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 2021年第二场

时间:2021-06-08 16:41:50 来源:陕新发布

pic

6月7日9:30,延安市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志丹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刘建忠,志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志山,志丹县果业局局长邢泽,志丹县畜牧局工会主席任志学,围绕志丹“做好家庭农场升级版 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关心的提问。发布会由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冬梅主持。

pic

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冬梅: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委改革办与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共同举办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来了志丹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刘建忠先生,志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志山先生,志丹县果业局局长邢泽先生志丹县畜牧局工会主席任志学先生,请他们就“做好家庭农场升级版 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主题介绍相关情况。

大家都知道,志丹县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乡,素有“山保安、米粮川、牛羊满山”之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志丹围绕做好家庭农场升级版,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全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下面,就请刘建忠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pic

志丹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刘建忠: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欢迎各位能够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志丹县委、县政府,向一直关心、关注和支持志丹发展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志丹县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乡,素有“山保安、米粮川、牛羊满山”之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近年来,我们围绕做好家庭农场升级版,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全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铺石开大道,农场展新颜。为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我县以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为契机,探索形成了“政策引路、土地铺路、金融开路、先锋领路”的“四路”工作法,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家庭农场得到蓬勃发展,被命名为全省家庭农场示范县。截至目前,培育发展家庭农场2447个,其中种植类2204个、养殖类152个、种养结合类83个、渔业类3个、其他5个。先后创建示范家庭农场307个,其中省级23个、市级22个、县级262个。全县家庭农场经营耕地12.7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5%,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个,其中家庭成员4.33个,长期雇工1.68个。一个个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红都大地,“一果带动、百业兴旺”的农业产业蒸蒸日上;“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多业”的家庭农场百花齐放;“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经营方式层出不穷;“乡贤创业、大户经营、能人领办”等农场场主群英荟萃;“头雁领航效应、穿着皮鞋下田、引才聚财磁场”等发展态势蔚然成风。

二、破解四短板,走稳四步路。我县从破解“农业效益的竞争短板、高素质农民的人才短板、壮大经济的产业短板、农民收入的差距短板”入手,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得到了大力提升,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强化人才奠基,截止目前,县上通过集中观摩、专题讲座等室内外不同形式,对全县县镇村业务人员、家庭农场主、村干部等开展培训会共32场次,培训人员3023人次。全县家庭农场年总收入4.2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收入17万元,是普通农户家庭收入的3.4倍。统筹利用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探索形成了政策引路,推行“四专”强保障;土地铺路,“一条龙”服务强基础;金融开路,“一优两降”强供给;先锋领路,“四个创新”造氛围的家庭农场“四路”工作法,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刊登于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陕西农村要情》2021年第一期,在中国家庭网站推送,供各地借鉴。

三、要素齐聚集,融合大发展。一是挖掘特色,将资源做活。围绕“一主两翼多元”的农业产业布局,充分结合红色文化、洛河文化、黄土文化,打造志丹羊肉、志丹杂粮、志丹荞面等特色品牌,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家庭农场新态势。全县苹果面积达到30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2万亩,总产值达到9.3万吨;粮食播种28.03万亩,产量达到7.2万吨。20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3.2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89元,109个村全部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二是立足优势,将农业做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出台土地流转奖补政策,每年列支8000万元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县镇村三级产权交易平台,创新金融助农机制,满足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供给,为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提供了重要保证。全县流转土地17.8万亩,其中家庭农场流转土地8.5万亩,兑付土地流转奖补资金3100万元。三是深度融合,将产业做细。坚持把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县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家,陕果集团志丹公司入库“五上企业”。与北京、广东、杭州等地6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进驻果品集散市场24个,开设专卖店3家,举办大型宣传推介活动11次。四是优先发展,将服务做优。在“十四五”期间,县上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家庭农场发展产业贷款的利息补贴,凡申请贷款者按照县上每年确定的贴息办法,均可享受一单贴息政策,补贴利息不低于50%,其中2021年度利息给予全额补贴。近年来,发放产业发展贷款3.6亿元,县财政贴息562.5万元,并为示范家庭农场发放保险补助30.6万元。五是典型带动,将宣传做广。按照“农场带小户、示范作先锋”的发展思路,在《今日点击》和市县电视台,广泛宣传家庭农场先进典型,开展了“比贡献、比技能、比收益”为载体的家庭农场“大比武”活动,举办了首届“农行杯•志丹县最美家庭农场”表彰大会,组织专班编印了《志丹实践案例家庭农场篇》。

