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汉中市2018年重大改革事项”新闻发布会实录

时间:2018-12-27 16:16:06 来源:陕新发布

12月26日上午10时,汉中市委外宣办、汉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汉中市2018年重大改革事项”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编办副主任程新明,市发改委副主任金建中,市财政局副局长张松凯,市卫计局副局长李怀翠,市农工办副主任杨德平通报我市2018年改革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由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孙国强主持。

pic

主持人:汉中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孙国强

主持词全文 :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精准发力、持续深化,诸多改革事项落地见效,得到了中省部门的肯定和全市人民的认可。为方便大家了解相关情况,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汉中市2018年重大改革事项”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编办副主任程新明,市发改委副主任金建中,市财政局副局长张松凯,市卫计局副局长李怀翠,市农工办副主任杨德平通报我市2018年改革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问题。

首先,请市编办副主任程新明先生通报我市“放管服”改革工作推进情况。

pic

市编办副主任  程新明: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先手棋”和“当头炮”,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按照“五个为”“六个一”的改革总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制定的一大批改革项目措施相继落地,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动力,促进了政府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全市“放管服”改革的整体效应得到全面释放。下面,我就我市“放管服”改革情况和下一步安排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我市“放管服”改革情况

今年,我市“放管服”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力求“放”得彻底、“管”得规范、“服”得高效,围绕这三个方面,市委、市政府共确定4大类29项改革任务,截至目前,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在“放”上下功夫,发展活力和动能持续释放。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再次取消市级行政审批事项4项,保留179项,累计精简市级行政审批事项341项,精简率65.6%。开展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向开发区委托放权97项,其中:市级30项、区级16项。不断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全面推开以审管分离为主要内容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广汉台区、西乡县改革试点经验,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二是投资审批改革加速推进,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定位,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降低收费标准为硬指标,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整治。确定了优化企业准入环境、投资环境、经营环境、融资环境、政务环境、诚信环境、法治环境7大板块改革目标,明确了“32383”具体改革措施,即:新设立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刻制公章、开立银行账户、办理涉税事项时限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符合法定注销登记条件的企业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简易注销;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办结施工许可的行政审批时限控制在38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办理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一揽子”改革举措刀口向内、紧贴实际,促进了全市营商环境持续好转。三是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工商登记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226项前置审批仅保留33项、压减85%以上。“多证合一”改革持续深化,实现了“54证合一”。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压缩后置审批和行政许可,解决“准入容易、准营困难”问题。积极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推行网上办事、微信办照、口述办照等便民便企措施,市场主体准入渠道更加畅通。截止12月17日,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4407户,同比增幅10.84%,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7146户,同比增长28.02%。全市市场主体共191563户,总量列全省第四。四是减税降费成效显著,全面落实中省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今年1至11月,累计减免税费27.13亿元,超额完成25.75亿元的年度目标,有效降低了企业负担。

(二)坚持在“管”上出实招,监管体系和方式持续完善。建立市场监管机制,按照“凡进必受监管”的原则,编制了市县两级市场监管清单,明确监管事项、监管依据和监管对象,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格局。健全随机抽查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双随机抽查“一单两库”,探索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提升随机抽查检查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随机抽查监管实现了全覆盖。构建诚信监管机制,加大诚信监管力度,累计列入营业异常企业4530户,标注异常个体工商户8971户,移出或注销个体工商户5449户,对4127户吊销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列入黑名单,实施任职资格限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信用监管成效逐步显现。

(三)坚持在“服”上求突破,政务效能和水平持续优化。持续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在市县两级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审批、一条龙服务”运行模式。聚焦社会民生、市场准入和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逐项编制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事指南,实行一次性告知、一表申请。圆满完成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任务,实现了与省平台对接联网,全市审批服务事项实行网上办理。推进实体服务大厅、服务站点与政务服务网数据共享、深度融合,推行审批服务 “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创业。

二、全市“放管服”改革的下一步安排

2019年是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放管服”改革开花结果的丰收之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到审批更简。在做好中省下放、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承接落实的同时,加大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委托下放力度,再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行政审批事项,做到事权不断下沉、权责一一对等。积极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最大限度地改革、精简和整合工商登记涉及的审批事项,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整顿经营服务性收费和各类中介机构收费,坚决整治各种涉企乱收费。全面推行“提前介入、多评合审、多图联审、并联审批、联合验收”等项目审批新模式,推进投资审批再提速,环境再优化。

