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 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成效

时间:2023-04-24 15:53:38 来源:陕新发布

4月24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军, 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艾晨,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栾兰出席,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军先生,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艾晨女士,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栾兰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成效,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王军副厅长作介绍。

pic

王军:各位嘉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莅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自2021年3月,省委、省政府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社会各界和媒体界的朋友们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时至今日,刚刚两年时间,我们就有关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在此,我首先代表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宣传。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扎实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陕西路径。两年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逐步由势转能,取得了阶段性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全球的广泛关注。我省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步伐不断加快,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综合创新水平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分列全国第7、第9、第4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超过40%,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超过30%,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和9.8%。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主引擎,实现了创新资源聚集、创新功能集成、创新主体融通,政策模式、研发模式、催化模式、服务模式、人才模式、示范模式发生了深刻升级变革,进一步重塑科创体系、蝶变科创生态,推动全省创新驱动由“势”向“能”加快迈进。

一、政策模式全面升级,政策叠加效应愈加凸显

两年来,我们积极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创新、政策集成和政策兑现,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落地。

一是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总纲,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培育、高新区建设、产业链发展等政策文件,省级部门制定配套政策80余项,各市(区)、总窗口、园区等创新主体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落地措施,秦创原建设的“施工图”更加清晰,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二是政策创新更加有力。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拿出了一些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的实招硬招,推出了一批“特事特办”“一网通办”“授权放权”举措,从体制机制层面解决了一批堵点淤点难点,探索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科学家+工程师”校企协同创新、“校招共用”引才用才、研发投入增量奖补、跨区域“飞地”孵化等新模式新机制。

三是政策兑现更加便捷。先后集成发布和修订70条和新45条总窗口政策包,分解细化政策兑现流程,集合数据、集成服务、集聚资源,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开设5大类18个服务窗口,整合链接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提供“一站式”政策兑现,推行“免申即享”,累计服务企业超过1.6万家,兑现奖补6.77亿元,惠及企业1600余家。

二、研发模式全面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力促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速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聚焦“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梳理2600多项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组建17个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部署实施12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15个企业联合专项和118个“卡脖子”补短板关键核心技术推广项目,面向全国发布55个“揭榜挂帅”课题,在光电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原创性成果。26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数量居全国第4位。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2069件,是2020年的1.5倍。

二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迎来新进展。以龙头企业、重点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为依托,布局建设18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3个新型研发机构、34个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69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新型研发平台和10个中试基地。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中国—中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相继获批。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4个“双中心”。

三是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深入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科技型企业数量体量质量大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59万家、1.22万家,是2020年的1.98倍、1.97倍,新增“小升规”企业15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8家、瞪羚企业432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14家、居西部前列。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6.08%,增速是全省研发经费增速的1.48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9.1%,增速是全省的1.77倍。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和9.8%。

三、催化模式全面升级,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

紧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大力推广“三项改革”,着力解除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让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

一是“三项改革”深化推广。总结凝炼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75所高校院所成功推广,3.8万项成果实现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实施转化,组建232个成果转化企业,184名科技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成立公司,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得到极大缓解,“三项改革”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做法通报表扬。

二是“小路演大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按照“每周发布+月度专场”,常态化举办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建立“四位一体”全链条跟踪服务模式,搭建项目团队与企业、投融资机构的对接平台。2022年举办“三项改革”路演26场,路演项目119个,44个项目成立法人实体,32个项目在总窗口转化;带动全省举办路演活动242场,路演项目2353个,实现融资超过18亿元。两年来,组织高校成果路演、校企对接等1600余场次,促成校企合作项目7万余个,转让专利技术2500余项,高校科研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800余家。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每年增幅超过30%,2022年达到3053.5亿元,是2020年的1.74倍,居全国第6位,西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三是“三器”建设成效明显。坚持“资源联动、体制联动、要素联动、区域联动、孵化全程联动”,培育建设5个立体联动“孵化器”、8个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样板集群,打造集孵化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创服务综合体。沣东立体联动总基地引入6个地市飞地孵化器、10余家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平台,落地转化40余项成果,创新聚合效应初显。碑林环大学创新街区统筹区内17所高校和130余家科研机构力量,推动城校企有机融合,孵化企业2300余家,入选全国首批创新街区试点。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促成164项专利技术作价2.45亿元实施转化,组建成果转化企业26家,融资近5亿元,总估值超过500亿元,获评西北地区唯一的全国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推动“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同步发展,建成1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孵化44家科创企业,7家企业上市挂牌,西部超导成为陕西科创板第一股。空天动力研究院发挥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核心作用,聚力攻克钎焊、超高温热障涂层等“卡脖子”技术,孵化和投资企业53家,总产值超过20亿元,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成为首批国家试点。

