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实践”有关情况介绍

时间:2024-07-11 17:17:38 来源:陕新发布

7月11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渭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田瑞,渭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赵晓军,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丰收出席,围绕“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实践”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先生,请他围绕“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实践”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发布会的还有:渭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田瑞女士,渭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赵晓军先生,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丰收先生。

下面,首先请陈晓勇市长作介绍。

pic

陈晓勇: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陕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赋予了我们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的责任使命。渭南作为全国唯一同时位于黄河沿岸、秦岭脚下的城市,近年来,我们始终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中省决策部署,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预计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

一是强化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我们始终把产业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力打好项目谋划、招商引资、服务管理“三场硬仗”。今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418个、年度投资61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50个、年度投资305亿元,占全市投资计划的50%。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2%,顺利实现双过半。建立“四个一批”项目管理机制,坚持开工必有产业项目,去年以来中交天和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92个项目竣工投产。紧盯国家战略布局,动态调整项目库,策划储备重大项目291个,总投资1709.3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20个、总投资900.7亿元。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一对一跟踪服务,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引进1个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渭南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313个项目签约落地。强化项目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1750个,获批建设用地2.43万亩,连续4年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3月底前全部办结。

二是聚焦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越来越强。我们突出20条重点产业链,挖潜增效、补链强链,确保每年每条产业链落户配套企业1个以上。去年以来,圣唐乳业二期等38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华禹通泰等3户汽车企业实现整车出口,金隅节能2项典型案例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木王科技、科顺新材料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海泰新材料等10户企业跻身省级隐形冠军名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1户。特别是,去年工业投资增长34.1%,增速居全省第一。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获评全省粮食安全考核优秀等次,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持续推进、作用有效发挥,今年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乳制品等四大产业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林畜渔业增加值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富平县入围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合阳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依托西岳华山等19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深挖消费潜力,强化文旅融合,去年以来市县财政先后发放消费券3500万元、拉动消费13.7亿元,司马迁祠国家5A级景区加快创建,大荔县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上半年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34.5%和39.5%。

三是深化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大。我们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动能、向深化改革要效率、向对外开放要空间,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和潜能。聚焦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农业创新谷“一核+两翼+N产业链”平台建设,成立秦创原陕西科技大学(渭南)技术转移中心,大荔县获评全省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富平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去年秦创原创新驱动专项考核全省第一。有效发挥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带动作用,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3家,上市后备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三,去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保持85.7%和47.9%的高速增长。着力打造政府诚信、企业舒心、办事高效“三张名片”,白水县帮办代办“政务蓝”、同心同办“零距离”等经验入选全省典型案例,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动“治企有方、兴企有为”三年提升计划,财政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全覆盖。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非公经济占比达到48.5%,新登记市场主体7.41万户。加快推动西渭融合,航空零部件配套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富咸机场铁路、西安都市圈环线北段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落实中国—中亚峰会任务,渭西欧华阴、合阳专列开通运行,进出口总额达到34.7亿元。

四是突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广。我们坚持聚力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迈向现代化,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国家卫生城市不断巩固提升,先后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95个,系统化全域化推进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30个、新建街头绿地广场23个、打通“断头路”13条、提升城市道路16条,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用,合阳县、富平县被命名为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产业发展衔接资金15.7亿元,富平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我市被评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市。强化 “千万工程”经验学习运用,今年105个创建村拟定项目882个、总投资10.72亿元,已有336个项目建成竣工,富平县“五水协同”治理工作成为西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的典范。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浓。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扬尘管控、油烟治理等六大重点领域,强力控排、微克必争,根据第三方平台发布数据,截至7月9日优良天数达到116天、同比增加1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4,同比改善15.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133位。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编制完成渭河南山支流综合整治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4平方公里,7个国考断面、5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坚决当好秦岭桥山生态卫士,秦岭重点区域管控实现全天候实时化可视化,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图斑2350亩。聚焦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能耗“双控”攻坚行动,新能源基地、大唐风电等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装机510万千瓦、居全省第二,生产绿电达到60.7亿千瓦时。

六是增进群众福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我们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始终把群众增收作为重要任务,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增速全省第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6900元、增长15.4%,实现了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聚焦群众关心关切,建成零工市场14个、零工驿站36个,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31所,增加学位3.4万个,建成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2所,“五馆一中心”建成开放,中心城区物业服务“一费制”全面落地,韩城市“四联调解”、富平县税费矛盾调解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我们还启动实施了基础教育增量提质计划、“福地享老幸福365”行动等惠民工程,省十八运会场馆、“两院一中心”、市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等重点民生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将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

各位朋友,渭南是一座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开放之城,各类机遇叠加、发展潜力无限。我们将始终牢记嘱托,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这里,也诚挚邀请各界朋友走进渭南,感受秦东魅力,探寻发展良机,与我们携手奔赴未来,共同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实践。

谢谢大家!

