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渭南市“深化‘三名+’建设,办好人民 满意教育”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06-20 16:03:35 来源:陕新发布
6月13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渭南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围绕全市“深化‘三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进行通报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舆情信息科科长张红红主持发布会。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舆情信息科科长 张红红: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全市“深化‘三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闻发布会。
应邀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红兵先生
市教育局 四级调研员、“三名+”办公室主任 李忠海先生
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科长、三名+”办公室副主任 庞文红女士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新闻媒体单位有:国际在线、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渭南日报、渭南广播电视台等20多家中省市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
现在请市教育局副局长刘红兵先生围绕“深化‘三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主题进行通报发布。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红兵: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市教育局,向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媒体朋友们表示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渭南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坚决贯彻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锚定教育强市建设,聚焦“九大工程”,35项具体任务,紧盯弱项短板,深入实施“名校+”“名校长+”“名师+”建设工作(简称“三名+”建设工作),努力扩大优质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区域、城乡、校级差距,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渭南教育。
渭南市“三名+”建设工作以“名校+”建设为统领,以“名校长+”“名师+”建设为抓手,深度融合,整体推动。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以名校带薄弱学校,带农村学校,从而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建“名校长+”发展共同体,以名校长带新入职校长,带乡村骨干校长,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全市培养一支骨干校园长队伍;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以名师带青年教师、带新入职教师、带乡村教师,提升教师的整体教研教学能力,组建市县校三级“名师+”研修共同体,从而培养近万名的骨干教师队伍。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名校+”教育联合体257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266个、“名师+”研修共同体3318个,开展各类研修研讨活动21000余场次。骨干校长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三名+”建设的渭南新格局。
在全面深入推进“三名+”建设工作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我们采取六项举措确保“三名+”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精准把脉,高位推进。在走出去考察、请进来把脉的基础上,主要领导带队赴13个县市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积极研究探索渭南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症结和制约因素,深入研判推进“三名+”建设的有效途径,按照各县实际精准施策,形成了全市上下协同推进的畅通体系和良好格局。
二是创新驱动,打造品牌。在市教育局的统筹指导下,各级各类共同体积极改革创新,多点突破,为破解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注入新活力;各县市区因势利导,深入探究,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交流管理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举措与品牌亮点,打造全市协同共进、各具特色的新局面。
三是相互借鉴,提质增效。各县市区在整合已有“三名”资源的同时,主动向域外拓展,“上挂” 北京、上海、江苏等市域外名校73所、名校长45名、名师63人,“横联”市内名校98所、名校长61名、名师64人,“下引”县内农村学校全覆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上挂”省内外谋发展、“横联”市内外促交流、“下引”县内农村学校提质量的良好氛围。
四是现场推动,互促共进。建立现场推进的工作机制,先后在临渭区、大荔县等七个县市区召开现场推进会,实地观摩了27所学校实践做法,15名县市区局代表、21名“三名+”共同体代表进行现场经验研讨,归纳总结了61份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的推广方案和典型案例。召开县级观摩研讨交流和联席会80余场次,实现了县域内定期互动学习,市域内定期总结推广,确保“理念、资源、方法、成果”达到共享,有效开阔教育视野,激发共进活力。
五是督查评估,务求实效。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核查、随机访谈、调研评估等方式,对全市“三名+”建设工作的任务落实、实际进度、阶段成效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指导,帮助市县学校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明确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做到以评促建、以督促改,提升工作实效。
六是注重培育,推广成果。在渭南教育官网开设“建设教育强市 三个专项工作”专栏,及时择优推送好的做法、亮点工作信息1000余条,实时通报全市工作最新进展和完成情况。在全市深入挖掘培育好的经验做法,持续刊发渭南市“三名+”建设工作简报37期,强化宣传推广,营造了主动作为、相互借鉴、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
在全面深入推进“三名+”建设工作中,各项举措落地生花,全市取得六项成效。
一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三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局党组高标准统筹谋划,各县市区扎实有力推进,按照关注城乡比例、体现层次差异、适于探索实践的导向组建各级各类共同体,不断凝聚发展合力,目前,三名+”建设工作已成为全市教育体制改革、管理优化、质量提升的引擎,形成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渭南模式”。
二是紧扣改革,主动担当。聚焦“双减、新高考、五项管理、课后服务”等教育改革问题,各级各类共同体积极开展专题研修和主题研讨,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重大教育事项上来,有效推动了中省政策快速落地;打造“体系健全、内容完整、理念先进、使用方便”的“渭南云课堂”平台,报送微课487条,累计点击量达53万余次,逐步成为了全市教师、学生、家长线上学习的主要载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在“三名+”组建中,重点覆盖乡村学校1025余所,参与提升乡村校长及教学点负责人800余人,涵盖乡村教师19500余人,在“名师+”推动的“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中,受益乡村教师6000余人,各项举措使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得到了快速成长,乡村教师队伍明显加强,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环境稳步改善,进一步均衡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四是共建共享,均衡覆盖。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市级121个,县、校级194个,参与学校1625所。通过落实各项举措,“名校”在合作共享中的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与弱校新校、农村学校之间“同上一节课”成为常态,学生互动交流形式丰富多样,“+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更多“+校”进入名校行列,生源回流逐渐向好,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
