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聚力‘八个新突破’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有关情况介绍

时间:2024-06-20 15:21:13 来源:陕新发布

6月20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来升,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薄盛春,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凯,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江霞出席,围绕“聚力‘八个新突破’、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将举行“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全省各市(区)和省级有关部门出席,介绍各地各部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

今天是系列发布会第一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来升先生,请他围绕“聚力‘八个新突破’、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发布会的还有: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薄盛春先生,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凯先生,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江霞女士。

下面,首先请吕来升常务副市长作介绍。

pic

吕来升: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西安市委、市政府,对大家一直以来给予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安,主持召开首届中国—中亚西安峰会,特别是在听取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陕西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重要使命。陕西作示范、西安要先行,一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贯通落实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要求,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扎实推进“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展现新气象,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10.76亿元、增长5.2%,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总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科创资源富集。我们着力发挥科教优势,坚持以“双中心”和秦创原建设为引领,全力构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实效,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主体大楼顺利封顶,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设计方案通过中科院评审,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落地西咸新区,新建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2家。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23%、居副省级城市第2,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900亿元、增长35.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1.53件、增长25.1%,首次排名“全球科研城市”前20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5万家、1.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占比超过42%,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二、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西安工业体系完整,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扎实。我们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新兴产业发展行动和产业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构建规上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着力打造“支柱产业为基、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突破”的产业协同聚能、梯度共进发展格局。西安成功入选财政部、工信部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名单。去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7家。今年一季度,虽然受重点企业产品量价齐跌、产能释放不足的影响,全市工业经济承压前行、增速放缓,但中小企业产值增长14.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8%,代表创新驱动的充电桩、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83.6%、184.1%、56.8%。

三、深化改革开放蓄势聚能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我们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全市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优化行政区和开发区建设管理边界,实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一企一策”推进市区两级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功能转变,去年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三万亿,实现营业收入2381亿元、增长15.3%。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抢抓首届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历史机遇,先后建成二手车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等服务平台,率先实现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中欧班列开通国际运输干线18条,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今年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值1000.5亿元、增长7.4%,增速高于去年同期21.1个百分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38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全程网办,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供应,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码管地”,首创“技术交易信用贷”等23项改革案例在全国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筑巢”西安。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4.01万户、增长22.74%,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累计达324.97万户。

四、古都文化魅力持续彰显

西安因文化而富有底蕴,因文化而闻名于世。我们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统筹推进文物保护、文明传承、文化繁荣,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做好“文旅+”大文章,先后创新推出“文物+特色街区”“文物+特色民宿”“文物+传统技艺体验”等新业态,推出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巴士“博物馆号”,打造《唐朝诡事录》等数字新体验,城市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商旅融合发展频频“出圈”、大放光彩。大家熟知的“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持续引领时尚,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惊艳世界,《将进酒》尽显诗意西安的极致浪漫,世界泳联2024跳水世界杯总决赛、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在西安成功举办。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家、总数达到13家,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4家、总数达到787家;接待游客6936.46万人次、增长52.42%。

五、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持先立后破、速立快破,统筹推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新成效。坚决当好秦岭卫士,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建设投运秦岭智慧化综合监管平台,去年累计修复秦岭区域生态面积19162公顷、河道311公里。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利剑治污”专项行动,系统推进过境货车分流绕行、柴油货车通行管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主城区物流园区外迁等工作,西安的蓝天纪录不断刷新,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西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70,同比改善22.7%,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3,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3天。积极稳妥实施“双碳”西安行动,启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去年全市新增光伏装机量35.85 万千瓦、增长51%,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0万辆,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56万平方米,美丽西安正在加速绘就秀美新画卷。

六、城市功能品质展焕新颜

我们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着眼让空间布局更“优”,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创新划分7大功能区,科学统筹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城市北跨发展、西咸一体化发展,西安城市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体系更加完善,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格局更加凸显。着眼让设施能级更“强”,统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持续推进电网攻坚行动,全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累计完成103条次支路建设改造,地铁16号线一期、2号线二期、1号线三期开通运营,全市最大供电能力增至1400万千瓦,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70万吨/天。着眼让治理效能更“高”,深入开展“干净整洁、平安有序”行动,扎实推进涉水职能改革,加快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和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城市宜居、韧性、智慧水平明显提升。

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去年全面完成“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重点工作基础上,今年,我们着眼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在优质均衡上实现新突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大力推进30件为民实事,启动107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持续抓好全市22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以及3个重点医院和14个区县医院、疾控机构建设项目,全力优化全龄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我市被民政部、国家数据局选定为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城市。去年以来,全市“保交楼”项目交付9.12万套,“保回迁”项目建成交付97个,筹集27193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建改扩建学校26所,新增学位3.3万个;市红会医院、市儿童医院新院区等7个市级医院建成开诊;新增城镇就业27.14万人,去年底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818元。

八、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

安全稳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们坚持把大安全观和底线思维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房地产、政府债务、中小金融风险机构风险可控在控,获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重点领域和群体信访问题有效化解。以争创首批“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牵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成贯通省市区三级的应急指挥平台、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研究出台住宅小区火灾防范“五项机制”,深入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紧盯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处置,去年全市有效应对18轮强降雨过程,防汛减灾“四项机制”被国家气象局在全国推广。

