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聚力‘八个新突破’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 系列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04-24 14:43:35 来源:陕新发布

3月26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杨丽萍: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动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确定的“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我们组织策划了“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介绍本部门本区域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的思路举措,营造全市上下狠抓落实,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天是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发改委主任李西宁先生、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先生、市工信局局长李初管先生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请李西宁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李西宁: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媒体朋友对西安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我就市发改委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落细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全力推进2024年“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有关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过去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推动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战略部署,扎实抓好“三个年”活动和八个方面重点工作,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年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项目投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66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40.6亿元,达到年度计划的107.59%,240个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全市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制造业投资增长8.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5.3%,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2%。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促成引进秦创原新能源智能汽车试制实验平台等11个新能源项目,孵化以氢能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13家。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国家建设名单。全年新增4A级以上物流企业27家,规上六大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6%。

三是重大战略规划深入实施。高质量制定推动西安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7项指标提前2年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全面启动北跨发展,谋划287个北跨重点项目,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园(一期)等21个项目完工投运。

四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全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争取省级专项资金6500万元,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发布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关中平原城市群重点项目140个。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咸阳与西安轨道交通线网实现“无缝衔接”。

五是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功能,优化行政区和开发区建设管理边界。成功争取西咸新区开展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持续推动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我市成果落实,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馆顺利开馆,我市与中亚五国实现通航全覆盖。中欧班列(西安)保持全国开行领先优势,全年开行5351列、增长15.3%。

六是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311公里。电网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最大供电能力达到1400万千瓦,协调签订天然气供应合同40.2亿立方米,保障“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民生电力和天然气平稳供应。

七是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72万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和8.4%。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国家第二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成市级储备小麦10万吨、食用油2万吨年度轮换任务。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突破起势的重要一年。我们正按照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八个新突破”部署各项工作、配置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经济增长稳进提质,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态势。增强运行调度的精准性、政策工具的靶向性、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健全以统计数据为基准的运行监测体系,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和经济风险监测预警,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抓战略规划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高站位推动“八个新突破”取得实效,高起点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高标准启动“十五五”发展规划谋划,力争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十五五”总盘子。

三是抓项目投资优化增效,夯实筑牢经济运行压舱石。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服务保障2024年投资计划内项目推进实施。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抓好350个列入市级重点项目库的大项目建设,盯紧抓实西咸新区隆基绿能年产50GW单晶硅片产业园等76个重点新开工项目落地建设。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宽民间投资空间。

四是抓产业发展升级突破,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招引落地2—3家燃料电池系统制造企业,培育引入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制氢储氢装备等相关企业5—10家。聚焦“双中心”建设,加快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度。加速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营收达到4800亿元,六大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5%以上。

五是抓区域协同有机融合,打造联动发展高效经济体。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推动西咸新区有机衔接全市19条重点产业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深化西渭、西商融合发展,西康、西汉协同发展,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六是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2023—2024年国家授权三项改革任务先行先试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统筹推进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我市成果清单任务落细落实。中欧班列(西安)全年开行5500列以上。力争新开恢复国际客运航线6条,新开货运航线3条。

七是抓城市韧性强化提升,推动综合能级跃上新高度。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年内开通运营地铁8号线、10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南段、5号线一期东段。统筹推进铁路项目规划建设实施,加快推进西延、西十、西康、高铁东站工程建设。强力推进电网攻坚,全年建成变电站20座,全市电网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完成1—2个“光伏+”模式试点项目建设,推进1个集中式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提高本地新能源装机总量。

八是抓民生改善增进福祉,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惠民共享。持续完善援企、稳岗、扩就业一系列政策举措,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普惠养老城企联动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按期完成30个试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保障粮食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好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杨丽萍:谢谢李主任。下面请李志军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李志军: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建设为统揽,着力强化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万家,这两项指标同比增长均超过2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23%,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1。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西安由2022年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首次进入全球前20序列。

下面,我将2023年科技创新总体成效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一、“双中心”建设高位系统推进。成立了高规格“双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力量推进各项工作。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创新名城的实施意见》,梳理重点项目清单,发布《西安市加快推进硬科技产业化发展若干措施》,“双中心”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二、创新策源基础进一步夯实。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推进,支持建设空天动力、新材料等陕西实验室,推动新建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2家。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成投运,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601.08亿元,企业研发投入达294.5亿元,占比49.0%,创历史新高,研发主体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累计建成市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15个、创新联合体49个,实施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集群攻关等项目,一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隆基绿能研发的晶硅单结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7.09%,刷新世界纪录。西安可视可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摘得世界知识产权领域全球奖。

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持续升级。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复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成果转化模式,实施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行动,出台《西安市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施方案》,推进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产业导向、逆向孵化的创新平台。组织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129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709项,同比增长23%。

五、科技金融体系支撑更加有力。支持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等28家单位设立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站,科技金融服务企业820家次,贷款额达36亿元。首创推出“技术交易信用贷”,被《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作为典型经验刊发。探索实施的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业务,入选2023年度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任务,在深交所成功发行国内首单技术产权(技术交易)ABS。

