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 介绍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年建设情况

时间:2022-04-07 14:34:00 来源:陕新发布

4月7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苏亚文,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冷彦勋出席,介绍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年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了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先生,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先生,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苏亚文先生,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冷彦勋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五年来建设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翟厅长介绍情况。

翟北秦: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对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主要就陕西自贸试验区五年建设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向大家作以通报。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成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我省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在制度创新、产业聚集、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大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五年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的165项试点任务已全面实施,累计形成创新案例622项,呈现出多领域、复合型改革态势,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具体来讲,我省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有以下几方面亮点:

一、推进机制日益完善,改革合力不断汇聚。省委常委会多次听取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汇报,提出明确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省政府定期召开自贸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专题会,研究重点改革事项,印发《关于支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 》(陕政发〔2018〕35号)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案》(陕政发〔2021〕6号),编制《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四五”规划》(陕商函〔2021〕493号),调整成立行政审批改革组等九个工作专题组,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系统集成创新。西安管委会升格现有管理体制,由常务副市长兼任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主任,市发改委等9个部门分管领导兼任副主任,合力推进改革创新。西咸新区管委会着眼破解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同质化、浅层化问题,构建“自贸办+考核办+改革办”三办协同创新机制和“一部门一清单一件事一方案一专班”的改革推进机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动作为,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西安海关、省知识产权局等省级部门在跨境人民币业务、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等方面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政策文件28个。各片区、功能区勇于创新、扎实苦干,结合特色定位和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差别化改革。全省上下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不断加强。

二、制度创新成果丰硕,复制推广释放红利。聚焦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着力推进差别化改革探索,累计形成的622个创新案例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人文交流合作、法治建设等诸多领域。“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多元化农业保险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等31项改革试点经验被国务院和国家部委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建设项目审批‘三合两联’模式”“政务服务跨区通办”等8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亲商助企“三有”长效机制、多管齐下助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开展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工作成效评估,全国自贸试验区前六批260项中适合我省复制推广的共229项,其中217项已落地实施,复制推广率达95%。第七批18项改革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三、市场活力加速迸发,新兴产业持续聚集。2017年4月1日揭牌至2022年3月底,我省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市场主体112479家,新增注册资本10754.89亿元,其中新设企业73795家(含外资企业786家),市场主体加速集聚,为全省新兴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能,中星电科、康佳智能家电、小米研发中心、vivo西部总部、泰康西安智慧医养总部等企业(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临空产业、跨境电商、医疗康养、数字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进东航、南航等14家航空公司区域总部和法国赛峰飞机起落架深度维修等77个临空产业项目,临空经济产值突破120亿元。跨境电商平台考拉海购入驻自贸试验区。聚焦国际优质医疗资源,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微生物测序中心,入驻17家企业,梅里众城、华大基因等医药研发生产项目相继投产。打造全省首个零工经济产业园。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软件科技、网络技术研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码科技、信息技术、游戏开发、影视文化、文创设计、互联网教育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入区发展。

四、国家战略落实有力,开放高地加快构建。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西安国际港务区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内陆港口启运港退税试点资质。探索形成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组织新模式等20余项创新举措,助推中欧班列长安号从2017年年开行百余列提高至2021年3841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充分发挥第五航权政策优势,累计开通4条国际客货运航线,2021年国际(地区)航线货邮吞吐量7.55万吨,同比增长31.3%。持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建设“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爱菊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销网络、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建成西部首个能源类走出去特色供应链合作平台,实现本土企业资金、技术、设备有效输出。加强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揭牌建设。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聚集11家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和外资企业。在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建设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标准和人员对外交流。不断拓展人文交流合作方式,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在美国、以色列等国设立17家离岸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联合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着力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人文交流平台。建设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等。文物数字化平台云端已存储近1万多件秦汉文物数据,“秦渲云”平台已为国内1500多家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数字渲染服务。

