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铜川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焦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办实事”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11-02 17:22:20 来源:陕新发布

pic

11月2日上午10时,铜川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焦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办实事”新闻发布会,邀请 铜川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辛治国,铜川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建政,铜川市住建局副局长屈响应,铜川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副书记陈俊杰,请他们围绕“聚焦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办实事”向大家介绍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情况。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孙洁主持。

pic
市政府新闻办  孙洁

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我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我们邀请到铜川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辛治国,铜川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建政,铜川市住建局副局长屈响应,铜川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副书记陈俊杰,请他们围绕“聚焦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办实事”向大家介绍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辛主任介绍工作开展情况。

pic
铜川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  辛治国

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铜川市人社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把学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结合职责职能、立足岗位实际,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就业创业工作。今年,全市投入就业资金1.11亿元,城镇新增就业92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职业技能培训12332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9亿元,全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下面,我围绕“稳定扩大就业、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就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一、搭平台促就业,为拓宽就业渠道注入新动能

我们聚焦扩大拓宽就业岗位发布渠道,将“送岗位、暖人心”作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一是搭建招聘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平台作用,组织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9场,累计为2385家企业发布岗位信息11.8万个。联合社会人力资源机构,先后赴30余个乡镇、村组,开展“就业服务赶大集”“就业大篷车”巡回招聘等活动,开展省内外点对点劳务对接,全市5.6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二是新增抖音“直播带岗”平台。多频次、分行业、分岗位开展“直播带岗”网上招聘活动,加强人岗匹配精准服务,通过“铜川就业信息”抖音直播间直播86场,播报1047家企业1.8万个岗位信息。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体要求,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目前全市共有32292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累计建成社区工厂107家,带动就业2015人,保障了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

二、强技能育工匠,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新支撑

我们始终将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一是围绕产业提技能。围绕全市六大产业集群和重点项目推行“一园一企一策”工作机制,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和岗前、在岗、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技能培训提升服务,先后为兴盛德制药等11家企业827名员工“量身”制定技能提升培训套餐,提供更具系统性、定制化的培训服务,努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实施“铜川工匠计划”,评选出2020年度“铜川工匠”、“铜川市首席技师”、“铜川传统工艺技术名师”各5名。二是推动重点群体提技能。积极引导4799名就业重点群体参加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农艺工、中药材种植等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40期1.2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使更多群众实现了技能就业。今年9月,我市在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陕西省选拔赛育婴员项目中荣获陕西省育婴员职工组第一名,并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赛。三是引育并重引人才。引进了“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等4家知名人才服务机构,与10余家猎头公司建立业务联系,向5家企业推介高管29人;向5个园区、12家重点企业推介输送人才14批次1582人;招聘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或副高职称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14人,有效缓解了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

三、促创业带就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我们坚持将“高水平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作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一是筑牢创业服务阵地。新建7家标准化创业中心,年底将实现县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全覆盖;新培育认定孵化基地17个,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121家,孵化创业企业3734家,带动就业2.1万余人。持续推动创业大街、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市级重点孵化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创业大街在孵企业99家,带动就业574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在孵企业128家,带动就业2248人。二是加大创业资金支持。降低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办理门槛,优化“政银担”创业贷款服务模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9亿元。开展“乡村振兴创业担保贷款”,为267名乡村创业者发放贷款4848万元。三是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首批免申请审批稳发放返还290户企业367万元。表彰了2020年度10大创业明星,组织30名创业者在西安交大开展为期6天的创业能力素质提升培训,营造鼓励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优服务提效能,让优质高效成为人社服务新常态

我们紧盯行风建设,把“正行风树新风”作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实效实绩。建立“强服务、提效能、树形象”长效机制,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到窗口带班制度,每月在窗口轮值带班不少于1周,班子成员带头开展“人社领导干部走流程”活动,解决就业、社保等领域堵点难点问题69件,实现人社经办服务从“方便管理”到“方便办事”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改进”转变。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居民服务“一网通办”,通过人社局网站、“铜川人社”微信小程序、“铜川人社”手机APP等服务渠道已实现向企业群众提供社保就业查询、求职招聘、社会保险参(续)保登记等119项“不见面”服务办理。今年以来,我局受理企业群众网办业务84987件,办结84921件,办结率达到99.92%,人社服务便民水平不断提升。

