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关于“聚焦‘小切口’ 服务‘大民生’”系列 主题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06-25 18:37:16 来源:陕新发布

6月4日,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聚焦‘小切口’ 服务‘大民生’”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宜川县专场。邀请宜川县委副书记尚文隆先生,宜川县水务局局长贺伟先生,宜川县民政局局长黑文祥先生,宜川县教科体局局长徐兴国先生,宜川县云岩镇党委书记杜云先生,介绍宜川县“小切口”改革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发布会由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汤坤才主持。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汤坤才: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示延安改革发展成果,加大改革经验做法的宣传推介力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我们联合市委改革办组织召开关于“聚焦‘小切口’ 服务‘大民生’”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第一场——宜川县专场。宜川县是陕西“两黄两圣”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拥有国家5A级景区黄河壶口瀑布,有着天然氧吧、生物宝库的美誉。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宜川县委副书记尚文隆先生,宜川县水务局局长贺伟先生,宜川县民政局局长黑文祥先生,宜川县教科体局局长徐兴国先生,宜川县云岩镇党委书记杜云先生,请他们就宜川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做情况介绍,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尚文隆副书记作情况介绍。

宜川县委副书记尚文隆: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宜川县“小切口”改革情况。首先,我谨代表宜川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宜川发展的媒体记者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宜川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国土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辖4镇2乡1 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 11.2 万人。2021年换届以来,我们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奋力走“生态优先、文旅融合、立工强农、全民营商、优教聚才、城乡共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业和以苹果、食用菌为主的现代农业,以及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为主的新型工业,三次产业比从2021年44.6:11.2:44.2调整到2023年42.5:17.5:40,工业占比从8.93%提到15.96%,税收占财政收入比从22%提到59.02%,城乡收入比从2.76缩小到2.63,GDP从45.6亿元追赶到54.7亿元。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树改革破题思维,把改革作为破解深化“三个年”活动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堵点痛点难点的重要法宝,作为融入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和市委“12345”年度工作安排的关键一招,紧扣县委十九届八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重点任务,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地制宜推进基层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厚积成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活力。下面,我就宜川县“小切口”改革工作进展及成效作以简要介绍。

坚持科学谋划,改革方向更加清晰明确。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我们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切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县委十九届八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任务,聚焦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树立凡事必有解的工作思维,强化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推出了一批有温度、有力度、让老百姓可感可及的“小切口”改革,总结形成了一批“宜川经验”,真正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上实现“大作为”,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坚持有解思维,改革举措更加系统集成。为解决黄河沿岸产业缺水、人饮补充用水等突出问题,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深入调研论证,科学制定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坚持本土部门解决本土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土专结合、先易后难、农水联动”抗旱保供建设思路,建管用并重、多系统集成,着力破解“最合适产业”的“不适”问题、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问题、乡村振兴和推动共富问题,努力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在多维度统筹中实现高效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宜川方案。同时,系统集成抗旱保供、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全力建设抗旱保供综合试验示范区,以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目标共赢。“五大片区”抗旱保供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4.3万亩苹果园、3.5万亩花椒园产业用水和3.8万名群众人饮补充用水问题,分别占全县果园1/7、椒园3/4、农村人口44%,黄河沿岸苹果和花椒产业预计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0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直接增加5400元。

坚持主动作为,改革导向更加务实鲜明。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我们紧盯便民、利民、惠民、为民,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主动谋划、精准施策、务实推进。在乡村振兴领域,紧盯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苹果高质量发展“双万”示范工程,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新推行“以株代亩”综合改革,整合土地、按株分田、标准生产、规模经营,打通了制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堵点难点,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改革发展红利。“以株代亩”分田法被评为“2023年度全省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和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案例;我们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按照土地和林木权属不变原则,积极探索推广国有野生连翘经营权出租试点改革1.5万亩,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在教育领域,按照“城乡一体、以强带弱、资源共享、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思路,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城乡中小学紧密型一体化办学实现全覆盖,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逐步缩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在医疗卫生领域,积极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统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保院及12所乡镇(街道办)卫生院医疗卫生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促进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就业领域,探索推行“1+5”就业创业机制,依托无锡新吴区驻宜川县人力资源市场,实施“定方向、扩岗位、织网络、提效率、强服务”五项措施,截至目前,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591人,苏陕劳务协作转移就业63人,职业技能培训49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27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笔415万元,带动就业37人,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95人,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1478人。在社会救助领域,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解决大多数老百姓的基本民生需求,坚持党建领航、民心导向,有感有效、有解思维,面对财力拮据的现状,积极探索用基层党组织融合社会救助力量,在不增加机构、编制、人员、资金的情况下,整合各部门的救助资金项目,创新机制,再造流程,纵向延长救助链条,横向拓宽救助范围,联合创新救助方式,使社会救助工作更加高效、精准、科学、便捷、阳光,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县兜牢兜准兜好民生底线的路子。“融救助”机制得到民政部和省市的关注认可,并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