李惠:谢谢陈市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中国日报:渭南秦创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下一步方向是什么?

pic

陈晓勇: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渭南来说,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们以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先行区和渭南农业创新谷建设为抓手,狠抓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生态优化三项重点,努力推动秦创原见效成势、由势转能,着力打造具有渭南特色的科技强市。

一是突出载体建设。我们借助西安强大的科创力量,早在2019年就在西安高新区建设了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致力于打造“西安研发、渭南制造”模式,吸引更多研发项目来渭南中试量产。目前,累计孵化企业103家,在渭南落地投产企业8家、总投资9.92亿元。尤其是投资3亿元的双盈未来创造了当年入驻、当年建设运营、产品全部出口的“渭南速度”。

二是突出队伍建设。成立全省地市首家科技服务团,以114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62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189支“新双创”队伍和922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支撑,构建了“市有分中心、县有工作站、企有服务团”的科技服务体系。

三是突出创新生态。先后设立了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增材制造创业投资等一系列基金,总规模44.2亿元。同时,坚持“投行思维”“链式招商”,引进了华诚领航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带动了关天资本、开源证券等机构来渭投资,走出创投基金延链补链强链的“渭南模式”。

四是突出企业培育。先后培育红马科技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北人印机获制造业单项冠军,陕西美邦2021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石羊农科2024年在新三板挂牌,25家企业纳入省级上市企业后备库,数量排名全省第三。木王科技等4家企业培育经验,入选全省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2021年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192.5%,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44.2%。

五是突出成果转化。李校堃院士牵头的生物疫苗产业化项目在渭南高新区落地,陶文铨院士的氢能研究成果在韩城旭强瑞转化。我们在全省率先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省内首家秦创原陕西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项核心技术在渭实现转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被省政府表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413.11%,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优秀单位。

六是突出新兴产业培育。我们结合20条重点产业链,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先后推动航空零组件智能化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签约,联东U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开工,运达风电装配“双碳”产业示范园等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强的项目投产,渭南成为“一带一路”印刷包装品牌建设系列活动定期会址。

下一步,我们将争取省级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落地,谋划陕西实验室在渭布局,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能、最强动力和最紧迫任务,努力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渭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渭南市把产业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请问在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中,渭南市高质量项目建设主要开展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晓勇: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赵晓军同志回答。

pic

赵晓军:谢谢您的提问。渭南市以产业链为关键,以服务优化、能力提升为突破,高质量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取得了新提升、新成效。预计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其中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6%、63.1%。截至6月底,41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计划的52%,超时序进度2个百分点。我们严格对标省级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结合“四个一批”管理要求,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三个方向”抓策划。围绕全市20条重点产业链,突出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开展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策划。围绕政策性项目,突出粮食安全、社会民生、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老旧燃气管道等领域,多层次分批次开展项目策划培训。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突出数字经济、战略腹地、低空经济等开展政策解读,策划重大产业项目120个、总投资900.7亿元。

二是开展“三个行动”抓储备。开展“招商引资行动”,坚持把每个县市区年内至少引进1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作为刚性要求,省域外招商引资新建项目新增投资额151亿元。开展“中省项目行动”,围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储备专项债券项目163个、计划总投资264亿元。开展“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瞄准打造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签约产业项目14个。

三是建立“三个机制”抓开工。建立重点项目“一调度、两协调、两督导”机制,连续4年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3月底前全部办结,获批建设用地指标2.43万亩。建立项目开工观摩机制,223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189个,开工率84.8%。建立专班协调帮扶机制,督导帮扶省市重点项目堵点问题,203个重点项目投资进度超过60%。

四是优化“三个机制”抓竣工投产。优化竣工项目服务机制,对150个重点工业产业项目以充分释放产能为导向,加强服务保障和市场对接。坚持遍访“五上企业”机制,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优化考核奖惩机制,按照“月督导、季考核、半年比、年终评”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县市区和部门进行成效考核。去年以来,已有192个项目竣工投产。

陕西日报:请问渭南市在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中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陈晓勇: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田瑞同志回答。

pic

田瑞:感谢您的提问。事业兴衰成败关键在干部,重点看作风能力。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提升干部作风能力作为高质量项目推进、营商环境突破的“硬保障”,聚焦省委“1535”目标任务,突出务实、进取、从严导向,系统抓好各项工作推进落实,以优良作风、过硬本领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学思想,对党忠诚奋发干。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健全“四个以学”长效机制,开展专题培训、理论研修等培训班次390余期、培训干部3.2万余人次。严格执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机制,项目化清单化做实做细政治监督,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推动各级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深入挖掘运用渭南红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一核多点”党性教育红色矩阵,开发《追寻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等特色课程65门,开辟特色线路深化现场教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优考核,激励担当争先干。围绕高质量发展,优化综合绩效评价办法,精准设置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生态环保等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差异化设置46项量化指标,每月对省市重点监测指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调度,统筹抓好平时考核、专项考核,以考促干、以考促优。重实干、重实绩,深化“一考三评五印证”综合考评,分类建立“优秀干部库”“预警干部库”,提拔使用表现突出干部54人、晋升职级173人,对2个集体、53名干部进行及时奖励,激励广大干部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担当作为、争先创优。