实践活动有穷期,为民办事无止境。下一步,铜川市人社局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厚植为民情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切实把就业创业各项政策落实落细落到位,为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贡献人社力量。

孙洁:感谢辛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张局长介绍工作开展情况。

pic
铜川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张建政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标要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为总抓手,按照“治气降碳强服务守底线、增水净土护生态保红线”的思路,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上,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断走深走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深入企业送服务,指导帮扶促提升。一是开展专题培训,提高企业专业技能。召开全市157家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工作会、全市道路扬尘治理工作推进会、全市机动车环检机构管理工作会等6个行业专题会议,举办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评估培训班7期,培训企业256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环保法规培训,着力提升企业的生态环境治理业务水平。二是定期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利用全国低碳日等重大节日,采用“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邀请企业代表、社区居民等参观全市5家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单位和6家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增进大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三是全力做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要素保障工作。成立专班,设立审批助理员,全程跟踪服务,提前介入,指导项目实施,保障项目推进,截至9月底,共审批建设项目68个。

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惠民实事走深走实。一是扎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群众所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监督检查,每日公布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指导公众合理生活和出行;受理群众有效投诉企业污染、噪声超标、餐饮油烟、污水直排、垃圾乱倒等举报242件,办结240件,办结率99%,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期间,对群众投诉的重点信访件、难办件成立专班,专项推进非法倾倒建筑垃圾、污水管网改造进度缓慢、矿山违法采石水土流失严重等重难点信访件,督察组转办的119件群众环境信访问题全部办结并向社会公开,共责令限期整改102家,立案处罚10家,罚款103.39万元,约谈22人,责任追究16人,行政拘留4人。二是深入基层开展慰问帮扶活动。为帮助患有肝病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的庙湾镇春林村党员江榜劳同志度过难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捐款活动,85名党员干部参与捐款,共募捐善款15600元,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向纵深开展。三是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打赢国卫复审攻坚战。持续巩固创建国卫成果,深入建工路和大同路社区的十余个小区,对环境内外卫生、垃圾投放清运、车辆停放等情况进行抽查检查,为社区赠送垃圾桶,添置劳动工具,安排专人每天到社区协助做好国卫宣传氛围营造、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劝导等工作,确保国卫复审顺利通过。

三、增强执法震慑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通过开展臭氧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排查、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排污许可证后监管等专项执法行动,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群众生活舒适度,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促进提升执法水平和案件办理成效的具体实践,今年1-9月,共办理一般行政处罚案件149起,处罚金额1397.2万元;开展生态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对8个领域的隐患和10个风险点进行大起底、大整治,排查出的53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环境安全风险,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可控。

截止10月24日,全市优良天230天,位列关中七市区第二,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3.2%,PM2.5浓度为关中七市区最优,“十四运”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期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优良;全市4个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9月岔口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优于国考V类标准,前三季度水质改善全国排名第二。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既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赋予的重要使命,也是凝心聚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我们将不负使命,砥砺前行,全力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谢谢大家!

孙洁:感谢张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屈局长介绍工作开展情况。

pic
铜川市住建局副局长  屈响应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市住建局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结合聚焦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办实事,就我局在强化住房保障供给方面有关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住建局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聚焦突出问题化解,加快住房保障供给,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下发了《铜川市棚户区改造问题整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铜川市公租房问题项目清零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以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为标准,加强住房保障政策落实,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

一是抓建设、促分配,着力形成有效供应。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在建项目的建设,今年以来投入近9000万元资金,助力安盛园、锦绣园等9个市本级保障房项目建设,建成房源3118套。加快已建成房源的分配交付,新增分配公租房860套,向预分配对象交付房屋钥匙875套。做好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的发放工作,向2160户自行在外租房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发放租赁补贴600万元,有效解决了其住房问题,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二是降门槛、扩范围,加大政策覆盖面。结合北市区公租房建设分配实际情况,印发了《关于调整北市区市本级公租房保障范围及申请条件的通知》,将申请北市区市本级公租房的住房困难认定标准,从原来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高于18平方米调整为不高于24平方米。为了实现对不同群体的精准保障,我们对收入认定标准也进行了相应放宽,本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环卫工人及公交司机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3250元、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月收入不超过3750元、青年医生及青年教师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4000元,且符合住房困难认定标准的,均可申请北市区公租房。门槛降低以后,全市共有1695户群众通过保障房渠道解决了住房问题。