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指向更加精准聚焦。聚焦便民利企,我们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从“企业侧”和“群众侧”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行政许可事项和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率分别达到98.7%和92%;建立重点项目全程帮办代办制度,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多评合一、并联办理、帮办代办”等服务机制,政府投资类和企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间分别缩减10个工作日,县级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时间由30日压减至15日;创新推出“宜小审带您进大厅”系列活动和证照临期提醒服务,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市场主体710户,其中新开办企业94户,分别同比增长10.8%、8.1%。建立“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季测评制度,转办处理企业诉求问题17件,企业满意率100%。推行金融+税务“一站式”服务,持续深化“税银合作”,强化“银税互动”,累计授信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企业1022户,金额5.6亿元。聚焦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寻求推动改革发展的办法和途径,紧盯“降成本、提效率、出新品”目标,鼓励引导企业、乡土人才、干部职工等围绕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展土办法、土工艺、土技术等系列“土法创新”,按照精准化筛选、科学化试验、技术化升级、链条化应用的思路,全力打好“土办法+新科技”组合拳,努力造就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孵化转化一批可推广、价值高、效益好的新科技、新成果、新产品,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土法”力量。截至目前,累计评选产业发展、民生保障、防灾减灾、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土法创新奖19个,建立示范基地4个、形成新技术8项、推出新产品5个、引进技术人才4名、取得专利10件,培育科技型企业4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以落实周“解忧”机制为抓手,探索建立服务群众“周‘解忧’+”工作机制,及时将跨行业、跨部门、问题久拖不决且单个部门难以解决的民生诉求和矛盾纠纷收集起来,借助周“解忧”这个平台,将需要解决的事项导入相应的议事协调机构与行业职能部门进行统筹联动,深入分析,加强研判,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真正用心用情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同时,全面推行“155”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创新推行“统、调、控”调解工作法,突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小切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大变化”。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和省委、市委的新要求,树牢系统思维和有解思维,全力以赴、久久为功抓改革、促发展,着力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汤坤才:

谢谢尚书记的介绍。

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请提问。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近年来,宜川县坚持“以水定产”,大力实施黄河沿岸抗旱保供,请问咱们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宜川县水务局局长贺伟:

黄河沿岸干旱少雨、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历来是发展相对滞后的薄弱地带,干旱缺水问题是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最大瓶颈。2021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坚持“四水四定”,突出以水定产,把抗旱保供作为攻关课题,建管用并重、多系统集成,着力破解“最合适产业”的“不适”问题、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问题、乡村振兴和推动共富问题,努力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在多维度统筹中实现高效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宜川方案。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联动攻关,全力推进抗旱保供项目建设。为解决黄河沿岸产业缺水、人饮补充用水等突出问题,在实地勘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土专结合、先易后难、农水联动”抗旱保供建设思路,计划利用2022-2024年三年时间集中建设拦水坝、蓄水坝、淤地坝22座,高位蓄水池、减压水池63座,泵站8处,软体水窖487个,铺设管网285.2千米,年供水量330万方,从根本上解决沿黄4个乡镇阁楼、高柏、壶口、集义、鹿川“五大片区”4.3万亩苹果园、3.5万亩花椒园产业用水和3.8万名群众人饮补充用水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县水务党委为牵引,联合林业、农业、财政、供电分公司等部门成立抗旱保供联合攻关党支部,整合职能部门资源资金和人员力量,联合攻关,合力推进,目前已完成阁楼、高柏、壶口、集义片区抗旱保供建设,预计2024年7月完成鹿川片区抗旱保供建设。

二是坚持建管并重、以水定产,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增效。抗旱保供基础在建,重点在管,关键在用。按照“机制化保障、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普惠化收益”思路,建立管理规范、供水达标、水价合理、运行可靠的管理机制,“一片一策”科学管护运行,实施阶梯水价政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抗旱保供实施,有效满足了黄河沿岸苹果花椒产业用水需求,特别是为矮化自根砧优系品种苹果和土石山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用水保障,加快了品种改良、更新换代步伐,黄河沿岸苹果和花椒产业预计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0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直接增加5400元。在抗旱保供覆盖区,构建起以农村安全饮水为主体,以抗旱保供生活用水为补充的农村供水体系,解决了黄河沿岸3.8万名群众人饮补充用水和农村安全饮水季节性缺水问题。同时,确定了云岩、集义镇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抓产业、促增收、夯基础、强带动,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

