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商洛市“牢记嘱托接续新奋斗 攻克堡垒创造新生活”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六场(镇安县)
时间:2020-10-22 13:21:00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22日上午10:00,商洛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牢记嘱托接续新奋斗 攻克堡垒创造新生活”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镇安县委副书记、县长贾建刚,镇安县副县长朱雪彬,镇安县扶贫局局长朱荣纬,请他们围绕“守住初心决胜脱贫攻坚 接续奋斗圆梦全面小康”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商洛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明权: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牢记嘱托接续新奋斗 攻克堡垒创造新生活”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今天是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镇安专场。
今天上午,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镇安县委副书记、县长贾建刚先生,镇安县副县长朱雪彬先生,镇安县扶贫局局长朱荣纬先生,请他们围绕“守住初心决胜脱贫攻坚 接续奋斗圆梦全面小康”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贾县长作介绍。
镇安县委副书记、县长贾建刚
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金秋流彩绘,寒暑尽风华。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中共镇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关注和支持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今天发布的主题是:守住初心决胜脱贫攻坚,接续奋斗圆梦全面小康。
镇安地处秦岭南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辖15个镇办、154个村(社区),总人口30.2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万户7.93万人。
立下愚公移山志,不破楼兰誓不还。脱贫攻坚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根本,以“八个一批”为路径,聚焦“六个精准”,严守底线任务,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度镇安成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第一个脱贫摘帽县。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实现2.5万户7.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2.2%降至0.47%,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考核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综合评价好的县,2019年我县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重点做了九个方面工作:
一是扛牢责任抓落实。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建立了书记负总责、县长抓落实、专职副书记牵总协调抓推进的指挥体系,明确了关键少数领导责任、行业部门指导责任、四支队伍落实责任、包户干部具体责任“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构建了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片、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行业部门指导、镇村两级落实的工作体系,确保了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出台《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办法》,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将1200多名优秀干部下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做到了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同时,成立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倒逼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二是户分三类保退出。紧紧抓住劳动能力这一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创新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把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三大类,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产业帮扶,每户落实两个以上中长产业;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就业帮扶,通过扶贫工厂(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进行安置,促进就近就业;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政策帮扶,实行兜底保障,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这一机制,作为陕西省唯一一个典型案例编入《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是狠抓两业促增收。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先后出台《农业特色产业三年振兴计划》《“千百万”脱贫产业资金扶持办法》,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蚕桑、茶叶等特色产业,全县发展板栗60.5万亩、核桃30.8万亩、茶园10.5万亩、桑园6.5万亩、烤烟2.75万亩,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2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时出台《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十条措施》,投入资金2.9亿元,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208个扶贫工厂(车间)吸纳就业4000多人、公益岗位安置6868人,确保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有增长、工资性收入不下降。这一做法,被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推广。
四是多措并举补短板。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村(社区)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实现生活用电和动力电、通讯网络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全部达标。按照“危改+普改”的思路,对全县4575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对1.33万户非贫困户的石板房、土坯房全面改造提升,所有农户安全住房全部达标。全面推行“三精管理”模式,“十三五”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043户,建成集中安置点59个,配建产业基地(园区)35个、扶贫工厂(车间)58个,我县“以产定搬,后搬迁时代有业安置”的搬迁模式,得到汪洋主席批示并在全国推广。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筹措资金6100万元,实施高速路口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清洁百日行动和“五美庭院”示范创建,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观。
五是落实政策强保障。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2800多名教师与贫困学生实行“1+1”结对帮扶,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辍学;针对特殊困难大学生,采取干部群众捐资的形式,建立助学基金204万元,每人每年一次性给予救助6000元。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制度,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贫困人口参合参保率100%,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80%以上。加大政策兜底保障力度,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16万人、特困供养人员3789人,临时救助13465人,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6328人、护理补贴4863人,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六是扶志扶智添动力。在全县150个村(社区)设立“爱心超市”,变过去简单的“送”为现在靠表现“奖”,形成了“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正向奖励机制。探索建立“扶贫超市”,由县总工会牵头,组织引导企业员工、单位职工、游客市民,累计购买贫困群众农产品20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实行“一约四会红十条”制度,全面落实村民自治,不断强化约束监管,规范了村民行为,形成了崇勤尚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以上三个做法,都被纳入《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导引》并在全省推广。
