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 解读《朱鹮保护蓝皮书》,介绍有关工作情况
时间:2021-10-26 15:42:51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26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雷颖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出席,解读《朱鹮保护蓝皮书》,介绍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了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先生,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雷颖虎先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先生,请他们为大家解读《朱鹮保护蓝皮书》,介绍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昝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昝林森: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朱鹮保护蓝皮书》发布会,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回顾总结朱鹮保护研究成果,规划展望朱鹮保护事业发展蓝图。在此,我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朱鹮保护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朱鹮是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物种、秦岭生态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美朱鹮是守护秦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朱鹮保护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朱鹮从“发现”,到“保护”“繁衍”“复兴”,实现了涅槃重生的生态奇迹,成为生态保护事业的重要范例。回顾朱鹮保护四十年艰辛历程,在系统总结、深入研究、广泛讨论、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陕西省林业局组织专家编制形成《朱鹮保护蓝皮书》,涵盖朱鹮概况、朱鹮“灭绝”和重新发现、朱鹮保护研究、主要保护措施、朱鹮保护成效、朱鹮文化与对外交流和朱鹮保护展望七部分内容。《蓝皮书》已提供给大家,下面我就朱鹮保护的重点内容,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一、朱鹮概况
朱鹮是起源于60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的古老物种,被誉为“东方宝石”,属鹈形目鹮科鸟类,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朱鹮最早记载于《史记》《汉书》《尔雅翼》等古籍,古称“翾目”、“旋目”等,1835年由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博物学家Temminck根据采自日本的模式标本定名为朱鹮(Ibis nippon),后经鸟类学者讨论订正,1922年由日本鸟类学会最终将其学名确定为Nipponia nippon。据文献记载,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北起俄罗斯西伯利亚布拉戈维申斯克,南至中国台湾东港,东达日本岩手县宫古,西抵中国甘肃、青海交界处。
中国是朱鹮的重要分布地,从黑龙江到海南的20个省(自治区)均有分布,陕西全境适生,种群曾极为繁盛。进入二十世纪后,农业工业化的历史之轮,让古老的朱鹮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机。1963年,朱鹮在俄罗斯灭绝;1964年之后在我国再无发现;1979年,在朝鲜半岛消失;1980年12月-1981年1月,日本佐渡的最后5只野生个体被捕捉人工饲养。直到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朱鹮最后的“庇护所”。研究认为,朱鹮种群快速衰退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朱鹮体内DDT生物富集导致其卵壳薄化,繁殖率降低。二是食物缺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导致朱鹮觅食地(水田)面积减少。三是过度采伐。朱鹮筑巢树、停歇树、夜宿树大量减少。四是气候因素。气候变暖和干旱造成大面积水田和湿地干涸。五是非法猎捕。历史上曾出现大肆捕猎朱鹮的现象。
二、朱鹮保护成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下,经过四十年保护恢复,朱鹮呈现种群兴旺态势。截至去年底,陕西朱鹮种群数量已从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5257只,占全国的79.45%,占全球的68.67%;野生种群栖息地全部在陕西,面积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分布范围,已经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广东和日本、韩国都已经重建种群,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鸟类学家郑光美赞誉说,“朱鹮保护是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朱鹮作为和平使者、友谊象征,曾经7次承担我国“外交”重任,“朱鹮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会,朱鹮文化论坛登陆韩国首尔。2019年,朱鹮成为国庆70周年青山绿水方阵的一员。今年,朱鹮与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秦岭四宝”组团成为“十四运”吉祥物。朱鹮已经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文化名片、外交名片。
三、朱鹮主要保护措施
在四十年的保护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模式,为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可借鉴方案。其中,就地保护、易地保护、野化放归三大举措是朱鹮保护恢复的关键。就地保护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建立生态廊道、开展种群监测、实行社区共管共建等措施,保护恢复栖息地,实现了野生种群快速增长和扩散。目前,陕西秦岭森林覆盖率已达82%以上,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朱鹮野外种群已经突破4450只,全部在陕西。易地保护是通过朱鹮人工饲养繁育技术攻关创新和探索实践,形成饲养繁育技术体系,建立扩大人工种群,为野化放归提供种源支持。目前,陕西已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基地5个,占全国的25%,占全球的22.73%;饲养个体467只,占全国的32.03%,占全球的23.49%。野化放归是通过人工干预将人工饲养繁殖个体重新引入其历史分布区,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是种群复壮的有效手段。目前,陕西建立野化放归种群4个,占全国的66.67%,占全球的50%;陕西放归个体192只,占全国的59.08%,占全球的23.91%;陕西增加了145只,占全国的38.06%,占全球的35.28%。
经过四十年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我们相继攻克极小种群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疾(疫)病防控和野化放归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成为世界朱鹮保护研究的科学高地。有关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奖4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为朱鹮保护繁育树立了行业标准。创建国家、省级科研平台4个,《中国朱鹮》等专著受到广泛关注。
四、朱鹮保护展望
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朱鹮已经基本摆脱了濒临灭绝的风险,但是受其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朱鹮保护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作为,不断发展和完善朱鹮保护模式,在实施秦岭北麓连续十年野化放归行动的同时,科学推进其他历史分布区野化放归,促进朱鹮种群持续扩大扩散,实现野生种群稳定、可持续繁衍,让朱鹮生生不息、自由翱翔。
同志们,朋友们,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携起手来共谱朱鹮保护事业新篇章,为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秦岭生态保护作出更多新贡献!