二是做到监管更严。实施市场监管清单制度,厘清审批和监管权责边界,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完善市场主体诚信档案、信用评价、诚信名单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和惩戒力度,推进信用信息共享运用,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结合党政机构改革,对行业和部门行政执法力量进行整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合理配置执法力量,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扰民执法等问题。

三是做到服务更优。按照 “一网、一门、一次”的要求,优化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打破信息“孤岛”“烟囱”制约,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审批服务全流程网上运行,力争在2019年一季度,使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0%以上,实现线上“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实现企业、群众线下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四是确保活力更足。将“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同步推进,聚焦企业开办、施工许可证办理、不动产登记、企业获得水、电、气、信贷、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幅压缩审批时限、简化审批流程、降低收费标准、提升审批效率。坚持问题导向,将工作中存在问题、弱项、短板的整改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集中整顿、彻查彻改,进一步优化全市投资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努力为我市奋力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营造良好环境。

孙国强:感谢程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市发改委副主任金建中先生通报我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改革开展情况。

pic

市发改委副主任  金建中: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营商环境提升年”安排部署,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围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全面推进落实,全市营商环境呈现出“稳中向好、亮点纷呈、持续优化”的发展态势。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主要工作情况。

一、工作推进情况

我市坚持把统筹推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作为追赶超越,建设“三市”的战略举措,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不断加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各项工作。

(一)领导重视,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17次会议,研究推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及营商环境专项整治相关工作。市委书记王建军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面对面充分听取企业家代表对汉中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对企业家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积极认领整改,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大改善、大提升。市长方红卫、常务副市长陈晓勇带领相关部门对部分县区窗口单位办理现场进行实地暗访和调研,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推进工作。

(二)顶层设计,建立机制。建立了营商环境市县区“八办四组”推进组织架构,制定印发了我市营商环境联席会议等五项工作制度、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工作要点、2018年工作台账、考核办法及2018—2019年度市级领导包抓重点企业的通知,从制度机制层面不断强化措施、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三)集中攻坚,破解难题。市委、市政府采取集中约谈、当面交办、现场检查督查等多种形式,督促各县区、各部门落实责任措施,加快工作节奏,促进优化提升。印发了汉中市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改工作方案和专项整治方案,及时汇总梳理各类问题104个,形成问题清单,下发县区、部门和单位,夯实责任、限期整改、建立台账、销号管理。总结梳理了一批经验做法,解决了一批营商环境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

(四)紧逼加压,夯实基础。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各县区采取超常规工作方法,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和行政许可事项标准梳理,市政务服务平台已于10月30日上线试运行,事项网办率达84%。各县区业务审批系统已完成升级改造,并成功和市级平台对接,市县两级线上线下办事业务于12月11日对外试运行,初步实现省市县三级业务融合贯通,基本完成全省“一网通办”的目标任务。

(五)强化培训,提升素能。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业务培训会,邀请省营商办、省统计局专家和领导专题授课,深化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思想认识,增强了工作自觉,提高了能力和业务工作水平。常务副市长陈晓勇带领市县区营商环境工作主要领导40余人,赴安康考察学习营商环境工作,学习先进,对标查找短板、弱项和问题,从而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干劲、促进了工作推进。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西安召开了汉中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将工作举措和成效向20多家中省新闻媒体进行发布,回答记者提问,得到了广泛好评。组织市级11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就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情况在汉中电视台进行公开表态、上镜承诺。将我市近年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相关优惠政策文件通过广电、政府网站、汉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解读,印发汉中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每周工作动态16期,提高了知晓率、透明度。

二、工作成效和亮点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行政审批时间缩短3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营商环境的改善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止12月17日,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4407户,同比增幅10.84%,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7146户,同比增长28.02%。全市市场主体共191563户,总量列全省第四。我市城固县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的做法得到刘国中省长批示肯定,汉中税务支持企业发展做法得到魏增军副省长批示肯定,市不动产登记局和西乡县行政服务中心经验做法被选为全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学习。

