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聚力‘八个新突破’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 系列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06-03 16:28:35 来源:陕新发布

5月16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医疗保障局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杨丽萍: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交通运输局二级巡视员李斌科先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樊军荣先生、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冯立文先生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下面,请李斌科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李斌科:各位新闻界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西安市交通运输行业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主要就西安市2023年交通工作情况和2024年工作思路举措,向大家作以汇报。

第一部分2023年主要工作

一、交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是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投资259.28亿元,超年度计划19.48%,较2022年增加92.14亿元。机场三期、西安东站、西十、西延、西康高铁、鄠周眉高速、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改扩建等9个中省项目及210国道、东临路、西户路等4个市级重点项目高效推进。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改扩建和107省道鄠邑段改造提升工程提前建成通车。

二是补链强链获取国家支持。我市成功入围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围绕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和货运枢纽建设,精选重点项目4类28个,目前已开工25个,为增强我市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级提供新动能。

三是干线公路养管全面提升。实施省道101等三条省道桩号敷设及标志调整工程245公里,完成国道108周至山区段等大中修及预防性养护43.61公里,开展国道312等公路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103公里,创建国道210沣峪山区段高质量美丽公路42.5公里,101省道19.014公里水毁修复工程主体完工。

二、交通服务品质实现新提升

一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创新发展。去年我市新开调整公交线路51条,其中新开15条、调整36条。特别是新开通社区巴士9条,累计达21条,解决243个社区上万居民公交地铁出行接驳需求;开通定制公交线路60余条,新开371路、303路等公交线路串联主城区和渭北、西咸等区域;推动实现西安-咸阳两地公共交通乘车刷卡同城同优惠。

二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加快融合。积极整合客运站点、平台和运力资源,开展客车代运邮件服务,有效解决群众邮政寄递“最后一公里”问题。长安区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单位,阎良区获评省级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我市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通过国家5A级标准验收。

三是交通优化提升成果持续深化。印发《规范停车畅行西安行动实施方案》,完成全市200余处医校周边交通优化治理提升,推广错时共享停车场92处、停车位22898个。出台《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指导意见》,不断规范共享单车管理。

三、行业市场监管取得新成效

一是服务群众,协同监管。全年办理政务事项174341件,办结率、公示率、全程网办率、“好差评”满意率分别为99%、100%、98%、100%,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与核验位列全省第一。建立市区联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保障群众安全出行;在全省率先推广“驾培与考试”双系统对接机制,全面提升综合执法水平。

二是缓解拥堵,节能降耗。印发《西安市过境货车分流综合管控实施方案》,全力协调推动绕城高速过境货车分流和外环高速一致性收费;制定《西安市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专项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全年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2755辆,超年度淘汰任务31.8%。

三是治理隐患,确保安全。全年治理问题隐患279项,全系统未发生道路运输安全亡人责任事故。完成高新有轨电车试验线、地铁8号环线、10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东段、6号线一期南段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工作,确保线路如期开通运营。

第二部分2024年工作思路举措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一年,我们将围绕全省“三个年”活动和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从以下七个方面谋取新突破。

一、紧抓规划引领推项目,在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上谋突破。围绕民航、高铁、高快速路和农村公路“四张网络”,加快研究编制西安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提前做好“十五五”交通规划前期工作。积极协调推进机场三期、西十、西延、西康高铁、西安东站和鄠周眉高速加快建设,全力做好国省干线项目建设方案调整和实施工作。力争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宫改扩建、兵马俑专用线年底建成通车。

二、紧抓补链强链增动能,在构建集约高效运输体系上谋突破。加快推进补链强链28个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设施功能,提升物流体系平急转换水平。创新推动综合货运组织模式,加快建设公铁联运型和陆空联运型综合货运枢纽,在枢纽中完成一批新能源装卸、光伏发电、充换电等绿色设备应用,全力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三、紧抓民生保障办实事,在增强运输服务质量水平上谋突破。新开调整公交线路80条,增加小型公交300辆,大力发展定制、网约和社区巴士公交,持续深化轨道、公交、慢行交通融合衔接。积极推广定制客运、旅游直通车、共享交通等客运新模式,推动“大站集散”向“多点串联”转变。促进邮政快递业加速发展,积极创建第三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四、紧抓改革创新促发展,在提升行业监管服务效能上谋突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及时调整权力事项库、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加快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站场、景区、客流密集区为重点,疏堵结合落实“一点一策”举措,营造安全有序出行环境。

