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举办“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市教育局专场发布会

时间:2021-11-10 16:26:41 来源:陕新发布

pic

2021年11月9日10:30,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发布活动,邀请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涛,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郝景云,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进科出席发布会,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回答记者们关心的问题。

发布会由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冬梅主持。

pic
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贺冬梅

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冬梅: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上午我们接着组织召开“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发布活动,很高兴邀请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涛,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郝景云,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进科先生出席发布会,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回答记者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就请王文涛先生介绍情况。

pic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文涛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涛:

各位记者,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延安教育工作的关心关注。下面由我向大家通报延安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补短板、锻长板、提质量、促均衡,全市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学习第一议题,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回延考察重要讲话、以及对延安大学的重要批示、对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回信和勉励语精神,坚定正确办学方向,扎实践行“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功夫”,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在延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建立定期研究、督导落实、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形成加强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坚持把抓好学校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2020年陕西省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延安召开。

二是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依托全市445处红色革命旧址和30座革命纪念馆,建成中小学党史国史教育基地129个、研学基地16个,坚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把班、团、队会放到革命旧址去开,把思政课放到纪念馆去上,常态化开展“传承延安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延安精神讲习社”“小小讲解员”“红色远足”等一批红色育人品牌,“弘扬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实践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案例;延安中学被中央和省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授予“延安精神践行基地”称号,《依托延安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荣获教育部公布的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均位居全国113个地级提名城市第二名。教育质量显著提升,衡量高考重要指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延安市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成功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24所。全国美育工作座谈会在延安召开,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三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率先在全省建立师德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优秀校园长120名,省市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445名,每年培训教师1万人次以上。设立“延安市优秀乡村教师奖励基金”,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市委、市政府表彰优秀校园长教师492名。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遴选培养校园长后备人才572人。2021年5月10日,教育部召开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经验交流暨师德专题教育启动部署会,延安市作交流发言。

四是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投入8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80所,新增学位9.1万个,改造学校旱厕256座,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和小区配建幼儿园治理工作全面清零。延安大学新校区建成投用。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农村学校“远程同步智慧互动课堂”试点项目顺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一步融合。全市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全覆盖。教育扶贫成效明显,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教育扶贫管理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五是教育公平更加彰显。消除大班额1632个。视导学校306所。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45所、省级示范高中5所、省级特殊教育示范学校2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0%以上。深化招生入学制度改革,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6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全市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认定和“双高双普”评估验收,市教育局被省政府评为“陕西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先进集体”。

“十四五”时期,全市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均衡,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大系统治理和内涵发展,到2025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更均衡更有质量的人民满意教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普通高中阶段。一是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推进《关于印发延安市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落实,将校长纳入职级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提高校长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二是促进生源均衡。继续落实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政策,重点向区域内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落实县域属地招生,2024年实现全覆盖。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县域高中建设,2022年7月底前配齐“选课走班”教室以及所需场地、装备等;到“十四五”末,25所高中全部建成省级标准化高中,省级示范高中达到9所,全市教育质量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四是加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时期,培养县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5000名以上。

(二)义务教育阶段。一是促进硬件均衡。完善学校布局规划,强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2021年新建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2所,新增学位6600个;“十四五”时期新建学校36所、改扩建学校111所,增加学位6.78万个;推动农村“智慧校园”建设,实施5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远程同步互动教室建设,实现城乡教学资源共享。二是促进生源均衡。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公民同招”政策,坚决禁止组织义务段入学考试行为,坚决查处跨学区、跨县区“掐尖”招生行为,化解“择校热”。三是促进师资均衡。加大校园招聘力度,实施好“特岗教师计划”;出台《延安市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办法》,在培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和开展国培、省培、市培时,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师倾斜;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力度;原则上不允许优质学校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选聘教师,市区学校从县区学校选聘教师。四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综合考虑资源条件、辐射幅度、保障能力和实际效果等因素,采取办学主体自主组合、政府引导组合等多种方式,科学推进各县(市、区)教育集团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五是落实“双减”工作。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节假日、双休日上课;推进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加强作业等“五项管理”;规范校外培训监管。通过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于2021年底前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六是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厅字〔2021〕15号)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区域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优化义务教育结构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发〔2021〕6号)精神,2022年底,“公参民”学校整治到位;2023年底,“县域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过高”问题整治到位。

