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举办“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市财政局专场发布会

时间:2021-11-18 17:04:02 来源:陕新发布

pic

11月16日10:30,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发布活动,邀请延安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  丽,延安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科长高  菁,延安市财政局预算科副科长寇雄飞出席发布会,并围绕《坚持改革创新 着力提质增效 努力实现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发布会由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冬梅主持。

pic
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贺冬梅

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冬梅: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上午我们接着组织召开“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发布活动,很高兴邀请到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  丽女士,经济建设科科长高  菁女士,预算科副科长寇雄飞先生出席发布会,围绕《坚持改革创新 着力提质增效 努力实现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回答记者们关心的问题。下面,就请郑  丽女士介绍情况。

pic
延安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郑  丽

延安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  丽: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延安市财政局,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全市财政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强化财政资源统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政府债务管理,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就今年全市财政工作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

一、财政收入在培源挖潜中实现稳中有进

一是增长势头保持平稳。1-10月份,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7.1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5.5%,增长17.4%,增收21.8亿元,增幅较上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二是收入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税收收入完成101.3亿元,占年初预算的93.1%,增长29.8%,增收23.3亿元,税收占比为68.86%,较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三是县级财力稳步增长。市级财政收入完成46.2亿元,占年初预算的74.7%,增长5.1%,增收2.3亿元;县(市、区)财政收入完成100.9亿元,占年初预算的91.6%,增长24%,增收19.5亿元。全市12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均较上年有所增长,有8个县(市、区)收入增幅在两位数以上。从总量来看,地方财政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有宝塔区、黄陵县、吴起县和志丹县,其中黄陵县收入达27亿元。

二、支持发展在精准施策中实现提质增效

一是聚焦聚力向上争取。围绕市委、市政府“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战略,深入研究中省政策,出台向上争取资金考核办法,激励部门、县(市、区)做好项目申报,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1-10月份共争取中省资金233.3亿元,极大提升了财政保障能力。其中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申报成功,获得3年9亿元中央资金支持。二是持续释放减税降费红利。会同税务部门开展政策评估调研,延续阶段性政策执行,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强化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力度,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1-9月份,全市累计减税降费9.56亿元,持续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三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市级安排资金1.17亿元,重点支持非公经济和企业挂牌、入库、上市等奖补政策兑现。积极争取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奖补资金5000万元,延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及扩围政策,兑现企业稳岗返还资金882.16万元、就业补助资金1.7亿元,支持企业创业创新、做大做强。四是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多渠道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安排人才工程专项资金1185万元,下达1300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落实360万元奖励全市“十三五”突出贡献创新成果。与高新区管委会分别出资500万元建立“政策兑现资金池”,支持更多企业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其中科技投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3%。五是放大财政金融政策效应。发挥鼎源集团龙头作用,与宝塔区、延安能源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延安市宝塔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宝塔区项目建设。深化鼎源基金管理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类金融牌照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出小额贷款担保产品“鼎易保”和“国担快贷”线上批量业务,为中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22.74亿元担保。推进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信用融资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依据政府采购中标(成交)合同,按优于一般企业贷款条件向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三、财政支出在精打细算中实现保障有力

随着全市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支出保障力度也在持续加大,1-10月份,全市财政支出完成363.2亿元,占调整预算的83.1%。一是持续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严控各类规划、方案、可研性报告规模。坚持专项资金动态调整机制,清理整合专项资金30项,其中:压减29项、取消1项,累计节约资金10.8亿元。清理盘活存量资金2.77亿元,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中省投资导向和市级重点项目,加强资金统筹,预算安排基本建设资金8.1亿元。同时,强化债券项目申报指导,目前已到位资金50.2亿元,确保市级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三是接力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52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发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编制脱贫县涉农资金整合方案,确保60%以上资金用于产业建设。出台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四是持续支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安排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99亿元,较上年增长5.5%。争取并下达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资金1亿元,积极推动黄河流域各项生态保护工作。五是全力保障民生支出。投入资金3.3亿元,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安排资金29.8亿元,支持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职业教育发展。拨付困难群众救助等资金6.84亿元,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下达10.46亿元,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和低收入群体租赁补贴,确保重点群体住房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全力应对灾情,及时下达1.46亿元用于受灾群众救助、农业生产抢救、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作用,累计下达保费补贴资金8552万元,督促保险机构赔付支出1.54亿元,全力帮助受灾农户降低损失。

四、风险防控在多点发力中实现良性循环

一是坚决兜住“三保”底线。建立县级“三保”执行情况监控机制,强化预算安排、执行、预警各环节监管,确保“三保”支出不留缺口。1-10月份,全市“三保”支出190.6亿元,支出进度84%,超序时进度0.7个百分点。二是强化债务监管。开展对县(市、区)和相关部门政府性债务实地排查,吃清债务底数。完善常态化债务风险监控机制,加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权重,夯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主体责任。三是稳步化解债务存量。全力筹措资金偿还债务本息,督促县(市、区)和企业按期偿还债款。1-10月份,全市累计化解政府债务63.1亿元,占全年计划的98.9%。

