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渭南市乡村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05-20 20:37:21 来源:陕新发布

4月24日,渭南市委宣传部、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全市乡村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靳铭夏同志主持。

靳铭夏: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全市乡村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

应邀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市农业农村局正县级督察专员庞军博同志、韩城市板桥镇镇长文学艺同志、合阳县和家庄镇镇长王晓峰同志、富平县城关街道办主任杨耀斌同志。

现在,请市农业农村局正县级督察专员庞军博同志围绕我市乡村治理整体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

庞军博: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渭南“三农”工作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见证渭南乡村治理的阶段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们始终牢记嘱托,以“三治融合”为纲,以“四个提升”为路径,推动乡村治理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通报工作情况。

一、系统谋划,以“三治融合”筑基,构建善治新格局

一是自治为本,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人,全市所有行政村落实“四议两公开”,全面推行“一约四会”治理架构。二是法治为纲,为乡村治理保驾护航。法治是乡村善治的底线,积极推动“法律进村入户”,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三是德治为魂,以文化浸润凝聚人心。乡风文明是乡村治理的灵魂,深挖渭南“家风家训”“红色文化”等资源,举办“乡村春晚”“非遗展演”等活动200余场。

二、全域推进,以“四个提升”为抓手,探索善治新路径

(一)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网格化水平。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定盘星”。我们创新“党委+功能性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下沉到治理网格中,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创新模式,提升解决治理难题的能力。治理的关键在于以党建引领凝聚共识,以制度创新破解难题,以群众参与夯实根基。第三部分我将通报六项创新模式。

(三)改革赋能,提升乡村治理的支撑力。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治理的有力支撑,乡村的有效治理能够促进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坚持“消薄”与“培强”并举,创新实施“十大模式”,建成覆盖10个县区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盘活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6.2万份、涉及金额8亿元。

(四)数字乡村,提升乡村治理的幸福指数。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插上“智慧翅膀”。我市开展“凝心聚力  助美乡村—2024渭南乡村振兴数字赋能行动”,加快推广数字乡村平台使用,为乡村治理提供信息助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典型引路,以创新模式为引领,打造治理新标杆

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涌现出一批直击痛点、破解堵点的治理模式。

比如:韩城市板桥镇“文化聚力焕新风”,以“支部引领+能人带动+市场运营”发展文化产业,乡风文明显著提升;合阳县东马社区“红色基因赋能基层善治”,立足永丰战役红色资源,将革命精神融入治理实践;富平县新庄村“五治融合”,从基层党建、产业升级、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文明等五个方面入手狠抓乡村治理;华阴市晓鹏村“四社一站”“农兴社”“科技社”“民安社”“村风社”“急助站”分工协作,形成全链条治理格局;潼关县太要镇“巷子议事会”,以“收集-协商-落实-反馈”闭环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临渭区“五步决策法”,构建“议题确立-街镇审核-民主表决-组织实施-监督公示”闭环机制,确保权力透明运行。

以上六项创新做法等会儿由各县(市、区)再详细介绍。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目前乡村治理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转变。我市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247个。群众从“等靠要”变为“主动干”,真正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二是从“粗放低效”向“精细智慧”转变。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全覆盖,线上办事“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生活垃圾处理率、卫生改厕率分别达95%和82%,村庄从“脏乱差”变身“绿净美”。三是从“局部试点”向“全域推进”转变。14个镇村入选国家级示范镇村,23个镇村获评省级示范镇村,4项治理模式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渭南模式”在全省推广。

站在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深化“三变”改革,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推广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四种路径,持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建设数字乡村,让治理更智慧、服务更便捷。推动建设村级智慧治理平台,持续拓展线上服务事项,强化为民服务水平。三是擦亮文化品牌,让乡风更文明、乡村更和美。打造“红色研学”“非遗传承”示范带,持续培育文明村镇,让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

各位朋友!渭南的乡村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就一定能找到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我们期待与媒体朋友、广大群众携手同行,共同讲好渭南乡村善治故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靳铭夏:谢谢庞专员。下面,请韩城市板桥镇镇长文学艺同志介绍“文化聚力焕新风”治理模式;

文学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韩城市板桥镇镇长文学艺,非常荣幸和大家一同分享我们乡村治理有关情况。韩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板桥镇位于韩城市区以西6公里,黄河一级支流澽水河穿镇而过,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也传承着王村围鼓、工艺编织等丰富的非遗文化,被韩城市委定位为“城市水源涵养区、致富产业新基地、中心城市后花园”。近年来,板桥镇以文化合作社为载体,通过盘活文化资源和提升乡村文化价值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支部挂帅,支委提纲,建强队伍谋发展

