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延安市“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系列发布会(第三场)
时间:2019-10-11 09:55:13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10日上午11时,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黄陵县委副书记、县长高勇,中共黄陵县委副书记李建雄,黄陵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雷磊出席,介绍“党建领航齐攻坚 龙乡脱贫谱新篇”,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主持。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由市扶贫开发局与市政府新闻办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本场是“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黄陵县专场。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中共黄陵县委副书记、县长高勇先生,中共黄陵县委副书记李建雄先生,黄陵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雷磊先生,请他们围绕“党建领航齐攻坚 龙乡脱贫谱新篇”这一主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高县长介绍情况。
中共黄陵县委副书记、县长高勇: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黄陵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首先,我代表黄陵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支持黄陵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陵位于陕西中部,辖5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境内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黄陵是民族圣地,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有着距今5000年的黄帝手植柏、革命先烈刘含初故居以及秦代秦直道、唐代紫峨寺、宋代石窟、小石崖革命旧址等人文历史资源。黄陵是资源宝地,优质动力煤炭储量27亿吨,石油、水晶石、铀等矿藏资源,沮河、葫芦河、北洛河等水资源丰富。黄陵是生态绿地,境内桥山林区是全省五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5.5%,被评为“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更是世界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国绿色苹果生产示范基地。截止2018年底,全县经济总量152.41亿元,工业总产值196.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达到20.37亿元、27.04亿元,先后三次跻身“陕西十强县”“西部百强县”,荣获“国字号”荣誉8个,省级荣誉13个。
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13万龙乡儿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最大的政治担当、最有力的推进举措,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方略和中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将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统筹,以沮河、葫芦河、淤泥河、北洛河四河流域“四个贫困带”为重点,以产业培育,易地搬迁,兴教助学,医疗救助,乡村旅游、光伏扶贫,兜底保障,军地扶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九大工程”为抓手,构建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推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做到扶持政策、资金投入、帮扶力量、工作力度、督查考核“五不减”, 举县之力、尽锐出战,取得了预期脱贫成效,探索出一些工作方法,涌现出一批扶贫典型,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
一、取得了五方面成效
一是实现了整体脱贫。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由2014年底的2065户6094人减少到目前的352户504人,累计减贫1713户5590人,13个贫困村实现稳定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0.27%下降到0.91%,低于政策标准2.09个百分点。二是补齐了短板弱项。落实了一批产业、就业及生态林业等开发式扶持项目,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2500元提高到2018年底的9401元,收入翻了三番;落实了一批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性扶贫政策,城乡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为100%、99%;实施了一批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造农村公路127.32公里、农电网25.47公里、卫生室105个、饮水净化消毒设施151套,水电路通达率均达到100%,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三是增强了发展后劲。扶持贫困群众形成了塬区苹果产业主导,川道特色种养产业格局,发展苹果、蜂蜜、驴胶、白酒、果醋、贡米、木耳等区域农产品品牌13个。如在苹果产业后整理中,探索的“两减两免一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户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增产又增收。再比如采取“北水南养”模式,成功在洛河、沮河、淤泥河等地带探索养殖大闸蟹、小龙虾等南方水产1000余亩,预计到2020年产量将达到1000吨,综合收入过亿元。目前,贫困对象发展产业1480户、合作社托管615户、企业带动47户、公益性岗位安置398人、企业吸纳就业282人、扶持创业64人。四是形成了一批机制。探索创新出机关单位包村组、领导干部包贫困户、一般干部联系农户的“两包一联”工作机制;推行了黄矿果蔬中心、荣华富阳“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带贫模式,“妇联+执委+贫困户”扶贫模式被评为陕西省妇联创新工作优秀案例。同时,出台防返贫监测预警、扶贫资金投入、扶贫风险防控等政策性文件30多个,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效益。五是激发了内生动力。推行“扶志六法”,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扶贫扶志“冬春行动”等宣教活动260余场次,中、省、市主流媒体累计宣传报道61次。先后涌现出余汉芬养鸡脱贫不当贫困户,张东亮养殖獭兔自我脱贫并带领群众脱贫,周宏云身残志坚养殖中蜂脱贫,赵玉芝磨豆腐磨出脱贫好日子等11名脱贫致富典型。涌现出42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守护乡亲健康的村医铁虎,省级优秀第一书记王艳娥、冯小泉以及扎根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王舒娟、驻村工作队员兰民锋等15位帮扶典型。