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时间:2021-11-19 16:14:09 来源:陕新发布

pic

11月10日10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曹磊先生、四级调研员傅晨女士,介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葛晗梅女士主持。

葛晗梅: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为地球上所有形式的生命提供支持,巩固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与福祉、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

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强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曹磊先生、四级调研员傅晨女士,向大家介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下面,先请曹磊副处长介绍情况。

曹磊: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国家战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当代及人类未来福祉,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通报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关情况。

一、首先介绍一下我省生物多样性总体情况

我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修复,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陕西贡献,体现了陕西担当。

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两屏三带”(两屏: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秦巴山地生态屏障。三带: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渭河沿岸生态带和汉丹江两岸生态安全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物物种资源较丰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较密集的重要区域;我省涵盖了荒漠、灌丛、草甸、森林、河流、湿地、农业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极重要地区分布在秦岭中高山区、大巴山和米仓山的中山区、关山、子午岭、黄龙山以及黄土梁状丘陵区等区域,秦岭区域也成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将我省六盘山-子午岭、秦岭、大巴山和岷山-横断山北段等4个区域划定为优先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44%。随着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不断显现,全省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

目前,全省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931种,其中,哺乳类151种、鸟类560种、爬行类54种、两栖类26种、鱼类140余种;以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和朱鹮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15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22种;省级保护动物52种。种子植物4600余种,中药材3291种;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212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23种,地方重点保护植物183种;我省境内拥有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已知大型真菌达到394种,羊肚菌、牛肝菌、鸡油菌等是我省具有代表性的珍稀野生食用菌;在秦岭地区,已经查明的大型真菌有207种,隶属于2亚门4纲14目47科112属,其中子囊菌亚门29种,担子菌亚门167种。

二、其次介绍一下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规划、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体系,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全省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秦岭红豆杉、珙桐、独叶草、华山新麦草、太白红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野生蕙兰种群分布扩大到秦岭北麓,陕西羽叶报春时隔100多年,于2015年在陕西洋县被重新发现。有着优异生态环境“天然指示器”之称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叶草,今年6月在秦岭太白山海拔2700米以下区域首次发现。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幅、密度、DNA调查获取率,秦岭人工繁育林麝存栏数量均为全国第一。朱鹮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延安子午岭林区的华北豹种群也是国内发现数量最大和密度最高的豹种群。开展秦岭细鳞鲑人工驯养、繁育和增殖放流,野生资源得到逐步恢复。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2020年,大气环境质量是国家实行新标准以来的最好年份,水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土壤、辐射环境质量安全稳定,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极大缓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

二是依法依规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修订颁布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规,覆盖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生物安全等领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规保障。印发《陕西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陕西省秦岭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等规划,通过实施系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系列执法行动,建立问题清单和管理台帐,对影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建立了自然保护地常态化监管机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全省共有12个县(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6个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激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生动力。加大生态环保督察力度,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四是加强科技支撑和公众教育。组织开展了陕西省黄河干流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秦岭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人类活动遥感监管研究和秦岭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监控网络及预警体系建设等项目,为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结合“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等纪念日,通过陕西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政务新媒体及中省媒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让广大公众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与国际组织、国内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的合作,推介我省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特别是在拯救濒危物种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显著成效。积极支持引导和带动社会团体、公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在全社会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

三、最后介绍一下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下一步工作安排

今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COP15大会通过了《昆明宣言》,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对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契机、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力。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陕西贡献。

一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应有之义。我们将牢牢把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方针,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是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监管。组织实施好《陕西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等规划,制定出台《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建立全过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坚决遏制新增违法违规问题。积极构建生物多样性、水、大气、土壤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及预警体系。

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工作,加强重要生态系统、重要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监管。开展秦岭区域、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与评估。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四是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线下展览。持续开展“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科教融合,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队伍建设。

葛晗梅:

谢谢曹磊副处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代表新闻单位的名称。

陕西日报记者:

今年10月份,COP15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请介绍下有关情况?

傅晨:

COP15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于今年10月11日至15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了第一阶段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包括开幕式、领导人峰会、部长级圆桌会议以及生态文明论坛和展览等内容。

在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向国际社会提出四点倡议,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韩正副总理在开幕式致辞中向与会各方提出三点倡议。部长级全体会议形成了三个重要成果。生态文明论坛形成了十余项成果;生态文明论坛上,省部级领导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代表授牌。

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生态环境厅应邀参加了会议及论坛。我省宝鸡市渭滨区、麟游县,汉中市宁强县和安康市石泉县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宝鸡市凤县、汉中市佛坪县和商洛市柞水县被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获得授牌。

大会同期,陕西展厅以云展厅形式在中国馆上线,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三个展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展区通过在陕西版图上展示生态系统的分布位置,介绍我省七种生态系统,呈现了多姿多彩的陕西;生物物种多样性展区通过展示秦岭陕西段以“秦岭四宝”为代表的珍稀野生物种,展现了物华天宝的陕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展区展示了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成果,体现了行动担当的陕西。云展厅同时在我厅“两微”向公众开放。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再接再厉,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持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不断总结推广“两山”转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路径。办好2022年上半年COP15第二阶段会议陕西展区展览工作,宣传好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及生物多样性工作。

陕西电视台记者:

请问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傅晨:

我省通过系统实施荒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重大保护工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逐步恢复。

在荒漠化治理方面,陕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黄河沿线86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风沙危害得到控制,荒漠化治理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在退耕还林还草方面,陕西是退耕还林还草的策源地,也是全国退耕还林成果最显著的省份之一。自1999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130.64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25万亩、飞播造林29.4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07.05万亩,义务植树8010万株。

在湿地保护方面,我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总面积30.85万公顷,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4大类12个湿地类型,其中河流湿地占全省湿地总面积83.50%。

在水土保持方面,我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全国领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6万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3.4万座,占全国淤地坝总数的58%。率先在全国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333万亩。

环境保护杂志社记者:

在加强秦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我们重点要开展那些工作?

曹磊:

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历史使命。秦岭具有典型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特征系统和明显垂直带谱,保存了许多古老、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

为切实推进秦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贯彻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今年1月,我厅报请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规划》是我们开展秦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行动纲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部署安排,严格对照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规划(2021—2035)》等政策文件,以维护秦岭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秦岭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将全省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要求在秦岭区域优先落地,从七个方面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40项重点项目和7项保障措施。设立了13项量化指标,明确了2025年、2035年两个阶段性目标。《规划》提出,到2035年,秦岭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保护和发展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全国典范。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要做好以秦岭地区为重点的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通过媒体朋友们的大力宣传和监督,引导社会公众从自身做起,一起守护我们和其他物种共同的生活环境。

葛晗梅:

谢谢。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