(三)学前教育阶段。一是积极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十四五”期间创建62所。二是改善办学条件。2021年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3240个;“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68所,改扩建39所,新增学位24750个。三是加强小区配建。落实小区1500户及以上必须建设幼儿园,小区配建幼儿园必须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政策。四是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2021年黄龙县年底前通过评估验收;“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7个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四)特殊教育阶段。一是加快推动新建延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每年列支30万元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三是加快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步伐。四是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升随班就读工作水平。

(五)职业教育阶段。一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将中职教育发展纳入县(市、区)政府考核。二是配齐配足专业教师。落实公办中职学校可在编制20%内自主聘用专业教师的政策。三是保障经费投入。落实5000元生均经费标准和30%教育附加费用于职教的政策。四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标准,科学设置专业。五是合理规划学位建设。在确保各县(市、区)线下学生有学上的基础上,重点布点洛川县、宝塔区、子长市。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谱写新篇章。全市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力推进“双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好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贺冬梅:

谢谢王局长。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单位名称。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记者:

我是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记者刘君慧,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为缓解市县城区学校学位紧张问题,延安市今年建了哪些学校,目前进展如何?谢谢。

pic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郝景云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郝景云: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2月,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票决出2021年延安市民生十件实事,其中教育民生实事1项,涉及7个县(市、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项目14个(中学3所、小学2所、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11040个,年度投资31755万元。截至10月底,宝塔区第七中学、宝塔区姚店中学、子长市芽坪幼儿园、子长市九年制学校、安塞区化子坪镇安置小区幼儿园、洛川县朝阳幼儿园、黄龙县麻地湾幼儿园等7所学校项目建设已完工;延长县第三小学、安塞区第五幼儿园、志丹县第三幼儿园、志丹县第四幼儿园、志丹县第五幼儿园、洛川县永乡镇中心小学等6所学校项目建设主体完成;延长县第三幼儿园正在进行三层主体建设。目前已投入年度资金28765万元,占年度投资的90.58%。推动教育民生实事落实落地,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群众热切期盼。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督促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县(市、区)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担当,对标工作任务和时限要求,做到定目标、定任务、抢时间、赶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层层传导压力、加班加点施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切实增加学位供给,解决市县城区学位紧张、上学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贺冬梅: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记者:

我是陕西日报记者李旭佳,今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做了大量的工作。请问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负担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和成效呢?谢谢。

pic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李进科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进科:

谢谢你的提问。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负担方面,我们主要做到“三个提高,四个严格,五个确保”。

“三个提高”:一是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对标中央和省上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完善作业统筹管理机制,学校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公开班级各学科作业,加强质量监督。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主编制作业,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程标准。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设立了专项课题,指导教师加强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及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研究。二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按照“一校一案”,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实现校校开展全覆盖。在时间上做到“5+2”,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下班时间。实行弹性离校机制,尽量吸引有需求的学生每周5天都参加课后服务。一方面要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发挥延安红色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传承延安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阅读交流、艺术欣赏、体育运动、劳动实践等活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展览中心、红色基地、实践基地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共同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三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布局结构,加强资源配置,持续推行大学区、集团化办学等政策,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构建优质均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围绕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深化招生改革,加强考试管理,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构建教育评价体系。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响应“课堂革命.陕西行动”,高质量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引导教师突破学科思维,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个严格”:一是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二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三是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四是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不得违规组织考试,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五个确保”一是做到老师教导有方,确保学生活动安全;二是做好家校无缝对接,做到出入管理有序,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三是做到服务供给张弛有度,确保学生心理安全;四是加强课程内容审核,把好外聘人员资格关,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五是做到市场监管有力,确保课后服务收费公平合理。截至目前,我市210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有1.3万名教师参与,惠及学生23.08万名,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两个“全覆盖”。

贺冬梅:请继续提问。

延安教育圈记者:

我是延安教育圈记者申  霞,加强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重点,也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请问我市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谢谢。

郝景云:

谢谢你的提问。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我们主要做到了“一个强化,两个全面,三个限制,四个严格”

“一个强化”即:强化宣传引导,多渠道宣传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指导各县(市、区)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召开学科类培训机构负责人吹风会,通报中央和省上政策精神,要求机构停止预收费,着手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学校采取微信、短信等方式,引导家长不安排孩子参加学科类培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两个全面”一是全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督查。严格落实中央和省上“双减”政策要求,把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列为第二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项目,全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督查。联合市纪委监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通过随机抽样、明察暗访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项督查。对顶风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立即叫停相关活动。二是全面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检查评估。秋季开学后,市教育局下发了专门通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市、区)成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消防、卫健、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专班,对校外培训机构逐一检查评估。符合要求规定的,准予恢复线下培训。其中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首先完成重新审批,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后,再进行检查评估。

