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 介绍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六年建设情况
时间:2023-03-31 11:35:00 来源:陕新发布
3月31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西安市商务局副局长、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副主任李群刚,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袁志杰出席,介绍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六年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二级调研员华广洪主持。
华广洪: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六年建设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西安市商务局副局长、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副主任李群刚先生,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健先生,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袁志杰先生。
下面,首先请翟北秦先生作介绍。
翟北秦: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关心和支持。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算起,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走过十年历程。陕西自贸试验区也将挂牌满6年,今天主要就陕西自贸试验区六年来建设情况向大家作以通报。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6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在投资改革、贸易监管、人文交流、产业发展、金融创新、通道建设等多领域形成了725项创新案例,“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等3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政务服务跨区通办”等8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来讲,我省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有以下几方面亮点:
一、始终坚持制度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一是加快特色化、差别化改革探索。聚焦我省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探索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围绕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实施了舱单归并、货站前移等20多项创新举措,围绕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实施了航权开放、直提直装等10余项创新举措,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实施了近30项创新举措。这些特色化、差别化改革举措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省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是深化跨区域、跨部门集成创新。为提升制度创新的系统性、集成性,成立行政审批改革组、投资改革促进组等九个工作专题组,系统推进、合力攻坚,成功探索总结出一批集成性制度创新成果。《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跨国农业全链条发展体系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方式等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三是推进新业态、新模式突破创新。在提升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水平、稳步推进离岸贸易发展、加快跨境电商业态发展、培育优秀海外仓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先后建设了贸易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综合服务、能源类特色供应链合作等20多个功能性平台,探索总结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新模式、“两头在外”保税维修、多式联运“一单制”、互联网+进口快件派送、检测检验认证等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活力加速迸发
一是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聚焦市场主体准入、准建、准营、准退等开展全生命周期改革创新,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推进“证照联办”“一业一证”改革,大力推行全程网办,开展“不见面开标、电子保函”招投标模式。持续推进工程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区域评估和审批告知承诺制、联合验收等创新措施,实现交房即交证、拿地即开工。
二是深入推进法治自贸建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设立西安知识产权法庭,建设中国(陕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10余个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相继落地,通过经贸摩擦预警平台、贸法通平台、商法咨询热线、陕西调解中心、商事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为区内企业提供“事前预防、事中调解、事后解决”全链条商事法律服务,积极推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诉讼”多元化解方式。
三是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及流程,鼓励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自贸试验区工作,探索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试点。设立人才驿站,颁发了我省首张外国人才创业工作证。秦创原人才大市场揭牌,搭建“外国专家书屋”和“西安海外人才发展促进中心理事单位”等平台,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助力企业发展。
四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简化了外汇资金流入汇兑手续,便利了企业跨境投资资金运作,有效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推进外债登记管理改革,快速落地实施非金融企业多笔外债共用一个外债账户政策。中行自贸支行获批跨境人民币结算示范行,上线启动本外币账户一体化管理平台。推进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项目二期建设,为企业提供融资贷款52.5亿元。丝路国际保理平台发放国际保理美元融资款2200万美元。推出“科创票链通”融资服务模式,探索构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秦创贷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成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区内聚集各类金融机构326家。
截至2022年底,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15.2万家,其中新设企业9.67万家、外资企业934家,年均新设企业数占全省同期新设企业的7.6%。
三、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做好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支撑
一是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探索形成了《西安爱菊集团开拓内陆地区粮食进口贸易新模式》《锁定优质矿源,畅通关键节点,构建老挝稀有矿产进口闭环供应链》等内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进口贸易创新案例。积极向海关总署争取,将我省亟需开展的飞机起落架维修业务相关产品及其零部件纳入了综保区第二批维修目录,在综保区内落地首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业务。截至2022年底,自贸试验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65万亿元,年均占全省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1.6%。
二是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吸引三星二期、法国达能、西门子创新中心、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等一大批外资企业、项目在区内聚集。2022年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5.64亿美元,同比增长31.8%。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支撑。
