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7月19日铜川市政府新闻办举行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铜川”系列新闻发布会(五)
时间:2022-07-20 09:07:39 来源:陕新发布
7月19日上午10时,铜川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喜迎二十大,建功新铜川”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吴向东介绍十年来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王乐平主持。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喜迎二十大,建功新铜川”系列发布会的第五场,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吴向东,请他向大家介绍十年来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吴局长做介绍。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热烈欢迎新闻界朋友参加这次“喜迎二十大,建功新铜川”系列发布会。在此,我首先对大家长期以来对铜川文化旅游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宣传,表示诚挚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的十年,全市文化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重点围绕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心目标,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和旅游产业突破发展两个关键,从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健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创新突破、积极作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绩显著,为推动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形象持续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十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台阶的十年。建成铜川剧院、铜川博物馆、铜川书画公园、孙思邈纪念馆、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全市公共文化场馆由 32 个增至 63 个,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由 385.9 ㎡提高到 597.3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31个,设置率、达标率均达到 100。建成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11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6个,建成“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打造“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全市文化志愿者由2700余人增至5454人,群众文化团队由527支增至1375支,文化类社会组织由45个增至69个,创编情景组歌《照金》,音乐剧《千金方》,话剧《传家宝》,舞剧《炉火千年》等10余部精品剧目,彰显了铜川特色,讲好了铜川故事,传播了铜川好声音;以小品《归来》、数来宝《一切为打赢》、歌曲《家乡有支歌》为代表的一大批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常年活跃在群众舞台。探索出“一心多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并在全省推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实现精品化、特色化、常态化,我市也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十年,是铜川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十年。坚持政策导向、规划引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意见》《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奖补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邀请专业团队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提升规划及各主要景区建设规划13册,出台了全域旅游与文化、交通、体育等11个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积极发展冰雪体育游、生态观光游、工业遗址游、研学教育游等融合业态。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照金滑雪场、药王山游客服务中心、玉华宫景前区和智慧房车营地、陈炉民俗文化广场、宜君花溪谷、孟姜女故里秦人村落、秀房河湿地景观等重点景区项目和“拾花山居”、“云水三千”等一批特色民宿建成运营,建成智慧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旅游便民公交全面开通。全市4A级景区数量由3家增至7家,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6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1家,铜川被列为全国首批、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地市,荣获“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城市”“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中国最美康养休闲旅游名城”等称号。
这十年,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标增效的十年。编制完成玉华宫遗址、药王山石刻等41处文物保护规划,《耀州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玉华宫遗址保护规划》经省政府公布实施。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等,建立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陕甘边根据地照金革命旧址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等8处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由44处增加到60处。实施文物保护项目25个,建成铜川博物馆、孙思邈纪念馆,药王山博物馆创建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耀州窑遗址、玉华宫遗址、王石凹煤矿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耀州窑博物馆、照金纪念馆被列为“首批省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鹰”系列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共侦破案件21起,追缴文物125件,铜川市文物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先进单位。
这十年,是广播电视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的十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围绕党的十九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部署、重要活动,开办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等专栏节目,全面展示我市发展建设成果,提高新闻采编质量,每年在中央媒体发稿均达10条以上、省级媒体发稿近百条,讲述铜川故事,传播铜川声音,展示铜川形象。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智慧铜川手机台年访问量达760万人次,《瞳广快看》被评为最具传播影响力广播电视抖音号10强,总播放量位居西北地区第一。广播电视硬件软件不断提升,实施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线路改造等项目,高质量完成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铜川广播电视台两套电视节目高清同播获广电总局批准,可通过无线数字电视、广电网络有线电视以及IPTV电视收看,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提升到99.96%和100%,铜川广播电视台被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为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
这十年,是铜川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快速提升的十年。坚持将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品牌形象作为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推动城市品位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提升。十年间我们坚持办好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持续提升铜川中医药文化影响力;高质量举办第四届铜川市艺术节,成功争取到2023年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举办权;消夏广场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27届,铜川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广泛,创新策划举办“云游药王故里”“十地市旅游大使游铜川”、铜川“药王”养生餐评选等特色活动,“最嘹夜铜川”“铜川有戏”、少儿书画大赛等品牌活动深入人心。坚持办好药王山“二月二”庙会、香山庙会、铜川金秋旅游季、冰雪旅游季等旅游节庆,积极通过丝博会、西洽会等各类平台招商推介,持续提升影响力。十年间我市多次承办“5.18国际博物馆日”“5.19中国旅游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承办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暨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现场推进会等重要会议,公共文化演出网络直播服务等创新举措受到《中国文化报》等媒体的关注报道,铜川城市形象和文化旅游影响力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十四次党代会、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以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创新发展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继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关键节点和产业链条建设,推动全域共建、全业融合、全要素提升,构建铜川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模式。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打造“一示范四高地”目标,努力在项目建设、文旅融合、服务能力、产业规模、品牌打造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成为铜川全面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的重要引擎和突破口。
一是办好重大活动,持续提升影响。高质量承办2023年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打造一批彰显时代精神和铜川特色的精品剧目。持续办好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等品牌节庆,做好策划创新,突出资源特色策划组织传统非遗、赏花踏青、避暑休闲、冰雪运动等系列旅游活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旅推介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做好铜川文化旅游的宣传推介。
二是抓好“两个创建”,推动提标晋级。抓项目建设,抓标准提升,抓产业培育,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加快照金5A级景区创建,做好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古镇等重点景区标准化建设,引导书画公园、秦人村落、王石凹工业遗址公园、福地湖等创新发展,以冰雪运动、温泉康养、旅游演艺、特色文创等为重点,加强VR、5G、全息等技术应用,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促进全域旅游多点开花。
三是突出效能提升,优化公共服务。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抓好市群众艺术馆迁址、铜川图书馆改造提升等工作,确保通过国家复审验收。加强铜川剧院、铜川博物馆、铜川书画公园等公共文化场馆作用发挥,推进市县“两馆”、乡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做好“文化小院”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使用效能。坚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演出质量,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保护文化遗产,做好文化传承。推动耀州窑遗址主动发掘,加快推进王石凹工业遗址公园建设,实施好玉华宫遗址驻鸾石窟岩体保护、药王山石刻保护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积极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完成耀州窑博物馆消防改造和展陈提升工程,建成铜川博物馆文物修复展室,继续办好文物外展、临展活动,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策划组织专业研学活动,打造铜川博物馆研学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抓好非遗活化传承,力争在国家级非遗申请方面有新突破。
五是抓好精品创作,强化舆论导向。继续强化发挥广播电视主流舆论导向作用,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做优传统节目,做新自办栏目。重视新媒体利用,资源互补,平台互通,重点抓好内容生产和流量提升,加强精品创作,展现我市良好形象。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高质量完成党的“二十大”等重要保障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任务。
各位媒体朋友们,铜川文化旅游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感谢各位百忙之中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今后能够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铜川文化旅游工作发展。谢谢大家!
