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举行“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林业局专场发布会

时间:2021-12-10 10:47:13 来源:陕新发布

pic

12月9日09:00,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市林业局专场发布会,邀请延安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占金,延安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思柏,延安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刘延民出席发布会,围绕“牢记谆谆嘱托 不负青山绿水”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冬梅主持。

pic
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贺冬梅

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冬梅: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举办的是“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林业局专场发布会,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占金先生,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思柏先生,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刘延民先生,请他们围绕“牢记谆谆嘱托 不负青山绿水”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就请王占金先生介绍情况。

pic
延安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占金

延安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占金: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延安市林业局,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延安林业生态建设的各界人士、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十三五”时期延安林业生态建设成效、2021年林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全市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十四五”延安林业发展思路举措等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十三五”时期林业生态建设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生态环境整体脆弱仍然是延安发展明显制约”的谆谆告诫,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原则,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助推延安山川大地不断由浅绿向深绿转变,实现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更富、物种更多、城乡更美“六大变化”。延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延安市林业局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等荣誉,连续六次(每三年一次)被评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集体”。

山更绿了。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569万亩,义务植树50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8.07%,植被覆盖度升至81.3%;活立木蓄积达8755.31万立方米,延安山川大地到处绿意盎然。

水更清了。森林植被恢复后,防风、蓄水、固沙、固土作用显著增强,年入黄泥沙量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达88%;降雨量由“九五”期间450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一碗水半碗沙”成为历史。

天更蓝了。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扬沙天气由过去每年27.2次减少到现在1-2次,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9天,较2014年净增87天,“圣地蓝”成为延安一张靓丽名片。

人更富了。林业生态工程使80%以上的农民受益,全市年均兑现退耕还林补助和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4亿元,户均收入2200元;红枣、核桃、花椒和中蜂养殖等林业产业蓬勃发展,产值达7.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33元,林业产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物种更多了。全市陆生野生动物达264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Ⅱ级25种、省级13种。濒临灭绝的华北豹在子午岭林区数量增至110多只,是全国华北豹野生种群最为密集区域;褐马鸡种群数量增至2800多只。现有种子植物1478种,较上世纪增加近百种。

城乡更美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大力推进,促进了广大农民由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城镇化率达64.5%;家庭农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等“林业+旅游”新业态正在兴起,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4个、生态文化村庄21个、各类公园80多个,开辟生态旅游线路12条,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收入8500多万元。

二、2021年林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神,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空间治理,切实加强林草资源保护,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国土绿化取得新进展。全市完成营造林192.38万亩,占省年度考核目标120万亩的160.3%;实施补植造林48.1万亩,建设“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村庄14个,义务植树879万株。

(二)“金融+生态”取得新突破。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延长、志丹已列入国家储备林基地试点县,规划营造林10.44万亩,总投资10.41亿元。“蚂蚁森林”项目首次落地延安,在吴起、宜川已完成投资1850万元,实施造林1.34万亩。引进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300万美元(8700万元人民币),将安塞、富县、宜川纳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治理与保护项目。

(三)森林防火再创新佳绩。全市未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继续维持在历史低位水平,启动了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普查,创造了21年森林防火形势平稳有序的佳绩。

(四)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开展打击毁林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053起,结案率100%。组建延安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收容救护野生动物130余头(只)。新增设7个临时林木检疫检查站,全市21个检疫检查站有序运行,成功处置4起从美国白蛾疫区调运苗木事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全部达标。

(五)林业科技实现新跨越。与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签署《生态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在国土绿化、森林经营、森林碳汇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团队合作,在高哨、南泥湾林场设立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监测基地,为延安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六)林业碳汇迈出新步伐。西北地区首个“十四运”碳中和纪念林落地延川县,累计造林3800余亩;吴起县将1万亩森林固碳25880.4吨的林业碳汇项目无偿捐赠给“十四运”,用于抵消赛事筹备和举办期间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黄龙山国有林管理局与贵州贵碳技术开发公司将30万亩人工林作为碳汇开发试点。据测算,全市森林资源固碳潜在价值为8025.69万美元/年,碳汇开发协议正在与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协商签署。

(七)生态文化实现新发展。劳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举办“我要上全运”马拉松比赛,承接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等专题培训班33期、2160人次。黄龙山、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黄龙山蔡家川国有生态林场荣获“中国森林康养林场”称号。延安市首部最为系统的地方性专业志书《延安市植物志》即将出版,共收录植物129科576属1478种。

三、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主要目的是建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制,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林长制工作,中央《意见》和省上《方案》印发后,市委、市政府立即行动,深入研究,全力推进。7月27日,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市总林长、副总林长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13个县(市、区)按行政区划由13名市级领导担任林长,并落实13个市级职能部门为责任单位,建立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齐上阵的工作机制。截至10月底,“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全市设立市级林长15名、县级林长173名、乡镇级林长1479名、村级林长6568名,“四级”林长共计8235名;市林长制办公室和13个县(市、区)林长制办公室均已挂牌运行。