三是提升国际物流便利度。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西安港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内陆港口启运港退税试点,探索中欧班列(西安)铁路联运提单融资新模式,赋予铁路提单物权属性,进口商仅凭铁路提单即可信用贷款。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运行国际干线拓展至17条。2022年长安号开行量达到4639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三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发挥自贸试验区第五航权政策优势,先后开通首尔-西安-河内等4条第五航权客货运航线。探索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制定陕西“单一窗口”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新开通西安—大阪等4条全货运航线,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42条,其中国际航线23条。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西北(西安)航空电商物流中心项目一期建成投用,在德国法兰克福等地设立9处海外仓,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电商散货铁路集拼业务。
四、聚焦“三个自贸”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化发展水平
一是强化“丝路自贸”。持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广“一园两地”新模式,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方园区承办第五届中俄(工业)创新大赛等对外交流活动,俄方园区累计招商入园企业30家,其中陕西企业21家。建成西部首个能源类走出去特色供应链合作平台,招引中石油中原港务能源贸易结算中心、中能建业等能源贸易企业聚集。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国际汉唐学院、中国书法学院等相继落地。建成“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大数据平台和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打造《驼铃传奇》《西安千古情》等演艺文化IP,“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推动中医药治疗方案和特色产品服务“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4个“中医脑病诊疗中心”。深化与丝路沿线联动协同发展,加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与青岛、烟台、济南等沿黄流域9省(区)25个经济功能区协作。与中西部5家自贸试验区以及6家地方铁路局集团签署中老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合作协议。
二是做优“科创自贸”。依托秦创原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以科技创新赋能优势产业聚集发展,支持高新功能区三星、美光、奕斯伟等龙头企业引领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助力经开功能区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为主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规划建设2.8平方公里秦创原先导区自贸蓝湾,建成空港国际商务中心等项目。在全球设立8个离岸创新中心、4个海外科技服务站、10个海外研发中心,出口技术3000余项,实现技术出口额56亿美元,累计落地20余个海外高科技创新项目,吸引外籍人才1000余名。与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开展跨区域合作,探索为两地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搭建京陕“双区联动”的“科技金融超市”。
三是做强“农业自贸”。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总投资4亿元的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建成投用。高水平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涉外培训,2022年共实施涉农援外培训项目20期7000多人次。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聚集11家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和外资企业,相继成立了种业、果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6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在美国等国建设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龙头引领—链式集聚—集群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农业科技服务业等产业聚集发展,“杨凌农科”品牌已成为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
下一步,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聚焦“丝路自贸”“科创自贸”“农业自贸”建设,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相关领域集成改革创新,推进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稳外资稳外贸支撑作用,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自贸试验区在陕西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真诚希望广大新闻界的朋友,继续关注、宣传自贸区建设工作,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支持、行业各方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齐心协力推动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
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华广洪:谢谢翟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开始提问。
中新社:今年全省在积极开展“三个年”活动,请问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营商环境突破年”上打造更多新亮点?
李群刚:谢谢您的提问。陕西自贸试验区设立6年来,西安区域累计形成630项创新案例,35项得到国务院和国家部委通报肯定,6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三服四化改革”等多项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较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今年我们将围绕全省“三个年”活动抓好贯彻落实,具体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上,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聚焦国际经贸规则,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对标RCEP、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研究,制定《推进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壮大西安自贸智库专家队伍,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RCEP企业服务中心。完善市级层面十个专题组工作机制,围绕全市6大支柱产业,19条重点产业链以及功能区特色优势,梳理形成制度创新清单,力争全年培育创新案例80项以上,国家级创新成果不少于6项。
二是聚焦市场主体诉求,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围绕企业发展全流程开展改革创新。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拓展跨省通办和网上办、免证办改革成效,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推进网上在线签订合同,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在招投标领域应用。持续开展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以及启运港退税工作,做好政策指导、涉税申报等服务。
三是聚焦开放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在海关监管方面,上半年上线运行加工贸易云报核辅助系统,4月初启用西安浐灞国际会展公用型保税仓。在金融服务方面,提升“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丝路国际保理平台、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推出更多金融服务产品,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在对外交流方面,加快浐灞涉外服务综合大厅建设,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及流程,发挥高新区“自贸人才交流基地”作用,引进更多高端自贸人才。在法律服务方面,支持“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生态链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保障体系。
四是聚焦资源统筹整合,提升示范引领效应。发挥“自贸+口岸+综保”优势,加快释放政策叠加效应,重点推动自贸试验区内保税维修业务,申请设立首次进口药品口岸试点。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加强铁路快速通关模式推广应用,在国际多式联运等方面探索更多创新经验。积极推进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增开第五航权航线,推广“直提直装”等便利化措施。推进与秦创原相互赋能,在项目孵化、人才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协同联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各位媒体朋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建立工作台账,形成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今年我们还将围绕“三个年”策划举办相关活动,请大家继续给予我们关注和支持。
谢谢!