四、人才模式全面升级,“第一资源”潜能加速释放

坚持从“小切口”破题,一手抓人才培养引进、一手抓机制创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一是“三支队伍”规模实现大幅增长。创新校企长效合作支持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5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促进跨专业、跨领域、跨单位、跨区域协同创新。编印首部技术经理人培训教程,培训技术经理人1000余人次。组建800余名高校科技经纪人队伍,支持科研项目团队设立723名科转专员。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同比增长628.42%。

二是引才育才机制更加灵活精准。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新模式,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351名,其中海外人才占比近四成。实施创新人才攀登行动,完善人才梯次培养机制,新认定近500名中青年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青年科技新星和100余个创新团队。将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纳入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单独设置评审条件,302名人才凭借成果转化贡献取得职称。

三是科技人才活力充分迸发释放。在省科技奖中设立“创新驱动秦创原奖”,表彰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在22家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揭榜挂帅”“赛马制”“里程碑式考核”等机制,扩大下放项目立项权、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持续减负松绑、放权赋能,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五、服务模式全面升级,科创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网络平台、秦创原发展公司“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为骨干,积极打造多层次全要素科创服务系统,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一是“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框架进一步完善。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和11个地市分中心、2个行业分中心、50余个县域分中心全面运行,创促中心注册用户2万余个,线上线下受理服务1.6万余项次。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建成园区、机构、企业、平台、人才、成果等十大主题数据库,汇集数据800余万条,累计为企业提供科创服务3万余项次。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平台+公司”双重属性,整合社会服务机构307家、投资机构142家、金融机构26家,吸引入“原”双创主体1815家。

二是科创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提速。加快引入和建设清控科创、海创汇、西交一八九六等专业化服务机构,秦创原路演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和检察保护中心等相继落地总窗口。建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推动500余家省级研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促成科技服务合同778份、总金额超过4亿元。全省新建8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和94个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7个载体升级为国家级,举办双创活动1000余场次,孵化企业2900余家,总产值350余亿元,带动就业13.96万人。

三是科技金融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省级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加大,同比增长215.48%。成立陕西资本市场服务中心、秦创原首贷服务中心、“四贷促进”金融服务工作站等,陕股交秦创原专区上线挂牌企业312家。建立“工信贷”“秦科贷”等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出70余项特色科创金融产品,专利质押合同登记数达到全国第6位。2只国家基金在陕设立子基金,全省登记基金管理人达198家,管理基金数量582只、1215亿元。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子基金27只、总规模280余亿元,形成了“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子基金体系,已投项目86个、5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270亿元,“投早投小投科技”力度不断加大。

六、示范模式全面升级,秦创原的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

不断放大总窗口集聚辐射带动效应,发挥秦创原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功能,强化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对接合作,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总窗口西咸新区加快建设“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和人才、资本、科技三个大市场,新建17个高校科转平台、11个小试中试基地,引入孵化器35个、专业服务机构69个,设立总规模110亿元的20只基金,聚集创新创业人才22000余名,建成投运934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签约建设隆基电池、三一西部智能制造等478个高质量项目、总投资4600余亿元,新增1500余家科创企业、其中成果转化企业400余家,科小、高企、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实现翻倍增长

二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制定发布总窗口地市协同十大工作举措,举办总窗口地市行系列活动,总窗口与宝鸡、咸阳、安康等6个地市建立“双向飞地”,共建7个“一总两带”、10个地市协同创新基地,探索发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力推动总窗口和各地市资源共享、创新协作和产业协同。