王乐平:感谢吴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报一下所在新闻单位名称。请开始提问。
华商报记者周佳敏:近年来铜川一直在进行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请介绍一下创建成果。谢谢!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吴向东:近年来,铜川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加大旅游投入,推进产业融合,着力推进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扎实开展铜川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组建了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民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推进机构,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提升规划及各主要景区建设规划13册,出台了全域旅游与文化、交通、体育等11个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积极发展冰雪体育游、生态观光游、工业遗址游、研学教育游等融合业态。二是全力支持、指导符合条件的重点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提标晋级,通过创建,全市4A级景区数量由3家增至7家,4星级旅游饭店由1家增至3家,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三是对照创建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全域全景图导览建设、旅游智慧化建设、旅游行业“厕所”革命等,全面完善旅游服务保障。四是坚持市级统筹、区县为主,系统谋划、梯次推进,鼓励各区县突出资源禀赋,标准化创建、差异化发展、串联式互动,让红色教育、药王养生、陶瓷艺术、避暑休闲等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目前,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已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五是结合市场需求,陆续策划设计铜川一日游、二日游线路和区域主题游线,以红色、康养、耀瓷、避暑、冰雪为主题的10条铜川一日游精品线路和5条二日游精品线路,吸引周边地区自驾游客;推出陕甘边红色研学旅游线、长城与黄河文化旅游线、大唐与丝路文化旅游线3条区域游线,吸引全国游客走进铜川。
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创建力度,围绕旅游公共服务、秩序安全、供给体系、宣传营销、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明确目标要求,细化任务分解,形成项目清单,倒排时间工期,加快创建步伐,力争在全省率先达到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标准。
凤凰网记者邵方:铜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请问你们在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方面作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谢谢!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吴向东:十三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秉持“传承中华文脉、守护精神家园”的信念,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入挖掘铜川文化的时代价值,统筹推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成功举办“柴窑”论坛、宜君长城保护研讨等活动,组织或参与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耀州窑陶瓷精品展”21个、“照金精神”巡展38场,引进《釉彩千年——钧台窑历代陶瓷精品展》《边区税票回边区专题展》等11个展览。二是推进博物馆、纪念馆与大中小学建立“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长效机制,组织“感知历史 树立文化自信——铜川市中小学生走进优秀场馆”等活动,开展“守初心 传承陶瓷文化 担使命 弘扬民族精神”“照金精神”“穿越瓷路 陶出快乐”等为主题的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30余次,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优秀文化,让文物“活”起来。三是支持组建了耀州窑陶瓷协会、孟姜女研究会、民间剪纸研究会、药王养生学会等民间团体,将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宜君剪纸、宜君农民画、耀州咸汤面、耀州泥塑、耀州刺绣、耀州雪花糖、王益金属手工錾雕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纳入本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项目名录》。四是利用各类手工技艺大展、非遗博览会等展会,积极宣传推广铜川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和产品。我市四个非遗项目荣获“2015中国·银川第三届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金属錾雕》荣获2019年非遗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铜奖;组织我市非遗产品、参加2018年9月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秦风秦韵”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
网易记者任丰:铜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一示范四高地”目标,文旅康养高地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请介绍一下下一步相关思路措施。谢谢!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吴向东:按照我市打造“一示范四高地”的总体部署,围绕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我们针对打造生态康养文旅高地谋划了一揽子推进措施。一是统筹中草药种植、中医保健产品研发、中药材衍生功能综合利用、文旅休闲、康养健身、食疗养生、科普研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方面,做好整体规划,突出综合效益,发展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二是结合我市生态养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中医疗养、生态颐养、运动康养、文化滋养四大系列品牌产品,做好项目策划和配套建设,丰富产品供给和产业内涵。三是重点突破,结合第六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2023年陕西省第十节艺术节筹备,集中打造一批康养文旅消费特色街区、创建一批康养文旅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推出一批“康养+文旅”体验项目、提升一批康养文旅特色住宿和餐饮门店、推广一批康养文旅精品线路,配套做好群众性演出赛事活动组织、康养文创产品开发、专题宣传推介等工作,促进康养文旅消费快速升温。
王乐平: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吴局长,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