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介绍“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全力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 有关情况
时间:2023-05-26 14:25:00 来源:陕新发布
5月26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渭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振鑫,渭南市发改委主任赵晓军出席,围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全力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单红主持。
单红: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之际,我们举行“贯彻二十大精神、深化‘三个年’活动、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主题发布会的第五场,非常高兴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先生,渭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振鑫先生,渭南市发改委主任赵晓军先生,请他们围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全力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请陈晓勇市长作介绍。
陈晓勇: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见面。首先,我代表中共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也诚挚邀请大家有时间多去渭南走一走、看一看。
今年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特别是近期在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省决策部署,锚定“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这个总体目标,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52.87亿元、同比增长2.6%。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总的来看,全市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平稳回升良好态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三个年”活动要求,聚焦大抓项目、大抓环境、大抓效能,持续抓好各项工作。
一、聚焦大抓项目,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我们坚持以高质量项目建设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谋定动快、铆足干劲,扎实推进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确保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一是高点站位、系统谋划,项目质量稳步提升。我们坚持产业项目引领,精心谋划储备,不断做大做优项目“盘子”。今年全市安排省市级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3500亿元,年度投资120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70个,年度投资587.9亿元,占全市投资计划49%。紧扣15条重点产业链,依托8大产业集群,谋划重大产业项目253个,总投资1176亿元。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储备重大项目1402个,估算总投资2712.3亿元。其中,政府类投资项目855个,总投资710.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05个,总投资587亿元。
二是健全机制、加快进度,项目推进强劲有力。我们制定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实施方案,出台评价考核办法,确保活动走深走实。坚持“一月一开工、一县一主场”,组织项目集中开工5次,开工重点项目271个,总投资522.2亿元。坚持“月排查、月研判、月调度、月通报、月督导”工作机制,建立市县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张清单”,加快推动项目建设进度。截至4月底,500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435个,完成投资466.8亿元,占年度计划38.9%,超序时进度5.6个百分点。
三是做优服务、强化保障,项目要素精准到位。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积极推行“容缺+承诺制+并联审批+全程帮办代办”工作模式,连续3年实现一季度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全部办结目标。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有限资源保重点”,开通重点项目土地、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今年已获批项目建设用地5000余亩。深化政银企合作,实现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全覆盖,已促成18家银行机构与42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项目融资授信金额近200亿元。
四是主动出击、精准招商,项目后劲持续增强。牢固树立大抓招商鲜明导向,修订完善相应的考核体系,制定印发招商计划,倒逼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强化领导干部带头招商,紧盯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精准对接考察南粤基金、广州双桥等企业,重点就中联重科、氢能产业等项目进行深度对接。据统计,1-4月,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带队招商50次,对接项目325个。我们坚持“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全市省域外招商引资项目289个,到位资金416.3亿元。
二、聚焦大抓环境,筑牢高质量发展“硬基础”
我们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头号工程”,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十项重点工作,我们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第一项工作进行安排。围绕市场主体关切,持续优服务、增效率、强保障,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
一是狠抓工作落实,打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我们出台了营商环境突破年实施方案,实施“专班化推进、清单化分解、统筹化调度、机制化保障、绩效化考评督导”工作机制,建立5方面37项任务118条工作要点月度台账,形成各方主动参与、上下齐抓共管良好格局。配套制定周调度月分析季考核方案、线上线下协同融合宣传方案、典型经验打造工作方案,明确考核标准、细化考核任务、强化激励举措,确保活动扎实开展。一季度,全市市场主体营商环境满意度达到94.39%。
二是破除机制障碍,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104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102项与企业紧密相关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按照一表申报、一窗出件,企业开办时限控制在1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渭南作为全国第3个取消施工图审查环节的城市,时限再次压缩10%以上,位列全国第3位。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向企业推送工具包、政策包301项。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推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无假期查验服务,确保企业快速通关。
三是坚持惠企纾困,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聚焦企业热点难点问题,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帮扶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先后推出“跟踪服务连心卡”“审批业务便民卡”,组织包联帮扶干部1498名,深入开展“双包一解”活动,解决实际问题480个。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集中开展入企服务,指导37家企业完成线上申报。制定纳税服务措施108条,90%以上的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372项涉税业务。目前,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余额达到14.82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16.4%。
四是强化过程监管,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持续提升监管水平,切实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突出市场化、法治化,制定《预重整案件审理工作指引》,有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聚焦八个重点领域,扎实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建立全省首个12345“企盼渭来”服务热线,企业诉求办结率100%,满意率95.6%。探索市县两级“大事化小、小事变好”多元化调解机制,各类纠纷解决率达到90%以上。
三、聚焦大抓效能,筑牢高质量发展“硬保障”
我们把“作风硬、本领强”作为干部队伍的鲜明标识,一刻不停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激励广大干部竞相争当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弄潮儿”。
一是提升政治素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各级党委常委会的第一议题以及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核心内容,全覆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共举办学习班185期,分级分批培训科级以上党员干部1.1万余人次。
二是提高能力水平。以换届后新进县镇党政领导班子的年轻干部为主体,大力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分领域分层级开办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招商引资等专题培训班次,着力提高干部专业水平。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化苏陕和福渭干部交流、县域经济、工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通过选派干部在创建一线淬炼、到项目建设主战场锻炼、去企业一线担任驻企联络员等方式,让干部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本领。