五、紧抓科技赋能强支撑,在推动智慧交通加速发展上谋突破。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围绕“出行即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强公众出行需求与服务资源的数据衔接,整合接入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数据资源,促进实现公共交通出行联程规划、一键预约、一码支付,为西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六、紧抓生态治理补短板,在促进行业绿色转型升级上谋突破。压茬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持续优化在建工地和辖管公路扬尘治理,实现更大治理成效。有效提升公路沿线充电设施保障能力,加快推动用车电动化、清洁能源化,着力构建绿色交通发展体系。

七、紧抓行业安全守底线,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交通上谋突破。紧盯道路运输、公路养管、在建工程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风险防范和隐患排查整治,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有序推动危险货物运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和普通货物运输企业标准化建设,落实落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杨丽萍:谢谢李斌科先生的介绍。下面请樊军荣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樊军荣: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媒体朋友对西安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支持。

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不断深化综合医改,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纵深推进健康西安建设,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下面我将卫生健康领域总体成效向大家做以简单介绍。

一、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取得新成效

市儿童医院、市红会医院新院区等7个重点医院项目建成运营,14个区县级医院建成,共增加床位1.1万张。15家医院开设互联网医院,66家医院和检验实验室的19项检验项目获全省检验互认资格。在7个远郊区县共建成胸痛、卒中、创伤救治中心22个。城区急救站总数扩充至46个。在城六区由7所三甲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优质医疗资源覆盖39所二级以上医院、5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重点传染病防控能力得到新增强

建成7万平方米的市疾控中心和11个区县级疾控中心、4个区域中心实验室。全市建立传染病工作分片区包抓机制,组建65支传染病应急小分队,逐步建立专业的预备役队伍。紧紧围绕“保健康、防重症”要求,制定落实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疫苗管理等作战图和工作方案,加强区域协作和联防联控,密切监测病毒变异,抓好重点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及时加大诊室、病床等医疗资源供给,利用“互联网+医疗”等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有效应对季节性呼吸道疾病流行。

三、中医药传承创新取得新进展

全市有中医医院57个,其中三级医院4个;中医类门诊部47个,中医类诊所1006个,设置中医科的综合医院及其他专科医院140个。建立市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数据质量控制中心、中医病案质量控制中心,中医医疗质量管理持续加强。组织2.23万人次参加基层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有中医馆,建成示范中医馆41个,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新建中医阁24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9个区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县创建省级评审。

四、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累计新迁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镇卫生院285所,公有化村卫生室303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设施和条件明显改善。探索“卫星医院”医疗服务模式,设置10所卫星医院。组织医联体下派专家2.1万人次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43家二级以上医院对口帮扶7所县级医院和55所乡镇卫生院,通过医护专家组团式下沉、专业技术下沉、医疗设备下沉、号源下沉、康复患者下转,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五、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取得新突破

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26.96万人次,不断巩固深化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建成孕产妇和新生儿危重症急救转诊网络,实现区县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中心全覆盖。在全市80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家庭病床试点扩大到城六区和西咸新区、高新区,我市7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不断加强托育服务供给,累计建成托育机构716所,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8个,我市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各位媒体朋友,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重点从6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来不断增进全市人民健康获得感。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打造公共卫生坚实防线。稳步推进市区疾控机构改革,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坚持医防融合、医防协同,促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实施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策略,加强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开展消除丙肝“肝净行动”试点。加大疾病防控科普宣传,抓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关中城市群传染病防控处置研判协作机制。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打造区域医疗服务高地。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各级各类卫生健康项目建设。持续开展“改善就医感受、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护理服务”三年行动,落实手术质量安全提升等5个专项行动,加强市级质控中心建设,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增加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0个。持续开展检验结果互认。规范“互联网+护理服务”,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和市级培训基地建设。

三是坚持系统推进,打造坚强有力基层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达标创建活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培训,组织16所三级医院、27所二级医院对7所县级医院、55所镇卫生院进行支援帮扶。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资源下沉、基层能力提升和服务模式转变,不断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能力和季节性传染病预防、治疗水平。

四是坚持综合施策,打造更高水平健康西安。深入推进中医药健康促进、传染病防控等17项健康西安行动,健康医院、健康企业等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儿童口腔疾病防控监测和干预。