同时,开通“中国社会扶贫网”,搭建社会扶贫桥梁,树立“脱贫光荣”鲜明导向,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二、落实了五方面措施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推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双组长”、党政领导“双责任”、“三级书记”抓扶贫等机制,在人、财、物以及政策、制度、措施等方面全力保障。同时,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坚决落实基层减负要求,持续强化脱贫攻坚作风保障。在具体工作中128个机关事企业单位、1254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3514名干部职工与农村、贫困户、农民结成对子,宣传政策、精准帮扶、代办服务,实现了贫困户和一般户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协同联动,凝聚攻坚合力。统筹军地扶贫、企业扶贫、电商扶贫、群团组织等社会扶贫力量集结发力。省军区定点帮扶龙首、安沟、新城3个贫困村,累计投资12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7个,实现了3个村整体脱贫,114户贫困稳定脱贫;53家民营企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91.98万元,帮扶56个村发展产业、助力脱贫;8家电商企业与50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风险共担、农企合作共赢电商帮扶模式,在全县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合力。三是坚持精准施策,夯实基础工作。坚持在“精准”二字上下足绣花功夫。在精准识别上,严格把控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和档案管理“三个环节”,建立定期核查、信息共享、数据清洗等管理制度,做到扶贫对象“一清二楚”;在精准帮扶上,将扶持政策打包组合、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精准落实;在精准退出上,严格按照户脱贫、村退出“57”指标,成熟一户脱贫一户,成熟一村、退出一村,不下指标,不搞数字脱贫,全县已脱贫的1713户5590人,无一户一人因脱贫质量问题被回退。四是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整改。坚持问题导向,个性问题举一反三抓整改、共性问题对标自查抓整改,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调度,“八办两组”和“五镇一办”及村组列清单、定措施、拿方案、建台账、抓整改。通过自上而下、内外联动、条块结合等方式,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自查、深刻剖析、全力整改,既整改点上问题,又整改面上问题,避免“翻烧饼”,不做“夹生饭”。五是坚持质量优先,抓好产业之本。在持续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了翡翠梨、中蜂、食用菌、小龙虾、大闸蟹、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以及电商、光伏、旅游等扶贫项目。推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三变”改革模式,在四河流域贫困带建成花卉苗木、木耳蘑菇、旅游三产等5大产业扶贫基地,形成了川塬有别、多业互补的产业格局和增收渠道。同时,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65个专业合作社、2家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3200亩,受益贫困户944户,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持续做好五项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信心、咬定目标,更加注重薄弱环节,更加注重精准落地,更加注重脱贫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省、市部署要求,通过开发式扶贫增收入、保障性扶贫减支出、设施提升强支撑、内生动力增后劲、外力帮扶助发展,预警监测防返贫“六条路径”,坚决完成剩余的352户504人脱贫任务,确保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扎实做好1713户脱贫户和13个已出列贫困村后续帮扶工作,高度关注贫困边缘户、边缘村,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二是全力巩固脱贫成果。严格按照“四个不摘”“五个不减”要求,全面落实“八个一批”措施,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抓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到2020年,完成全县105个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壮大13个贫困村、92个非贫村村集体经济,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进移风易俗,提升105个行政村“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管理水平,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歪风陋俗;注重激励约束,提高“爱心超市”覆盖面和管理水平,并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激发脱贫信心和发展动力;强化典型引领,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和脱贫模范、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宣传脱贫事迹,形成“脱贫光荣”强大氛围。四是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干部、检验作风的重要战场,围绕脱贫攻坚“责任、工作、政策”三落实,在全县开展“三比一提升”行动,解决突出问题、巩固薄弱环节、促进作风转变。继续推行“两包一联”“三级书记”抓扶贫及领导干部驻村蹲点调研制度,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机制,加强扶贫干部培训、管理、考核,提升帮扶工作水平。五是坚持强弱补短固本。组织开展“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回头看”工作,逐村逐户“过筛子”、摸底子、查漏项、补短板,确保问题清零见底。重点在巩固提升现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按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2020年前实现贫困村通动力电、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基本养老保险贫困人口全覆盖,90%以上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4项新增指标稳定达标,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支持黄陵脱贫攻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少婷:
感谢高县长的情况介绍。
下面,开始提问,在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刚才从高县长介绍中了解到,黄陵县推行的“两包一联”工作机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请具体介绍一下?谢谢。
中共黄陵县委副书记李建雄:
如何让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经受锻炼、锤炼作风?如何实现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户、非贫困村的协调发展、同步小康?如何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对脱贫攻坚都满意?对此,黄陵县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探索推行了“县级机关单位包村、科级以上干部包贫困户、其他干部联系非贫困户”的“两包一联”工作机制。128个机关事企业单位、1254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3514名干部职工与农村、贫困户、农民全覆盖结成对子,将机关单位资源优势向基层倾斜,将党员干部力量向群众集中,既推动了脱贫攻坚、加速了农村发展,锻炼了干部作风,又统筹处理好2%的贫困人口和98%的非贫困人口统筹协调发展问题。
一是机关单位包村,着眼于整合资源,突出精准配对,破解“包而不实”问题。村组的短板是什么,就确定具有相应资源优势的单位进行包扶。村组的优势是什么,就确定能够激发优势的单位进行包扶。如对苹果产业集中连片村组,确定农业、果业等农口单位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土地流转等措施,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13个,组建专业合作社65个,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通过124个机关单位全覆盖包抓105个村,分别走出了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借力发展型的路子,实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帮扶效果。
二是领导干部包户,着眼于明确责任,突出精准施策,破解“包而不扶”问题。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熟悉政策、经验丰富、能力过硬等优势,按照县处级4户、正科级3户、副科级1户的原则,确定科级以上在职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在具体工作中当好“五员”。当好指挥员,制定措施。帮扶干部累计为贫困户制定并落实各类脱贫措施8970余项;当好联络员,兑现政策。帮扶干部围绕“八个一批”脱贫政策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入户宣传、代理办理、协调落实,保证贫困户应享受、该享受、能享受的政策全部兑现;当好指导员,发展产业。帮扶干部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信息、农资等服务,解决各种生产问题,确保脱贫产业能够顺利实施、稳步推进;当好战斗员,破解难题。帮扶干部重点针对脱贫动力不足、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对象,采取多种办法,有效解决了“零产业”“零就业”贫困家庭脱贫问题;当好引导员,思想教育。明确智志双扶责任,通过逐人做好思想发动和教育引导工作,使贫困群众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是一般干部联系非贫困户,着眼于群众满意,突出全面覆盖,破解“联而不帮”问题。每名普通干部联系结对5户非贫困户,按照了解民情、宣传政策、代办领办、提供信息、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美德教育、共同劳动等“八个一次”的要求,干部每月至少入户一次,开展走亲戚般的联系帮扶,通过大到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调解群众矛盾,小到卫生清理、厨房帮灶,让干群一家亲蔚然成风,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陕西日报记者:
我是陕西日报记者。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和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请问黄陵县在产业扶贫中是如何做的?谢谢。
黄陵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雷磊:
近年来,黄陵县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以“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为统领,着力在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扶贫产业上下功夫,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以加快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推进资源变股权。黄陵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有力抓手,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三权分置”,全县农村土地确权颁证17200户,确权面积19.18万亩,为广大农民吃了个“定心丸”。同时创新机制模式,促进规模流转,全县流转土地40585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1.2%,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变股权。店头镇建庄村和双龙镇杜洛尾村流转土地2120亩,建设油牡丹种植基地;店头镇腰坪社区土地2000亩,打造公路沿线十里花海、万亩薰衣草庄园项目。田庄镇慈乌河流域流转土地564.6亩建设慈乌河黄帝内经中医文化谷,带动全县1125户农民5600亩的土地资源变成了能赚钱的股权,每亩土地每年群众拿到流转费500元,同时农民在基地、薰衣草庄园、文化谷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达到14000元,较往年单纯种玉米户均增收11600元左右。
二、以发挥资金效益为突破口,推进资金变股金。近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推出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方法。探索以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小额信贷、村集体经济收入等资金变股金的有效方法。在隆坊镇山岔口村、双龙镇索洛湾村、店头镇新城等村开展中蜂产业托管模式试点,在隆坊镇步芳家庭农场开展湖羊产业托管模式试点,使财政补助资金变为股金入到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并按股权进行分红。同时,双龙镇索洛湾村在集体经济分红时,每人留一定量的资金作为新的股金,用于集体经济再扩大再生产来增加分红收益,有效地实现了资金变股金。
三、以引导村民参股为突破口,实现农民变股民。近年来,我县积极引导条件好的村组鼓励群众参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涌现出了如双龙镇索洛湾村等一批典型。索洛湾村辖2个村民小组,共116户435口人,从2002年以来,索洛湾村党支部大胆尝试,推进“三变”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由全体村民入股,先后建起多种模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完善配套产业,解决了村集体产业转型和群众持续增收问题。村集体经济好了,村民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有线电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全部由集体统一供应和缴纳,村民每人每年能从村集体享受分红福利8000元以上,村民成了名符其实的股民。索洛湾村是我县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我县还有11个村也按照“三变”改革的要求,正在深化推进不同类型的改革。