三是开放合作空间积极拓展。启动“总窗口+城市伙伴”计划,联合上海张江、苏州高新区等10个园区成立中国园区科创联盟,推进“科创中国”“秦创原”双平台共建共享。高水平举办秦创原发展论坛等各类活动,面向国内外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秦创原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英国伦敦金丝雀码头、十四运开幕式、东盟博览会、APEC技展会、丝博会等,国内外400多家媒体深入跟踪报道。秦创原的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提升,成为新时代陕西的最大创新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国家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坚持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统一,坚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相结合,坚持发挥政府作用与激发市场活力相促进,结合落实“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我们将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牵引,以“双中心”建设为契机,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以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四大工程”为抓手,以“三支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协同创新示范区、制度创新试验田,力促科技型企业“提质倍增”,创新矩阵“增效扩容”,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塑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充分发挥好秦创原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以西安“双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凸显陕西优势的实验室体系和具有陕西特色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加快优化基础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人才支撑,全面夯实创新基础。瞄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缺失环节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持续推行“揭榜挂帅”,加快突破基础软硬件、关键零部件、仪器设备“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强产业变革趋势预判和重大技术预研,推进前沿引领技术攻关,努力塑造行业比较优势和关键环节绝对优势。

二是充分发挥好秦创原在优化提升我省科技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完善“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运营模式,延伸拓展服务功能。探索建立秦创原工作站,推动服务“入校下乡”,努力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可及的市场环境、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牵引,抓好《十条措施》落实,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进一步解除束缚在科研人员身上的“细绳子”。坚持远近结合、大小齐抓、育引并重,大力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加快孵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三是充分发挥好秦创原在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制造业补链扩链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接续部署实施“两链”融合重点专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推动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大对空天动力、氢能与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的创新资源投入,助推未来产业抢滩占先。

四是充分发挥好秦创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提升秦创原总窗口的总统筹、总牵引、总服务、总示范等功能,在辐射带动、整体联动、开放互动上促提升。以高新区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秦创原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支持建设一批“三器”平台、“飞地”孵化器、协同创新基地等,积极构建“一总多区多平台”发展格局,推进全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多关注、多宣传、多支持秦创原建设工作。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不断为我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注入新的动力,增添新的活力!

以上是我的介绍,谢谢大家!

李惠:谢谢王厅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开始提问。

 香港商报:您刚才提到,下一步要构建“一总多区多平台”发展格局,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吗?

 王军:谢谢你的提问,感谢你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秦创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这个问题我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当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正处在创新聚变、产业裂变、发展蝶变的加速期和深水区。在新起点上,如何以秦创原建设为牵引,带动全省创新发展效能的不断跃升,是我们下一步工作重点。所以,我们提出要构建“一总多区多平台”发展格局,推动全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总”,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秦创原总窗口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将支持总窗口强化提升总统筹、总牵引、总服务、总示范等功能,促进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构建完善“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育成”科创体系,进一步营造各类要素高效融通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建设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等“三器”样板,推进“人才池”“资金池”“专利池”和人才大市场、资本大市场、科技大市场等建设,加快引进落地高质量成果、项目、平台、企业。实施秦创原总窗口“两链”融合项目,引导更多“三项改革”项目、高端科研和产业化项目落地总窗口,加快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开展新一轮总窗口政策包评估修订,鼓励总窗口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大胆先行先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加强与国内外创新高地的交流合作,推行创新飞地、网上科技中介、云端路演等合作新模式,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

“多区”,就是要在各地市因地制宜打造秦创原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我们将支持各地市以高新区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打造一批秦创原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推动区域差异化创新、特色化发展。目前,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铜川“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已经正式揭牌、启动建设,其他地市也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方案。总体的设想,西安将重点强化都市圈和科技圈“双圈”支撑,高标准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宝鸡将重点建设“两链”融合产业承载示范区,渭南将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先行区,延安将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榆林将建设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汉中将建设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商洛将建设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安康将建设绿色协同创新示范区,杨凌将建设旱作农业创新引领区,力争实现各地市错位发展、功能耦合,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

“多平台”,就是要在全省布局建设“三器”平台。“三器”建设是秦创原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我们将积极总结推广总窗口“三器”样板建设经验,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在各地市布局建设一批各有特色的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汇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积极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服务系统,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一站式科创服务。同时,支持总窗口在各地市建立协同创新基地,鼓励各地市在总窗口建立离岸研发中心、飞地孵化器等,开展总窗口地市行活动,推动总窗口与各地市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形成全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以上是我的介绍,谢谢。

李惠:请继续提问。

 西部网: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是如何加速“由势转能”的?下一步又有什么计划?

