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榆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 解读《榆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时间:2024-08-22 15:25:06 来源:陕新发布
8月19日下午,榆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安雄,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高雄,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王玮出席发布会解读《榆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并回答记者提问。
榆林市委宣传部 雷玉娇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安雄先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高雄先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王玮先生,请他们为大家解读《榆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李局长介绍《规划》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及特色亮点等情况。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安雄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榆林市资源规划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高兴通过你们向社会各界介绍和宣传《榆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有关情况。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榆林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榆林新篇章意义重大。《规划》是我市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榆林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我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成果。2024年7月6日,《规划》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下面,我就《规划》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规划》编制过程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国家、省、市、县、镇五个层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个类别的“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及自然资源部,省委、省政府及省自然资源厅先后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我市认真落实国家、陕西省关于建立并监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工作相关部署要求,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建立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专家学者领衔、社会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工作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并常态化召开推进会。2019年9月率先在全省完成招标,确定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为市级规划编制单位。同时,组建由知名规划专家董祚继领衔的战略研究团队,由国科大、中科院等参与的基础研究团队,由市内外多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的顾问咨询团队,为规划编制全程把关。通过扎实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规划》文本、图件、说明书、数据库、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全套成果。《规划》先后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和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市政府上报省政府批准实施。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由文本、图件和说明书三部分组成。文本共15章,包括规划基础、开发保护格局、空间格局、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能源空间、文化风貌特色、配置自然资源、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治理、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中心城区空间规划、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县市区空间规划指引、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图共54幅,包括市域层面32幅,中心城区层面22幅;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详细阐述和解释说明,包括规划思路阐述、数据支撑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三、《规划》特色亮点
(一)强化战略引领,确立指导思想和规划思路。坚持一个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握两条主线,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顺应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落实三项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处理四类关系,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城镇发展与乡村振兴、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群的关系。突出五个导向,即生态导向、人本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治理导向。确立六大战略,即粮食安全、生态筑底、城市提质、区域强心、产业赋能、文旅融合。
(二)落实国家战略,确定城市定位和规划目标。以“世界高端能化基地、黄河中游生态屏障、五省交界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西部经济强市”为定位,以“黄河湾大美榆林、长城边活力驼城”为愿景。规划到2035年,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全面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目标全面实现;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自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新型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能源安全支撑作用凸显,国家能化基地全面建成。
(三)研判规划基础,构建保护开发空间格局。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综合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等因素,构建“一核两轴三带四区”的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一核”指榆林中心城区,“两轴”指长城沿线城镇及能源产业轴、无定河沿线城镇及特色产业轴,“三带”指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生态带、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带、黄河沿岸拦沙保水生态带,“四区”指风沙草滩高效农业区、丘陵坡地旱作农业区、河谷川道特色农业区和土石山地生态农业区。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优化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区、特别振兴区和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
(四)划定三区三线,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统筹优化全市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此基础上,增加独具榆林特色的能源空间,形成“3+1”国土空间总体布局。一是构建“两带四区多园”的现代农业空间格局。围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育特色农牧业,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形成粮优果香羊肥的农业空间。二是构建“三带三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围绕构筑黄河中游生态屏障,开展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科学治矿,合理配置各类自然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治理,形成林茂草丰水秀的生态空间。三是构建“一核三副、两轴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和“三带四区”的现代产业格局。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园区功能定位,形成集约高效品质的生活空间和集中集聚集群的产业空间。四是构建“北煤、中气、西油、南盐”的能源开发格局。围绕服务国家能源保供大局,推进北部煤炭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中部天然气资源扩大产能、西部石油资源增储稳产、南部岩盐资源适度勘查开采,统筹地上地下协同发展,形成富集协同有序的能源空间。
(五)凝练四大文化,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一是构建保护传承体系。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保单位、文化遗产线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构建全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大力弘扬长城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和红色文化。二是构建“一核三带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格局。三是保护利用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黄河、白云山、龙州丹霞等自然遗产,长城、石峁、统万城等大遗址。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转战陕北红色文旅融合项目,高水平建设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
(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城市通达安全韧性。一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府谷、定边2个支线机场和其它9个通用机场,提升航空枢纽能级;统筹推进延榆高铁建设,谋划忻榆银高铁过境榆林中心城区,形成高铁十字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榆林绕城高速,升级改造G210、G339、S205、S302等国省干线道路,完善骨架公路网络。二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水源地保护,以黄河引水工程、蒋家窑则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为骨干,王圪堵水库为核心节点,各类中小水库为支撑,其他小型水源工程、应急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矿井疏干水为补充,形成市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的安全供水格局。三是强化国家能源安全支撑。持续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输送和电力供应保障能力,规划建设榆林-西安、鄂尔多斯-安平-沧州等输油输气管道工程;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规划建设陕北-浙江、陕北-河南、陕北-关中第三通道等特高压电力外送工程。
(七)框定城市规模,描绘中心城区发展蓝图。一是明确城市规模性质与发展目标。确定“北缩、南优、东控、西拓”的空间发展战略,划定榆林中心城区范围369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能源科技创新高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生态城市”。2035年人口达到140万,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成。二是优化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确立“一芯一廊一环,两带三轴八片”的空间结构,结合城市开发建设现状,确定各片区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引导各片区产业发展。三是构建城市总体景观格局。打造“五山拥翠,八水润城”的山水城市景观格局。构建城市蓝绿空间和“郊野-城市-社区-邻里”四级公园体系,打造宜居特色游憩空间,构建城市天际轮廓线,划定城市高度及开发强度分区。四是统筹安排住房与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更新、城市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安全韧性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
