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03-03 17:13:53 来源:陕新发布

1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小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邹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副总督察刘岗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杨丽萍: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前不久刚刚经国务院获批,今天,我们邀请到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小波先生,市资源规划局局长邹林女士、市资源规划副总督察刘岗先生到会,介绍《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请张小波副秘书长介绍《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有关情况。

张小波: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衷心地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非常高兴通过你们向社会各界介绍和宣传《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有关情况。

2025年1月17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本规划是西安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

下面,我对《规划》相关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202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要求和顶层设计。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西安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要求,组织编制了《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在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发区及行业单位共同参与,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规划编制成果。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

(一)落实国家任务要求,明确城市核心功能

《规划》确定西安城市性质为“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愿景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城市和中华文明传承代表城市”。

(二)统筹保护与开发,严守国土空间底线

一是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2.4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35.2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795.6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10.77平方千米以内。

二是构建农业空间格局。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统筹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构建“七田、七板块、一带、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

三是系统保护生态空间。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秦岭山区和渭河流域为重点,构建“一屏一带、多廊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网络。

四是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优先保障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重点区域的发展空间,严格控制秦岭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新增城镇建设,合理统筹用地布局。

(三)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一是建立功能体系。为保障国家主体功能区等重大战略在市、县层面精准实施,并强化城市核心功能传导,建立“功能区、功能组团、功能单元及重点功能区块”四个层次的功能体系。以不同层次功能类型为载体,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分区、土地用途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利用方式间,补充优化传导路径及传导方式,促进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有效形成,推进城市战略与核心功能的层级分解,实现重大战略的精准投放与科学落定。

二是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促进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保护,立足西安都市圈发展格局,传承古都营城理念,构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三是优化城镇空间结构。落实加快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和西安都市圈发展空间格局,构建“一主、一副、六城、多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综合性新城(县城)、专业化组团(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万人以内。

四是有效保障产业空间。重点保障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空间,形成“中心引领,六极支撑”的产业空间格局,划定44个产业片区和工业用地控制线,保障工业用地规模,加强工业用地管控,健全工业用地产业准入机制,提升发展效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人民城市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和配置标准,积极推进15分钟生活圈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管控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城乡公园体系。划分乡村振兴片区,细化村庄分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在中心城区因地制宜推进城中村改造与低效用地再开发,补齐各项设施短板,提高公共空间品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保护历史文化,推动历史文化传承标识地建设

彰显西安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闻名世界的东方古都、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东西方交流中心等历史文化价值,整体保护古都山水环境、周秦汉唐都城遗址、遗迹等自然和人文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传承空间和交流活动平台。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建立古都特质的文地系统,建设传承古都文化的典范地区,探索完善大遗址区保护利用新模式,积极推动老城保护与更新。

(六)增强基础设施支撑,提高绿色安全水平

一是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链接国际,辐射全国,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增强区域交通网络辐射,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建设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市供水、排水、电力、能源、固体废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布局。

三是筑牢城市安全底线。通过优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布局、统筹布局“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乡抗震防灾能力、打造高效消防救援体系、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七)坚持区域协同,着力高质量发展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以打造商贸物流枢纽为突破口,推进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建设,促进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动力。深化与周边城市群协调联动,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新亚欧大陆桥衔接,共同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引擎。发挥西安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体化区域,以西咸新区为纽带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以共建富阎产业合作园为重点,推进富阎协同发展,完善都市圈综合交通、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八)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全域覆盖、分层管理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传导和实施,纵向建立“市级总规—县(区)级总规—镇街级规划(单元详细规划)—实施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四个层次的传导体系;横向加强相关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建立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制度,完善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传导。持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各位朋友,《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全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各类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批复要求,做好规划实施保障,指导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用好体检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同时,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任务,建立健全评估预警机制,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真诚希望广大媒体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共同建设安全韧性、宜居宜业、绿色健康的新西安。再过4天就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的蛇年春节,在此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杨丽萍:谢谢张秘书长。介绍情况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报一下所在新闻单位。请提问。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规划》明确了西安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将对西安的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邹林: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本轮《规划》落实各项国家战略要求,明确西安的城市性质为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个性质和定位一方面肯定了西安以往的成绩,另一方面也给西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项目加速向西部地区布局,为西安推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转化带来新机遇。

二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为西安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三是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作用,赋予西安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综合优势,为西安共建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增强国际商贸物流、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功能开辟新路径。

四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带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西安作为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为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的有机结合,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建设实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发新动能。

西安市也将紧紧抓住本轮《规划》批复带来的各项重大机遇,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总体要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聚焦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城市核心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踏上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谢谢!