三是强本领,补短赋能高效干。坚持“岸上学”和“水中游”相结合,突出提升干部项目策划、招商引资、服务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计划,设置工业倍增、经济金融等29个示范培训专题,各级举办推动产业链精准招商、优化治理营商环境等培训班次209期。围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开展“双包一解”活动,选派662名干部在项目建设、县镇基层、信访维稳等“五个一线”历练成长,组织8万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基层治理、防汛抗旱、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在刻苦历练中提高攻坚克难的实践能力。

四是严纪律,正风肃纪务实干。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与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相结合,围绕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目标要求,系统抓好学习研讨、警示教育、解读培训,实现1.4万余个党组织学习教育全覆盖,引导党员干部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纪律,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坚持不懈纠“四风”、正作风、树新风,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医保6个重点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惩治,用身边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党员干部,不断巩固发展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省委部署要求,在常态长效、从严从实、深化细化上下功夫,把优作风、强能力、促实干嵌入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持续打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提供坚强保证。

中国报道:我们注意到,近两年,渭南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陈晓勇:这个问题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丰收同志回答。

pic

许丰收: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启动为期五年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指挥长的专项行动指挥部,高位推进攻坚行动,推动一批突出大气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3年,环境优良天数254天,创历史最好成绩,PM2.5同比下降7.5%,改善率全省第一,完成了年度改善进位目标。今年截至7月9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4,同比改善15.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133位,PM2.5浓度45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22.4%。

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重点区域。中心城区按省考指标目标单列考核,县市区比照省考任务增降幅度确定考核指标。对国、省控站点分别由市级和县级领导牵头包抓,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每日通报排名、发布预测预警和重大问题、提出针对性管控措施等,确保各级党政“一把手”对工作时刻了然于心。

二是抓重点行业。14个市级牵头部门主动作为,先后组织专项执法检查21次,处罚2733万元。组织对重点区域污染源进行地毯式排查整治,消除餐饮油烟、露天焚烧和扬尘在线数据失实、老旧车辆淘汰等行业管控盲区。

三是抓重点时段。坚持夏季抓臭氧、秋冬季抓重污染天气应对、春节抓烟花爆竹禁放、全年抓柴油货车绕行和扬尘管控等重点,紧盯节假日和周末,坚持24小时数据值守,全年抢回边缘天11天,其中节假日4天。

四是抓突出问题。稳妥关闭南塬18家砖厂,采暖期前拆改8台部队燃煤锅炉,新增变压器97台、线路改造248公里,提升“双替代”效果,中心城区SO2同比下降11.3%。坚持疏堵结合,严控焚烧秸秆,火点数大幅下降,9、10月收获优良天58天。坚持在建工地、城乡结合部料场(堆场)、城区道路裸地、楼宇积尘整治,建立全城治尘联动机制。加大督导、通报、约谈力度,全年削减煤炭消费量53.76万吨,“绿电”生产突破60.7亿千瓦时。

五是抓机制建设。先后建立指挥调度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联防联控机制、利剑治污机制、约谈问责机制、行刑衔接机制,常态化坚持“日调度、周研判、月讲评、季考核”制度,全力推进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快产业、能源、供热、交通运输四大结构调整优化,聚焦工业企业、扬尘、散煤、机动车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大气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香港商报:渭南是全省农业大市,请问渭南在确保粮食安全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pic

陈晓勇: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渭南地处西北最优越的农业生态区,被誉为“苹果之乡”“酥梨之乡”“冬枣之乡”“奶山羊之乡”和“花椒之乡”,农业生产占比常年在全省领先。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在加快农业强省建设上蹚路子、作示范”的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有效经验,坚持把更多资源、政策、精力投入到推动农业发展、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上,全力把农业做得更强、把家园建得更美。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79.9亿,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67元、增长7.9%

一是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市委市政府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分年度、分茬口、分品类将粮食生产任务下达到县镇村、落实到田地块,遏制“非粮化”,防止“非农化”,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770万亩以上。狠抓“藏粮于技”,实行农技人员包镇抓村机制,加大先进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去年粮食总产达258.18万吨,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位,以全省第二的面积产出全省第一的产量。今年“三夏”期间共收获小麦445.45万亩,预计较去年增收2%以上,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二是加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先后引进牧原、石羊、正大、新希望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今年全市出栏生猪120.2万头、同比增加9.6%,肉蛋奶产量45.4万吨、同比增长5.6%。开展果树品种换优、老旧果园更新、高质高效示范园创建“三大行动”,不断提升果业发展质效。目前,澄城的樱桃面积达到10万亩,今年产量10万吨,产值25亿元,亩均收益2万-3万元。白水的瑞雪苹果平均每斤售价7元,亩均收入达到3.5万元,这些都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不断调优特色产业体系结构。以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按照发展品牌基础好、质量品质优、产业聚集度高的思路,全力打造总价值近千亿的“粮、猪、果、菜、奶、特、渔”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4个。坚持品牌支撑,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培育白水苹果等区域公用品牌9个,总价值239.54亿元,培育红星美羚、圣唐乳业、华山牧等知名本土龙头企业品牌28个,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殷殷嘱托,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建设农业强省蹚路子、作示范。

李惠:谢谢陈晓勇市长和几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