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陕西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介绍

时间:2024-11-29 09:47:18 来源:陕新发布

11月28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陕西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李娟出席,介绍陕西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先生,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李娟女士,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孙周勇副局长作介绍。

pic

孙周勇: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陕西省文物局,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陕西博物馆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服务供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了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文化遗产,在西安城墙等文博单位会见外国领导人,在汉中市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国内多座博物馆考察,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求“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全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持续在政策举措、机构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手抓数量,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基础,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硬件提升,一手抓机制创新,博物馆事业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底至今,博物馆数量由221家稳步增长到360家,年均参观人数从3300余万人次增长到7200余万人次。西安碑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提升改造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重大文化项目。与此同时,博物馆藏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博物馆”逐渐成为热频词,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新时尚,“把博物馆带回家”已成为人民群众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共识。

一、坚持统筹布局,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之“根”

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对标国家规划和部署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出台《陕西“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健全“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社会参与、全民共享”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博物馆改革创新、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业、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非国有博物馆管理等指导措施,不断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各市(区)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西安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出台支持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措施办法。延安市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建设革命博物馆之城。宝鸡市出台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指导意见,突出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同时,按照“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博物馆建设。目前,全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支撑、社区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基本构建,大馆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均衡谋篇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做大做强省级博物馆,发挥其示范标杆作用。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先后对外开放,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将于明年3月全部完工。二是做精做优市级博物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铜川、延安等市级综合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绥德革命纪念馆等特色专题博物馆先后对外开放,秦岭博物馆、西部机场博物馆即将对外开放。三是做实做细基层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麟游、西乡、定边等县级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茯茶文化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对外开放,66家社区博物馆的建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坚持强基固本,筑牢博物馆事业发展之“本”

以提档升级为重点,打造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五年来,先后新建和改造汉中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200多个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文物库房、导览系统、服务设施等。以科技保护为支撑,不断加强博物馆藏品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先后出台藏品管理、文物数字化、库房建设、馆藏文物鉴定、文物科技保护等规范、标准、文件30多项。上线陕西省可移动文物管理平台,持续推进全省珍贵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市级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中心,实现馆藏文物动态化管理、科学化鉴定、数字化应用。五年来,共修复文物2.8万件(组),鉴定文物10.06万件(组)。同时,充分利用5家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和33个国内文物科学实验室,借助与省科技厅、省社科联开展课题研究,破解技术难关,为文物藏品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探索健全考古出土文物移交机制,推动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常态化。近五年来,支持并积极推动省、市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向陕西历史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等省属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凤翔区博物馆等市县级博物馆,以及新开放和即将开放的统万城遗址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延安博物馆、商洛博物馆等移交考古发掘文物,加快考古成果和文物活化利用步伐,努力释放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让考古成果真正惠及民众,让大众感受辉煌灿烂古代文明。

三、坚持融合创新,疏通文化服务供给之“脉”

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激发博物馆内生动力,推动博物馆发展从“缺不缺、够不够”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差异化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更好提升境内外观众的参观体验感,搭建境外游客融合服务平台,支持39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通过境外通道线上预约购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城墙等10余家文博单位门票。同步建设省内重点博物馆综合票务预约系统,实现省内主要博物馆参观的线上分流、引流、限流和客流互推,目前已完成系统开发,正在测试阶段。

策划实施了以“彩陶中华”“玉韫九州”“伟大历程”等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见证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原创展览。年均举办各类展览600多个,其中30个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评选中获奖,30个展览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推介。扎实推进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年均举办各类优秀文化“六进入”活动上万场次。助力“双减”,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与教育厅联合,开展“双师课堂”,在南门小学、大雁塔小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挂牌“陕西省中小学文博素养培育基地”,切实推动博物馆与大中小学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等有机结合,把文博场馆变为“学习课堂”,把文物展品变为“学习教材”。

四、坚持开放共享,绽放文物活化利用之“花”

抓融合求实效,深入实施“博物馆+”策略,整合文物资源,与多行业跨界合作,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用好10家国家和省级文创产业试点文博单位,每年开发市场欢迎、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400余款,市场认可度逐渐攀升。陕西历史博物馆加强与餐饮、黄金饰品、生活用品等品牌联名,赋能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通过实施“云展览”“互联网+文物教育”等30多个项目,逐步实现文物数字资源共享,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使数亿观众线上享受博物馆文化服务,不断推进博物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出4位数字虚拟人作为“陕西文物智慧推荐官”,打造周秦汉唐数字仿真课程、绘本、游戏等。与腾讯、百度、西影等企业合作,实施“陕西文物数字文创大赛”、《千年文物》纪录片、VR数字互动体验等,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播。

五、坚持交流互鉴,收获中华文明传播之“果”