七是转变作风真帮扶。出台了“六条铁律”,明确要求县级领导和帮扶干部每月驻村不少于“四天四夜”,驻村工作队员每周不少于“五天四夜”,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常态化开展脱贫攻坚“三级干部”大走访,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建立脱贫攻坚周例会制度,成立了12个工作专班,广泛收集问题,分类梳理研判,逐一解决落实。制定出台《党员干部包户帮扶工作责任考评办法》,持续传导压力,保持攻坚姿态,严格问责问效,做到脱贫不脱钩、帮扶不断档。
八是强化激励鼓士气。建立激励奖励机制,注重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关心关爱一线扶贫干部,对主动驻村的一般干部直接确定为副科后备干部,副科干部直接确定为正科后备干部,正科干部直接确定为重用对象,累计提拔重用优秀扶贫干部233名。广泛开展“脱贫攻坚红旗村”创建活动,对命名的“红旗村”,党支部书记工资报酬每月增加500元,其他村干部增加300元,充分调动了村两委班子工作的积极性。针对基层干部力量不足的实际,公开推选“扶贫中心户长”3050名,重点履行脱贫攻坚宣传员、指导员、信息员、联络员、调解员“五员”职责,充实了一线力量、提升了帮扶成效。
九是建章立制固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制度保障,制定出台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和监测预警、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扶贫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1+10”长效机制体系,持续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动态管理,将全县农户分为返贫新增风险较高的、有风险的和无风险的三类,有效防新增、防返贫。推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353”管理机制,着眼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实现了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推行扶贫资金“一账一平台”管理机制,县镇村三级分别建立项目建设、民生保障、政策补助三类台账,搭建公开公示、行业监管、社会监督、咨询服务四个监管平台,确保扶贫资金管得好、用得好。创新推行了村集体经济“双委制”,将村集体经济经营项目委托给龙头企业运营、互助资金委托给县农商行管理,采取固定收益、反租倒包等“十种模式”,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建成光伏电站69座、实现贫困村光伏电站全覆盖,所有村集体经济均超过10万元以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我们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立足实际埋头苦干,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接续奋斗圆梦小康。我坚信,在中央和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朋友的支持帮助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与全国全省全市一道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努力向党和全县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谢谢大家!
商洛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明权:
谢谢贾县长。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商洛日报记者:
镇安“户分三类、精准帮扶”作为陕西唯一一个案例在全国推广,请介绍下这项机制的具体情况?
镇安县副县长朱雪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实践中,面对贫困家庭现状的千差万别、致贫返贫原因的多样叠加,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们结合县情实际,探索形成了“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目,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这一机制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省脱贫攻坚指挥部下发文件在全省推广,近期,国扶办将此项机制作为陕西省唯一一个典型案例编入《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在全国推广。
这一机制创新之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分类据实,一个是帮扶精准。
在分类方面:我们紧紧抓住劳动能力这一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并将此作为贫困户分类的标准和帮扶的基本出发点,按照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进行分类,其中有劳动能力户又分为放心户和缺项户;弱劳动能力户又分为可脱户和沉底户;无劳动能力户又分为特困供养户和兜底低保户。通过这种详实的分类,使识别和帮扶更加精准、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更加合理。
在帮扶方面: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产业帮扶,为每户规划两个以上的长短产业,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给予一定的奖补。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就业帮扶,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就近就地安置公益岗位,组织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吸纳就业。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政策帮扶,解决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兜底低保户的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和生活用电,确保按期达标脱贫。
通过实施“户分三类、精准帮扶”,我们取得了四大成效:一是摸清了贫困底子,做到了心中有数;二是厘清了主次难易,做到了聚焦靶心;三是找准了致贫原因,做到了对症下药;四是明确了弱项短板,做到了精准施策。目前,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良好氛围,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为接续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商洛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明权:
请继续提问:
西部法制报记者:
镇安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县,2018年在全市率先脱贫摘帽,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考核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综合评价好的县,被请问你们取得这些成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镇安县委副书记、县长贾建刚:
我县有贫困村9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55万户7.93万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在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下,2018年在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连续三年考核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领导带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片包抓15个镇办,其他县级领导联镇、包村、包户,扎实开展三级干部大走访,领导干部吃苦在先、冲锋在前。正是通过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真正把脱贫攻坚责任落实落细落到位。二是始终坚持不断创新。面对立地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状,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先后探索推行近二十项创新机制,其中“户分三类” “后搬迁时代有业安置” “一账一平台”3项机制在全国推广,“六条铁律”“扶贫中心户长”“脱贫攻坚红旗村”等15项机制在全省推广,2019年我县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正是着眼一个又一个难题、创新一个又一个举措、完善一项又一项机制,才确保了我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三是始终坚持苦干实干。学习借鉴兰考经验,我县制定出台了“六条铁律”,要求县级领导和帮扶干部每月驻村不少于“四天四夜”,驻村工作队员不少于“五天四夜”,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面杜绝“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正是通过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抓铁有痕的韧劲,才保证了作风硬、脱贫赢。四是始终坚持鼓励激励。县委每次研究干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都占到半数以上;对主动驻村的干部确定为后备干部和重用对象;每半年评选一次“脱贫攻坚红旗村”,党支部书记月报酬增加500元、其他村干部增加300元。正是通过一系列鼓励激励措施,才有效促进了优秀干部下到一线、干在一线,形成了强大的攻坚合力。