四、历史照未来,征途需努力。现有的成就告诉我们,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家庭农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长路。一是筑牢“底子”,为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下定决心。落实好《志丹县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激励扶持家庭农场改善基础设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家庭农场联合经营。到“十四五”末,全县家庭农场名录总数将达到3000家以上,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000家以上,二是擦亮“底色”,为促进家庭农场提质升级找准重心。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主线,以巩固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为抓手,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农产品质量,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三是提升“底蕴”,为优化家庭农场发展环境增强恒心。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扶持家庭农场有关政策,不断完善家庭农场水、电、路、网、冷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家庭农场建设与培养高素质农民结合起来,弘扬新时代农业精神,提升文化底蕴。四是提振“底气”,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树立信心。以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为索引,全力打造30万亩山地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县、10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县、20万吨冷气库集群、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县,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严格规范农业执法检查,持续加大防灾减灾力度,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培育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我们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明的政策,成就高标杆的目标,高效率的工作,高质量的成效。

谢谢大家!

贺冬梅:

谢谢刘县长。现在开始提问,在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华商报记者:

据了解,志丹县在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这项工作中取得了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的好成绩,并获得了延安唯一的“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荣誉称号。那么志丹县在家庭农场培育发展上是怎样开局的,有哪些优势?谢谢。

pic

志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志山:

志丹县把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生力军,抢抓机遇,破解瓶颈,集聚要素,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围绕“一懂两爱三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张开嘴能说、拿起笔能写、撸起袖子能干)干部队伍要求,鼓励村组干部、农业科技干部和新乡贤带头发展家庭农场。实施“墩苗工程”“金穗工程”,选派8名年轻科级干部、200名经验丰富科级干部到村指导发展家庭农场。

我县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土地资源广。全县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耕地50.82万亩。其中家庭农场经营耕地12.7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的25%,每个家庭农场平均经营土地52亩。二是人均占有大。全县有农业人口11.02万人,农业从业人员4.76万人,人均拥有耕地4.6亩,户均拥有24.8亩。三是自然条件优。依据县内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适宜发展种植和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水、电、路、网、冷储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志丹县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曹志山:

一是成立专项机构。成立了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细化职责分工,有效把握重点,狠抓任务落实,集中人力财力发展培育家庭农场。二是制定专项政策。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志丹县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志丹县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办法》《志丹县家庭农场管理制度》等多个政策性文件,明确发展目标,规范农场管理,精准项目选配,加大政策倾斜。县财政每年列支8000万元,专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其中1000万元用于家庭农场培育发展。三是优化金融服务。金融部门针对示范家庭农场建立金融服务主办行制度,提供“一对一服务”,有效满足家庭农场的合理信贷需求。通过“惠农e贷”“红都振兴贷”为家庭农场发放产业发展资金近3.6亿元。与人保、平安、阳光等保险公司建立保险机制,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种类多、品种全、服务优、效果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四是深化农村改革。把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作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强力引擎”,采取“强化组织领导、严把改革程序、狠抓措施落实、推广典型经验”的方法,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等方面逐步破解。1800多名村组干部和新乡贤带头发展家庭农场,全县流转土地17.8万亩,其中家庭农场流转土地8.5万亩。五是激励返乡创业。以“劝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为载体,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为工作模式,通过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保障,鼓励社会能人、农民工、大学生等有志之士返乡创业,为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六是培育经营主体。加强与涉农龙头企业的合作,打造一批联合农场或“家庭农场联合体”的创新模式。持续开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为主的“4+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行动,营造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县培育8家农业龙头企业,陕果集团志丹公司入库“五上企业”。