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林长制工作,我们将林长制概括总结为“明确一个目标、落实两个责任、公开三项内容、建立四项制度、确立五大任务”,即:

(一)明确了“一个目标”。就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宜居的美丽新延安。具体分两个阶段:即到2025年,延安“绿”不断加深,森林覆盖率达到50%;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林草生态系统健康稳定,黄土高原国家安全屏障质量和效能更加凸显。

(二)落实了“两个责任”。一是进一步压实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二是落实林业部门(林长制办公室)林草建设及生态保护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责任。

(三)公开了“三项内容”。一是公开林长制相关政策,主要公开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技术规则等;二是公开林长制目标任务,主要是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工作动态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三是公开林长制组织体系,主要包括林长名单、责任区范围面积、工作职责、监督电话等。

(四)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林长制会议制度,为林业决策提供议事平台;二是林长制督查制度,有效推动各项议定事项落实到位;三是林长制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倒逼责任落实,提升各级林长责任意识;四是林长制信息公开制度,主要是实行资源共享,加强林长制工作监督,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参与生态空间治理。

(五)确立了“五大任务”。一是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管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林地、草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生态脆弱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坚决落实封山禁牧政策,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二是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属地植绿护绿职责,积极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国家储备林、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创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持续加强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改造,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三是发展生态惠民富民产业。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认真实施以红枣、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大力发展药材、中蜂、食用菌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积极探索开展“森林+文化”“森林+体育”“森林+研学”等“森林+”活动,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四是强化林草资源灾害防控。落实政府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草原资源防破坏责任,强化基础设施、物资储备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五是加大林草执法能力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建立并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水平,不断完善森林草原资源“一张图”管理,依法查处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毁林开垦、非法占用林地、草地等案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违法犯罪行为。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我们延安肩负提升4454万亩生态产能的神圣使命,要把全面推行林长制作为推进国土绿化、巩固提升生态治理成果的总抓手,以对党、对历史、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陕西贡献延安力量!

四、“十四五”林业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全市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认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实际,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坚决贯彻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措施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持续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平,努力推动全市山川大地由浅绿向深绿转变,为实现延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十四五”时期延安林草建设发展主要目标:

(一)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国土绿化进程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年均以70万亩的速度推进,到2025年,全市完成植树种草3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二)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林长制体系不断完善,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执法检查体系更加高效,野生动物种群和栖息地显著扩张,到2025年,活立木蓄积达到9900万立方米。

(三)全力提升森林质量。通过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持续提高森林质量,到2025年,完成森林抚育、退化林草修复和低效林草改造255万亩。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巩固发展传统干果经济林,依托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鼓励企业探索发展森林康养、医养等森林旅游新业态,创造更加优质丰富的森林生态产品。

(五)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基层林区场站的水、电、路、通讯实现全覆盖,职工办公、生活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设生态科普场所、生态教育体验基地,不断丰富生态文化。

(六)更加注重科技引领。持续开展抗晚霜冻害和雨季裂果等优良品种培育,示范带动干果产业发展。加大互联网等技术在资源管护、评估、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谢谢大家!

贺冬梅:

谢谢王占金先生。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媒体名称。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2021年5月,国办印发了《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延安在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中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王占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主要从科学编制绿化规划、合理安排绿化用地、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等12个方面提出了明确措施和具体要求,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结合延安实际,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科学布局,分类施策。南部生态保护修复区主要以调结构、提质量为主,加大退化林分修复、森林抚育措施,不断提升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白于山生态治理区和黄河沿线生态重建带主要以人工增绿扩绿为主,加大林草植被恢复力度,着力提升林地生产力。中心城区、县城乡村和道路两侧生态优化区,主要以完善提升绿化美化档次为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强绿地服务功能。

二是合理用地,精细管理。全力做好绿化造林用地监管,坚决扛起保护耕地责任,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生态空间治理。充分利用国土“三调”成果,对造林绿化空间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切实掌握全市营造林总量、位置分布。坚持因地定树、以水定林、用技施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搭配、针阔混交,科学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坚持推行林业重点工程作业设计矢量化,实行造林任务“落地上图”,实现全市绿化造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是强化监管,巩固成效。规范营造林质量操作流程,实行岗前技能培训、施工跟班作业指导、竣工自查验收全过程监管,着力提升营造林质量。开展健康森林建设,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有条件的北部县区,可补植一些栎类、槭类、桦类等乡土树种,加大人工纯林改造力度,不断优化林分结构。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持续提高天然林质量和稳定性。坚定不移实施封山禁牧,对新造林地进行封山育林,加强抚育管护,补植补造,提高成活率。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科学推进延安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四是规划引领,制度保障。我们在编制林业生态建设“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将科学绿化贯穿始终,因地制宜、分区治理。修订完善《延安市林业局关于加强林草种苗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延安市营造林工程管理细则》等,从制度层面保障科学绿化。谢谢。