五、财政管理在锐意改革中实现精益高效

一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选取31项市级专项资金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7.32亿元,推动财政资金持续提质增效。二是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先后出台教育、科技、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应急救援、交通6个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基本实现对现行财政政策和已有专项资金的全覆盖,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在上述领域“谁的事、谁来干、谁支出”。三是持续推进政府采购“放管服”改革。全面简化采购流程,推行政府采购意向公开,推广政府采购电子卖场,不断优化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扎实推动采购制度改革。截至9月底,全市共完成采购1179项,采购计划金额16.36亿元,实际采购金额15.67亿元,节约资金0.69亿元,节约率4.2%。四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认真开展资产清查后续整改工作,逐笔核实老城区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确保资产管理专人负责,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出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今年截至目前,经营性资产实现收益1225万元,闲置、涉案等资产处置收入538万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召开的一场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指导全党全国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延安市财政局将牢牢把握六中全会的新目标新要求,在新征程中找准坐标系、明确新方位、彰显新作为,重点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财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引导带动作用,统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动能转换,支持“两新一重”建设,重视向上争取和市场行为引导,完善财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推动创新发展,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做大财政蛋糕,促进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支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三是坚持深化财政改革。聚焦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和推动深化改革的政治站位,哪里矛盾和问题突出,就重点推动哪里的改革。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构建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更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是坚持守住安全底线。必须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合理确定政府债务规模,稳妥化解存量债务;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合理预测财政收入与支出,把好财政支出关口,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确保财政稳定和可持续运行。同时,密切关注其他领域重大风险,防止向财政转移集聚,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谢谢大家。

贺冬梅:

谢谢郑局长。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媒体的名称。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记者:

我是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记者,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的背景下,请问,如何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谢谢。

pic
延安市财政局预算科副科长  寇雄飞

延安市财政局预算科副科长寇雄飞:

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实施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矛盾愈发突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统筹财政资源,优化支出结构,在保基本、保稳定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支持产业发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为持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打破常规,突出保障重点。坚持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基数概念和固化支出格局,优先保障中省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将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作为财力保障重点,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效能。

二是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执行政策标准,足额安排保民生支出;工作经费补助类项目不予安排;不新设专项资金,政策到期或执行超过五年的专项资金予以取消。结合财力情况通盘考虑、统筹平衡,科学合理安排预算。

三是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市级单位办公经费、会议费、车辆经费统一压减15%,专项业务经费持续压减。严控“三公”经费,加强新增资产配置和政府采购管控,提升预算评审效果。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严控各类规划、方案、可研性报告费用支出。

四是硬化约束,强化绩效应用。专项资金不得安排用于人员和运转等支出。预算一经批复,严格执行批复的项目和内容,不允许调剂使用。预算执行中,除救灾应急支出通过动支预备费解决外,其他一律不再新增预算。开展定期评估和清理退出,对低效无效资金削减或取消,对沉淀资金收回统筹安排。谢谢。

贺冬梅:请继续提问。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我是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现在的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请问,财政部门是如何贯彻落实,对资金是如何管理的?谢谢。

寇雄飞:

今年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设立五年过渡期的第一年,市财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使用监管,着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今年共安排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58亿元,其中中央3.44亿元,省级2.64亿元,市级4.52亿元,县级4.98亿元,主要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支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水、电、路、网等小型公益设施建设。

为强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市财政局制定出台了《延安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在贯彻落实中省关于衔接资金管理使用要求的同时,在资金分配方面,明确了乡村振兴部门对资金分配的建议、财政部门对资金分配的审核、政府对资金分配的审定职责,并把市对县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查、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考核情况纳入分配因素,以此激励和约束县级规范项目入库和管理,及时进行资产确权登记、移交和落实后续管护责任。在资金下达方面,对中、省衔接资金,参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下达时限要求,继续实行5个工作日的限时办结机制,切实提高预算下达效率。在资金使用方面,坚持项目跟着资金走,突出项目库建设质量,要求入库项目要素齐全、目标相关、政策相符、经济合理、数量充足;突出支持产业发展,要求用于产业发展的不得低于60%,且要逐年提高资金占比;突出项目谋划、资金安排、项目采购、工程实施、会计核算、资产确权管理等一体化考虑,确保项目规范实施,资金使用符合规定,资产权属明确,管护责任落实。在资金的监管方面,重点关注绩效管理要求、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资金使用管理台账建立、支出进度、财务会计制度的落实及相关系统关联数据的衔接。同时,要求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要严格落实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关政策规定,严格落实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把严把紧项目决策和预算支出关口,不得超范围、超标准和超资金规模实施项目,坚决守住不发生地方债务风险底线。