三是坚持试点试验、系统集成,发挥抗旱保供综合效应。系统集成抗旱保供、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建设抗旱保供综合试验示范区,以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目标共赢。在实施抗旱保供项目基础上,试点试验,集成技术推广,开展旱作农业、旱作节水、固土保水保肥等技术攻关,深化拓展抗旱保供综合效应,在云岩、集义镇建设苹果、花椒抗旱保供试验示范点4个共400亩,通过试验示范,2023年苹果水裂纹发生率下降15%,优果率提高10%,单价每斤增加0.5元,年亩均增产1200斤、增收4160元;花椒园水土保持率达到86.3%,年亩均增产30公斤、增收900元左右。坚持以水定绿,实施生态治理,抗旱保供区域治理小流域22条480平方公里,推动实施营造林6.3万亩,在坝体和区域周边栽植连翘、酸枣等具有经济效益的绿化灌木2.06万亩,2023年水土流失治理率68.92%,同比提高3.03%,入黄泥沙量332.3万吨,同比减少32.31万吨,三年入黄泥沙量累计可减少50万吨,未来10年内预计可减少199万吨,进一步改善了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坚持扩面提标,发挥综合效应,在完成抗旱保供“五大片区”项目和综合试验示范点建设基础上,计划再用三年时间建设黄河沿岸抗旱保供综合试验示范区,科学编制黄河沿岸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分年度推进新优品种改良、“三项技术”推广,推动农民增收增富;制定抗旱保供综合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三年规划,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旱作节水、固土保水保肥等技术措施,实现区域产业技术应用全覆盖,推动产业增值增效;制定黄河沿岸生态保护三年规划,持续加强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扩大连翘、酸枣栽植面积,推动生态增值增绿。系统集成抗旱保供综合措施,充分发挥综合效应,全面建成黄河沿岸抗旱保供综合试验示范区,努力以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推动黄河沿岸高质量发展。

群众新闻网记者:

“融救助”创新机制在全市推广,请问咱们宜川县在社会救助深化改革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民政局)

宜川县民政局局长黑文祥:

近年来,我县围绕如何更好统筹各项社会救助资源,解决好大多数老百姓基本民生需求,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针对救助工作中存在救助资源相对分散、救助部门“背靠背”、重复救助或救助缺失等问题,结合基层实际,提出了“大民政”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用基层党组织统筹社会救助力量,成立融救助党委,建立融救助中心,融合20个部门53个救助项目,按照“部门(单位)一体推进、项目渠道不变、资金支付不变、统一进厅服务、联审联评联办、融合精准救助、根据贡献记功”的方式,系统集成救助项目,形成民生兜底合力,构建融救助工作格局。

为了更好的为困难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救助服务,组建了县乡村三级融救助网络体系,将救助的触角从县、乡(镇)延伸到村组,实现了融救助工作县域全覆盖。采取线上线下双向办理,通过实行“一厅办”,使困难群众最多跑一次,就能得到及时最大化的救助,实现一次申请、一门通办,推行“掌上办”“指尖办”,研发了跨部门、多层次、可共享的融救助信息平台,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快速了解政策、申请救助、关注进度、查询结果,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建立综合研判制度,各救助部门单位“面对面”共享信息资源,精准认定救助对象、核定救助项目,实行多部门联合救助,杜绝了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的存在,纵向延长救助链条,横向拓宽救助范围,多方位服务更多的困难群众,使困难群众得到最大化救助。今年3月份,我们还拓展延伸了融救助+天使学位+心理疏导+就业服务,并着力推进一岗双助,同时,将住建局农村危房改造、乡村振兴局“雨露计划”项目等7个部门13项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乡镇(街道),使各项救助服务更贴近群众、方便群众。融救助运行按照受理困难群众申请、审核比对信息、提出初步救助意见、综合研判会议研判、出具综合研判意见函、实施救助项目、反馈执行情况的程序,建立了融救助“申请、审核、研判、实施、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每一件救助事项均能落实落细落到实处。

截至目前,我县通过综合研判实施救助项目253批次,研判各类救助资金1.3亿元,惠及群众1.39万户2.7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引领优势,不断健全完善融救助机制,更多更好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市政府门户网站记者:

“以株代亩”分田法是新时代农村“小田并大田”的有益实践,请问有哪些做法?具体成效如何?