三是建机制、严监管,维护资产公平善用。为了有效打击提供虚假资料骗取公租房、公租房违规转租转售等行业乱象,我们坚持定期资格复审制度,对实物配租的保障对象,每年进行资格复审,经复审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及时取消保障资格。加大信息比对力度,通过对保障对象家庭房产、收入等信息核查,发现存在骗取公租房行为的,解除租赁合同,限期腾退住房。加强保障房使用过程监管,在各保障房小区张贴悬挂相关政策标语横幅,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严禁违规使用保障房公告,畅通965356住房保障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监督检查,行业乱象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今年以来,我们对19家房地产经纪机构开展了专项检查,处理违规租售保障房、拖欠租金、骗取保障房等行为7起,有效维护了公租房资产的公平善用。

四是提效能、优服务,解决难点堵点问题。为了“让系统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今年我们上线运行了市本级公租房租金代收系统,将缴纳租金的方式由线下变为线上,到期自动扣费,群众在相关银行网点就可享受续租审核、租金交纳、换取合同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有效简化了办事程序。同时,“十一”前夕王益区、印台区公租房“掌上办”业务开通试运行,群众可通过手机搜索“陕西省保障房申请”小程序,完成个人信息注册后,足不出户就可办理北市区公租房申请业务。“掌上办”的开通,极大提高了公租房申请审核效率,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后续我们还将督促指导其他区县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实现公租房“掌上办”业务的全覆盖。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持续聚焦问题、破解难题、用情用力,更加努力地做好住房保障各项工作,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朝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不断迈进。

谢谢大家!

孙洁:感谢屈局长的介绍。下面请陈书记介绍工作开展情况。

pic
铜川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副书记  陈俊杰

孙洁: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报一下所在新闻单位名称

陕西农村报:

您好!我是陕西农村报记者郭龙龙。在保障农村脱贫劳动力稳就业中,市人社部门都开展了哪些具体的工作?成效如何?谢谢!。

辛治国:今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人社部门不断巩固拓展就业扶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做好各项就业帮扶工作。

一是成立“乡村振兴人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研究解决的措施办法,推动工作高质高效落实。

二是出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关于2021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的通知》《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支持社区工厂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448名村级就业信息员办理工作手机号,强化脱贫人口技能培训,分别赴上海、厦门、泉州等地开展社区工厂招商引资。

三是保持公岗规模总体稳定,会同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召开全市稳定脱贫人口公益岗位开发工作推进会,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今年将原有就业资金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全部转为乡村公益性岗位,目前有2910名脱贫劳动力通过农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有力促进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

四是强化易地搬迁就业帮扶,印发《关于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情况和防返贫监测回头看工作的通知》等,以“零就业”易地搬迁脱贫户为重点,通过监测摸底、就业招聘、公岗安置、企业吸纳等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2292名脱贫劳动力、6915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2396名脱贫劳动力通过农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为1498名脱贫人口开展了养老护理、家政服务、家畜饲养等工种培训;新建成社区工厂47家,累计建成107家,在岗201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86人。

阳光报:

张局长,您好!我是阳光报记者严利君。城市噪声是群众投诉环境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处理城市噪声扰民问题方面,铜川环保部门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谢谢!

张建政:噪声环境污染作为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投诉、反映频次比较多的现实问题,主要涉及工业企业、建筑工地、社会生活、交通噪声等方面,据统计,去年以来,仅建筑工地噪声投诉案件达2519件,占全部噪声投诉的61%;社会噪声1468件,占35%,工业企业和交通噪声仅占4%。按照有关法律和文件规定,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工业生产噪声,住建、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建筑施工噪声,公安、城管执法部门负责社会生活噪声,公安交警部门负责机动车噪声,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噪声。为此,我们生态环境部门积极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主要突出“3抓”:

一是抓声功能区划分。在2014年《铜川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和路网结构扩张,用地结构和主体功能区域变化,于2021年3月修订印发了《铜川市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共划分4类声环境功能区,区划面积119.27km2。其中1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以居住、教育、行政等为主,包括咸丰路街道区域、朝阳社区和天宝路街道居住区3个1类区;2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以商贸或混居区为主,包括新区、王益、印台城区、坡头街办居住区、航天城、永安路街办居住区、药王山、董家河镇区、黄堡镇区和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10个2类区声环境功能区;3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65分贝,夜间55分贝)以工业生产为主,包括新材料产业园、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工业区、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黄堡镇居住片区、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金工业园区7个3类声环境功能区;4类声环境功能区以包茂、西延高速和210国道为主的34条公路交通干线两侧,为4a类(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4b类(昼间70分贝,夜间60分贝)以梅七线、咸铜线2条铁路干为主。