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便利度和可预期性。率先开展“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大力推进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改革,推进实现居住权与所有权同步到位。“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加快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和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引进法律服务创新产业园和临空法律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平台,探索推进律师制度创新,对接引导外国和香港、澳门律师事务所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代表处,北京德恒律所西北总部、西安汉唐公证处等10余个涉外法律服务类机构入驻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陕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陕西省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等平台。加快落实《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国发〔2021〕12号)和《关于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商自贸发〔2021〕224号)等政策,探索形成“货站前移”“加工贸易云报核辅助系统”等创新举措,开通跨境电商绿色通道,加快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场站作业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2017年9月上线运行以来,上线运行了18类729项功能,主要业务覆盖率已达到100%。拓展“通丝路”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功能,目前已入驻194家外贸企业。上线试运行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自贸试验区通过“放管服”改革、法治服务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等多领域综合施策,对我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2021年全年我省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3375.3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0.9%,同比增长25.8%。2022年1—2月,我省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541.8亿元,同比增长30.9%,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1.39%。

六、区内区外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初见成效。首批在延安、铜川、安康、宝鸡、渭南和韩城等6市相关开发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推动向协同创新区下放(委托)19项事权工作,启动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强化自贸试验区片区间联动发展,西咸新区将沣西新城创新港、泾河新城院士谷共计近20平方公里作为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的协同创新区开展试点,国际港务区功能区与浐灞功能区联合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连续3年将陕西自贸试验区7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向西北地区复制推广。与深圳前海等21个国内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与47个国内自贸片区、境外产业园设立特殊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创新联盟。与济南、兰州、无锡、南沙等13个城市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与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市达成合作协议,在创新案例复制推广、产业合作、协同创新方面开展联动。

下一步,陕西自贸试验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挥自贸试验区在高水平开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聚焦“丝路自贸区”“科创自贸区”“农业自贸区”“会展自贸区”建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着力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加快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稳外资稳外贸支撑作用,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自贸试验区在陕西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李惠:谢谢翟厅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请开始提问。

群众新闻网提问:您好,我是群众新闻网记者。请问:西咸新区在助力全省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要支点方面,有哪些创新成果和举措?

冷彦勋:谢谢您的提问,也感谢您对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的关注!

这个问题,我将从以下几点回答。

一是立足特色推改革。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以建设“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及人文交流开放合作门户区为定位,持续深化自贸、服贸、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联动。通过构建“三办”协同工作机制和“五个一”的改革推进机制,培育了194项改革创新成果,1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30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其中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新模式、“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大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特色文化产业合作新模式、“互联网+文物教育”等文化教育方面改革创新成果先后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二是聚力平台强交流。建设了陕西首个“一带一路”文化艺术馆,创建文化艺术品“区内仓储+区外保税展示交易”的联动机制,实现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具体就是进口文化艺术品先在保税状态下展示展览,达成销售后再缴关税、增值税出去,企业的经营成本可降低15%至20%,采购者的成本减少10%至20%,有效减轻企业进口资金压力。同时,我们还搭建了集“鉴定、评估、溯源、托管、线下展示、线上交易、大数据、金融、仲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100余件国际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为艺术品溯源、防伪、保真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了区块链技术在省内文化保税艺术品领域的首次探索。目前该平台已经为200余件西班牙油画、丙烯、水彩、蚀刻、彩铅等多种艺术作品、150余件来自法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油画作品及工艺品提供了进境巡展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三是创新模式促发展。通过搭建国际教育合作、国际教育双创就业及国际人才引进服务平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三链三平台”有机衔接,形成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新模式,推进服务贸易发展。目前吸引优秀留学毕业生在陕西创新创业并开设12家公司,为30余家企业提供进口大型设备技术指导、软件研发及技术交流的云服务。通过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形成文物交流的创新模式,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文物数字采集标准并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云平台,与省内十余家旅游景区达成战略合作,对近万件文物文化遗存进行高清拍摄和数字化扫描。与汉阳陵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汉茂陵博物馆开展多个专项展示项目。另外,秦汉新城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入驻企业已突破180家,培育孵化规模以上企业15家,累计推出优秀影视作品近200部。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结合区域特色,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品交流等方面开展更多探索。