 王军: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请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艾晨同志作介绍。

pic

艾晨:谢谢王厅长,也谢谢西部网记者的提问,让我们有机会向大家汇报和分享。首先,借此机会,我代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各位媒体、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西咸新区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自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西咸新区抢抓机遇,举全区之力建设总窗口,秦创原生态日趋成熟,秦创原现象、秦创原模式日益显现。两年来,总窗口高企、科小、市场主体,分别增长5.9、2.8、2.1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7家,我们区内的同力重工、源杰半导体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加速“由势转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三项改革”。着眼激发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先后制定“三项改革”“先使用后付费”落地承载专项办法,筹建陕西技术转移学院。目前与西交大、西工大、同济大学等高校共建17个科转平台,落地科转企业425家,今年还计划再新增500家企业。

二是加快建设“三器”和“三个大市场”。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已于去年挂牌,已入驻10个高校院所科转平台,40余个项目。成果转化加速器总基地和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区近期即将挂牌运营。

“三个大市场”中,人才大市场运营成效明显,引进高层次人才253名、创新创业人才2.2万名。资本大市场建成秦创原“四贷”服务站,设立20支基金总规模达110亿元;发行89款科技金融产品,累计投放贷款8亿多元。以专利池为主要承载的科技大市场目前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建成后将汇聚全省各类73万条专利数据。

三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目前新区已建成934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去年我们还引入15家孵化器和加速器、11个小试中试基地。完善“1+N”政策体系,在省级政策包的基础上,新制定发布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等若干政策,兑现资金近7亿元。构建“1+5+N”科创服务体系,发布全省首个科创服务标准,总窗口建设被评为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典型案例。

四是大力深化协同创新。我们注重发挥“总统筹、总牵引、总服务、总示范”功能,加强与各地市、各区县合作,咸阳、宝鸡、榆林、安康、商洛、铜川6个地市飞地孵化器已落户总窗口,汉中经开区等17个协同创新基地先后揭牌。19家省属国企科技型子公司,在沣西国企创新中心落地。总窗口与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今年是《总窗口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起步之年,我们将重点实施以下7项行动:

一是“两链融合”创新行动,主要包括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国有企业开放创新、引进民营高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等内容。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主要包括打造开放式实验室群落、开展科技成果精准挖掘、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用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及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等内容。三是科创企业孵育行动,主要包括推动孵化平台提档升级、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进瞪羚企业成长“跃迁”及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等内容。四是硬核产业促进行动,主要包括开展场景创新应用示范、开展产业新赛道培育促进、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圈、推动先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等内容。五是创新人才汇聚行动,主要包括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培育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秦创原发展人才队伍及创新人才激励与分类评价机制等内容。六是创新生态营造行动,主要包括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升级秦创原线上线下平台功能、建立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内容。七是全域创新协同行动,主要包括构建秦创原协同创新体系、扩展“总窗口+城市伙伴”布局及搭建国际化的创新网络等内容。

下一步,我们将以“三个年”活动为指引,自觉融入科技圈、都市圈“双圈互动”,主动强化秦创原与“双中心”双向支撑,继续当好秦创原建设的主战场、主攻手。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惠: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请简要介绍一下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服务秦创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军:谢谢你的提问,今天我们也邀请了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栾兰,请他作介绍。

pic

栾兰:谢谢您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立足服务全省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市场化运营总平台,全面推动一站式科创生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打造多层次科创服务生态体系,以“e站”为载体,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专项服务,整合社会服务机构307家、投资机构142家、金融机构26家,吸引入“原”双创主体1815家。实施“e起创”计划,为企业提供系统孵化服务,获得后续投资的优先跟投权,已有100家主动申请,探索“服务换股权”,为企业提供贴身管家式服务,已实现3家落地。二是建立“科技成果池”“项目孵化池”“股权运营池”,完成998项高校科技成果遴选,择优分层分类分级导入孵化服务,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统一集中运营管理,实现转化与孵化的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三是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探索由平台公司提供一站式科创服务体系及专家资源网络,联合龙头企业、院所共建一个专业领域的转化孵化平台,实现“N”个项目转化孵化的“1+1+N”模式,共建“科创服务+科创投资+产业资本”的开放协同平台。目前已推进设立飞行控制、航空零部件、医工结合、先进制造等四个专业孵化平台。四是强化全周期资本布局和全链条科技金融协同,秦创原母基金投资8支子基金,总规模171.41亿,完成对省内科技企业投资金额11.37亿,上线科技金融产品143个,实现企业融资需求的一站式匹配。

