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全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市域工作情况介绍

时间:2024-10-31 18:01:56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31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来升,渭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振鑫,延安市副市长张世保,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曹治出席,介绍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市域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来升先生,渭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振鑫先生,延安市副市长张世保先生,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曹治先生。

下面,首先请吕来升先生作介绍;

pic

  吕来升: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西安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大家对西安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按照发布会安排,下面,我就近年来西安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的重大国家战略。西安市98.52%的国土面积属于黄河流域,5年来,西安始终牢记总书记“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嘱托,坚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推动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3次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部署,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是统筹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新成效。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用心用情守秦岭葱郁斑斓、护黄河秀美安澜,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秦岭西安段“48峪”综合治理全面完成,累计完成生态修复32307.6公顷、河道修复613.66千米,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水土保持率分别达48.03%、68.7%、83.93%。今年前三季度,西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前进8位。9月份水环境质量考核中,全市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2个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二是落实“四水四定”,节约集约用水迈上新台阶。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渭河、泾河、灞河“三河”流域水量完成计划分配,区域、流域“两域”水资源管控体系实现全域覆盖,引汉济渭工程向西安供水超1亿立方米,实现一池碧水绕古城。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4.47%,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成再生水管网310.14公里、再生水年利用量突破4亿立方米,在国家再生水利用试点中期评估中名列第一。

三是强化底线思维,防洪减灾能力实现新提升。5年来,加快推进“八水、五河”流域治理,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实施渭河、泾河等重要支流河道治理工程244.9公里,完成潏河、滈河、涝河等26条中小河流治理52.8公里,太峪河、蓝桥河等10处山洪沟治理8.2公里,累计完成水毁修复229处,渭河城市段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浐河、灞河、沣河堤防全线贯通,全市堤防总长度达到1303公里。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双中心”、秦创原建设加快推进,西安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前20强。“双碳”西安行动加快实施,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气候友好型企业评定标准,成功发行全省首笔碳减排挂钩绿色贷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8家、绿色供应链企业6家,规上工业“非电”用煤全面清零,全市供电能力提升至1500万千瓦。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24条国内集结线路和18条国际干线,开行量、货运量稳居全国第一,前三季度西安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5.37%。

五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黄河文化彰显新担当。深入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黄河优秀文化遗产、关中文化、红色文化等研究阐释,高标准建设“博物馆之城”,加快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13家,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42项,电影《柳青》、话剧《路遥》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引领时尚,龙年春晚《山河诗长安》惊艳世界。

六是统筹城乡发展,民生福祉改善迈出新步伐。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创新“七步和美”工作法,全面铺开10个零碳乡村“样板间”建设,蓝田玉山、周至尚村供水工程通水运行,19处农村供水改造提升项目投入使用,新型城镇化率达到79.88%,较2019年提升5.2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4.9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99.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6.9%。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西安,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西安力量。

谢谢大家!

李惠:下面,请高振鑫先生作介绍;

pic

高振鑫: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渭南地处黄河中游,黄渭洛三河交汇,秦岭桥山两山相望,是渭河平原最宽阔、最肥沃的地带,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全力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持续完善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严格落实“一法一条例”,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十四五”以来累计营造林194万亩,林木覆盖率40.8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3平方公里。修复历史遗留矿山2.2万亩。秦岭重点区域管控实现全天候实时化可视化。2023年PM2.5改善全省第一,优良天数历史最佳;今年前三季度空气质量改善率全国重点城市位列第四。

二是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9个国考断面、5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颁布实施渭南水网规划,东涧峪、龙首坝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引汉济渭三期(渭南段)等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实施。建成国家级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1家,东雷抽黄灌区获评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富平“五水协同”成为西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典范。蒲城列入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县。潼关、合阳入选全国首批水权改革试点县。9个县(市、区)获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三是持续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黄河渭河安澜得到有力保障。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治理工程全面完工。最美沿黄森林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明显,城区段堤防工程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倡议建立晋陕豫三省四市跨界河湖市级联动机制,16位市级领导带头、全市2254位河湖长认真履职,河湖长制工作实现全省“两连优”。与6个城市建立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率先在全省组建渭河非法采砂联合整治工作站,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开展,“三严四联五张网”模式在全省推广,受黄委通报表彰。

四是稳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聚焦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大力实施产业创新、生态提标等“八大工程”。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突出20条重点产业链和“353”产业集群挖潜增效,3户汽车企业实现整车出口,民机试飞中心在渭挂牌,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国内一流、中西部典范,以印刷包装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链成群,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转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34.1%,增速居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10万千瓦、全省第二;年发绿电60亿千瓦时,节煤1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5万吨。5个县区纳入全国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澄城纳入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