宜川县云岩镇党委书记杜云:

近年来,为破解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难题,我们牢树有解思维,深化改革创新,在云岩镇探索推行“以株代亩”分田法,通过支部联合打破“村界”、以株代亩打破“地界”、殡葬改革打破“坟界”、选好代表打破“心界”的“四界”改革模式,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是支部联合,打破“村界”,凝聚发展合力。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抓手,立足各村支部功能发挥和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川塬结合、强弱搭配、抱团发展、共同富裕”思路,成立“6+N”跨村联合党总支,推选优秀返乡企业家王缠平、“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延刚和全省劳模崔远忠组建领导班子,真正把“领头雁”“主心骨”镶嵌在支部链上,联合党总支打破“村界”,将各村资源、资产、资金、人才优势、群众力量整合起来,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共谋思路、共抓创新、共解难题、共促发展。

二是以株代亩,打破“地界”,规模经营发展。通过打破“地界”“路界”,小田并大田,并将新栽果树按株分配,亩界变株界,推进标准生产、规模经营,有效解决果树老龄化、土地碎片化等问题。累计消除地界1108条,整合生产路306条,耕地“长个子”378亩,渗溢面积栽植的4.15万株果树按照每株每年10元承包给农户,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1.5万元。平整土地栽植的6618亩果园盛果期后预计每亩年净增效益1万元以上。

三是殡葬改革,打破“坟界”,腾退坟头占地。据统计,一座坟约占一分地,可栽种矮化苹果树11株,按照盛果期每株产值200元计算,全镇果园内有5600余座坟墓,一年损失达千万元以上。目前全镇65岁以上老人约有6500人,十几年后又将有650亩土地变成坟头,将占到全镇耕地面积的1%。为此,云岩镇因地制宜,打破“坟界”,利用村集体荒山荒坡资源,在堡定村建成西北首家村级公墓,由村集体运营管理,分类别制定收费标准,所得收益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累计迁坟167座,为果园机械化作业扫除了障碍,改变了群众传统风俗习惯。

四是选好代表,打破“心界”,求大同存小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按照5-10户推选1名代表的原则,推选出德高望重、善于做群众工作、勇于创新担当的致富带头人、农村“执事人”、乡贤等为主的村民代表186名,充分发挥他们“传声筒”“和事佬”作用,通过上门入户讲政策、算账对比消疑虑、调处纠纷解心结等方式,协调解决矛盾纠纷,解开群众心结,变“七嘴八舌”为“求大同存小异”,实现了思想一致、利益一致下的民心“趋同”,有效推动了政策落地、工作落实。

陕西科技报记者:

请问宜川推行集团化办学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宜川县教科体局局长徐兴国:

长期以来,我县高中教育稳居全市各县区前列,但义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为了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我县按照“城乡一体、以强带弱、资源共享、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思路,尝试推行教育集团化办学。

主要措施:

一是推行集团化办学,在义务段实现全覆盖。2023年秋季,我县按照“1+1+N”的模式,即1所核心校、1所城郊校和1—2所乡镇学校抱团发展的思路,组建了覆盖全县城乡中小学校的四个教育集团。

二是实施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均衡师资力量。在各教育集团实行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集团人”。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到成员校交流轮岗,帮助成员校开展薄弱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优质均衡发展。交流轮岗教师实行编随人走,交流期满后,尊重交流教师意愿,愿意继续留任交流的继续参与下一期交流;愿意返回派出学校的办理回调手续,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是强化激励保障措施,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参与城乡交流轮岗1年及以上的骨干教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后,及时足额落实奖补待遇、课后延时补助及乡镇生活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引导骨干教师合理流动。

四是发挥优质师资引领作用,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抢抓“陕西省中小学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项目机遇,成立名师工作室24个。陕西省教育厅选派22名国家级和省级名师作为主导师,为我县6所基地学校培养了24名“种子”教师,带动240名“影子”教师,壮大了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完善考核评估体系,确保集团化办学稳步推进。采取“捆绑式”与“分层式”相结合的办法,对教育集团各校区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集体评优和校长聘任相挂钩,激发学校、校长和交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步成效:

一是调动了骨干教师参与城乡交流轮岗的积极性。目前,4个教育集团首批交流轮岗教师31名,特别是由核心校向乡镇学校选派了11名骨干教师,提高了乡镇学校骨干教师占比,带动了乡镇学校薄弱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县上投入300余万元,为各教育集团配备互动录播室,用于跨校区开展同上一节课,让乡镇学校和城郊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乡镇学校质量检测明显提高。在2023年期末质量检测中,三所乡镇学校主要学科检测成绩均有大幅度提升,乡镇学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

四是生源回流现象初显。乡镇学校办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得到家长认可,出现了城区学校和在外县区就读学生转回户籍地乡镇学校就读的现象。

汤坤才:

因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尚书记和几位发布人的精彩解读,感谢媒体朋友对宜川县工作的关注。借此机会,提前祝大家端午安康、假期愉快,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