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构建“镇党委谋划设计、支部挂帅推动落实、支委党员主动服务”的三级联动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谋划发展、推动落实能力。文化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从各支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人中吸纳优秀人才30余名,为合作社搞培训、拉资源、拓市场,让合作社很快步入正轨,打造了一支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挖掘资源,凝聚人心,乡村能人显身手

以文化合作社为载体,深入挖掘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资源,建成300平方米综合展厅及线下销售门店,定期举办“文化大集市”等展演活动,为乡村能人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组织村民排演传统锣鼓,学习编织、剪纸等技艺,开发手工艺品、承接商演,累计销售额达120万元,既传承了文化,又带动村民增收,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互促双赢。

三、理顺机制,市场运营,乡村文化成产业

以市场化运营为“引擎”,明确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强化镇村统筹领导,构建起职责清晰、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紧跟互联网经济大趋势,引导板桥村党支部成立“西川传媒有限公司”,以电商平台与直播带货为双翼,开辟了线上销售新赛道,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获评“渭南市电商强镇、电商强村”等称号。依托“香山红叶”等自然资源,与西安交大城市学院合作创办写生基地,高质量举办香山红叶观赏季、摄影节,带动农家乐和民俗展演,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四、融入生活,焕发精神,乡风文明树风尚

坚持以“文化惠民”为抓手,精心打造“繁荣乡村文化、凝聚振兴力量”“文化大集市”“我们的节日”等品牌活动,配套建成2000㎡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设施,常态化开展“五美庭院”“韩城好人”等评选活动,运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推动乡风向善,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

五、举一反三,全面发力,乡村治理赛成绩

坚持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将文化发展经验拓展至经济、生态、治理等领域。通过做大做强文化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夯实治理基础,以文化凝聚力引导村民共建共治,促进“文化+农业+旅游”多元融合,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下一步,板桥镇将坚持以党建引领,以文化合作社为依托,不断学习借鉴兄弟镇办的好做法,探索乡村文化繁荣、群众增收的新路子,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程。我们热忱欢迎各位媒体老师莅临韩城采风、休闲并指导我们的工作。

靳铭夏:谢谢文镇长。请合阳县和家庄镇镇长王晓峰同志介绍东马社区红色基因赋能基层善治”治理模式;

王晓峰: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今天有幸向大家介绍合阳县和家庄镇东马社区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东马社区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处,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永丰战役的主要战场之一,也是张富清老英雄战斗过的重要战场。近年来,社区以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引领新风、育人树德、带动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治理底色,努力打造具有红色印记的基层治理示范样板。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突出红色作风强管理。将在永丰战役中形成的听党指挥、忠诚可靠,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与社区管理互融互通。修复老戏楼,建成东马战斗、关中民俗等6个文化展馆和红色革命广场,将东马战斗简介、路线等内容一体展示,完善“听、看、讲、体验”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实现红色文化教育零距离,被市委组织部评选为市级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同时,成立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对村庄规划、群众建房等方面进行常态化跟进管理,将卫生管护纳入“红色积分制”评定,切实传承保护好“红色气息浓郁、风格古朴典雅、民居坐落有致、自然风光优美”的村庄风貌,成功创建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二是突出红色传承促治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促治,深化“一核五会六个一”乡村治理机制,将红色文化与“和合”文化相结合,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干部合心合同、工作合力合拍、邻里和睦合好、村风和善合融、村庄和美合宜、社会和谐合顺”的社区文化。建设“和为贵”群众说事室,设立“说和”队伍,创新“五步”讲事流程,每周三开展“乡村说事日”活动,累计接待群众3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6件,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三是突出红色文化优服务。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为载体,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立1厅10室,建设“红色东马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梳理充实村级“小微权力清单”8大类73项,推行一网签办、一站代办。建立“和合琴瑟,福韵乳罗”志愿者服务品牌,组织党员群众积极开展卫生整治、隐患排查等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公示服务时长,做到群众有需求、党员有服务。

四是突出红色资源促振兴。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积极探索农文旅科融合发展的路子,规划集“红色研学+特色种植+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依托合阳县远志专家工作站,常态化为群众开展政策技能培训,培育发展致富带头人16名,建设产业示范方6处,真正把红色资源变为富民产业,实现治理强与群众富的有效融合。

通过红色文化感染熏陶和“红色网格”“红色积分”的规范运行,有效激发了社区党员的服务意识和群众的参与激情,让红色基因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土壤。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制度机制,用“红色福利”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最后,感谢社会各界对东马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深入报道,实地体验“东马红圣地,原乡慢生活”的独特画卷,续写基层治理的红色诗篇。

