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情况介绍

时间:2024-04-03 15:22:25 来源:陕新发布

4月3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郑晓燕,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赵艳,省文化馆馆长邵怡出席,介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华广洪主持。

华广洪: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文旅厅副厅长郑晓燕女士,省文旅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赵艳女士,省文化馆馆长邵怡女士,请她们向大家介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郑晓燕女士作介绍。

pic

郑晓燕: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给予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来陕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旅工作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加快建设更具引领力、感召力、供给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省目标,持续深化非遗对赓续历史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认识,着眼非遗融入生活惠益人民、服务社会促进发展,全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激活陕西非遗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让陕西非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目前,我省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91项、省级名录766项,国家级传承人78人、省级传承人681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处。下面,我将全省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关情况作以介绍。

一、打造传承阵地,展现非遗魅力底蕴。我们依托我省丰富且宝贵的非遗资源,在全省范围大力实施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各类非遗陈列展馆、特色街区(村镇)、传习所等1500余个。其中,全国首个戏曲主题非遗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现已成为古老秦腔艺术与现代说唱、脱口秀表演融合演绎的全新平台,带火了繁华街区;沉浸式非遗体验创新实践空间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被文旅部评为年度最佳创新成果;西安回民街、永兴坊等非遗美食街区让现代都市充满人间烟火气;荣获非遗与旅游融合典型案例的咸阳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等非遗特色村镇,让游客全景感知三秦底蕴。西安秦腔博物馆、西安皮影博物馆、榆林陕北民歌博物馆、汉中羌文化博物馆等非遗专题馆,别具地域、民族文化魅力。我们坚持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取得突出成效。榆林市、汉中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在积极保护非遗原始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使非遗项目得到了传承发展。特别是联合中铁西安公司开行的“感受非遗魅力畅享美好旅程”非遗专列,让广大游客在畅游三秦大地的旅途中领略到陕西非遗的多彩魅力。

二、融入重大活动,彰显非遗时代价值。注重在国家重大活动中展示非遗传承千年的独特文化价值。“大美秦腔”非遗传统艺术精彩亮相全国十四运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陕北腰鼓雄浑激越的鼓点在中国—中亚峰会上敲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短短4天时间现场群众近60万人次,网络点击量突破6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全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活动871场,特别是榆林古城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活动,网络点击量突破13.5亿次,规模影响创历史新高。坚持“溯源、寻根、凝心、铸魂”文化定位,不断提升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炎帝祭奠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礼制文明,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连续3年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米脂铁水打花高居微博热搜榜第三名,《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在央视精彩播映广受赞誉,诗乐交融、穿越古今的非遗表演精彩亮相,让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再现盛唐气象、展露非遗魅力,也造就了陕西文旅的高光顶流。

三、注重现代表达,绽放非遗时代光彩。着眼见人、见物、见生活,坚持“非遗+”“+非遗”,让古老非遗融入时尚元素,重焕时代光彩。“唱响东方红放歌新时代”陕北民歌展演、“花间世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库淑兰作品研究展”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陕西非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陕北道情《一条棉被》、秦腔《骄杨之恋》等剧目用舞台艺术彰显非遗之美,先后荣获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大奖。华县皮影、凤翔木板年画、羌绣等与国际知名品牌嫁接联姻,向世界展露陕西非遗的现代表达。特别是人类非遗项目西安鼓乐坚持守正创新,精心打造唐代宫廷燕乐《鼓》,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榆林佳县赤牛坬村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融合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非遗元素,在央视栏目《山水间的家》热播。通过举办全省陕北民歌大赛、陕南民歌节、广场舞大赛等,让陕西民歌、秧歌、腰鼓等非遗项目深植民间、化风成俗。

