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汉中2022年亲商惠企政策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时间:2022-05-20 14:28:43 来源:陕新发布

5月13日17时,汉中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2022年亲商惠企政策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维君、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兴华,介绍我市农业企业纾困帮扶、稳粮保供政策落实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政府新闻办主任张博学主持。

张博学: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汉中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我市亲商惠企政策落实情况,按照全市亲商惠企政策“落实月”活动安排,自即日起我们举行2022年亲商惠企政策系列新闻发布会,计划召开5场,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借助大家的力量,传播好我市亲商惠企好声音。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维君先生、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兴华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市农业企业纾困帮扶、稳粮保供政策落实情况。

首先,请赵维君先生向大家做介绍。

赵维君: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亲商惠企政策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聚焦农业企业纾困帮扶、稳粮保供政策落实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定粮食生产、保障“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加快发展富民特色产业,制定出台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实施意见》《关于稳定粮食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十条措施的通知》《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汉中市茶叶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稳产保供、亲商惠企政策文件。政策发布近一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政策宣讲会、企业座谈会,在新闻媒体、网站、公众号进行政策解读,结合“进、知、解”“政策落实月”活动入园入企开展送政策上门等,多形式、全方位宣传相关亲商惠企政策。同时,为确保政策落实落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汉中市稳定粮食蔬菜生产金融信贷支持方案(试行)》《汉中市露地蔬菜完全成本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信贷支持方案》《汉中市政策性稻渔综合种养保险方案(试行)》等配套政策。在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上出台的亲商惠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全市农业生产平稳有序,农业企业稳产增效,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蔬菜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稳粮保供、促农增收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谋划推进,自去年《十条措施》发布以来,为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共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预算资金2.63亿元,在9个县区(除留坝县、佛坪县)落实建设项目14个,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4.6万亩。去年12月,市财政安排资金430万元,支持完善蔬菜供应体系,目前已建成运营便民果蔬店40家,蔬菜配送中心1个,组织17家蔬菜经营主体与配送中心建立点对点供应关系。今年3月,市财政拨付市资信担保公司风险补偿资金200万元,为粮食蔬菜企业提供贷款风险担保支持,目前已办理贷款担保业务12笔,提供担保贷款1120万元。今年3月,市财政先期拨付粮食蔬菜生产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资金900万元,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前4月金融机构向农业企业发放贷款9329笔4.34亿元,目前已有35家生产经营主体按程序申请贷款贴息补助。市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用于蔬菜设施大棚建设、农机具购置叠加补贴,支持提升粮食蔬菜产能。亲商惠企政策的落实,有力有效促进了粮食、蔬菜产业稳定发展。全市80万亩小麦即将开镰,95万亩油菜已开始收获,夏粮生产形势好于预期,丰收在即。夏种夏插平稳有序推进,目前玉米播种面积74万亩,水稻插秧陆续开始,到6月底前,可全面完成全年381万亩粮食播种任务。蔬菜保供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已新建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1500亩,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2万亩,预计上半年,蔬菜生产面积58万亩,产量136万吨,生产供应总体平稳。

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较快发展。我市生态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水稻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其中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约30万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把这一产业作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群众增收的重大举措,去年4月份,市政府出台《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指出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稻渔产业发展。去年5月,市政府召开专题新闻通气会,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汉台、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镇巴、略阳等县区相继出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实施方案、扶持办法。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召开能力提升会、现场推进会、技术培训会、技术交流会、产销对接会等,帮助经营主体整合利用技术、信息、资金、销售等方面资源要素,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去年以来,市级财政已安排3500万元稻渔综合种养专项资金,各县区累计落实稻渔产业发展资金1.2余亿元,向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发放各类贷款98户6814万元。在全省率先探索创新开发出“稻渔险”,并在城固、西乡、汉台、南郑、洋县、略阳等县区落地实施。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73817亩,形成了稻鱼、稻虾、稻鳅、稻鳖、稻蟹、稻蛙等11种综合种养模式,产业覆盖11个县区89个乡镇277个村,规模居全省第一。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发展、多元化种养、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经营、链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技术水平好、经营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实现了“千斤粮,百斤渔,万元钱”。例如,南郑区花英家庭农场,通过发展稻鳅综合种养,每亩稻谷产量900斤,泥鳅产量1000斤,基地产出的生态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高50%以上,产出的泥鳅市场俏销、供不应求,综合种养亩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利润比单一种植水稻高出8000余元。