谢谢大家!
李惠:谢谢昝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请开始提问。
中国城市报提问:您好,我是中国城市报记者。前不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召开,选择这一时间节点发布《朱鹮保护蓝皮书》,有什么特殊意义?
昝林森:谢谢这位记者。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我们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2010年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上,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局势,制定了2011年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这一目标被称为“爱知目标”。然而10年过去,这个目标实现程度远低于预期,“爱知目标”成绩单不尽如人意,生物多样性保护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选择在这时间节点发布《朱鹮保护蓝皮书》,系统总结朱鹮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取得成果,既是展示我们在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就单一物种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为所有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者鼓劲加油、提振信心。
自1981年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朱鹮以来,我们将朱鹮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拯救朱鹮,复壮其种群、恢复历史分布地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不断突破保护瓶颈,最终将朱鹮从灭绝边缘拯救回来,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为人类拯救濒危物种做出重要贡献,树立了榜样,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发布蓝皮书,进一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濒危物种保护,充分发挥朱鹮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伞护物种”的作用,带动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生态空间治理事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李惠:请继续提问。
中国网提问:您好,我是中国网记者。朱鹮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较为密切,近年来在构建人与朱鹮和谐共生方面都有哪些措施?
张亚祖:谢谢你的提问。朱鹮是6000万年前就存在的古老物种,良好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是朱鹮生存的保障。而随着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张,进而侵入、破坏了朱鹮的栖息地。这是导致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正在做的,就是恢复朱鹮的生存空间,坚持不懈保护好森林、湿地两大生态系统。
朱鹮要生存,人类社会也要发展。为构建人与朱鹮双赢局面,我们一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天然林保护修复、湿地恢复等生态空间治理措施,持续改善朱鹮生存环境。二是在洋县率先探索发展“朱鹮品牌”产业。为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引导鼓励当地群众围绕“朱鹮”这一品牌,发展绿色产业,比如种植绿色有机大米,建设以朱鹮为主题的观光休闲、生态体验场所等。目前,洋县累计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4.42万亩,注册“朱鹮”商标50多种、朱鹮相关图形及字号商标21件。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有机生产示范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年净增1500多元。2017年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评估高达70.57亿元,陕西洋县跻身全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百强县。生态旅游得到了发展,洋县已经成为观鸟圣地和生态旅游重点区域。三是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群众保护朱鹮的意识,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并参与朱鹮保护工作,为朱鹮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
李惠: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中新社提问:您好,我是中新社记者。下一步,在朱鹮保护发展上,我们还有哪些举措?
雷颖虎: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朱鹮种群得到了有效恢复和发展,朱鹮基本上摆脱了灭绝的风险,但是其种群仍然受生存环境和自身因素影响,恢复其历史分布依然任务艰巨。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以朱鹮保护联盟、朱鹮保护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联合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深入开展保护研究,针对朱鹮保护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为朱鹮保护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二是加大野外种群保护力度。持续推进朱鹮栖息地和历史分布区的潜在栖息地保护恢复,扩大栖息地范围,提升栖息地质量,以实现扩大野外种群。同时我们还要建立生态廊道,借助自然扩散能力,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野生朱鹮种群。三是持续开展野化放归。在现有繁育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一批人工繁育基地,扩大人工种群数量,加强人工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提高遗传多样性,为野化放归提供种源。同时建设一批朱鹮野化放归训练基地,开展人工种群的野化训练,持续实施秦岭北麓连续十年放归计划,并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部署,逐步开展其他历史分布地野化放归,推进朱鹮野外种群复壮。
李惠:感谢三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