华广洪:请继续提问。
香港商报:杨凌自贸片区作为全国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区,挂牌六年来,围绕农业领域的改革创新有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张健:首先感谢媒体朋友们对杨凌自贸片区的关怀和关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是我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一个以推动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我们始终着眼为国家试制度,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贸易便利化、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杨凌特色的创新成果。6年来,累计形成70多项系统集成性较好的创新案例,其中7项在全国复制推广,14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7项被评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在我省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体现了农业特色。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新要求,立足农业特色,聚焦系统集成,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加快推进种业领域制度创新,促进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在杨凌建设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杨凌自贸片区围绕种业对外开放开展先行先试解决境外种质资源引进难题提供了契机。围绕先正达等头部企业的切实需求,我们将中转基地的功能与自贸区、综保区的政策优势相结合,加大在种质资源跨境交流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开展引种快捷审批和特殊监管试点,建立生物材料进出口快速审批通关机制和境外重要种质资源战略储存库。
二是围绕产业发展推动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创新成果,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其中一项重要的调研内容就是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等重点问题。我们将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深入调研,让市场主体真正享受到制度创新的红利。依托“自贸区+综保区”不断扩大在大宗粮食、畜牧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跨境贸易,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交流和产能合作。持续探索农业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国际贸易标准互认、国际检测认证服务、农业金融保险等方面取得新的创新成果,推进与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贸易国家的农业标准接轨,努力形成更多全国范围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三是不断提升开放深度,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持续深化与省内外协同创新区的交流协作,推进与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的协同发展,实现自贸试验区与协同创新区在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再次感谢大家对杨凌片区的关心。谢谢。
华广洪:请继续提问。
西部网:据我们了解,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近年来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请您介绍下具体的成果和下步的打算。
袁志杰: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也感谢您对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的关注!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回复。
一是西咸新区自贸试验区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加快市场主体集聚。截至2023年1月底,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新增市场主体67878家,其中注册企业29615家,外资企业249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213家。2022年,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新设市场主体30410家,同比增长52.8%;其中新设企业14249家,同比增长210.7%;外资企业66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27家,同比增长58.8%;五上企业达298家,同比增长26.8%。
二是突出差异化改革,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立足西咸新区特色,紧盯临空产业、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开展了系列改革创新,截至目前,共形成产业相关创新案例56项。
在临空经济高水平发展方面,依托临空、航权、口岸、综保、跨境电商等叠加优势,累计形成改革创新案例20项。其中,“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航权开放助力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等3项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国际货物机坪“直提直装”新模式等2项改革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推动全省首单航空货物关税保证保险、首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首单航空设备保税融资租赁、首批保税航油等多项“首例”业务落地,形成了临空经济产业集群,2022年临空经济规模突破155亿元。
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推出了“小切口、见效快”的改革措施,形成了16项改革创新案例。其中,“探索国际远程会诊和国际医生执业资格互认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医药研发共享实验室”“体外诊断类医疗器械研发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2项改革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率先搭建了医疗器械研发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海外远程视频会诊平台,建设了区域医学检验中心、药云医药技术共享实验室、秦汉生物医药众创空间、强森互联网医院等创新载体。
在检验检测企业聚集发展方面,累计形成创新案例7项,其中“构建国际智能检测认证服务机制”等2项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西北首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一站式服务平台”等2项改革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先后引入瑞士SGS、法国必维、中国信通院、华测检测、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等25家行业领先企业,持续打造立足陕西、辐射西部、服务“一带一路”的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推进深层次改革创新。下一步,在临空产业方面,我们将重点搭建航空货运大数据平台,开展进境展览品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综保区“分送集报”试点,探索开放第七航权,持续推进航空枢纽建设国际化、贸易通关便利化。在大健康产业方面,我们将设立秦创原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开展基因与细胞治疗试点,加快“首次进口药品口岸”、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及医疗器械试点研究,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我的回复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对西咸新区的持续关注,也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的各项工作,谢谢大家!
华广洪: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近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围绕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人文交流等领域形成了很多制度创新成果,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在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创新方面还有哪些新举措?
翟北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谢谢您的提问,感谢对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6年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既为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又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结合陕西实际,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推动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工作:
(一)围绕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从推动成立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到积极考虑加入CPTPP,已经步入了参与到引领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阶段。下一步,自贸试验区应对照最高标准,当好改革领跑者,树立开放新标杆,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研究提出制度创新举措。对于陕西自贸试验区来说,我们将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数字贸易等领域开展探索,在种业、医疗、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探索更大开放力度的举措,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我国相关领域的改革作好压力测试,贡献陕西自贸力量。
(二)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制度创新
将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们围绕破解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开展了一些创新工作,比如,我们创新开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有效推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型,推动制造业服务出口规模大幅增长。但客观来说,我们在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产业发展周期,围绕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诉求,破解难点与堵点,提高试点任务落实和制度创新的系统性、集成性水平,为相关产业聚集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新经验、新模式。
(三)围绕特色化发展推进制度创新
在我省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同时,陕西自贸试验区有九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各有不同。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国家赋予我省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各功能区的实际情况,为各个功能区制定特色化、差异化的改革试点任务。比如,国际港务区功能区将开展陆路贸易规则体系研究探索,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中转集拼枢纽功能。浐灞生态区功能区将围绕提升会展产业发展规模,探索“会展+保税”新模式。力争各功能区都能走好特色化发展之路,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谢谢。
华广洪:再次感谢四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