新浪延安编辑:

家庭农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取得了什么实效?谢谢。

曹志山

从发展历程、规模数量和建设质量看,我县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由发展期。由于小农户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认识不足、土地流转费用高、难流转以及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2014年10月至2017年底,三年间累计认定和发展家庭农场113家。

第二个阶段是规模扩张期。从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底,我县制定出台专门的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建立了县镇村三级产权交易平台,规范土地流转;注入互助资金4000多万元,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出台金融扶持政策,保障家庭农场发展。制约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被全面激活,全县家庭农场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达到2008家,三年间增长16.5倍。

第三个阶段是融合升级期。2020年10月以来,全县创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申请得到了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的准许,是全省五个创建县之一、全市唯一一个,这标志着我县家庭农场发展工作迈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家庭农场发展走上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加一体、供销互促,融合发展、利益共享的道路。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聚集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了三个变化:从投入不足、缺乏技术、管理粗放的传统农业向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从农业弱、产业散、规模小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的适度规模、品牌营销、示范带动转变;从历练少、经验缺、底子薄的传统农民向现代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转变,培养出高素质农场主,不仅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2020年我县家庭农场年总收入4.2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收入17万元,促进农民收入增幅4.8%。通过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推进农村文明化进程,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陕西农村报记者:

    志丹是全省苹果北扩示范县和优质苹果基地县,而且全县家庭农场涉及苹果产业的较多。那么,在家庭农场培育发展过程中果业部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pic

志丹县果业局局长邢泽:

我县依托山地特色资源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30万亩绿色有机苹果基地为目标,以实施“五新”战略和“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为抓手,强化创新引领,聚集资源要素,拓展苹果产业转型提质发展和增值增效空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县苹果面积达到30万亩(短枝富士11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5万亩,2021年预计产量14万吨,产值7.2亿元。全县共发展20亩以上果业大户3809户,面积达到15万亩,面积占比达到一半。同时,大力推进苹果分拣分选、冷藏冷运、品牌营销、宣传推介、市场开发等一系列苹果后整理工作,建成选果线3条,冷气库189座储量达3.5万吨,全面提升果品附加值。目前,全县涉果家庭农场1420个,占比58%。果业部门通过多项措施促使苹果家庭农场快速发展:一是配套果园机械、水窖、冷库等设备,完善基础建设;二是协调金融部门为家庭农场办理贴息贷款,鼓励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强化金融服务;三是在果树管理关键点,加大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四是全力打造苹果家庭农场示范点,通过典型带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延安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编辑:

    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中占比较高,在发展壮大家庭农场过程中,畜牧部门是如何指导服务的?

pic

志丹县畜牧局工会主席任志学:

我县按照“大企业引领、新主体承载、生态化运行、循环式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着眼乡村振兴,紧扣生态养殖、绿色发展主题,以志丹百万头生猪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项目为抓手,在不断摸索中总结提升,在强化举措中狠抓落实,初步实现了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前,全县涉及畜牧产业的家庭农场共有235家,其中:畜牧产业150家,种养结合85家。

作为畜牧部门,我们通过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实施规模生猪养殖建设项目等多项措施,有效促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一是坚持畜果结合、循环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不断扩大新希望集团同农户合作养殖模式,坚持一手抓家庭农场特色养殖的巩固提高,一手抓家庭农场的发展建设,不断完善饲养管理、技术服务,全力夯实家庭农场产业基础,促进家庭农场持续稳定增收。二是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要求,对涉牧家庭农场实施程序免疫,推行免疫监督制,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及饲料、兽药管理制度,确保家庭农场的健康稳步发展。三是全程指导家庭农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管理,落实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四是加快畜牧业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引领家庭农场转型升级,积极协调配合东方希望集团志丹产加销一体化建设项目进度,加快村集体经济生猪养殖建设进度,力争在年内累计建成4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生猪养殖场,与新希望达成合作代养模式,有效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贺冬梅:

再次感谢刘县长和几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