四、壮大特色产业,助力赋能乡村振兴。我们始终聚焦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力促非遗消费、大抓工坊建设、培养非遗网红,推动“小工坊”成为“大产业”。集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促消费活动,办好“苏陕协作非遗文创产品联展联销”“陕西传统工艺大展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等品牌活动,与东方甄选合作举办的“乡愁”专场推介会,带动陕西非遗产品热销。我们联合省乡村振兴局设立省级非遗工坊155家,全部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12家非遗工坊入选国家重点扶持序列。汉中宁强羌族刺绣工坊、安康石泉中坝非遗作坊小镇等,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凤翔泥塑、西秦刺绣、洛南草编3个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西秦刺绣入选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胡新明、陈良顺等12名传承人跻身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咸阳茯茶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1.8万人就业,年综合产值达到32亿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取得共建“一带一路”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注册商标。

五、拓宽传播途径,增进非遗交流互鉴。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陕西非遗之美》主题摄影作品展,以数字化形式展示了陕西非遗独特风采。“古法新作”陕西文化艺术展、中国陕西皮影艺术展、“五牛更象—陕西非遗印象展”等非遗主题展在日本、荷兰、法国等地成功举办,凤翔泥塑、澄城刺绣、西安肉夹馍等一大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走向世界、闻名海外,向世界讲述了陕西非遗的精彩故事,绘就了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领航把舵,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倾力支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传统文化建设和非遗保护传承发展面临全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催生着更加厚重的责任和使命。下一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陕西文旅资源禀赋优势,继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持续赋能非遗融合发展走高走强。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富集非遗资源,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以非遗为亮点的文旅融合新业态,让非遗在旅游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是不断推动非遗创新创造出新出彩。着力办好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24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打造丝绸之路非遗展示交流中心新的文化地标,激发文旅发展新活力。

三是全面促进非遗传播影响更远更广。精心办好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202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土库曼斯坦文化年等活动,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持续做大做强西安鼓乐、陕北民歌、汉中藤编、咸阳茯茶等金字招牌。积极利用“国风·秦韵”“欢乐春节”等对外交流品牌,持续扩大陕西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各位媒体朋友们,我省非遗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为持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全面展示近年来陕西非遗保护成果和发展成就,4月11日,我们将围绕“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谱写非遗发展新篇章”这一主题,在古都西安隆重举办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并同步开展首届非遗年度盛典、创新对话等4大板块10余项全省系列活动。在这里,我借今天发布会的机会,诚挚地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参与首届非遗发展大会,现场体验非遗魅力,也非常期待各家媒体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和报道。

谢谢大家!

华广洪:谢谢郑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国际在线:陕西省首届非遗年度盛典作为首届非遗发展大会重要组成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请问此次大会系列活动情况如何以及有哪些突出特点?

pic

邵怡: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三秦大地非遗资源富集丰厚,为充分展示近年来陕西非遗保护传承显著成果,持续扩大陕西非遗传播力和影响力,激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播者、参与者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省文旅厅精心筹备策划了首届非遗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将包括非遗创新秀演、国潮展览、美食品鉴、绝活才艺展、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大展、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培训班以及陕北民歌进京展等形式创新、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前期活动正式启动后,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热烈响应,特别是22日至26日的网络投票阶段,页面点击量达811.99万次,总投票数585.86万,投票网民遍及国内各省区,活动的影响力完全超出预期。目前活动已经完成征集报名、选拔评审、结果公示等阶段的任务,正在进行最后颁奖盛典的筹备。

二是活动引领作用显著。以首届非遗年度盛典为重点内容的系列活动,呈现出了凝聚非遗核心,辐射文旅全局的显著特征,反映出全社会对非遗极高的关注度和关注点,彰显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先进理念。如长安十二时辰、永兴坊等非遗创新实践案例倍受瞩目。更多年轻的、具有行业引领、行业管理能力和现代技术手段的非遗从业者加入到保护行列,从而促进我省非遗工作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三是凝聚社会共识合力。此次首届非遗发展大会配套10项非遗创新展示活动,为期一个月,分布在全省各市开展,必将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关心关注非遗,凝聚非遗创新发展新的合力。11日的年度盛典中我们将为获奖的年度人物、典型案例和优秀非遗工坊颁发奖杯证书,现场还有精彩的非遗绝活才艺展示,将为大家带来一场非遗盛宴,让我们共同期待活动胜利开幕。