二是抓噪声环境监测。环境监测部门每季度对分布在新区、老区的8个噪声监测点位开展例行监测,近年来,全市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等效声级年均值昼间为54.6dB(A),夜间为43.3dB(A),优于1类声环境功能区,同比持续改善;先后开展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25家次;开展交通噪声监测29个点位,达标率为97%;同时就群众诉求上门监测30多次,有60%左后的投诉确认超标。

三是抓噪声执法监管。强化工业企业噪声环境监管,会同公安、住建、城市管理执法、交通运输等部门,就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环境开展联合执法,每年中、高考期间,通过划定管控时段、停止午间、夜间施工和考试日全天停工等开展绿色护考,为考生提供安静的学习考试环境。畅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12345政务便民服务热线,关心关注群众诉求,2020年以来,受理查处群众噪声投诉案件4600多件,结案率达100%。

 

网易:

问题三:屈局长,您好!我是网易记者任丰。您刚提到在北市区申请市本级公租房的申请条件。那么,在新区审请公租房要符合哪些条件?要走哪些申请程序?谢谢!

屈响应我市在新区建设的保障房主要分布在锦绣园、祥和园、安盛园3个小区,共有保障房11442套,总建筑面积95.7万平方米。截至目前,祥和园小区已经建成分配;安盛园小区目前也基本具备分配条件,我们正在制定分配方案;锦绣园小区规模最大,分为A、B、C三个区,其中B区、C区已经建成交付,A区还有7栋高层正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及安装工程施工,小区外配套的市政雨污水管网等也在同步加紧完善。

本地城镇困难家庭(不含宜君县)申请新区公租房,需要满足两方面条件:一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557元,单身不超过1780元;二是申请人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8平方米以内。同时,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我们扩大范围,将符合上述两项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务工农民、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纳入了保障范围,其中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务工农民需持有1年以上劳动合同,大中专毕业生需提供5年以内的毕业证书。在房源满足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本地城镇家庭和新市民可向户籍所在地或用工单位所在地的住房保障部门提交新区公租房申请资料,经审核公示无异议后确认保障资格,纳入轮候范围。

 

铜川日报:

陈书记,您好!我是铜川日报记者焦悦。您在发布辞里提到,让综合交通路网更加完善。“十四五”期间,在交通路网建设方面,全市有哪些规划和设想?谢谢!

陈俊杰: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铜川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渭北中心城市,地处陕北万亿级能源大通道和渭北万亿级工业走廊交汇区,肩负南承北接、承东启西、融合发展的桥头堡重任,区位优势明显,战略位置突出。我市高度重视交通发展,依托城市产业布局,加快构建陆空联动、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高品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市拟投资653亿元,实施重点项目50个。其中,高速公路建成合铜高速铜川段、延西高速西安至铜川改扩建及铜川南与包茂高速连接线;普通国省道建成G210宜君县城过境路、G342印台区周陵至金锁关公路、S309川口经演池至石柱公路等;农村公路完成全市7个乡镇过境公路绕行改线,1660个30户以上自然村组全部通硬化路;城市对外道路及产业路旅游路建成新区北出口野狐坡道路改造工程、石仁立交、新区青岗岭至耀州区孝西公路等;高铁、机场连接线建成西延高铁铜川北站连接线、宜君站连接线、宜君通用机场连接线和照金航材物流机场连接线;轨道交通建成西延高铁、华能铜川照金电厂铁路专用线、黄陵经铜川至西安国际港务区铁路货运快速通道;客货运输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2个,客运站场7个、物流园区9个、水运码头2个。到“十四五”末,全市公路初步形成“五纵六横两环”干线主骨架和“六放射九纵十五横”县道网格局;轨道交通初步形成“一横二纵一环三连接”主骨架;航空运输实现“零突破”;实现交通出行零换乘,货物运输全链接,打造交通大循环、旅游大环线、商流大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布局,初步建成渭北区域交通中心、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交通副中心。

孙洁: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的介绍,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