四、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我县坚持发掘特色优势,科学谋划布局,整合资源要素,创新机制体制,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促进了苹果、中蜂、香草花卉、休闲农业、畜禽水产、棚栽业、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全县塬区形成了以苹果产业为主,川道地区以特色种养、香草花卉、休闲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形成特色鲜明的苹果、蜂蜜、驴胶、白酒、果醋、苹果脆片、贡米、黑木耳等区域农产品品牌13个,目前全县苹果总面积达到25.5万亩、翡翠梨总面积达到8000亩、种植食用菌85万棒、中蜂养殖22865箱,新发展水产养殖200亩,投放虾苗120万尾、蟹苗20万尾、鱼苗5600斤,总面积达16000亩,种植瓜菜7827亩、黄花菜240亩、金银花1990亩,发展中药材448亩、总面积达到2000亩,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加力推进,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苹果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激活了我县农村资源,激发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助推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布局“4531”扶贫框架,在四河流域建立五大扶贫产业基地,实行“贫困户自主发展、合作社托管、企业带动”三种模式,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合作发展和贫困户长效产业稳定脱贫的一个目标。目前我县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1480户,其中种植业中发展苹果产业916户、玉米产业913户、翡翠梨产业32户、中草药66户、食用菌产业12户、其他产业46户;养殖业中养猪109户、养鸡51户、中蜂92户、养羊34户、其他牲畜22户。村集体合作社托管贫困户的615户。黄陵县林园农业综合有限带动贫困户47户。
国际在线记者:
我是国际在线记者。安全饮水是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退出一项重要指标,请问黄陵县在农村安全饮水水质达标方面是如何做的?谢谢。
李建雄: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夯实基础水利先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黄陵县始终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为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全县水质达标率,对全县单一村组安装了净化和消毒设备。在多部门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今年于8月初动工, 8月底完成消毒设备的全部安装、调试及水质化验等工作,确保了全县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
一是县政府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全县水质达标的现状,提出具体措施,夯实任务。2019年6月27日在市水务局召开全市水利局长会议后,水务部门积极行动,按照市水务局会议安排及卫计局文件要求,对我县需全域覆盖净化消毒设备的村组进行了统计,按照统计结果,由县财政局采购中心、县水务局组成了设备考察小组,于2019年7月13日前往西安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净化消毒设备生产厂家考察。完善前期手续后于2019年7月31日完成招标工作。
二是落实“责任、任务、时间”三张清单,推动措施落实。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集中式供水工程共计128处,分散式供水工程1处,前期已安装33处净化消毒设备,今年对全县单一村组需安装净化和消毒设备151套,总投资280余万元,其中消毒设备124套,净化消毒设备1套,分散式供水工程1处26户需安装家庭消毒设施26套,经过调研及全县供水水质实际情况分析比对,确定选用臭氧消毒设备,根据实际情况的安装需求,分别安装了太阳能臭氧消毒设备57套、拉电式臭氧消毒设备68套和家庭消毒设施26套。
三是水质达标验收和水质化验。消毒设备8月底全面完工,监理和建设方进行了初步验收,后由卫健部门提取水样检测,经检测,全县128处集中供水点,1处分散供水点水质全部达标,使群众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经过全县努力,在省市水质达标检验报告中,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水质全部达标,居全市前列。
华商报记者:
我是华商报记者。刚才从高县长介绍中了解到,近年来,黄陵县脱贫攻坚成果显著,请问:黄陵县是通过什么措施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返贫?谢谢。
雷磊:
黄陵县在2018年底与全市一起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核心,坚持扶持政策、资金投入、帮扶力量、工作力度、督查考核“五个不减”,对脱贫户、退出村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政策。通过开发式扶贫增收入、保障性扶贫减支出、设施提升强支撑、内生动力增后劲、外力帮扶助发展,预警监测防返贫“六条路径”不断巩固成果、提升质量。一是推进开发式扶贫,多业并举增收入。围绕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三类收入”,精准实施产业、就业、资产收益等扶持项目,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二是抓好保障性扶贫,落实政策减支出。围绕贫困群众脱贫退出“三保障”指标,精准落实医疗、教育、社保等保障性扶贫政策,减少家庭开支,减轻群众负担,防止出现返贫。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管护,优化环境强支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13个贫困村和基础设施薄弱村为重点,改造设施条件,提升管护水平,优化环境卫生,巩固脱贫成果。四是抓实扶志扶智效果,内生动力增后劲。革除陋习倡树新风,大力整治农村歪风陋俗,提升“一约四会”管理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推行“扶志六法”。强化典型引领,宣传脱贫模范先进事迹,营造“脱贫光荣”强大氛围。五是凝聚各类资源要素,合力帮扶助发展。落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责任,夯实各级帮扶主体责任。引导民营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积极开展帮扶。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构建爱心平台。加强军地脱贫攻坚协作,形成攻坚合力。六是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监测预警防风险。今年元月份开始,我县提早行动,先后出台了《黄陵县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关于建立防返贫监测预警干预机制的通知》《关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等机制性文件,通过信息数据动态监测、实地随机走访抽验,综合分析预判等多种途径,对全县2万户农户,2065户建档立卡户全面排查、重点核查、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并落实帮扶责任,分类管理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下一步,我县将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非建档立卡户进行全面排查,重点监测,及时跟进帮扶,确保不致贫、不返贫。
李少婷: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