五是校长队伍素质大力提升。“名校长+”发展共同体工作开展以来,紧抓关键“少数”,搭建了校际合作交流的平台。目前,已组建市级“名校长+”发展共同体71个,县、校级195个,参与校长1541人。组织活动1161余次,分享交流940余次,形成210余项课题成果,帮助新任校长成长为区域骨干校长,骨干校长跻身全省全国名校长,一支高素质校长队伍逐步形成。
六是教师业务能力普遍增强。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市级102个、县级568个、校级2698个,参与教师52747人。搭建起全市教师专业成长、共同参与的研修平台,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引领、带动作用,聚焦课堂、课改与教师专业成长,广泛开展教研活动,实现教师提升全覆盖,助力青年教师、乡村教师快速跻身骨干行列,打造了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推动了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全面深入推进“三名+”建设工作中,我们将鼓足干劲,创新思维,推进工作提质增效
2023年是我市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三名+”建设工作作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全市教育系统将全面攻坚、强化举措、总结提升、发挥成效。
一是抓实重点任务,夯实发展根基。2023年,持续做好常态化研修,推动“双减”“高考综合改革”“三个课堂”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高质量实施;持续加强“渭南云课堂”建设,不断充实线上学习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打造示范典型,加强成果提炼,加快成果输出,聚力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二是抓实重点活动,强化推进落实。2023年,我们面向各县市区、各类市级联合体和共同体深入实施开展共话“三名+”主题系列活动,深入挖掘特色亮点做法,打造示范典型引领,为全市学习借鉴、合作交流、展示县域工作面貌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三是抓牢成效评估,把好质量提升。2023年,面向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共同体开展“三名+”建设成效评估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成效评估机制,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强化措施,有效解决,推动工作走得更深更细更实。
四是完善长效机制,抓好质量提升。一方面加强制度研究,将“三名+”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和创新做法进行凝练,并通过制度常态化固定下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经验成果在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中的引领与辐射作用,促进优秀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教育质量增长力。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入推进“三名+”建设工作,缩小校际、城乡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渭南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从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迈进、从学校全面建设向内涵高质量发展迈进。
最后,希望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心、支持渭南教育事业发展,谢谢大家!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舆情信息科科长 张红红:
谢谢刘局长的通报发布。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围绕刚才的发布内容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华商报记者:
你好,我是华商报记者,从刚才的发布中能看到近年来“三名+”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是否能具体介绍一下情况?
市教育局 四级调研员、“三名+”办公室主任 李忠海:
答:“三名+”建设工作的核心就是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县域为主,域外补充,以“名校+多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方式为基础,采取上联下加外挂等灵活形式,通过苏陕帮扶协作和省市重点项目,积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探索完善一长多校、兼并融合、集团化办学等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在联合体内做到“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备课教研、教学进度、研修主题、学生活动、教师培训、质量检测、量化评估”等“九个统一”并通过细化运行机制、强化师资流动、落实一体管理、共享优质资源、探索捆绑监测、打造亮点品牌等措施,充分发挥“名校”合作共享的资源优势,带动“+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同课异构”和“研课议课”深入开展,“同上一节课”成为常态,大大促进了校际间交流跟岗、互动互学、互帮共进、协作共赢,区域内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城市与乡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生源回流逐渐向好,进一步解决城乡、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渭南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渭南日报记者:
你好,我是渭南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市教育局如何通过“三名+”建设工作得到整体提升的?
市教育局 四级调研员、“三名+”办公室主任 李忠海:
答:全市“三名+”建设工作以“名师+”建设为抓手,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用三年时间组建市级“名师+”研修共同体150个;组建县级“名师+”研修共同体300个;校级“名师+”研修共同体的组建含盖全市所有专任教师。各级“名师+”研修共同体落实“10+X”工作任务(能手培育、课题引领、论文撰写、研讨交流、搭建共享平台、示范课展示、微课录制、送教活动、主讲报告、专著提炼、“X”多元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名师”带“名师”,培养更多的业务骨干教师,提升全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市教育局在推进工作上分层分类,将“名师+”建设工作分市、县、校三级,明确各级职责,市级典型示范做实辐射引领,县级骨干带动夯实活动实效,校级全员覆盖助力校本研修。共同体覆盖所有学科类别,确保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每位教师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研修共同体中得到学习和提升。
目前,全市共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3318个,参与教师52747人,开展活动16319余次,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建教育强市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舆情信息科科长 张红红:
谢谢大家的提问,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问题,欢迎大家将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提供给我们,我们将及时联系市教育局,有针对性地及时回应。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