当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虽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标国家和省上对西安的定位要求,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扛起省会城市担当,敢作善为、实干争先,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新篇章中勇当先行示范。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李惠:谢谢吕市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举办至今已经有一年多时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西安在落实峰会成果,勇担“向西开放”使命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还有哪些新的思路举措?

pic

吕来升:谢谢你的提问。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枢纽。特别是去年,首届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功举办,让古都西安再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再一次走到了时代前沿,标志着西安对外开放、加快国际化进程迈入了新阶段。去年以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打开发展新天地。去年全市对俄罗斯、中亚五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1.8%、180.3%。今年一季度,我市闪存芯片、电动载人汽车等重点产品进出口分别增长12.54%、19.2倍,净增外贸企业233家。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释放峰会效应,着力推动成果落地。首届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功举办后,我们结合省级成果对接清单研究梳理了26项重点任务和77项节点任务,加速引导面向中亚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西安聚集。目前已分别完成2项、34项,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项目正式落成投用,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在西安启动,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在西安成立,中亚公园正式开园。

二是依托区位优势,着力拓展开放通道。坚持陆港、空港“双港联动、港区一体”发展,着力构筑陆空多式联运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陆运方面,创新中欧班列长安号“港口+班列+服务”模式,实施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推行多式联运、便捷通关、铁路运输运单一票通等改革,长安号辐射共建“一带一路”4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开行突破20000列,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典范。空运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航空枢纽,国际(地区)航线累计达到108条(其中国际客运航线83条,国际货运航线25条),通达全球43个国家、86个主要枢纽和经济旅游城市,其中“一带一路”航线覆盖27个国家52个城市。2023年,全市临空经济规模达385亿元。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着力打造最优生态。用足用活自贸区、综保区、综改试验区等政策优势,以一流政务服务助力西安建设大循环重要支点、双循环战略链接点。联合国内30多个城市打造班列集结中心、中继站,与路网沿线各国建立跨境运输公共数据资源池。推出“跨省通办”事项306项,浙江、甘肃等15个省(区)货源在西安港集结分拨。与丝路沿线5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代理行关系,提供出口贴现、打包贷款等10余种贸易融资产品和解决方案,案例在全国推广。构建“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投资预警、风险评估、纠纷解决等商事法律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释放峰会效应,统筹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市场、大环境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全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谢谢!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2022年底,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全国第四个具有“两个中心”定位的区域,请问一年多来,西安“两个中心”的建设推进情况如何,以及下一步重点工作有何打算?

  吕来升:这个问题请江霞副局长回答。

pic

江霞: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大家对西安“两个中心”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对西安来说既是光荣的使命责任,也是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一年多以来,西安坚持高位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将其作为全市“八个新突破”首要任务,先后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国家创新名城的实施意见》,发布《西安市加快推进硬科技产业化发展若干措施》,在“两个中心”建设的引领带动下,全市“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相互支撑的创新生态更加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2023年,西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万家,这两项指标同比增长均超过2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23%,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90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1。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西安由2022年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首次进入全球前20序列。

今年以来,全市“两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55项目标任务均按时序进度顺利完成,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重点项目加力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新材料陕西实验室获批建设,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航空宇航智能制造实验室、未央区武德路创新街区进入试运营,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开工建设。

二是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分类施策助力企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升规”164家,认定首批49家“链主”企业,西安博达软件公司成功上市,获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主要涉及航空、稀有金属、光伏三个重点产业。

三是创新生态加速赋能。科技金融服务企业320家次,贷款额14亿元。西安创新投资基金已累计注册36支市场化子基金,认缴规模223.48亿元,投资A轮及前轮的早期科创企业项目306个。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聚焦“两个中心”实体化运行,狠抓校地融合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让“两个中心”建设成效看得见、摸得着。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抓规划,推进“两个中心”实体化运行。编制完善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加快制定西安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措施路径、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西安科学园建设和西安创新馆设计展陈,打造“两个中心”展示窗口。

二是抓培育,加快科技型企业规模化“升规”。清单化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动态管理重点企业“白名单”,健全完善“一企一策”服务包抓制度,培育一批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色产业领域,支持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聚集区。

三是抓融合,聚力打造校地企深度合作发展示范。实施“一校一策”,支持西安交通大学打造西部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建立“一基金、一园区、一超市、一平台”金融服务体系,推广“校招共用”引才模式,建设一批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支持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驻市高校在科研攻关、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投资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四是抓协同,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圈层化辐射。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和各市(区)共建协同创新基地,拓展“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推进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重点任务,推动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创新。加快中白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办好硬科技创新大会、中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持续提升“科创西安”品牌影响力。

  香港商报:请介绍一下西安市在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中,主要采取哪些举措来推动实现新突破?