(八)保障规划实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一是切实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建立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建立“定期体检、五年评估”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和“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制定覆盖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估和动态调整全过程的地方性法规、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二是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传导。建立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主体功能传导、指标约束、界线管控、要素配置等方式加强对县级、镇级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约束指导。三是合理安排近期规划。制定规划到2025年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以“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强对规划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和实施推动。
女士们,先生们!感谢大家对资源规划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构建“一核两轴三带四区”的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形成粮优果香羊肥的农业空间、林茂草丰水秀的生态空间、集约高效品质的城镇空间、富集协同有序的能源空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协同推动,形成监督合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资源规划工作,我们将继续履行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者、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者、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者职责,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努力推进全市资源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榆林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雷玉娇:感谢李局长的介绍。
情况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时请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1.各界导报记者:《规划》提到构建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的国土空间格局,请问是如何统筹落实的?
李安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三区三线”的划定与管控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特点与重大创新,是国家统筹发展与安全、实施底线约束的重要抓手,是发挥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性、引领性、约束性作用的重要基础。《规划》以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为基础,突出底线约束和空间引领,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形成可考核、可审计、可追责的划定成果。
一是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优先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将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全市划定耕地保护面积1386.9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90.98万亩,分别占市域国土面积的21.54%、16.94%。
二是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总体稳定、局部微调”的原则,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以及目前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区域。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55.30万亩,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0.18%。
三是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基本自然地理格局,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适宜性、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历史文化保护等因素,结合人口变化趋势、存量建设用地状况,坚持反向约束与正向约束相结合,避让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不适宜城镇建设区域,有效衔接发展规划,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引导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37.23万亩,占市域国土面积的2.13%。规划期全市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20年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1.34倍以内。
“三区三线”的划定,基本上框定了我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底线和边界,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是构建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支撑,对于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环境,优化城镇空间和现代产业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2.华商报记者:请问《规划》是如何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之间的关系的?
高雄:榆林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内罕见、世界少有的能源矿产富集地,煤、油、气、盐等资源具有储量大、品质优、配置佳等特点,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家能源产业和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土壤风力侵蚀严重,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属全国重度缺水地区,且地质灾害易发区点多面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虽然经过70多年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和环境治理,林草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但生态本底脆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生态现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针对榆林生态脆弱与资源富集并存的实际,我们在规划编制中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关系。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在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划定“三条控制线”的基础上,统筹地上地下协同发展,增加了独具榆林特色的能源空间,形成了“3+1”国土空间总体布局。全市划定矿产能源发展区922.17万亩,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4.32%,有力支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二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既不向地要绿,也不向绿要地,促进生态建设、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平衡协同。三是处理好“四水四定”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关系。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富民产业,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较2020年下降6%,到2030年用水量控制在16.62亿立方米以内。四是处理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周边城市群的关系。既着眼于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又立足更大格局,成为连接关中平原、呼包鄂榆两大国家级城市群的纽带和桥梁。
3.榆林传媒中心记者:规划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请问我们将如何保障规划实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王玮:省政府在批复文件中强调,《规划》是对我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章程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制定覆盖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估和动态调整全过程的地方性法规、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确保规划高效、规范、有序落地实施。
一是建立规划实施制度。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内容,制定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评估考核、调整修改等系列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及办法。统一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用途管制监管体系,推进规划实施的时序管控。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和制度,开展主体功能区实施监测评估和名录动态调整,分类指导主体功能区差异化治理,加快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协调互动机制。
二是健全规划传导机制。建立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主体功能传导、指标约束、底线管控、要素配置、政策要求等方式加强对县级、乡镇级和村庄规划的约束指导。强化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的约束指导作用,建立空间类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做好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积极推进详细规划编制,细化安排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开展各类建设活动都必须依据详细规划进行。
三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按照“定期体检、五年评估”的要求,结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定期开展监测评估。实行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规划管理行为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同时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督察、自然资源及相关部门监管重点,构建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规划公开制度,推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全流程、多渠道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从而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雷玉娇: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内容,可以在会后和我们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再次感谢几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