助力“一带一路”,以国际视野、开放心态,搭建多元交流互动平台,推进与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境外科研院所在文物保护、展览展示、教育宣传、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备忘录等80余项,传播分享陕西文物保护经验,彰显“中国金色文化名片”。实施文物外展精品工程,先后在5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500余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会教育活动先后走进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国家,与美国史密斯尼协会合作的教育传播项目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教育项目获国际博协“2022年最佳教育实践案例”。中法联合秦兵马俑保护修复和公输堂保护研究合作纳入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多渠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同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文博单位的全面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岸三地间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博物馆一头连着文物藏品,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文物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利”原则,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深化交流合作,持续把博物馆建设成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优秀文化传承的阵地、先进思想引领的阵地、中华文明传播的阵地,扎实推动陕西特色、中国风格、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创建,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李惠:谢谢孙局长。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刚才在发布中说到我省的博物馆数量已达360座,请问,省文物局在下一步的全省博物馆体系布局建设方面,有哪些打算呢?谢谢。

pic

孙周勇: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次非常感谢您对我省博物馆建设事业的关心。

陕西作为一个文物资源大省、博物馆大省、考古工作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文物优势,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指导建设了如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统万城遗址博物馆、石峁博物馆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下一步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统筹,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在博物馆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结合我省博物馆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与相关部门沟通后将适时下发《关于推进陕西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陕西省省直博物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另一方面,我们将统筹推进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我们将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加快推进头部博物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设备更新、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不断提升我省省级大馆观众适舒度和参观度,争取将其纳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名单,发挥行业标杆示范作用;对于市级博物馆,我们将持续支持榆林、汉中、韩城等市级博物馆建设,支持西安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渭南市博物馆等提升改造工程,争取纳入国家卓越博物馆培育名单,发挥市级博物馆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关于县级博物馆,我们将重点支持文物大县、人口大县博物馆建设,统筹考虑博物馆建设与当地文物禀赋相结合,不断提升基层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对于乡村博物馆,我们将深入发掘乡村文化,积极培育以“社区博物馆”为代表的类博物馆建设,促进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谱系均等化。

二是抓重点,做好规划布局。我们将持续按照“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实现博物馆差异化发展。我们将结合陕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考古成果,结合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导相关地市做好诸如石峁、黄河、长城、秦岭等专题博物馆建设和运营工作。着力支持西部机场、地铁、茯茶、秦腔艺术等特色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

三是讲质量,抓好品质提升。实现博物馆发展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追求博物馆数量转变为更加看中博物馆质量。不鼓励不强求县县都有博物馆,但是我们会重点支持指导文物资源大县、传统文化大县,建设与当地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相符的博物馆,着力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博物馆品质。通过树立“大保护理念”,提升博物馆管理、保护水平;树立“大文创思维”,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树立“大管家意识”,为公众做好服务,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口碑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谢谢。

陕西国际传播中心:陕西文物一直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也坚持不懈地在国际舞台上传播着陕西文物保护经验。请问,未来,陕西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还有哪些计划呢?谢谢。

pic

孙周勇: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非常感谢您的提问。陕西是国内较早开放文化对外交流的省份之一,近60年来,陕西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理念,积极传播陕西文物经验,贡献陕西文物力量,不断擦亮陕西文物的“金色名片”。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陕西良好的文物交流合作基础和丰富的文物资源,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开放包容,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我们将坚持国家使命、陕西担当,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用好“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国家级平台,联合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优势力量、持续推动中国-中亚联合考古、中缅蒲甘他冰瑜寺保护修复等国际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合作项目,深化推动中法公输堂和秦兵马俑元首声明项目及中英骏工程、中美文化遗产数字教育项目,不断提升陕西文物理念的国际认同度和认可度。

二是坚持服务大局,拓展陕西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方式。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我们的对外展览由早期单一的兵马俑为主题的外展,拓展为依托周、秦、汉、唐以及丝绸之路、佛教艺术、陕西考古新发展等7个主题外展。下一步,未来两三年内,我们将持续推动与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俄罗斯等展览交流合作。以展览+文创+教育活动等配套方式,用陕西的文物讲好中国的故事,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开展博物馆教育和交流活动。我们也将推动秦兵马俑教育活动在原有走进香港、澳门、美国的基础上,继续走进英国、日本等。支持国外专家利用母语撰写陕西历史文化相关书籍,进一步增强陕西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是坚持文化浸润,深化港澳台交流合作。我们将品牌式菜单化开展赴港澳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赴台“唐代壁画文化”特展、“台湾历史教师中华文化研习营”等活动,用中华文化系牢两岸三地同胞精神血脉,不断增进港澳台同胞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民族认同。