五是坚持传承创新,打造中医药强市。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新增3—5个市级中医学术流派,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新建中医阁100个。发挥市中医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和区县中医医院骨干作用,在基层中医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和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中医药健康诊疗服务。积极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六是坚持公平普惠,打造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平台。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升孕产妇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多种形式托育服务,新增7所公办、29所普惠托育机构,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0个。启动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示范,在全市推开家庭病床工作。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杨丽萍:谢谢樊主任。下面请冯立文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冯立文: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感谢媒体朋友对西安医疗保障工作的关心支持。过去一年,我们认真落实全省“三个年”活动和我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我向大家介绍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医疗保障改革创新红利持续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丰厚。一是优化医保支持生育政策。去年8月1日,在西部地区首家出台“二级(含)及以下定点医院住院分娩政策范围内生育医疗费用全额报销”等一系列惠民保障政策,医保支持生育政策领跑西部。二是推进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提前一年完成“区域、医疗机构、病种、基金”四个全覆盖目标任务。三是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种植体集中带量采购、牙冠竞价挂网“三位一体”综合治理,将单颗种植牙总费用调控在7000元以内。四是稳妥落地职工门诊共济改革。在全国率先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开通门诊统筹服务,全市共有2892家定点零售药店承担职工门诊统筹结算业务,参保职工享受到“家门口”购药服务。

二、看病就医负担持续减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可持续。一是协同发力“三重保障”。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减负实效,2023年全年基本医保累计报销363.1亿元,大病保险累计报销10.4亿元,医疗救助累计报销1.91亿元,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68%。二是稳步提升医保待遇。①聚焦减轻困难群众和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制定二次救助托底保障政策;②将更多救命救急新药好药纳入医保,纳入我市特药管理范围药品增至252种;③将重症肌无力等11个病种纳入门诊慢性病病种,我市门诊慢性病病种总数达到55种;④将400种治疗性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三是常态推进药品耗材集采落地。累计推动国家和省级集采512种中选药品和18类中选医用耗材在西安地区落地实施,累计减少群众医药费用34.23亿元。

三、医疗保障治理实效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医保、税务、民政等各部门协同发力,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全力做好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工作。截至2023年12月集中参保期结束,我市城乡居民参保达上年度同期参保缴费人数的100.79%,排名全省第一,省医疗保障局专门向市政府发来感谢信。二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资助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累计资助46.17万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贫困人口和脱贫人口累计住院报销18.43万人次11.37亿元,直接实施医疗救助66.69万人次4.66亿元,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累计监测6.21万人。三是坚决守好群众“保命钱”。2023年全年依法处理违规违约机构2910家,追回医保基金1.14亿元。其中暂停医药机构协议112家、解除协议6家、拒付/追回资金2268家,行政处罚84家、行政罚款1831.93万元,公开曝光案例290家(次)。

四、医疗保障服务效能持续优化,人民群众的体验感更为舒适。一是推进“互联网+医保”。大力推广医保码激活应用,我市“医保码”用户超1000万人,全市10000余家定点医药机构开通医保刷码服务。积极融入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医保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89.28%。二是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全市医疗保障系统推行打通服务“全城办”、拓展服务“自助办”、提高效率“预约办”等9项医保便民服务举措,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医疗保障部门率先落地落实。2023年市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中心被人社部、国家医疗保障局表彰为“全国医疗保障系统先进集体”;我市2022、2023连续两年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推进医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保规范化管理水平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地方。三是推进异地就医便捷高效。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内异地就医无需备案、省外异地就医线上自助备案,2023年外地来我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999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152亿元。其中,省外异地就医399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55亿元;同期我市参保群众市外就医970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23亿元。四是推进转改工作作风。常态化开展局长(处长)“坐窗口、走流程、优服务”,及时解决了160户企业3671名退休人员医保待遇享受和西安泰富西玛电机有限公司等30多个企业医保难题。

各位媒体朋友,2024年,市医疗保障局将锚定全市“八个新突破”目标,聚力在参保质量、精细化管理、基金监管、经办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第一,开展三场攻坚行动。一是建设西安医保数据专区攻坚行动,探索医保数据赋能改革、管理、服务。二是提升全民参保质量攻坚行动,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增进群众健康福祉。三是长期护理保险推进攻坚行动,按照国家和省市安排部署,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第二,实施四项提升工程。一是经办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做优9项便民举措,推动医保服务更加稳健便捷和公平可及。二是异地就医保障提升工程,持续扩大结算范围、拓展备案渠道、加强信息协同,推动异地就医服务高品质和多元化升级。三是基金监管机制提升工程,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全覆盖,加快智能监控系统建设,落实医疗保障领域信用评价制度,扩大监管范围并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四是惠民政策普及提升工程。加大医疗保障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宣传工作与政策落实相互融合。

第三,办好五件民生实事。一是将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拔牙、根管治疗、口腔洁治等部分口腔类门诊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二是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三是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纳入职工门诊统筹报销范围;四是将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五是持续推进国家和省级(联盟)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成果落地。

杨丽萍:谢谢冯局长。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请提问。

中国城市报:请问市交通局,刚才介绍情况时提到,今年西安要新开调整80条公交线路,目前进展如何?