贺冬梅:

谢谢王占金先生的回答,请下一位记者提问。

农业科技报记者:

刚才介绍了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和“四项”配套保障制度,那么在今后工作中,如何才能确保林长制落实见效?谢谢。

pic
延安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思柏

延安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思柏:

再好的制度,贵在落实。一是抓好制度贯彻执行。我们将持续完善林长制会议、信息公开、工作督查、考核四项工作制度,竖立镇、村林长制公示牌,明确各级林长相关职责和责任区域,着力构建党政同责、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二是落实考核奖惩措施。用好考核指挥棒作用,针对县(市、区)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方面、落实省林长制办公室、市级林长决定事项和林长制工作任务落实方面进行考核,应用好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确保林长制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政策解读,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林业知识的教育普及,及时向社会公示林长制工作情况和推进效果,全方位宣传林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效,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推动林长制落地见效。谢谢。

贺冬梅:

谢谢王思柏先生的回答,请下一位记者提问。

陕西科技报记者:

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延安在林业碳汇开发方面的潜力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林业碳汇?谢谢。

pic
延安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  刘延民

延安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刘延民:

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可以说森林具有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被称为天然的“吸碳器”和“固碳机”。延安林草资源丰富,林业碳汇开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潜力:

一是森林资源固碳能力强。经初步测算,我市森林植被固碳量为331.64万吨/年,释氧量为887.85万吨/年,湿地固碳量为:6.16万吨。按照清洁发展机制(CDM)价格计算,全市森林资源固碳潜在价值为8025.69万美元/年,湿地固碳潜在价值为149.07万美元/年。二是森林资源固碳潜力大。2019年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报告显示,全市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等低质低效林地面积1796.4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33%,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0.33%,发展森林固碳资源空间充足,潜力巨大。三是森林资源固碳速率高。全市森林资源中幼龄林面积1414.03万亩,占乔木林地的53.25%,中幼龄林处于高生长阶段,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林业碳汇是通过植树造林、生态恢复、多功能森林利用、森林保护等措施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开发林业碳汇,对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路径、厚植生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林业碳汇开发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较高的技术性和很强的社会性。全市林业碳汇开发,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我们将依托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在政策把握、风险规避、技术实力、管理先进等方面优势,组织技术团队与各县(市、区)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力争为陕西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延安经验。谢谢。

贺冬梅:

谢谢刘延民先生的回答,请下一位记者提问。

阳光报记者:

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445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0.17%,在保护林草生态资源安全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王思柏:

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努力构建权责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机制。总的讲支持营造的、监管使用的、保护现有的、防治有害的、打击违法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是严格林地林木管理。按照“十四五”期间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要求,全面系统总结评估“十三五”时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取得的成效,精心编制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执行“十四五”森林采伐限额,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努力做到各类工程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全过程监管,节约集约利用林地资源。

二是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巡护、检查、宣传力度,对违法采矿、采砂、养殖等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检查,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做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规修编及优化后的勘界立标工作,不断提升自然保护地监管水平。

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目前,全市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增至7处,保护面积达360万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褐马鸡,且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为此我们将持续加强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继续与北京师范大学、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保护好我们延安大地上的珍稀动植物,同时严格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加大对保护区、水源地等鸟类迁徙通道和栖息地巡查保护力度,切实做好疫源疫病排查、护飞巡查等工作,严密防范野生动物疫病疫情发生。

四是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组织开展好每年一度的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适时开展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违法专项行动,加大对重大破坏森林草原资源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保护好生态资源安全。

五是强化林草资源灾害防控。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制,强化专业防火队伍和护林员队伍建设,加强防火物资储备,提高全市森林草原火灾扑救能力。努力做到宣传到位、巡护巡查到位、重点区域排查到位、专业队伍组建到位、防火物资储备到位、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主要交通路口检查,严格检查检疫调入我市的木制品及苗木,确保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不传入我市,保障全市林草资源安全。

贺冬梅:      

谢谢王思柏先生的回答,请下一位记者提问。

各界导报记者:

延安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国家储备林项目,目前进展如何?

刘延民:

国家储备林是指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生动诠释,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工程,对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

我市于2019年1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延长、志丹分别于2019年、2020年列入全省国家储备林基地试点县,规划营造林10.44万亩,总投资10.41亿元。截至今年11月,两县已完成造林2.49万亩。近期,按照省林业局关于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修编工作精神,我们组织有关县区认真研究,新增延川、甘泉、宜川、黄陵为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县,调整增加延长县的任务量,目前,我们与相关县区正在向上汇报对接协调,创新合作机制,力争尽早落地建设。谢谢。

贺冬梅:

谢谢刘延民先生的回答。因时间关系,发布会提问到此结束。

非常感谢王局长和几位发布人,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稍后我们将继续举行发布会,请媒体朋友们关注。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