贺冬梅:请继续提问。

延安教育圈编辑:

我是延安教育圈编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今年建立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请问,到目前为止我市今年直达资金分配使用情况?重点支持了哪些领域?采取了哪些监管措施?谢谢。

pic
延安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科长  高  菁

延安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科长高  菁:

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疫情影响、稳定经济增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支持地方扎实做好 “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市财政局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坚持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一竿子插到底”,确保各项惠企利民政策落细落实。截止目前,我市共收到上级下达的直达资金61.30亿元,其中:直达资金58.04亿元,参照直达资金3.26亿元。已经分配60.55亿元,支出49.85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以下领域:一是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比如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资金、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车辆购置税补助资金、渔业发展补助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支出等。二是全力助推企业发展。比如用于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2021年截至目前全市将3640万元用于创业贷款担保贴息。三是全力保障基层运转。比如各县(市、区)用于“三保”(保工资、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社会保险补助资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就业补助资金、义务教育支出补助资金、支持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补助资金。

为真正发挥直达资金的作用,确保直达资金惠民惠企,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直达资金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我市的工作措施和配套制度,协调和督促成员单位做好直达资金管理、监控及系统建设工作。二是强化资金拨付。严格执行资金使用方案,规范资金拨付流程,严格按照中省要求,单独发文、单独列示来源、分类打上标识,并纳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对各县区新增财政资金均实行单独调拨,全力保障基层资金需求。三是强化资金监管。对直达资金实行常态化监管,以直达资金台账为基础,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为支撑,加强对直达资金分配、支出情况的监控,通过系统预警规则及时发现问题,促进资金落实到位、规范使用。谢谢。

贺冬梅:请继续提问。

延安市人民政府网站编辑:

我是延安市人民政府网站编辑,今年以来,我市前冻中旱后涝,灾情频发,特别是进入9月份后,遭遇罕见强降雨过程,造成房屋倒塌损坏、农作物受灾、道路损毁。面对灾情,财政部门如何发挥财政职能支持救灾重建、保障基本民生的?谢谢。

高  菁:

面对灾情,市财政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立足“三个到位”全力支持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一是紧急调拨库款,确保资金保障到位。在当月尚未收到省级调拨资金、本级库款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于10月8日紧急调拨县(市、区)3.3亿元,随后于13日、15日分别再次调拨县(市、区)2.6亿元、0.3亿元,全力保障县级财政用于受灾群众应急救助、供水供电抢修、农业生产自救、房屋修缮重建等支出。

二是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强化与县(市、区)财政部门和农业局、交通局、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全面了解掌握全市受灾情况,第一时间向省财政厅汇报灾情,全力做好上级各类救灾资金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截止目前,共争取上级各类救灾资金15086万元,市本级筹集资金1923万元。同时,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建立资金快速核拨机制,简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将资金拨付到位。目前已下达1.46亿元,全部用于受灾群众救助、农业生产抢救、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三是启动农保理赔,确保农业自救到位。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保障的重要手段,能够切实减轻受灾农户的损失。为此,我们积极筹措资金,近期下达保费补贴资金4683万元,确保保险理赔资金充足。同时,督促各县(市、区)承保机构深入乡镇,及时进行查勘定损,并启动理赔快速通道,将理赔款以最快速度兑付到受灾保户手中,支持进行农业自救,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截至目前,全年累计下达保费补贴资金8552万元,完成理赔15445.07万元,其中苹果产业理赔14421.89 万元。

贺冬梅:请继续提问。

陕西科技报记者:

我是陕西科技报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创新驱动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请问,财政部门是通过落实哪些措施来支持我市科创新发展的?谢谢。

高  菁: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科技资源,着力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加强财政科技政策供给,为我市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坚持制度改革,着力推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不断优化科技发展政策环境,深化市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的财政体制和政策环境,在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试行项目经费“包干制”,提请市政府印发了《科技领域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意见》,实现了对科技扶持政策的及时动态调整,促进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职尽责,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为我市科技创新注入“强心剂”。

二是坚持保障优先,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始终将支持科技创新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领域,设立专项资金,不断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截至目前,下达360万元对全市“十三五”期间涌现出有突出贡献创新成果的科技项目进行奖励。安排1300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打造市级众创空间和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与高新区管委会分别出资500万元建立1000万元“政策兑现资金池”,保障入驻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符合政策支持的企业及相关机构,能在15个工作日内兑现奖励资金。

三是坚持人才引领,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主力军。积极落实人才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今年以来拨付人才工程专项资金1185万元,重点支持“圣地英才计划”“杰出人才集聚工程”实施和院士“双百”工程补助。目前,我市已建起4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44位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涉及全市能源化工、农业产业、医疗卫生、土壤环境、生态水务等多个领域,为延安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贺冬梅:

因时间关系,本场发布会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非常感谢郑局长,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