谢谢。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春节期间陕西非遗火爆出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示展演活动,请问今年的春节活动有哪些突出的特色和亮点?

pic

赵艳: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龙腾狮舞,喜迎新春。2024年春节期间,省文旅厅认真按照文旅部“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陕西非遗迎新年”“古城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活动,年集、灯会、非遗、演艺全面开花,全省处处洋溢着浓浓年味,开启了别样的新春。呈现出以下3个显著特点:

一是活动规模达近年最大。紧紧依托与春节相关的1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千余项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省组织开展“2024古城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美食过大年抖音达人我来播”等非遗展示活动达871场次。其中延安举办了第41届“延安过大年”暨元宵节秧歌展演活动,千名秧歌队员献上了精彩表演。榆林古城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活动累计吸引70余万市民和游客观看。

二是参与人员较同期最多。充分利用“春节”契机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全省各类非遗活动线上线下总参与人次超过3千万。西安市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优势,持续以“非遗+”创新设计系列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消费场景,新春文旅活动“青春风”“科技感”和“国际范儿”尽显,以非遗带动城市品质的提升,实现了文旅高质量发展。宝鸡举办了首届新春灯会日均接待游客超上万人次,总接待达7万人次。咸阳市“来咸阳老街过传统大年”秧歌民俗社火巡演,参与群众达2万人次。汉中诸葛古镇,国家级非遗社火如火如荼,社火队伍浩浩荡荡,现场人山人海,场面热烈壮观。年味与民俗交织,文化与情感相融,人们的激情被社火点燃。

三是传播影响为历史最强。去年7月,“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在央视热播,直播及短视频累计播放4885万次,话题阅读量、播放量突破2.5亿人次。春节期间组织参加“非遗里的中国”新春盛典拍摄播映,进一步扩大了陕西非遗的影响力传播力。以西安鼓乐为代表的陕西非遗让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火爆出圈,“赢麻了”“燃炸了”热冠满屏。这份“热辣滚烫”既体现西安景区的“人气爆表”上,也反映在陕西文旅的“全线飘红”中,70万人次的游客量和超1亿元的营业额,均创历史新高,为陕西文旅赢得“满堂彩”,点亮了龙年经济开门红。

谢谢。

中国报道:陕西传统工艺项目种类多、范围广、带动性强,请介绍一下近年来主要工作情况和突出成效?

pic

郑晓燕:感谢中国报道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全省非遗的基本情况,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认真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等要求和部署,坚持多措并举、整体推进,发挥陕西传统工艺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作用,也提升了陕西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能力。

刚才这位记者提到,陕西传统工艺项目种类多、范围广、带动性强,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体系构建日臻完善。我们现有12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有51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024年新公布国家级生产性示范基地4个。设立3批次省级非遗工坊155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9个,非遗研究基地、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150个。命名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67个;“非遗在社区示范点”22个;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总数达1500余个,这个体系构建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产业转化成绩斐然。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积极推动传统工艺拓宽传统工艺产品消费渠道和市场,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2023年全省有250余家工坊共带动12.5万人次就业,人均年增收3.48万元。我们先后建立了千阳刺绣、凤翔泥塑、富平石刻、羌族刺绣、绥德石雕等多个非遗产业园,成为地方经济支柱。“咸阳茯茶”获2023年陕西省“最具成长潜力商标”,总产值20亿元,综合产值超3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三是带动效应全面凸显。在工作中我们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好非遗的整体带动作用。文旅厅精心搭建陕西文旅惠民平台并专门打造全省非遗商城利民惠民,今年春节期间投入财政补贴569万余元,发放惠民券7.82万张,全力提升了人民群众在非遗中的参与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陕西故事。据统计,2023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7.2亿人次,同比增长106.58%;国内旅游收入6578亿元,同比增长150.63%,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实现翻番,在这份成绩单中,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非遗产品、研学体验等,为陕西旅游经济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

谢谢大家。

华广洪:感谢三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