靳铭夏:谢谢王镇长。请富平县城关街道办主任杨耀斌同志介绍新庄村“五治融合”治理模式。

杨耀斌: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正是有了你们的宣传助力,才让更多的优秀乡村发展案例得以展现。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富平县在乡村治理道路上的一些探索。

新庄村地处富平县城西南10公里的荆山塬,辖6个村民小组,510户2180人。近年来,新庄村以“五大振兴”为契合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通过“五治融合”的工作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

(一)党建引领强“自治”。以“荆山红”党建为着力点,成立“红色联盟”,增强党组织凝聚力,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服务联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发展合力,为乡村自治筑牢根基。

(二)聚焦发展重“融治”。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模式,吸引村民返乡创业。红星美羚、洋阳柿饼等现代化农企蓬勃发展,惠泽制衣工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木兰小院、小柿人文创店等陆续开业,农村文旅融合持续深入。2024年,新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1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以新庄村为示范,荆山塬片区年内投资11.5亿元,引入4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共富引擎”。

(三)人居环境常“整治”。推行“红黄旗”制度,凝聚起党群、干群的力量。目前环境卫生整治已常态化,从强制督促转变为村民自觉清理,勾勒出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

(四)硬件设施抓“建治”。实施雨污分流、弱电入地、改厕等项目,完善水电天然气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庄老故事”“300亩油菜花海”等网红打卡点,唤起乡愁记忆,尽显乡村魅力。

(五)文明新风倡“善治”。通过实行“五小服务”模式,修订村规民约,开展荣誉榜、七一表彰等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乡村音乐节、来新庄赶大集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年游客量达20万人次。

新庄村通过“党建领航、要素联动、五治融合”,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庄实践”之路。2024年3月,赵一德书记走访调研后,称赞新庄村为“五美村庄,值得全面推广”。新庄村也先后荣获“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富平县将持续推动新庄村的经验在全县乃至更大范围推广,让更多乡村借鉴“五治融合”模式,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之路会越走越宽广,为广大百姓带来更多福祉。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谢谢大家。

靳铭夏:下面,进入提问环节。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问题为2个,请媒体朋友围绕刚才的发布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谢谢。

陕西日报:刚才发布辞中提到,我市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请详细谈一谈。

庞军博:感谢提问。我市通过激活乡村多元要素、衔接产业发展与治理需求,实现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具体实践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资源盘活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地区禀赋精准匹配模式:板桥镇挖掘非遗资源成立文化合作社,收益支持“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文明创建;东马社区依托永丰战役遗址发展红色研学,带动药材产业产值破千万元;晓鹏村整合闲置土地打造农耕研学园,带动就业50人次,反哺“四社一站”治理体系运行。

二是收益转化定向反哺。明确经济成果向治理领域输送路径:新庄村引进7亿元现代农业项目,部分收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乡村风貌大幅改善;晓鹏村年支付“农兴社”4万元承包费,专项用于环境整治,村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三是治理需求牵引发展。建立“治理痛点—资源开发—效益反哺”闭环:东马社区针对群众关切修复古戏楼、建设红色广场,既保留文化根脉又拓展旅游收益;临渭区针对土地纠纷创新“五步决策法”,在规范流转中新增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建设仓储中心等创收项目。

实践表明,当资源开发紧扣治理短板、收益分配直指民生需求时,集体经济发展自然成为乡村善治的助推器。下一步我们将深化资源整合的精准性,让更多村庄走上“产业强基、治理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陕西科技报:刚才发布辞中提到,渭南构建了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模式,这些模式在集体经济增收、矛盾纠纷化解、群众满意度提升等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效?

庞军博:感谢提问。我市通过多元化治理模式,在促增收、解矛盾、惠民生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

一是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显著增强。板桥镇成立文化合作社,开发非遗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20万元,带动农家乐、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文旅综合收入大幅提高。新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百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

二是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更加完善。晓鹏村创新“四社一站”模式,“民安社”调解纠纷,急助基金解决群众突发困难,实现“急事不过夜、矛盾不出村”。东马社区建立“五步和合调解法”,三年来未发生越级上访。太要镇“巷子议事会”累计解决排水改造等民生诉求70余件,信访量不断下降。

三是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临渭区“五步决策法”让决策效率大幅提升,孝义镇内涝排险等急难事项实现“当天拍板、当天解决”。新庄村通过“五小服务”模式为村内356名老人提供助餐等服务,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靳铭夏:感谢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的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