“朱鹮”主题网络宣传和成果展示。邀请《人民网》等中央级网络媒体走进洋县实地采访拍摄;邀请《华商报》直播团队来洋开展“花海寻鹮”微直播赢得40万网友观看点赞;在“洋县发布”微信客户端举办“晒朱鹮、赢美酒”网络照片展播活动,吸引20余万网友观看互动;与陕西电视台合作推出“朱鹮孵化慢直播”,全程播报朱鹮育雏近两个月时间,累计观看量达1亿人次,“朱鹮”品牌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廖丹:

谢谢张县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大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三秦都市报:朱鹮是自然界中最有名的鸟类之一,它的价值和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汉中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还有特别有名的“秦岭四宝”,目前现状如何?

杨安发:朱鹮是稀有的美丽鸟类,具有非常高的物种、历史、审美、生态和文化价值。一是朱鹮是一个古老物种,它起源于6000万年之前的始新世,可以说是“化石级的物种”。二是朱鹮是当今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濒危物种名录,是我国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种群数量稀少,分布狭窄,自然分布地仅限于陕西省。三是朱鹮姿态优雅,羽色粉红美丽,常被称之为“吉祥鸟”和“东方宝石”,深受我国和东亚各国人民喜爱,先后7次承担“朱鹮外交”重任,是有名的“文化使者”和“外交使者”。四是朱鹮保护已成为全球拯救濒危物种最成功的典范,被称之为“朱鹮模式”(就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化放归),对世界濒危物种拯救保护具有借鉴意义。五是朱鹮已成为朱鹮栖息地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标志”和“生态名片”。

目前,汉中市境内共有陆生野生动物618种,其中鸟类405种、兽类142种、两栖类27种、爬行类44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8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9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被称为“秦岭四宝”的大熊猫、羚牛、朱鹮、金丝猴,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其中朱鹮3000余只,分布在9个县区;大熊猫164只,分布在5个县;羚牛分布由秦岭扩大到汉江以南的巴山区域;金丝猴分布由最初的佛坪、洋县扩大到城固、留坝等县。

华商报:众所周知,有机生产是目前通行世界的安全生产方式,消费有机产品就是选择最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我想问一下,洋县在发展有机产业过程中,是如何确保有机产品品质的?

张喜顺:我们在发展有机产业的过程中,为确保有机产品品质,着重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全力守护良好的有机生产环境。我县坚持把生态环境优化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建立了环境评价控制体系。比如:我们坚持“铁腕治霾”、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推广清洁能源等,我们推行“河长制”、重拳整治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污染问题,强力实施天然林、生态林、湿地保护等工程,采取了多种措施,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同时,按照有机标准,坚持每年对基地环境进行检测评估,定期对基地大气、土壤和水质进行检测,保证其符合有机生产的要求。这样,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和谐,也为发展有机产业保障了良好的地源条件。

二是认真宣传贯彻《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不断提高业务团队整体水平。我县在广泛培训、宣传普及有机生产标准的同时,编印了《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大力普及有机生产知识,持续提高有机生产和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积极打造、宣传有机文化,培养、锻炼了一支知识过硬、业务过硬、技术过硬的有机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团队。

三是强化了监督管理。我县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有机产业监控网络,加强了有机产品的生产监督,严禁非有机投入品流入有机基地和有机产品加工生产线。同时,我们建立了“不合规产品退出有机认证”等制度,坚决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产、加工、营销、监管、追溯等产业运行体系,长期开展有机企业操作规程、质量体系运行、产品包装、标志标识使用等情况的检查,从有机生产环境维护、品种引进、生产过程、仓储运输、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了有机产品的质量。

汉中日报:刚才听您介绍说,目前咱们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快速稳定增长,栖息地范围也不断扩大,朱鹮的濒危现状得到有效缓解。那么我想问一下,在当前咱们朱鹮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的新形势下,又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或者说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一步地开展朱鹮保护工作呢?

张亚祖:当前,随着种群的不断扩大,朱鹮保护进入新阶段。在新阶段,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朱鹮保护工作。

第一,保护要从跟踪保护向朱鹮栖息地保护转变。跟踪保护对于小种群的保护非常有效,我们跟踪保护的模式也及时推广到了几个放归种群的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保护区的朱鹮逐步扩散到了洋县周边的三市十五县,朱鹮种群数量稳步增长,仍以跟踪保护的方式已难以实现。我们将着力朱鹮栖息地环境保护,特别是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朱鹮是否能稳定的生息繁衍做为保护成效的指示,也做为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

第二,加强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首先是要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保护经验和理念,提升朱鹮保护水平和成效。其次是加强科研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同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朱鹮保护领域前沿学科研究,再让研究成果指导保护工作。最后是要加强产业融合的合作。我们要加强同当地政府、保护区周边社区以及企业的联合,依靠朱鹮的生态效应和保护区资源优势,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实现利益共享,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朱鹮保护方式历史性变革。进入新阶段,朱鹮和朱鹮栖息地环境的保护要依赖于科技发展进行“智慧管理”。我们将着力建立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保护区进行监督管理,进行朱鹮种群动态监测与栖息地环境变化的研究,准确把握和有效管控区内动态,实现朱鹮保护方式和手段的跨越性转变。

第四,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宣传教育。深入挖掘朱鹮生态文化,运用现代传媒,对朱鹮保护成效和朱鹮生态文化进行深入宣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努力实现人与朱鹮共享蓝天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