(一)“简化”与“压缩”结合,全力提升工作效率。一是企业开办时间从一季度9.8个工作日压缩至四季度0.776个工作日,中心城区个体户办照基本达到立等可取。二是将不动产登记、房屋交易和税费收缴办事环节整合为2个,办理时限压缩为3—5个工作日,较国家规定30个工作日的要求压缩了83%—90%。三是中心城区供水报装时限压缩至45个工作日,办理环节数压缩为5个;低压供电项目报装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办理环节数压缩为3个;供气报建办理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中心城区施工时间压缩为20个工作日。圆满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目标任务。

(二)“降费”与“减税”同步,切实解决企业群众难题。一是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今年1至11月,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27.73亿元,超额完成25.75亿元的年度目标。二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通过深入实施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补贴等政策,累计降低人工成本2613万元。三是降低用能成本。全市直供电交易规模超过35亿千瓦时,帮助企业节约成本约1.7亿元,完成全年目标;非居民用气价格从2.48元/m3下调至2.20元/m3。

(三)“优化”与“创新”并举,全面激发发展活力。召开政银企合作洽谈会、座谈会、协调会20余次,协调各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加快企业与政府、银行深化合作,推动以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为主体的投融资平台转型升级发展,为企业资产管理、企业重组、重点项目建设等提供投融资服务。人行汉中市中心支行制定了《运行细则》和《自律公约》,强化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督促各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利率政策和管理规定,引导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减免服务费用。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市对营商环境工作的安排部署,同心协力、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全面打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攻坚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聚焦重点抓推进。重点在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减税降费、降低成本,加强监管、综合执法,精准施策、高效服务,狠抓整治、问责问效五个方面狠下功夫,抓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二是夯实支撑优服务。增强信息平台的技术支撑,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用水平,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等举措尽快落地实施。三是加大督查促整改。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通过告知、通报、督办三种方式促整改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确保营商环境大优化。四是强化舆论造氛围。采取开辟宣传专栏,举办专家访谈等形式,宣传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改革政策,先进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效,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良好氛围。

孙国强:

感谢金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市财政局副局长张松凯先生通报我市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改革开展情况。

pic

市财政局副局长  张松凯: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财富、综合实力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以来,汉中市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省市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为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税费负担偏重、研发创新投入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减税降费、工业稳增长促投资等政策基础上,经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我市出台了《关于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汉政办发〔2018〕37号)。《实施意见》的出台旨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支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促进追赶超越和新“三市”建设。

《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构建市县联动的财政支持体系,从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做大政府融资担保、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降低企业用地成本、促进园区创新发展、实行项目投资贷款贴息、鼓励销售地方名优产品和支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明确了10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作为财政部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回应了企业的关切,表明了政府的决心,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税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施意见》共十条,从四个方面明确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政策、中省加大收费清理和降费措施,通过减税降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比如:对市本级执收单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收费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公开《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全面停征排污费、水资源费、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工本费,降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标准和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标准。二是构建市县联动的财政支持体系。从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做大政府融资担保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综合施策,形成市县上下联动的财政支持体系,支持项目带动、产业园区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比如:对基金注册地在汉中且投资范围主要为汉中市辖区内的基金机构给予奖励;对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的县区,按照县区地方税收收入水平,市政府对县区政府按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当年增收额分档次给予奖励,专项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在空白县区增设机构的,每增设一个机构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三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土地收储制度和土地收储、规划、开发的联动机制,增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调控和保障能力,提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比如:优先保障产业类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使用政府收储土地;土地出让金可按照首次缴纳50%,其余款项一年内缴清的方式分期缴纳,对特大特优产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四是实施财政激励奖补措施。建立园区内企业财税贡献增长与财政支持力度挂钩的激励机制、实行项目投资贷款贴息、鼓励销售地方名优产品和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比如: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贷款1000万元以上、且两年内能达产达效的企业,按贷款额度的5-10%给予贴息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工业企业年度内销售地方工业品首次达到5000万元以上,按销售额的1-5%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实施意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现创新性。构建市县财政联动的财政支持体系,实现基金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市县政府之间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目前已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的汉中市产业发展基金作为母基金,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搭建相应的子基金,支持创业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市资信公司增资至5.73亿元,实现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县域全覆盖。同时对于市域内工业园区(县域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内的“六大产业”等产业类投资项目,军民融合产业项目,上市公司在汉设立子公司,以及总部经济企业来汉设立分支机构,新增税收收入属于市、县区留成部分,3年内按50%安排用于支持园区和企业发展。二是降税力度大。落实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清理取消部分涉企收费政策,主动公开减税降费政策清单,落实增值税简并税率、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减免税政策,清理取消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以及降低部分基金和收费标准政策,公示涉企收费目录,实行收费目录清单制管理,截止到目前,取消停征各类涉企收费44项,前11个月,全市累计减免各项税费26.73亿元,同时每年为全市企业减轻社会保险基金负担6700万元。真正为企业减负强身,给企业实实在在的红利;三是可操作性强。《实施意见》每条政策都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落实单位,不仅告诉企业能享受什么,有什么扶持,也明确了谁来落实实施,谁来负责,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今后我市财政系统将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为助力全市经济追赶超越和“三市”建设提供强力保障。