李斌科:今年,市交通局确立了“定廊道、降重复、优接驳、减盲区、多模式”工作思路,多措并举推进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工作。一是加强公交与地铁“鱼骨式”衔接,持续优化城区公交线网和站点布局。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推进地铁、公交、慢行系统“三网”融合发展。二是围绕重要区域开通一批“公交+”线路,满足市民差异化、个性化出行需求。发挥远郊区县地方优势,打造“公交+旅游”等定制模式,推动公交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三是以社区巴士为重点,着力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持续完善微循环公交网络,打通社区到地铁站的“末梢交通”,畅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增强城市公交末梢服务吸引力。

针对公交线路调整工作,元月份,我局就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细化分工,明确推进计划、阶段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和月度任务清单。我们会同公交企业,广泛听取市民建议、研究线路走向,联合多部门踏勘站点,加快推进公交线路调整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累计新开调整公交线路24条,其中新开17条公交线路,分别为346路,纺织城小学定制2线,梁家滩国际学校定制1线、2线、3线,经开第五学校定制5线、6线、7线、8线,纺织城小学定制4线,浐灞第八小学定制线,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住宅区定制1线、2线,招商城市主场盛会定制线,红会医院北区定制线,曲江第一学校定制线,曲江第六小学定制线;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条,分别为128路、901路、727路(727区间),经开第五学校定制2线、定制4线,汉都新苑定制线,环山旅游1号线。为雁塔区、经开新区、草滩、纺织城、浐灞生态区、环山路大学城、高新三期、周至县等区域12个学校、26个居民小区,以及环山路周至沿线5个村镇数万群众公交出行提供便利。

杨丽萍:请继续提问。

中国网:我们知道中医药的根在基层、在群众中,请问西安在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中是如何发挥中医药作用,采取了哪些措施?

樊军荣:近年来,我市始终将中医药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始终把中医药纳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局,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在健康西安建设中融入更多“中医药元素”。

一是积极推进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支持西安市中医医院“一院三区”发展,11个区县启动中医医院新(迁)建项目,预计增加床位2000张。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审批设立民办中医医疗机构1094所,完善中医药诊疗服务网络。

二是着力打造中医药重点专科群。市域内有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39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41个,市属医院建成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个、全国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4个。二、三级医院中医专家定期到基层单位坐诊带教,满足城乡居民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

三是持续改善基层条件。按照国家建设标准,2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建成中医馆,配备不少于300种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配置10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和康复设备,推广针刺、灸类、推拿、刮痧、拔罐、熏洗等6类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方便城乡居民就近看中医,用中药。

四是突出中医药服务特色。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基础上,扩大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范围。2023年,125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33万名0-3岁儿童、60万名高血压患者、21万名2型糠尿病患者、7.9万名孕产妇、3.3万名冠心病患者接受中医特色指导,发挥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作用。

五是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开展师承教育和名中医师带徒工作,全市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省市级名中医59名,省市级中医学术流派13个,名中医传承工作室86个,培养继承人3000余人,每年举办基层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

今年,我市将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落实中亚峰会涉西安成果对接清单重点任务,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海外影响力,加强杨震国医大师工作室建设,继续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不断推进我市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中医药工作强市。

杨丽萍:提最后一个问题,请提问。

国际在线:医保报销是人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请问去年西安市在提高报销水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冯立文:谢谢您的提问。第一,制定实施了助力生育的支付和待遇政策。对原生育保险政策进行了全面优化调整,进一步增加了生育保险政策的普惠性供给。一是将参保女职工门诊产检费用一次性补贴标准由1000元提升至2500元;二是对参保职工取消住院分娩报销起付线,对在二级(含)以下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医保基金全额报销政策范围内的生育医疗费用;三是对参保居民取消二级(含)以下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报销起付线,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报销起付线在原有起付线基础上降低50%;四是将使用辅助生殖技术成功受孕后的生育医疗费用纳入我市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每年可为群众减轻生育费用约3.1亿元。

第二,将中医民族医药饮片和医疗机构制剂纳入报销范围。建立治疗性医疗机构制剂医保准入工作机制,将400种(西安345种+咸阳55种)治疗性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85%以上是中药制剂。

第三,建立职工门诊统筹报销政策。参保职工在定点医院门诊也可享受统筹报销,一级、二级、三级医院报销比例分别为70%、60%、50%,退休人员报销比例在此基础上提高5%。2023年全年共统筹报销21亿元。

杨丽萍: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布人的回答!请继续关注我们举行的“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