三是强化鼓励激励。将作风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各县(市、区)、市级各部门的重点内容,加大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重点任务的考核通报力度,做到以考促干、以考促效。制定《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若干措施》,大力推进公务员、事业单位及时奖励全覆盖,对在项目一线、攻坚前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先提拔重用、优先表彰奖励,从而激励干部能为、善为、敢为,让干部在“三个年”活动的赛场上争做会干、能干、敢干、苦干、快干的“实干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决策部署,紧盯全年目标任务,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坚定信心、主动作为,持续做深做实做优“三个年”活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进一步聚焦大抓项目、大抓环境、大抓效能的强劲势头,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展示渭南的新作为和新形象、新成绩。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单红:谢谢陈市长的介绍。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请提问。
新华社:近年来,渭南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请问,渭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新的进展和成效?
陈晓勇: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2022年生产总值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6.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592元,年均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39.03亿元,年均增长8%。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600亿元,是历史最好成绩,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特别是2022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3.19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17.1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529元和16183元,年均增长5.8%和8.5%,城乡收入比由“十三五”末的2.57:1缩小到2022年的2.44:1,城乡收入差别在逐渐缩小。
二是创新转型实现新突破。成功打造了“西安研发、渭南制造”新模式及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创新高地,累计孵化企业70家,国家级双创孵化载体达到1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9家。新能源商用整车制造在渭南实现零突破,中化蓝天新材料填补国内空白,新能源电池、3D打印等新产业在渭南蓬勃发展,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34个。我们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紧抓粮食生产不放,粮食总产稳居全省第一,连续实现“十八连丰”。“3+X”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九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达216.5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69.6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4.9%。
三是改革开放迸发新活力。市县镇村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5%,“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到90%以上。“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领跑全省,去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获评全国先进。“渭西欧”班列常态化运行,进出口总额达到22.6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0%。西渭东区正式挂牌,西延高铁富平段加快建设,富阎产业合作园年产值突破60亿元。渭南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570.4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71.3%。
四是生态环境取得新提升。恢复治理秦岭、桥山生态面积2.23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10天。地表水国考断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县级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6个、市级以上卫生镇村724个。坚决控制规上工业非电用煤,在全省率先入选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新能源装机突破330万千瓦,“绿电”达到43.6亿千瓦时。
五是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扎实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城镇就业两年平均新增5.12万人。深入实施教育提升五大工程和教育强市建设,高中大班额、中小学校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市人民医院、第六医院开工建设,医疗救治“五大中心”实现县级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六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57%。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被评为全国“优秀格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度达到98.38%,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单红:请继续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近年来,渭南市始终把高质量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抓手,先后开展了项目建设“攻坚年”“提升年”“突破年”“推进年”等系列专项行动,有效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请问,今年渭南在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机制?
赵晓军: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今年以来,在推动全市高质量项目建设方面,我们主要采取“3456”工作体系,加快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一是建立“三个清单”,加强统筹谋划。建立任务清单。重点围绕项目谋划储备、建设推进、服务保障、实施管理等4个方面23项具体内容,建立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每月调度管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实。建立要素保障清单。围绕项目用地、用能、资金等关键要素,建立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清单,分类管理,统筹推进,加快推动重点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建立问题清单。围绕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建立项目问题清单,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及时予以协调解决,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紧盯“四项任务”,找准关键抓手。聚焦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四个一批”目标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建机制、抓落实、强推进,开发了重大项目数据库服务平台,建立了市县两级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本台账”,每月进行数字化、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全面构建项目建设储备充足、接替有序、滚动发展的良性推进格局。
三是落实“五项机制”,强化调度管理。建立领导包联、专班推进、定期调度、跟踪督导、考核奖励“五项机制”,紧盯年度投资目标任务,按下项目建设“加速键”,打出抓项目、促投资组合拳,全过程、全周期服务保障项目,多角度、全方位加强项目管理,多措并举、真抓实干、乘势而上,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奋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以高质量项目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是开展“六大行动”,坚持系统推进。每月组织开展全市项目集中开工行动,由各县市区轮流承办市级主会场,主会场的项目必须是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倒逼各县市区不断强化项目招引。常态化开展招商引资行动,全链条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不断蓄积发展后劲。持续开展项目融资对接行动,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和项目单位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有效破解“融资难”和“钱等项目”问题。积极开展项目评价评议行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强化项目民主监督评议,助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每季度组织开展项目跟踪审计行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规范有序实施。大力开展高质量项目培训行动,有效提升全市项目管理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谢谢大家。
单红: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干部作风能力建设事关高质量发展成效,事关民生福祉增进。请问渭南市在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中有哪些亮点成效?