杨丽萍:请继续提问。

央广网:请问,本轮《规划》将从哪些方面来落实国家层面对于西安市发展的新要求?

邹林:感谢您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关心。《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西安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在西安的细化落实。《规划》是西安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关于本轮《规划》如何落实国家层面的新要求,我谈以下几点。

(一)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西安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共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地位重要。国务院批复要求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带动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规划》基于西安实际,坚持生态、文化、农业融合的大保护理念,统筹开发与保护,发挥西安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创新型地域经济共同体,推动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修复治理,系统保护区域历史文化遗产。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体化区域,完善都市圈综合交通、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构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并明确西安到2035年的空间发展目标: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宜居宜业和绿色健康程度大幅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绿色安全的国土、和美富饶的乡村、文化彰显的名城、智慧高效的都市和健康宜居的社区等目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城市发展道路。

(二)筑牢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城市安全是大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国务院批复强调要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规划》严格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开展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渭河干支流水生态修复治理,建设蓝绿相融生态廊道,保育重要生态片区,构建“一屏、一带、多廊、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提高资源能源保障水平和利用效率,留足洪涝风险防护、地质灾害风险防护和重点设施防护等安全缓冲空间,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三)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本次规划全面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国务院批复也要求西安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全域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需求,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打造环境宜人、设施完善、活力多元、舒适便捷的高品质社区生活空间,构建15分钟生活圈和镇村生活圈,补齐民生短板;构建城乡公园体系,实现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四)加强古都文化保护传承

西安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批复特别指出西安要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规划》明确全面保护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完善西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管控;保护山川形胜及“山、水、塬、田、林、岗、池、城”相协调的自然历史地理环境,结合秦岭生态修复和治理,延续中华祖脉,充分彰显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展现古都风采,把文化繁荣作为引领城市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西安市将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做好《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作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安篇章。谢谢!

杨丽萍:由于时间关系,提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城市报:西安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规划》如何发挥西安市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及区域协同发展的引擎作用?

刘岗:谢谢您的提问。2024年,西安车站海关在西安海关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不断创新监管模式,改进作业流程,服务保障中欧班列(西安)高效开行,监管班列进出口910.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陕西货物通过班列进出口371.9亿元,占比40.9%,增长55.6%,陕货进出口货值前三名的商品为:汽车及其成套散件54.6亿元、汽车零配件17.3亿元和化妆品11.9亿元。

2025年,西安海关将以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为抓手,积极落实省署合作备忘录,持续打造安全、便利、高效的通关环境,不断提升中欧班列(西安)监管效能。概括起来是3个字:优、简、快。

优,就是优流程、优服务。我们将积极落实海关总署《支持新时代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重点措施》,持续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发挥“海关关长送政策上门”“关企座谈会”等机制作用,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助企纾困个性化服务。进一步优化口岸基础设施,支持铁路中心站综合查验场地建设、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改扩建等重点项目落地运行。

简,就是简单证、简手续。持续推广“舱单归并”、“一票多车、分送集报”等创新措施,精简报关单随附单证,简化进出口申报手续,降低企业申报成本。扩大班列回程运费扣减措施和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的运用,持续助企降本增效。深化“安检前置、区港联动、抵港直装”监管模式的运用,整合班列出口货物办理环节,促进班列出口集结中心实现规模化、智能化运行。

快,就是作业快、检查快。持续推进智慧物流监管系统升级改造,实现班列进出境货物、跨境电商等业务领域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持续提升监管场地空间利用率和作业效率。积极探索远程视频查验,做到对各个监管场地查验工作进行远程监控、实时调度,实现“1+N”查验功能和全业态自动化监管。积极推广“铁路快通”、公铁联运等模式,持续促进班列通关便利,确保西安铁路口岸“管得住、通得快”。

杨丽萍: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布人的回答!请大家持续关注《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有关信息,积极做好相关报道。

春节将至,也祝各位媒体朋友新春愉快、身体康健、阖家幸福!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