五是持续推进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强化创新驱动,秦创原创新驱动专项考核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20亿元,创历史新高。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6家。石羊农科在新三板挂牌,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陕西省航空航天金属增材制造、山羊乳产业创新联合体落地渭南。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韩城市“四联调解”、富平县税费矛盾调解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连续4年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一季度全部办结,法治化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前列。深入推进西渭协同融合发展,渭西欧华阴、合阳专列开通运行,西延高铁富平段、富咸机场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

六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全域推进,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高标准建成投用,城市能级持续跃升。粮食总产、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连续4年全省第一。大荔冬枣规模全国第一。九大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269亿元,7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1299亿元。脱贫人口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我市获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市,合阳、富平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七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黄河文化影响力日益凸显。传承文化遗产,潼关古城列入省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韩城陶渠春秋京邑遗址入选全省六大考古新发现。白水仓颉庙获评4A级景区,韩城司马迁祠加快创建5A级景区,2024年国庆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47%和51%。挖掘黄河文化,宣传片《黄河华山·家在渭南》在央视播出,澄城面花、富平阿宫腔等6项非遗文化亮相中亚峰会,秦腔现代戏《根据地》等广受好评,新时代渭南“黄河故事”揭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守好黄河母亲河,做好秦岭、黄河“山水文章”,持续推动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借此机会,诚邀各界朋友走进渭南这座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开放之城,与我们携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

李惠:下面,请张世保先生作介绍;

pic

张世保: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延安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土地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黄河延安段全长169.51公里,境内有延河、清涧河、云岩河、仕望河、涺水河5条一级支流。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及相关规划,凝心聚力、奋楫笃行,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80.2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108元、16492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737.91亿元、增长6.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个、1.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7.7%。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牢记殷切嘱托,高位推进实施黄河战略。坚决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任务,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延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及“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专项规划,分年度制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合力,推动中省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法规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是坚守生态红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2.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黄泥沙量由退耕还林前的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降幅达88%。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近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5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07%,植被覆盖率达到87.6%。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全市陆生野生动物达264种,子午岭林区华北豹野生种群增至110多只。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国控、省控和市控出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两年达到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4年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黄陵、延川、安塞分别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是强化资源管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编制了《延安市水网建设规划》,严格落实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3.8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1.1%和20.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7以上,入选国家节水型城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四是加强减污降碳,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制定印发了《延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CO₂捕集利用、LNG提氦等一批绿色转型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373万千瓦,万元GDP碳排放强度下降5.22%。率先在黄河流域及我国北方地区实现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延安经验”。

五是深挖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成黄帝陵、延安革命纪念地、壶口瀑布、乾坤湾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全省率先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延安博物馆建成开放,县级非遗陈列馆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宝塔区列入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圣地河谷·金延安街区创建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来延游客达到41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1亿元,分别增长1.7倍、2.8倍。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20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6亿元,分别增长21.4%、16.9%。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抓好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绿色转型发展等重点任务,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延安样板”。

李惠:下面,请曹治先生作介绍。

pic

曹治: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榆林的关心和支持。下面,由我简要介绍一下榆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具体工作体现在四方面:

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是生态屏障作用更加突出。深入推进荒漠化治理,实施国土绿化五年行动,全面打好林草保护攻坚战,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73万亩,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2023年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家主场纪念活动在榆林成功举办。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统筹推动坡改梯、淤地坝拦沙坝、退耕还林还草,2019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35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达58.8%。三是土壤环境保持稳定。扎实推进固废综合利用攻坚战,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对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环境风险实施优先管控。四是水质大幅改善。因河施策开展系统治理,持续巩固黄河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果,2024年1-9月,全市16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五是空气质量持续优化。持续推进兰炭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开展电石等企业提标改造,2024年1-9月,中心城区优良天数221天,同比增加10天;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

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全面落实“四水四定”。以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召开了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出台了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是加快水网建设。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已开工,黄河东线马镇引水主体工程完成73%,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主体管网基本建成。三是推进节约用水。实行工业、农业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广“六大节水模式”,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累计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四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全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利用攻坚战,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和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管理全覆盖,202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4.95%。

三、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091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1%、增量占全省的54%,跃居西部城市第5位,陕西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作用更加凸显。二是科技创新加速推进。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能源陕西实验室启动组建,榆林中科创新院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建成。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构建“4+8+N”项目支撑体系,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新能源、氢能、装备制造等一批接续产业项目相继建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9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6%。四是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推进减碳降耗攻坚战,60万千瓦以上机组煤耗降至300克/千瓦时以下,兰炭行业基本实现废水和VOCs治理设施全覆盖。五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延榆高铁开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榆林,出台了南部县产业振兴18条政策,助力产业集群打造,2024年上半年南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2亿元。