香港经济日报:这两年“博物馆热”一直在持续升温,针对我们的一些热门博物馆出现的预约难和一票难求的现象。请问省文物局的应对措施有哪些?谢谢。

pic

李娟:谢谢您的提问,感谢您对陕西博物馆事业的关注。近几年,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和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博物馆越来越火。特别是这两年暑期、重大节假日,我们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等热门博物馆都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这里有一组数据想和大家分享,在今年的七八月份,陕西博物馆共接待观众人数1820万人次,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接待观众126万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人数328万人次,西安博物院接待人数73.7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增长。特别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七八月份单日预约最高点击量2417万人次,最低点击量550万人次。面对群众对高质量文博资源的需求,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提升品质、强化供给、优化服务等多种方式,来缓解观众在参观预约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具体我想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是提升参观便利化水平。早前我们下发了关于博物馆加强节假日开放的相关要求,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20余家博物馆在今年暑期都延长了开放时间。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奖补政策,对实施文物惠民和提供优质服务的十多家西安市博物馆同步进行奖补。全省大部分博物馆都取消了预约参观,确实需要预约的博物馆,我们要求尽可能简化预约程序,保留人工窗口、电话预约等方式,为中小学生、老年人、特殊群体等提供参观预约咨询和服务。

同时,我们也着力境外与省内两个综合服务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观众预约和购票参观。省内平台,主要是我们牵头开发的集省直5家博物馆票务预约平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这个平台和以往相比,在简化预约程序、优化预约体验的基础上,加大了异常数据的监测、黄牛抢票软件拦截力度,同时实现线上分流、引流和客流互推,如果你约不上某一个热门博物馆的门票,系统自动会推送其他博物馆供你预约、购票。刚才孙局长介绍平台即将上线,等整体成熟之后,我们会在现有省直5家博物馆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西安市及西安周边比较热门的博物馆。境外平台方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牵头,联合携程和工商银行,建立的全国首家境外融合服务平台,让境外游客更加便捷畅游中国。截至本月中旬,国内113家景区,省内十多家文博单位均在这个平台上线,据统计有3.27万名境外观众通过平台预订了兵马俑门票,同步也带动了其他景区、酒店、机票及餐饮等旅游订单13.78万单。

二是丰富博物馆文化供给。用活全省的博物馆资源,利用陕西云展览、“互联网+文物教育”等线上平台,同步推出线上虚拟展览、线上直播导览等活动。结合目前大家对文物遗产数字化体验的需求,我们正在与台湾、法国等专业机构,创作以秦兵马俑、唐墓壁画为主题的沉浸式数字互动体验项目,同步加快市级博物馆和县级博物馆基础设施提升,通过大馆带小馆,临展、巡展、借展、联合办展的方式,把优质的文博资源送到基层。

三是优化参观服务质量。部分博物馆因为建馆时间较早,出现了空调设施设备陈旧老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参观体验感,为此,我们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加快推进全省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的基础设施提升和环境整治工作,努力为观众提供相对舒适的参观环境。今年9月份已经完成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坑空调设备、二三号坑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已经完工,陕西历史博物馆空调系统、文物库房提升改造工程也正在进行,计划明年上半年完成。我们也要求全省各博物馆做好线上宣传力度,引导观众通过正规的渠道预约、购买门票,合理调整自己的出行计划和参观需求。同时,我们将不断提升自身票务系统的风控技术水平和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完善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强联防联控,积极配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开展“黄牛”打击整治行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谢谢。

各界导报:习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近年来,文物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创新已成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请介绍一下科技创新在陕西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实践和探索情况。谢谢。

pic

李娟:感谢您对陕西文物科技工作的支持。

近年来,陕西文物工作坚持“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览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工作要求,我们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文物工作的关键位置和核心地位,着力实现科研平台有实效、体制机制有突破、开放合作有创新、保护成果有提升,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文物科技平台”,全省现已建成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5个、省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基地2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基地3个,“三秦学者创新团队”3个,各类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达到40多个。我们承担了国家、各部委各类科研课题90余项,科研成果获各类奖项107项,目前陕西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领域,防、保、研、管、用全链条科技支撑局面初步形成。

二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增强。我们依托科研基地优势,已先后开展了300多项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完成了120多家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监测和相关平台建设。同时,我们利用无人机、北斗卫星等科技手段,大幅提升了长城、汉唐帝王陵、秦兵马俑等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水平。目前正在研发的重大科研课题,比如大型石质文物防震技术、砖石质古塔结构稳定性评估等课题,也符合现在我省乃至全国文物需求的关键技术,个别研究成果已经在兵马俑、西安碑林实地应用。

三是数字利用手段更加丰富。目前,我们已经制定并公布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作规程》地方标准。实施了宝鸡、安康、咸阳、汉中几个地市珍贵文物数字化三维扫描,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文物数据资源中心,不断推进文物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四是科技人才梯队逐步合理。我们实施文物系统人才培养计划,我们称之为“秦鼎计划”,建立了“工程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与多家国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培育陕西文物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和西安文理学院合作,为全省县区文博单位定向培养本科生,学生毕业后直接回到各县基层文博单位工作。今年第一批招了10个市32个县57名学生,目前各方面反响非常好。我们还通过大师工作室、技能大赛、专项培训等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多举措、多层次强化文物科研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相关厅局尽快出台《陕西省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聚焦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平台、科研基地,重点培育建设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文物保护和考古国家级科研团队、培育文物鉴定和科技考古省级科研团队等领军力量,逐步构建陕西文物全链条式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谢谢。

李惠:感谢两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