孙国强:

感谢张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市卫计局副局长李怀翠女士通报我市医疗支付方式试点改革开展情况。

pic

市卫计局副局长  李怀翠:

近两年来,我市深化医改工作紧扣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总目标,围绕构建优质高效的县域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狠抓基层能力提升,尤其是自2017年在宁强县试点推进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在集约使用医保基金、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医疗服务模式由“治”向“防”转变等方面收到了积极成效。现将具体情况发布如下:

一、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形成利益共同体

改革医保支付模式,实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支付方式。即:将医共体内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支付给医共体,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新农合基金按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10%提取风险基金和按人头提取门诊费用及大病保险基金后,将剩余基金按不低于95%进行总额预算,交由医共体包干管理使用;医共体总院负责按现行医保政策对辖区参合群众(除普通门诊大病保险外)医疗费用进行结算报销,支付按规定产生的签约服务费用。合疗基金结余部分80%由医共体总院分院、村卫生室按9:1比例分配,主要用于绩效考核,20%用于医共体事业发展;合理超支部分(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由医共体与合疗经办中心按2:8比例分担;不合理超支由医共体总院承担,医保基金不予补偿。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造管理共同体

在支付方式改革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医共体以“三不变、六统一”(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财政投入供给机制、镇(办)卫生院功能和任务三个不变,机构、人员、业务、药械、绩效、财务六个统一管理)原则,建立“一办三中心”(医共体管理办公室、医保结算中心、财务核算中心、远程诊疗及质量控制中心),深入推进医院人事、薪酬和财务管理制度等改革。一是全面落实医共体总院人事自主权。分院(镇办卫生院)院长由医共体总院任免,鼓励总院科室主任或技术骨干到分院担任主要负责人。医共体总院按照“强基层”原则,统一管理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注册后,即可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执业,人员双向流动不受限制。二是优化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允许医共体将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把结余部分的70%用于绩效分配,30%留作卫生事业再发展基金。医共体分院的绩效考核由总院统一进行,薪酬由总院统一分配。三是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医共体分院的财务、财产统一由医共体总院管理,分开建账、独立核算。

三、紧抓“互联网+医联体”,助推医共体建设

积极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建设,宁强县作为试点已初步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远程学术交流、技术讲座、现场示教、病例讨论、疑难复杂病例医疗会诊,使“下级检查、上级诊断”变为现实。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协作、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层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

“超支不补,结余归己”的结算原则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以及群众就医选择不受限制所形成的竞争机制,使医共体内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产生了共同的目标激励及约束。试点改革以来,宁强县医保基金支出稳步下降,县域外住院人次同比下降6%,药占比整体下降4%,分院业务收入增长40%,人员绩效平均提高20%。县域优势资源向下合理流转,初步实现了“一转变、三突破”,即:医疗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防病为中心转变,突破医保基金监管难、分级诊疗下转难、群众就医负担重的难题。

汉中市以宁强县为试点的“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受到省卫健委的高度肯定,并向国家卫健委进行了专题汇报。市委书记王建军同志批示要将“宁强经验”在全市全面推广落实,市政府已于9月29日在宁强县召开现场推进会,全市正在全面复制宁强县主要做法。