四、黄河文化弘扬焕发活力。一是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丰硕。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宋夏历史博物馆等相继开馆,神木石峁、靖边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清涧寨沟商代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是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横山老腰鼓、陕北秧歌等亮相中国-中亚峰会。三是黄河文化创作积极推进。《歌从黄河岸边边来》获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陕北民歌剧《黄河船夫》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惠:情况介绍就先到这里。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中国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近年来,西安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下一步,西安将采取哪些工作措施,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谢谢。

pic

吕来升: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西安作为黄河中游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将用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守好黄河精神文明标识,积极参与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我们重点做好4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黄河文化研究阐释。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及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成果,依托西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强西安市黄河优秀文化遗产、关中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秦岭生态文化等黄河文化价值的研究,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着力打造关中文化高地、红色文化高地、秦岭文化高地,构筑渭河文化带、秦岭生态文化带、红色文化带,聚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二是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推进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要考古发掘,提升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唐大明宫等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水平。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高标准建设“博物馆之城”。加快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实施重要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加快西安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完善秦岭(西安段)非遗名录、渭河(西安段)非遗名录,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商场、进社区等活动,让文化遗产在创新传承中彰显时代价值。

三是着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家都知道,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西安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文旅热起来,今年1-9月,西安市累计接待游客2.54亿人次、增长12.14%,“十一”假期,西安位列全国“热门目的地”第2,很多博物馆、旅游景点都是一票难求。下一步,我们将在文旅融合的深度上持续用力,坚持文化赋能,围绕黄河文化、夜间经济壮大新业态、打造新场景,推进产业升级提质;坚持创新驱动,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引领,培育消费新模式,释放文旅消费活力;坚持项目带动,加快西安碑林改扩建、西安曲江文创中心、关中书院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坚持塑造品牌,围绕建设“三都四城”,打造“西安年”“长安夜”等品牌,提高西安文旅知名度。

四是协力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为牵引,主动加强与沿黄河、渭河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依托周秦汉唐文化、红色资源、秦岭山水等策划更多高质量文艺作品和黄河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办好西安马拉松、丝路国际电影节、《唐诗里的长安》等活动。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文旅企业联合体作用,构建文旅新营销矩阵,提高城市品牌传播效能,进一步丰富黄河文化时代内涵,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陕西国际传播中心:苹果是延安农业的第一优势产业,延安作为中省重点支持的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围绕先行区建设,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pic

张世保: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苹果是延安人感情非常深厚的一项产业,也是延安市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产业体系最完善的富民产业。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和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建设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延安市委、市政府随后出台了《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高点谋划、高位部署、高效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市苹果面积达到332.8万亩,年产值达259.1亿元。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升品牌竞争力。建成了洛川国家苹果种质资源圃和吴起楸子种质资源基地,累计改造更新老果园41.1万亩,推广新模式新技术203.9万亩。延安苹果“八上”太空,发布全国首个新华·中国(延安)苹果产业发展指数、苹果价格指数、新版标准综合体和品牌升级战略规划,“洛川苹果”和“延安苹果”分别以687.27亿元和92.45亿元品牌价值位居全国水果类价值榜首和全国苹果类第二。

二是延链补链强配套。2023年以来,全市新建预冷设施0.6万吨,新增冷藏能力7.3万吨,累计达到170.1万吨。开发水果起泡酒、果汁啤酒、苹果醋、苹果脆片等多种新产品,新增精深加工转化鲜果能力5.7万吨,达到62.1万吨,累计出口鲜苹果2561万元,水果网络零售额达到74.5亿元。

三是联农带农增活力。培育苹果链主及亿元以上营销企业8家。新建果园气象站1950套,开展苹果政策性保险、“保险+期货”128.5万亩,黄陵苹果收入险项目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建成“科普+果游”、旅游示范村(带)、果游精品线路等26条,6条入选全国全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是政策支持强保障。延安苹果研究院完成改组并实体化运行,绘制苹果及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和果品加工链图谱,设立首支苹果与现代食品产业类基金,市财政每年列支1.5亿元支持苹果产业发展,争取中省各类财政资金24.8亿元,投放苹果产业贷款110多亿元,全力助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以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契机,重点在“三品一标、防灾减灾、延链强链、人才培养、金融创新、项目支撑”六个方面突破创新,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苹果面积稳定在330万亩,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鲜果产值和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280亿元、600亿元,努力打造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典型样板。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中国新闻社: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生态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工作备受瞩目。我们了解到,水资源保护对流域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渭南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请问,近年来渭南市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pic