“三个限制”一是限制机构数量。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大大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二是限制培训时间。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规范校外机构培训时间,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不得在学校正常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培训。三是限制收费价格。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第三方预收费存管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培训机构收费专项检查。要求培训机构要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和收退费标准,接受监督。

“四个严格”:严格监管培训内容。健全完善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严格控制广告宣传投放。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严格把关从业人员资格。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学校在职教师不得在培训机构代课。聘请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格防止资本化运作。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

目前,全市283所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完成重新审核登记,验收合格后准予营业的30所,未达到相关要求而暂停营业的153所,压减100所;全市345所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中,验收合格后准予营业的327所,停办18所。

贺冬梅:请继续提问。

华商报记者:

我是华商报记者袁小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请问我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谢谢。

王文涛: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措施:一是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延安市师德建设管理办法》,构建起教育、考核、奖惩与监督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通知》《延安市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等文件,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四有”好老师。实行全员师德考核,提醒和约束教师执教行为。扎实开展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2021年5月,教育部召开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经验交流暨师德专题教育启动部署会,我市作交流发言。延安中学被推荐为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二是持续优化师资队伍配置。积极拓宽教师补充渠道,协调编制、人社等部门,积极参加高校校园招聘会,2018年以来补充硕士生、公费师范生1293人;积极争取特岗计划,招聘特岗教师5509人;申请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补充教师412人;累计招聘教师7214人。持续推进人才合理流动,深入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2018年以来交流教师3496人次,校长345人次。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基层学校,持续用好中省扶持政策,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先后选派268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讲学,让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三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根据全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采取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先后表彰优秀校园长教师492人,累计培训教师4万人次以上。加大骨干教师体系建设,近年来推荐正高级教师19人,省特级教师10人、骨干教师239人,评选市级骨干教师1206人。广泛开展教师研修培训交流,落实国培省培项目,加大市县培训力度,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及上海、杭州、西安等地举办高级研修班和跟岗培训班。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对标中央和省上教师减负相关要求,出台了《延安市落实〈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具体措施》,从社会事务进校园、面向学校调研活动、督查评比考核、抽调借用教师等方面制定出台具体措施,采取有效举措推进落实,确保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取得实效。

贺冬梅:请继续提问。

三秦都市报记者:

我是三秦都市报记者张永罗,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牵动着千家万户,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一项工作。请介绍一下今年全市中小学校招生入学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谢谢。

李进科:

谢谢你的提问。2021年,我市中小学招生工作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中考改革政策全面实施,加强招生工作管理,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切实保障公平入学。一是明确招生入学政策。对标中央和省上招生工作要求,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延安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公民同招”政策,小学采取“户籍登记为主、住房登记为辅、就业经营补充”登记入学,初中采取与小学入学一致的登记原则或对口直升的方式入学,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同步报名、同步审核、同步招生。稳妥推进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合理核减跨县域招生计划,继续落实高中阶段职普招生4:6和优质普通高中50%的招生指标向初中定向分配政策,采取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二是夯实招生管理职责。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坚持“属地管理、以县为主”原则,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特别明确延安城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实行分块管理,延安新区控制性规划范围之内由新区管委会负责,范围之外由宝塔区政府负责。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由市教育局统筹管理,市考试管理中心具体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高中学校参与配合。三是完善招生工作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集中管理,合理调整划分学区,明确新生录取规定,做到“发布政策、报名登记、审核公示、录取告知、注册建籍和均衡分班”统一管理、步调一致、行为规范,实现学区全覆盖、应入尽入。全市公办和民办普通高中按照“成绩优先、服从志愿、底线控制、录满为止”的原则,通过市级招生录取平台统一集中录取。四是严明纪律严肃查处。严格落实“十项严禁”纪律,结合实际就管理职责、招生范围、录取程序、结果管理和工作纪律等方面做了非常具体明确的规定,签订了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目标责任书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承诺书。严格学籍监测管控,建立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投诉举报制度,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妥善化解矛盾和问题,会同纪委监察部门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确保招生入学政策要求、工作纪律等落实到位。五是统筹保障平等入学。延安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县(市、区)建立完善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机制,统筹做好本辖区随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工作。

贺冬梅:

发布会提问到此结束。非常感谢王局长和今天的几位发布人,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