三、茶叶优势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自去年11月,《茶叶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后,我们按照“稳定规模、做精产品、打响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夯实种植端、做强加工端、发展营销端,扎实推进茶叶产业链建设。去年12月,我局联合市财政局召集相关金融机构、茶叶企业代表召开全市茶产业贷款贴息银企座谈会,就茶叶贷款贴息实施方案和具体细节听取了银行、茶叶企业等方面意见。随后,安排市茶业发展中心到各县区就《汉中市茶叶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进行宣传解读。今年3月,市财政局先行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支持茶叶企业在扩能改造、精深加工、流动资金等方面的贷款贴息补助。截止目前,全市已有6个县区28家企业申报茶叶贴息贷款补助,企业总贷款金额9362万元,申请贴息补助583.57万元。通过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全市茶叶企业在基地规模、加工水平、品牌建设、助农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茶叶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今年全市春茶产量达到3.06万吨,实现产值62亿元。汉中仙毫荣获“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自茶叶贴息贷款补助实施以来,茶叶企业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对企业发展和助力产业增产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城固山花茶叶公司介绍:今年该企业贷款200万元,贷款期限3年,按照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可申请贷款贴息补助10.1万元。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春茶生产期间,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茶叶贷款贴息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加坚定了企业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结合“进知解”“作风能力建设年”等相关活动要求,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3+4+N”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深入企业开展政策宣传和纾困帮扶,持续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努力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张博学:

谢谢赵局长的介绍。下面请李兴华先生介绍情况。

李兴华: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此,我代表市乡村振兴局,向一直关心支持汉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年多来,面对灾情疫情影响和巩固22.1万户65.5万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的艰巨任务,我们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这条工作主线,坚持抓疫情防控和巩固衔接“两不误”,扛牢责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各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显著。一是守住了底线。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市纳入“三类人群”1.3万户3.6万人,对返贫致贫风险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二是巩固了成果。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深入开展“六查六问”行动和“敲门入户”大排查,持续强化产业就业帮扶,脱贫成果全面巩固提升,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三是实现了衔接。市县扶贫部门完成机构重组,成立巩固衔接领导小组,建立“1+9”工作推进机制;对标中省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巩固衔接《实施方案》和37个行业配套政策,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在这期间,我们始终依靠发展来巩固成果促振兴,用足用好用活各类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稳定增收,激发乡村自主发展“造血”能力。

一、强化项目资金支持。将联农带农作为衔接资金支持的前置条件,出台汉中市《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财政衔接资金及涉农整合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资金项目管理。一是优先支持产业发展。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全产业链发展。截止4月底,全市共安排中省财政衔接资金15.2亿元,安排项目2157个,其中产业类项目1335个9.09亿元,占资金总规模的60%以上,支持食用菌、中药材、肉牛、生猪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同时,将产业资金优先用于保障到人到户的项目需求,对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共安排到户特色产业奖补项目75个1819万元、新型经营主体奖补、贴息项目132个5198万元。二是加大务工就业政策扶持。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开办社区工厂、帮扶车间等方式,带动就地就近就业,为涉农企业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支撑。三是支持必要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短板,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更多农业投资主体投资乡村产业。

二、提供政策措施保障。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扶持在外能人返乡创业、金融资本下乡兴业、脱贫人口在乡就业。一是支持返乡创业。认真贯彻落实我市《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若干措施》,督促县区落细落实行政审批、财政支持、税费优惠、创业用地等20条支持政策,招引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人才返乡创业、兴办实业,全市共创办返乡创业经营主体1446家,带动就业6336人,其中脱贫人口2112人。二是创新建立“人才池”。配合人社部门建立用好 “人才池”,解决中小微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养不起”难题,已安排261名人才入企开展技术服务,为295家企业解决418项技术难题,经验做法被省乡村振兴局推广。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发挥全市1193个互助资金协会作用,1—4月提供产业发展借款3411户6242万元,新增小额信贷7361户3.56亿元。在镇巴、略阳两个国家重点帮扶县推广“富民贷”业务,发放贷款1076万元,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供资金保障。

三、助力农特产品销售。充分发挥市级消费帮扶协会、市级消费帮扶生活体验馆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供需对接、扩大参与力量,拓宽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路。一是认定消费帮扶产品。全市累计认定供应商650家,认定产品2210个,销售金额17.7亿元。二是规范“三专”建设。加强通汉协作和与大中型商超间的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各地设立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目前已建成的71个专馆、62个专区、312个专柜全部正常运营,年销售帮扶产品金额2.36亿元。三是积极参与线下展销。编印帮扶产品手册,积极参与各类展销活动,举办 “十市百城联展·汉中市暨汉台区消费帮扶产品集中展销活动”,积极推介我市优质农特产品,现场签订购销协议5781万元。四是持续落实政府采购。将“832”平台和工会30%经费用于采购帮扶产品列入定点帮扶考核内容,全市财政预算单位完成采购5333万元。我市“四个三”消费帮扶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四、持续上门纾困解难。把“进知解”活动与巩固衔接重点任务有机结合,组织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干部,通过“三结合三到位”,持续察民情、访民困、解民忧,解决农民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实筑牢返贫致贫防线,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一是与“六查六问”相结合,走访覆盖到位,累计走访农户家庭97.89万户次,发现解决问题2.53万个。二是与驻村帮扶相结合,政策宣讲到位,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开展政策宣讲1920场次7.67万人,入户宣讲73.23万户次,发放《主要政策明白卡》《帮扶(联系)卡》和《享受政策清单》30余万份,有效提升政策知晓率、群众满意率和工作认可度。三是与动态监测相结合,精准帮扶到位,强化部门信息共享比对,运用“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定期开展数据筛查,落实3.1万名网格员开展周排查,通过“常态化排查+信息化筛查”,及时发现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2022年亲商惠企“政策落实月”活动安排,把为涉农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立足职能定位,强化政策落实,助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规范完善奖补政策。对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达到一定规模和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社区工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继续给予补助奖励。二是支持产业配套建设。对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生产加工技术、购买技术服务、建设必要的产业配套设施予以扶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三是积极招引返乡创业。紧盯返乡创业人员实际需求,进一步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放宽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准入条件,简化项目立项、审批和证照办理程序,用更健全的政策、更温馨的服务、更坚实的保障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四是主动上门排忧解难。常态化开展“进知解”活动,组织全市帮扶干部深入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宣讲政策,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造亲农、惠企的常态化走访工作机制。五是强化消费帮扶。发挥汉中消费帮扶生活体验馆“窗口”作用,加强与省属国有企业、各级帮扶单位的沟通联系,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帮助我市涉农企业找到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张博学:

感谢李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陕西日报社:

据了解,今年市上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信贷支持方案》《政策性保险方案(试行)》进行了修订,请问,主要修订了哪些内容?

赵维君:

2021年5月,我市创新制定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信贷支持方案》、《政策性保险方案(试行)》,在各级有关单位推动下,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我们的稻渔险填补了全省渔业保险的空白,为陕西渔业发展贡献了汉中力量。为进一步优化服务,撬动金融、保险支持和带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今年,市上对稻渔贷、稻渔险方案进行了修订,已于2月16日正式印发。

《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信贷支持方案》修订主要内容有:一是贷款主体增加。由原先的稻渔综合种养生产主体调整为从事与产业链相关的苗种供应、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和销售、加工主体,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二是贷款贴息范围调整。我们依旧按照市场报价利率进行贴息。原来只对生产基地按规模贷款后进行贴息,现在调整为对苗种供应及稻渔综合种养生产主体根据规模,按不超过3000元/亩的贷款金额据实计算贴息额度。对加工经营主体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60%的贷款金额据实计算贴息额度。三是经办金融机构增加。由单一的农村信用联社调整为银行和依法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四是贷款方式更加灵活。由仅有的保证担保贷款调整为抵押、质押、保证和信用贷款。此外,还对贷款程序、贷款利率、贴息程序等进行了完善,增加了市、县(区)金融办的职责,进一步保障政策有效落地实施。

对于《汉中市政策性稻渔综合种养保险方案(试行)》,我们修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保险品种的增加,以及保险期限的多元设置等方面。一方面,承保品种增加了龟鳖类,保险金额为2400元/亩、保费96元/亩。修订后,养殖部分承保品种涵盖了普通鱼类、小龙虾、蟹、泥鳅、蛙、鳖等,种类更全面。另一方面,在赔偿处理上,将“第五个月养殖期的赔付比例为100%”调整为“第五个月及以上养殖期的赔付比例为100%”,为种养户撑起了保护伞。

张博学:

请继续提问。

华商报:

请问李局长,针对疫情影响农产品“卖难”问题,你们在帮助企业销售农副产品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兴华:

开展消费帮扶行动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帮助企业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举措。我们在这方面有四项措施:一是组建成立协会。从639家消费帮扶产品供应企业中精心筛选出联农带农效益好的会员企业106家,组建成立汉中市消费帮扶协会,有效架起政府、企业、农户间联系的桥梁,形成“协会+企业+农户”的市场化、专业化联动模式。二是搭建展示平台。积极与国资系统汉中合力团团长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对接,建成3000平米集产品体验、直采直购、品牌推介、电商直播、旅游推介、招商资源整合等功能的汉中市消费帮扶生活体验馆,经营全市各类特色农产品2000余种,并为11个县区设立农产品及民俗文化展馆,成为综合体验汉中本土特色农产品的“城市名片”,为推动实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拓宽销售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整合各类优势资源,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一方面,用好定点帮扶、苏陕协作、省内区域对口帮扶、政府预算单位采购和工会福利等帮扶政策,组织协会成员加强与各级帮扶单位、南通对口帮扶地区、国企合力团单位等的沟通联系,积极推介产品,签订帮销协议,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关系。另一方面,把“互联网+电商帮扶”作为助力消费帮扶的创新举措,在832平台、国铁商城、中国能建商城、陕电大集、农行兴农等电商平台开设汉中消费帮扶专区,搭建起覆盖省内各市和国有企业的销售网络。今年1—4月份,全市帮扶产品销售额达到3.35亿元。四是强化服务保障。我们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主动向协会会员宣传消费帮扶、产业发展等政策,为会员生产经营决策出谋划策,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消费帮扶生产、供应、流通、市场各环节的实际情况和难点问题,主动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出谋划策。同时,深挖汉中农特产品“绿色”“有机”最大卖点,引导会员踊跃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二品一标”认证,积极加入“味见汉中”区域公共品牌,并坚持做好会员产品品牌形象、质量管控、设计包装管控把关,努力打造优质产品。

张博学: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进行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联系作进一步采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