 李惠:请继续提问。

香港经济日报提问:您好,我是香港经济日报记者。挂牌五年来,西安区域在推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李群刚:首先感谢媒体朋友对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的关怀和关注。五年来,西安区域始终将贸易便利化作为稳外贸外资基本盘的重要内容,加快推动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最大程度释放改革创新红利。

一是创新监管模式。在全国铁路口岸首创“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率先实施“铁路快速通关”模式,使中欧班列长安号在口岸的停留时间缩短6-12小时。在航空口岸实施机坪“直提直装”新模式,实现了国际货物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有效满足了企业对通关和特殊商品安全运输“零延时”的迫切要求。推动西安出口加工区整合升级为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全国首创的“加工贸易云报核辅助系统”正在加快建设。西咸新区首个公用型保税仓投入运营,进出口贸易值突破1400万美元。2021年12月西安出口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1.1小时,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34.3小时,分别较2017年压缩82.3%、62.1%,西安跨境贸易指标获全国标杆称号。

二是拓宽贸易通道。围绕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开行,推出全程统一运单、宽轨直达班列等系列举措,进一步优化了中欧班列运营组织模式,提高了运输时效,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开通日韩过境货物测试班列,常态化开行跨境电商专列,推动西安港获批全国首个内陆港口启运港退税试点资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速建设,目前,长安号国际干线增加至16条,“+西欧”集结线路达15条,班列的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39条全货运航线,4条第五航权航线,2021年货邮吞吐量快速增长,位列全国机场第9位。加大陆空协同发展,努力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三是优化金融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保理美元融资业务试点,已为全国253家中小微出口企业提供融资近1500万美元,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3%以上。打造“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将产品推向全球提供便利,已有300余家外贸企业入驻平台,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2700万元。建设运行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向30余家企业提供融资业务,累计授信金额超过21亿元。创新推出“央行长安号票运通”“中欧班列贷”“运单融资”等产品,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四是强化法治保障。制定《关于加强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区域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措施》,推动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西安受理窗口,不断发挥西安知识产权法庭、陕西自贸试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从揭牌至2022年2月底,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107931家,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953家,外商投资企业745家,新增市场主体数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4倍。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优质资源要素的集聚地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各位媒体朋友,近期,我们拟定了《关于推进便利化改革创新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在加快推进出台实施,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充分发挥自贸区示范引领作用,为陕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

李惠:请继续提问。

中国城市报提问:您好,我是中国城市报记者。目前,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验收在即,下一步,杨凌片区将如何更好发挥“自贸区+综保区”双区叠加优势?

 苏亚文: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感谢您及媒体界的朋友们对杨凌农业自贸区的关心关注。2021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经过一年来的建设,我们已经完成了4.9公里长的围网和巡查道路,4.7公里的市政道路,完成了查验区、卡口、信息化系统和4万平方米保税仓建设。目前已经基本达到验收条件,将于近期进行预验收。

下一步,我们将以推动自贸区综保区统筹发展为核心,以项目和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综保区政策优势,加强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突出农业特色,构筑制度创新高地。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在简化行政审批、推动种业保税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进行改革和探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形成聚合效应,在服务实践中推动形成更多高质量的集成创新成果,打造积极有利的种业创新政策环境,让杨凌自贸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种业创新高地。

二是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构筑产业发展高地。突破制度瓶颈,创新监管模式,构建绿色通道,建设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围绕种业跨境研发、国际检测、服务外包等方面招引布局一批研发型企业,助力杨凌种业硅谷建设。深入研究与农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招引和培育农业领域生物技术企业,招项目、招技术、招人才、招团队,延链补链壮大产业规模,让杨凌综保区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三是进一步提升农业国际化水平,构筑对外开放高地。积极推动综合保税区和农业特色铁路货运口岸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粮食口岸功能及物流体系建设。依托“自贸+综保”扩大农产品贸易交流,推动建设“一带一路”设施农业装备及农业生产资料展示交易中心,搭建上合组织国家特色农产品贸易平台,让上合农业基地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舞台。

  李惠:再提一个问题。

提问: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做好全国改革创新成果和我省“最佳实践案例”复制推广。请问省自贸办是如何开展复制推广工作的?近期是否有复制推广新一批案例的打算?