高振鑫: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我们以“1351”工作机制为抓手,扎实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高质量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个“1”就是树立靠“实干实绩说话”的鲜明导向。我们建立了“一考三评五印证”综合考评机制,围绕推进高质量项目、优化营商环境、大气污染防治等中心工作,“量身定制”干部考评内容,各单位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和服务对象三方定期打分,组织部门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综合考评,对各单位排名前三和后三的干部分别纳入“优秀干部库”“预警干部库”动态管理。今年以来,我们对11个县(市、区)和78个市直部门科级以上干部进行了全面考评,优选优用群众公认、作风硬、本领强的干部,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有效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3”就是系统提升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和防范化解风险“三种本领”。我们强化思想淬炼,打造“一核多点”红色教育矩阵,常态化开展对党忠诚教育和党性教育。5月6日,召开纪念渭华起义95周年座谈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我们强化政治历练,建立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机制,全覆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培训,跟进落实主题教育有关任务,推动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干。我们强化专业训练,实施“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围绕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设置高质量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20个示范培训专题,市县共举办培训班次185期,效果非常不错。我们强化实践锻炼,持续开展“五个一线”锻炼活动,选派1600余名优秀干部在重点工作、工业企业、乡村振兴、发达地区、县镇基层一线学习锻炼,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城乡“治理一张网”建设,在全市划定81589个网格,推动党员干部在入网入格中服务群众、锤炼作风、增强本领。
“5”就是重点解决“五类问题”。我们紧盯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基层反映强烈的痛点问题、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的难点问题、存在风险隐患的焦点问题,在全市开展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各级各部门排查整改各类问题5980个。在全省率先开通“企盼渭来”企业服务热线,领导干部现场接线22场次,受理群众、企业诉求19.1万余件,陈市长刚才介绍到,企业诉求办结率100%。信访事项、群众诉求办结率分别达到94.6%、98.6%。同时,持续纠治“四风”顽疾及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6起、处分50人;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312起、党纪政务处分306人。
最后一个“1”就是建立健全一套务实管用的长效制度机制。我们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作为关键一招,着眼优化干部作风、保护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制定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等一批管用制度,完善了容错纠错、澄清保护、能上能下等机制,建立了“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反馈—总结评估”的工作闭环,通过用制度管人管事,形成了全市上下大抓项目、大抓环境、大抓发展的生动局面。
总之,通过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的深入开展,作风硬、本领强已成为广大干部的鲜明标识,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为加快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提供了坚强保证。
谢谢!
单红: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国际在线:刚才发布中提到,渭南把大抓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硬基础”。请问,渭南市在今年的“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中,在开展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包联项目解难题活动方面的有哪些创新做法和工作成效?
赵晓军:谢谢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按照全省关于开展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包联项目解难题活动工作部署,我市结合市场主体诉求,深化“双包一解”工作制度,将在县市区开展县处级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包联项目解难题工作扩展至市县两级,安排县处级领导干部至少包联2户企业、1个项目,乡科级干部至少包联1户企业。
“双包一解”工作聚焦政策宣传贯彻、产业链供应链保障、中小企业纾困、项目建设等方面,帮助企业、项目解决在政策支持、政务服务、市场监管、信贷融资、转型升级、市场拓展、发展壮大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
“双包一解”工作安排包联干部每月至少2次电话联系,每季度至少1次实地走访,收集问题全部实施台账登记,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实施责任到人、跟踪督办、限时解决、销号管理。
截至4月底,全市1498名干部包联省市县企业1711户、包联项目1251个,梳理具体问题1375个,全部或初步解决问题约480个,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赢得广大企业和项目单位的好评。
谢谢大家。
单红:感谢今天的三位发布人,也非常感谢今天与会的记者们冒雨赶到现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也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系列主题发布会。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