商洛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明权:
请继续提问:
阳光报记者:
脱贫攻坚期间,各级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村建设了一批公共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加强后续管护、持续发挥作用,请问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镇安县副县长朱雪彬:
2016年以来,我县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1250个,总投资24.83亿元,重点包括水电路讯、搬迁安置点、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村卫生室。这些项目建成后,如何管理,如何持续、更好的发挥作用,也是我们当时面临的一个难题。2019年,我们大胆探索,在全县推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353”管理机制。“3”,就是着眼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5”,就是围绕明确范围、权属、标准、资金、责任;还有一个“3”,就是采取专业管护、市场管护、自主管护,最终通过易权到村、设岗定员,实现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的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五项工作:一是划定范围,推行易权到村。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划定为道路、供水、公厕、垃圾污水等十类设施。通过逐村摸底、建立台账、确权移交,明确了村有村管责任。目前,全县共签订产权移交协议4431份,移交资产1884项,做到了基础设施易权到村全覆盖。二是确定人员,实施村民自治。全面推行“十员五岗”管理制度。“十员”就是十类设施管护人员,“五岗”就是管理“十员”的五个职能岗位。选聘贫困劳动力优先,占比50%以上,结合村级光伏电站收益80%用于开发公益岗位的要求,新开发村护路员、水管员、保洁员等岗位2363个,全县管护人员达到3850人,平均每村25人以上。三是多措并举,保障管护资金。我们采取“八个一点”的办法(上级争取一点、行业补助一点、财政筹措一点、集体列支一点、社会募捐一点、保险理赔一点、群众收取一点、投工折算一点),累计筹措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7349万元,全县统一制定管护方案、统一拨付管护资金。今年,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又筹措资金4000万元,规划建设小型垃圾处理点187个,采购垃圾收集车187辆、洒水车15辆、垃圾桶1.53万个,确保每个村有一辆以上垃圾收集车,每个院落有一个垃圾桶。四是厘清职责,强化考核管理。出台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系列办法,明确农业农村局、民政局、财政局等11个行业部门职责,细化5类14项工作内容和考核标准,采取“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的办法,对管护人员每月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五是建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各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镇办成立了管理所,村成立了管理站,同时按照“部门定标准、镇级抓管理、村级抓落实”的原则,推进各项管理措施落实。
商洛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明权:
请继续提问
三秦都市报记者:
脱贫摘帽后,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镇安县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
镇安县扶贫局局长朱荣纬:
脱贫摘帽后,我们及时将工作重点由精准帮扶、脱贫退出,转移到精准巩固、全面提升,严防重点人群致贫返贫、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全面抓好集体经济运营,脱贫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我们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围绕群众收入,持续推进产业就业。及时出台《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十条措施》,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加大产业奖补力度,全县新增烤烟7500亩、食用菌2000万袋、畜禽养殖79.7万头(只);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208个扶贫工厂(车间)吸纳就业4000多人、公益岗位安置6868人。二是围绕脱贫质量,持续推进问题整改。今年以来,我县扎实开展三级干部大走访活动,深入推进“三排查三清零”,全面对标补短,提升脱贫质量,全县排查整改各类问题共345个,切实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围绕巩固提升,持续推进精准帮扶。对409户剩余贫困户,强化帮扶力量,实行项目、资金、政策三个倾斜,目前这些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正在进行退出程序;对365户脱贫监测户和351户边缘户,分类建立专账,实行三色预警,坚持一户一策、一人一法,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四是围绕县域发展,持续推进项目建设。今年我县确定重点项目128个,年度计划投资80亿元,目前全部开工建设;实施扶贫项目570个,涉及项目资金4.19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348个、1.96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222个、2.22亿元。这些项目的建设,为群众稳定增收、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商洛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明权:
由于时间关系,请再提问最后一个问题。
商洛新闻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4月来陕考察时强调,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要加强后续扶持,重点解决就业问题,加强社区建设。请问你们在这方面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镇安县扶贫局局长朱荣纬:
“十三五”以来,我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043户27399人,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9个,其中800人以上安置点11个。全面推行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三精管理”模式,实施“社区+园区”融合发展,我县“以产定搬,后搬迁时代有业安置”的搬迁模式,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批示。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制定措施,夯基础、补短板、抓产业、稳就业、促融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认真落实省委“1+7”和市委“20条措施”文件,制定出台了《镇安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和行业配套文件,建成了信息管理平台,全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等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二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3894.9万元,实施补短板项目14个;推行领导包抓、专班蹲点、倒排工期、挂牌督战机制,推动项目建设不断加快。截止目前,已建成投用项目13个,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三是全面保障群众权益。全面落实“居住簿”管理制度,发放工作基本结束,明确迁出地和安置地两头职责,使搬迁群众教育、医疗、养老、民政救助等基本权益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四是扎实推进产业就业。加大产业培育和就业扶持力度,在大中型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窗口15个,在靠近安置点建设产业园区、基地和扶贫工厂(车间)58个,开展技能创业培训123人,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8万人,开发公益岗位安置392人,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就业的目标。五是规范社区管理服务。在安置点建立党支部28个、设立党小组1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2名,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县上成立了移民搬迁公司,按照“完全融入、委托代管、市场服务、统一管理、民政代管”五种模式,所有集中安置点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
商洛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明权:
感谢贾县长、朱县长、朱局长的发布,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