  吕来升:这个问题请薄盛春副秘书长回答。

pic

薄盛春: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西安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宣传和支持!2024年,西安市扎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的决策部署,聚焦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产业、服务群众四大领域,大抓改革、大抓服务、大抓效能,聚力推进一批紧贴企业群众需求,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提升办事效能的改革创新举措,努力打造政府更诚信、企业更舒心、办事更高效的“营商环境名片”,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近日公布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中,我市营商便利度连续4年蝉联全省第一。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一是全周期优化涉企服务,在激发经济活力上寻求新突破。我们围绕有效维护企业利益、保障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开展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破壁”行动,特别是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拖欠账款、涉企乱收费行为,加大整治力度,全力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秩序,积极营造“无事不扰”的监管环境,为企业注入更强发展信心。同时,我们围绕实现企业“准入快、准营易”,推动企业设立、变更、备案、迁移、注销等事项“全程网办”,实施证照同步办理、同步变更、同步注销等便利化改革,鼓励更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我们坚持以“为企业解决多少问题、带来多少实惠”为标准,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切实提升投诉问题的解决质效,让企业舒心经营、安心发展。2024年一季度,全市新增经营主体14万户,同比增长22.7%,增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二是全过程做优项目保障,在强化要素供给上寻求新突破。我们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融入项目服务保障全流程,积极推行“大片区考古”“用地清单制”等创新改革举措,提升企业拿地效率、节约企业用地成本,推动实现“拿地即开工”。我们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效率,将施工图联审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时间压缩50%以上,并推行水、电、气、网接入3个工作日内“一次办结”等便利化改革,持续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为项目落地投产“加速提挡”。同时,我们还设立了重点项目“代办管家”、法律顾问和“项目警官”,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和法治护航。

三是全链条构建产业生态,在释放创新动能上寻求新突破。我们紧抓西安建设国家“双中心”历史契机,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开展“校招共用”试点、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创新推行“技术交易信用贷”“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新模式,鼓励重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让科技创新更加活跃、让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用创新创造为西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我们围绕全市19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推行“链长服务制”,加大产业链招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我们还大力开展了企业培强扶优行动,对“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市”等成功转型企业加大政策奖补,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实现“直达快享、免申即享”,今年已通过“西安政策通”平台兑现财政类政策资金16.53亿元。

四是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在打造特色品牌上寻求新突破。我们加速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打造“i西安”城市服务品牌,建设“i西安”城市综合服务总门户,推动实现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可办”,用新技术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为政府办事赋能增效。同时,我们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向基层延伸,进一步优化提升网上和窗口办事水平,推动国家和省上确定的“企业开办”“教育入学”“残疾人服务”等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落实,并结合西安实际新增10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场景,列为市政府“2024年为民实事”之一,全力抓好推进落实。同时,我们还持续深化“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在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务大厅服务能力的同时,在全市部署新建32个政务服务驿站,努力推动政务服务向企业园区、居民社区延伸,让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群众办事“不出社区”,真正让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陕西日报:今年全省开展深化“三个年”活动,请问西安市在聚焦高质量项目建设方面进展如何?今年下半年,西安市在推进项目谋划、开工、建设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吕来升:这个问题请王凯副主任回答。

pic

王凯: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深化“三个年”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三个年”活动走实走深。5月10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西安市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西安市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行动方案》《西安市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实施方案》,一体深化推进“三个年”活动,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锤炼过硬的干部作风。

2024年,全市上下按照强化市级统筹和系统谋划,优化要素集成和资源配置,细化投资管理和全过程管控,强化“全市一盘棋、发展一幅图、资源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等“四位一体”的系统理念,切实把项目谋深谋细谋实,年初形成了4328个年度投资5381亿元,覆盖九大领域的投资项目计划。重点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两新一重”、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从投资项目计划中组织350个重大项目,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总投资1.7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37.75亿元。1—5月,289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在建213个、新开工76)完成投资895.21亿元,达到年计划的38.29%,西安高新区三星环新动力电池项目竣工投运,三星热源厂长输供热管网工程基本完工,富阎新区阎良产业带航空航天产业园全面完工,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正式投入运营,引蓝济李引水工程提前86天通水试运行,西安荟聚(宜家购物中心项目)正式开业;76个新项目中,49个已开工建设,1个前期谋划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60.53%。

在推进项目谋划、开工、建设方面,我市将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采取超常举措,精深谋划项目、精细管理项目、精准服务项目,力促289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337.75亿元以上,76个新项目二季度开工率达到80%以上、三季度全部开工,45个项目年底前竣工达效。

一是抢抓机遇谋划储备项目。抢抓超长期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机遇,持续对标政策要求,组织谋划实施工业技改、绿色装备推广等领域新增项目,用项目争资金、补短板、谋发展。研究建立领导包抓、全员招商等新模式、新机制,围绕构建“19+6+N”重点产业链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二是加大项目服务保障力度。落实好《西安市强化项目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39项重点举措和《西安市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36条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全力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工作专班作用,用好统筹推进、领导包抓、调度评价、要素保障、动态管理、督导服务等机制,持续凝聚工作合力。

三是及时协调解决项目问题。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督导调度力度,对建设进度相对滞后的项目,建立台账、摸清底数,夯实责任、精准施策;定期召开专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做好土地、资金、水电气路、砂石、渣土清运等要素保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李惠:感谢吕来升常务副市长和几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