2023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进大会的部署要求,深化政府主推和企业主体的协同,全力抓好运营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承接“三项改革”,建立常态化科技成果遴选机制,推进设立陕西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贯通成果遴选、评价、验证、转化的运营链条。二是完善一站式科创服务平台,重点围绕找市场、找人才、找资金、找运营等科创企业核心需求,完善标准化和系统孵化服务,探索孵化服务与孵化投资的联动。三是共建产业共性技术支持平台,在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需求,布局共性技术平台,实现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资源的站位补位。四是打造人才项目的资源汇聚平台,依托博士后创新基地,探索人才在岗创业的项目孵化模式,运用灵活的用工机制,吸引技术经理人、专家导师等各类人才融入到平台公司的科创生态服务体系中,实现人才、项目、资本、服务等资源的一体化配置。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您的提问。

李惠: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国际在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最近受到了很大关注,去年年底我省出台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我想问一下,在深化“三项改革”方面今年还有什么新的举措?

王军:谢谢你的提问。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是我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创新举措。经过一年来的推广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刚才我在发布的时候,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也向大家作了介绍。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特别是职务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去年年底,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不会转”“转得慢”等深层次问题,我省又出台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从更深层次探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通道新机制,力促“转得更快、转得更好、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十条措施》的出台力度比较大,今年先后有内蒙、黑龙江等兄弟省份来我省学习调研“三项改革”情况。为贯彻落实《十条措施》,今年将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示范性综合试点。遴选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三所高校,开展新一轮综合性试点,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为目标,先行先试,力争从操作层面形成可落地、有成效、宜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大对“三项改革”的支持力度,对每家试点单位给予1000万元财政科研经费支持,并采取下放评审立项权的方式,充分调动试点单位主动性和积极性。后续,我们将及时跟踪梳理试点单位工作开展情况,逐步拓展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二是举办常态化路演活动。刚才发布中介绍到,通过去年路演,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团队与企业、投融资机构的有效对接,实践证明。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小路演大平台”作用,按照“每周发布+月度专场”等形式,分成重点产业链、重点高校院所、地市行三个层次开展系列集中路演活动。目前,已先后举办路演活动7场,包括增材制造产业链路演,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3场高校路演,“三项改革”地市行活动,已经举办了进铜川、进安康、进咸阳等3场地市行路演,路演展示项目共52个,后续路演活动将按照整体安排陆续进行和推进。

三是鼓励探索式机制创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十条措施》以小切口入手,提出了“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权益让渡”“技术托管”等创新举措。我们将进一步制定配套的工作指引,指导试点单位细化操作指南,推动举措落地落实,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新机制。目前,一些举措已经有序推进,比如在“技术托管”方面,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委托秦创原发展公司作为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持股平台,代表学校持有、管理股权,行使股东权利,收益权仍然归学校所有;在先使用后付费方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将132项专利成果开放许可,先期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待成果取得实际收益后再根据协议收取相关费用;在权益让渡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尝试采用“赋权+现金”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让渡给成果完成人,加速成果转移转化,相关高校院所都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成果转化机制探索。目前,各个高校院所积极性比较高。

四是强化综合性保障服务。《十条措施》得到了教育、财政、审计、税务等多个政府部门,以及省法院、省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的支持,我们将继续加大沟通联系和协同对接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确保政策的落实兑现。举办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对接活动,拓展高校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平台渠道。进一步健全“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省科技厅、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创业投资协会“四位一体”协同推进机制,我们在开展地市行活动时,也要联合地市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同为转化项目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的登台路演、金融对接、落地转化、政策兑现等服务,通过“以演代评”方式给予优秀项目科研经费支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以上是我的介绍,谢谢。

  李惠:再次感谢三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