翟北秦: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国家市政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制度创新成果经验可复制可推广也是对自贸试验区的基本要求。省自贸办高度重视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在我省复制推广,全国前六批改革创新成果260项中有229项适合陕西省发展,其中217项成果在陕西落地实施,复制推广率达95%,第七批18项改革创新成果正在实施复制推广过程中。5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自身形成创新案例622个,31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区域复制推广,我们分两批评选出28个“最佳实践案例”印发全省学习借鉴。近期省自贸办组织对2021年94项创新成果,通过网络评选、专家评审等筛选出15个“最佳实践案例”,近期在全省复制推广。

本次评选出的这15个“最佳实践案例”,涵盖了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开放通道建设、金融改革创新、人文交流合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创新性较强、特色鲜明、市场主体反应积极,体现了各单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胆探索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这15个案例有以下4个特点:

一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创新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的战略定位,结合陕西特色开展创新。比如,西安高新区功能区探索总结的技术境外输出新模式,通过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验证和转化等方式,助推产业化技术“走出去”。目前,已在全球设立8个离岸创新中心、4个海外科技服务站、5个海外研发中心,向境外出口技术3000余项,实现技术出口额56亿美元。再比如,西安高新区功能区创新推出文化贸易1+2+N新模式,积极打造文化出口基地,为区内文化企业提供多场景、高效能的公共服务,助力文化出口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发展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着眼行政效率提升,西安浐灞生态区功能区全面推进“市政通”系统集成改革,将水、电、气、热力、通信报装等11种事项纳入专窗办理,实现外线工程审批“一次办好”,审批时间由25个工作日压减至5个工作日。着眼服务模式优化,经开区功能区通过打造“云税通”可视化办税平台、“掌上通”税企交流新通道和“一线通”便民服务热线,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利、高效、优质的服务,实现税费业务“家里办、马上办、线上办”。着眼经营成本降低,西安浐灞生态区功能区探索开展分阶段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改变过去逐项办理、全流程审批才能动工的串联模式,企业从拿地到动工由135天压缩至15天以内。以一个100亩左右的房地产项目为例,分阶段办理建筑工程许可后,为企业节省成本近5000万元。

三是聚焦人民群众期盼。自贸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制度创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切实增强人民的改革获得感。例如,自贸试验区杨凌管委会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求出发,创新农业保险品种、推进险资支农,先后为当地8万多户农民提供承保等服务,承保农业险30.9亿元,有效化解了农业风险,稳定了农业生产,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功能区建立诉讼、仲裁、公证、调解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国际商事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为外贸企业提供涉外法律支持。目前已受理各类涉外案件8000余件,为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出了贡献。

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各单位结合区域特色,围绕打造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比如,在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方面,空港新城功能区建立的国际航材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探索航材采购、通关、交易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航材资源集中供应,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飞机制造和高效运维提供保障。在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方面,西安海关探索总结的国际货物24小时机坪“直装直提”改革,实现了空港口岸国际货物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满足了对通关、物流运输时效要求高和有特殊安全运输要求的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推行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组织新模式,全面提升班列运营效率,订舱时间由原来的七天缩短至一天,运输时效较以往提升了30%以上。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搭建“医疗器械研发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共享厂房、研发人员和技术支撑、基金投融资及推广服务平台等系统服务,有效减轻企业运营压力。目前,平台已完成科研成果转化7项,科研技术32项,有4项体外诊断试剂获批并开展大规模生产。

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媒体宣传、发文推广等方式推动各单位互学互鉴,让更多企业和群众享受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红利,为我省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谢谢。

李惠: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