高振鑫: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正如您所说,渭南是缺水的地方,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渭南老百姓爱水、盼水也惜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1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6立方米,不足全国1/10、全省1/5,按照国际人均500立方米的认定标准,是极度缺水地区,渭南属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地区。近年来,我市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突出水资源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编制印发《“十四五”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规划》《关于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实施意见》《渭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等文件,水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加强。

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坚持“南蓄、中节、北调”的水利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为主的流域水资源调控体系,先后建成洛惠渠、东雷抽黄、湭河水库等大中型灌区项目,以及蒲城袁家坡、富平页坡等一批城乡集中供水项目。引汉济渭三期工程渭南段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计划向渭南配置水资源1.26亿立方米。东涧峪水库、北洛河水库一期工程龙首坝水库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设施4.55万处,用水总量控制在15.98亿立方米以内,黄河干流取水量3.7亿立方米,非常规水利用量4685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2817万立方米,中心城市再生水利用量1553万立方米。

三是推进节水增效。坚持农业节水突出增效、工业节水突出减排、生活节水突出降损、水权交易突出创新,建成国家级节水型灌区2个,省级节水型灌区2个,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1个,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2。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26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1家。累计关停中心城区自备井294眼,临渭、蒲城、富平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显著,超采区水位逐年上升,累计建成各类节水示范单元563个,市民综合服务中心被评选为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市域3所高校全部建成节水型校园。县域节水达标创建率达到82%。全省首例跨行业水权交易在港口抽黄灌区交易成功。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0.7%、28.3%,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坚持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黄河保护法”主题宣传活动,举办《黄河保护法》《渭河保护条例》《节约用水条例》专题培训,全市“亲水、爱水、护水、节水”氛围日益浓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不断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下一步,我市继续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千方百计护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让黄河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更多渭南贡献。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起点新闻:在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过程中,榆林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请介绍一下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关情况。谢谢。

pic

曹治:非常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榆林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能源体系建设,2023年10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一年以来,我们全面推动创建工作。我们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五方面。

一、构建多能融合生产体系。一是稳定传统能源。2023年,全市原煤产量6.06亿吨、占全国的12.9%,原油产量1078.46万吨、占全国的5.2%,天然气产量229.15亿方、占全国的10%。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全市已建成新能源1429.5万千瓦,2024年安排111个新能源项目,预计今年新增装机700万千瓦。三是加快布局氢能。利用兰炭尾气、轻烃裂解等副产氢资源,加快推进双翼兰炭尾气提氢等项目,华秦灰氢提纯一期项目已建成,规划建设陕蒙输氢管廊项目、从鄂尔多斯输氢到榆林。

二、建设高效能源储运体系。储能方面。建成2个煤炭储备基地项目、1个储气库,在建2个煤炭储备基地项目、2个储气库,预计“十五五”榆林市煤炭、天然气储备能力分别达到200万吨和100亿立方米以上;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远景储能电池制造、陕氢公司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能装备生产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靖边锌溴液流电池制造等项目已开工,5座新能源共享储能电站已备案4座,3个抽水蓄能电站、3个盐穴储能项目加快推进。输运方面。已建成陕北至武汉等3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陕北至关中第三通道和陕北至庆阳特高压通道正在建设;已形成总运力3.55亿吨的“三横两纵”运煤干线铁路网,正在推进神瓦铁路,推动大宗物资货运“公转铁”,异地建成了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码头,保障煤炭外运。

三、推动能源清洁高效转化。按照煤化工“12363”发展思路,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构建“4+8+N”重大项目支撑体系,陕煤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国能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年内开工,国能20万吨PGA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恒润杀菌剂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建设。

四、强化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一是打造科研创新基地。建设以榆林中科创新院为龙头的“一院两校多所”创新平台集群,榆林中科创新院全面建成投用,已开展61项技术攻关。二是打造产业化示范基地。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获批省级中试基地,已引进9个中试项目和4个产业化项目。三是打造科教融合基地。国科大榆林科教融合基地已挂牌运营,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123名、本科生558名。

五、推进能源消费绿色转型。坚持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全市县城清洁取暖率基本达到100%。坚持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绿氧耦合示范,建成和在建CCS项目规模达185万吨,每年新建或改造碳汇林100万亩,逐步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2023年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9.86%和18.3%。

这个问题我就先回答到这里,谢谢。

李惠:感谢四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