孙国强:

感谢李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市农工办副主任杨德平先生通报我市农村改革开展情况。

pic

市农工办副主任  杨德平: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以农村改革为发端的改革开放40周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改革工作力度,组织各相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实施意见,扎实贯彻省委农村改革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提出了18项改革任务,同比增长50%,其中自主创新改革7项,创新率达38.89%,较去年同期增长5.56个百分点,任务总数和创新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在全市涉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改革精准发力、持续深化,取得了明显成绩。下面,我就全市农村改革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和“五个振兴”战略部署,结合汉中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产业提质、基础提升、环境整治、文化引领、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稳定脱贫、教育培训“八大行动”,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新时代三农工作意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和11个配套性文件。成功组建市乡村振兴产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市农业局下属国有企业,为农业产业化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农业产业项目实施环境评估,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乡村观光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策划和推介搭建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公司运营期间,聚焦主业主责,先后勘察设计了西乡县峡口镇茶叶产业、城固县原公镇猕猴桃产业、留坝县蜂旅林综合体等多个项目,与北京福瑞通科技公司、中财金控投资公司、山东潍坊奥工集团、京东云仓、太阳景检测公司等接洽协商合作事宜,参与制定乡村振兴试点镇村规划,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的要求,在平川、丘陵、山区分别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4个镇、11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示范镇村,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目前,正在抓紧编制乡村振兴试点镇村发展规划,预计明年3月底完成。

(二)加快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了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和《汉中市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指导县区抓好农村土地确权遗留问题处理、数据补录和纠正,数据汇交有序进行,不断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截至目前,全市流转土地113.3万亩,流转率达26.3%。始终把建立和完善农村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助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地上房屋所有权调查登记、林权数据整合、农村承包经营权数据整合3项工作试点。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地上房屋所有权调查登记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已在全市全面铺开,完成调查工作30万宗。南郑区国家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制定了贷款保险、保费补贴、不良资产处置、风险补偿等办法,截至目前,南郑区500万风险补偿基金已全部到位,贷款余额2037万元,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交易金额947.37万元。

(三)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去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对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同时,扎实推进今年贫困退出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市2122个村(社区)已基本完成农村集体清产核资,90个“千村示范”试点村和472个贫困退出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推动“三变”改革向贫困退出村延伸,在今年退出的472个贫困村开展“三变”改革,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等工作,所有村全部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

(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发展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的达到2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671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2个、省级示范社90个,家庭农场总数达1391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27家。针对小农户与大市场“接通链接”难,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施意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企业、行业协会、产销联盟为抓手,探索推行“小农户+N”模式,打通和连接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销售、配送等环节,将农民镶嵌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中,形成环环相通、环环相连的链式结构,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和农产品的顺利流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了农商互联的“汉中模式”。在陕西名优特色地产品深圳展销会上,我市突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主题,开设“牵手粤港澳,对接大市场”汉中展区,现场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5.6万元,达成产销供货协议1.4亿元。重点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达121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98个,年接待1360万人次,收入达8.6亿元。“油菜花海”、“柑桔节”、“樱桃节”等汉中休闲农业特色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稳妥推进其他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登记注册制度,制定了《汉中市中级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对接农业部信息平台完善了职业农民数据录入系统,全市共培育职业农民1802人,新认定1746人,职业农民总数达到6353人。国有林场改革平稳有序,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清产核资和备案登记工作,落实林场法人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管体制,编制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夯实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各县区国有林场改革均出台了三定方案,已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供销社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制定印发了《汉中市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方案》,各县区均已出台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文件。探索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四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责任体系和“书记市长东西两片包抓、市县常委包块、市长县长管条、人大政协抓点”推进机制。全面实施健康扶贫战略、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的做法,在全国性会议上推广,镇巴健康扶贫工作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快速稳定脱贫的做法在全省交流推广;基于“阿里钉钉”应用程序开发“汉中互联网+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依托智慧党建云平台加强第一书记管理,成效获省委领导批示肯定。

孙国强:

感谢杨主任的介绍。下面进行答记者问环节。请各媒体在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孙国强:

如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同相关部门联系,进行采访。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再次感谢程主任、金主任、张局长、李局长、杨主任,谢谢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