六、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我市2名个人、2个创新团队分别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驻市单位共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19项,西安交通大学两项发明专利获得全国专利奖最高荣誉。2家企业荣获“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打造了一批“西安青年人才驿站”,实施“新锐西商”青年企业家扶持计划,培养选树首批领军型和新锐型青年企业家152名。设立5家外国专家书屋,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26人次。

各位媒体朋友,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锚定“双中心”成形起势这个首要任务,全面增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努力把比较优势变为领先态势,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攻坚发力。

一是在“双中心”实质性推进上攻坚发力。完善管理架构,建立重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双中心”建设。发挥城发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在“双中心”建设中的市场主体和示范作用,搭建平台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上攻坚发力。加快推进“5+2”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陕西实验室建设,支持新建和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大科创平台,探索“沿途下蛋”机制,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尖端产品。

三是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攻坚发力。推行“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等改革试点任务,加快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6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达到5000亿元。

四是在推动硬科技产业化发展上攻坚发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新增200家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新建5个开放共享、功能完备的中试平台(基地),实施20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围绕新材料、光子等领域,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创新集聚区。

五是在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上攻坚发力。探索“校招共用”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优化海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引进培育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300名。支持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建设,打造“股债贷保”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秦创原协同创新基地,推进西安都市圈创新一体化发展。高标准举办2024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

各位媒体朋友,关键之年,实干为先。今年,我们将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和闯劲,努力交出科技创新“高分答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谢谢!

杨丽萍:谢谢李局长。下面请李初管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李初管: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情况和今年如何在优化升级上实现新突破的思路举措,向大家作以介绍。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六个打造”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基本构建了“六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23年,支柱产业产值达到7409亿元,新兴产业营收突破13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营收接近4500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增速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排第2,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第4。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我市排第11位,较上年再提高1位。

当然,按照我市今年“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优化升级上实现新突破”的部署要求,我们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以实现新的突破。概况起来,主要是通过六个“优化”进行升级,实现六个“突破”。

一、优化产业倍增根基,在加快规模壮大上实现突破

一是依靠硬科技支撑、战略合作,推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做大做强。二是通过模式创新、要素保障,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光子、增材制造、卫星应用等五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实力。三是依托平台创新、资源共享,助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提升规模。四是坚持先行先试、机制保障,推进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水平提升,全年力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新兴产业营收突破15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4800亿元。

二、优化创新能力建设,在推动成果转化上实现突破

一是加快建设企业创新转化平台。鼓励规模大、实力强、条件好的企业创建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指导中小企业建立设计研发部门或提升研发水平。二是加快建设链群创新转化平台。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组建“企业+链盟”新型研发机构,促进链上企业协同创新,集群转化。三是加快建设产学研创新转化平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科教优势,会同大型企业组成“研转产”联合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研有方向、转有平台、产有支撑。四是加快建设公共创新转化平台。充分发挥秦创原、科技大市场、工业云、工业互联网等作用,畅通各类企业成果转化渠道。

三、优化项目引建机制,在积蓄发展后劲上实现突破

一是做好项目引建的政策要素保障,按照去年出台的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对工业用地一律实行保、减、补、扶、用政策,确保项目快速实施。二是精准招引项目,对“19+6+N”重点产业链,按照招引图谱加快对弱链、断链、短链的招引。三是鼓励企业扩能投资。对规上企业逐一摸排,对市场好、产能不足的企业,通过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促进企业扩能改造。四是加快投资落地见效。分阶段建立前期、在建、新增产能重点项目库,通过代办、帮办、月调度、月通报等措施加快项目建设。

四、优化企业培育体系,在提升数量质量上实现突破

一是在“小升规”方面,分层级、分档次建立A(1500—2000万)、B(1000—1500万)、C(新建企业)、D(改制企业)培育库,制定“一企一方案”,采取政策、市场、融资、技术等措施助力企业快升规。二是在“规长大”方面,通过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支持快速壮大。三是在“大上市”方面,建立重点拟上市企业培育库,通过上市诊断、精准服务、政策支持等方式,助力早挂牌早上市。四是在“市做强”方面,针对铂力特、西部超导等一批上市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集群打造、园区支持、要素保障等推动快速做大做强。

五、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在拓展承载能力上实现突破

一是明确园区产业定位。根据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结合各园区比较优势,立足17个省级工业园区、围绕44个产业片区,坚持“一园区至少一产业集群”“一片区至少一关键部件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二是加快布局调整。对新招引企业按定位进行布局,对园区原有企业新、扩建项目按定位予以调整。三是建好公共服务平台。按园区定位提供“技术+金融+政务”直达式、多方位服务。四是推动市场化运转。支持行政管理的产业园区加快采用市场化管理,鼓励大型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园区。

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在完善配套环境上实现突破

一是优化提升智能助企服务平台。重点围绕问题反映、收集、解决、反馈、督导,以及助企干部动态管理等环节进行优化提升。二是完善高效解决问题机制。对规上工业企业实行“一企一联系人”“一企一措施”专项包抓,按照“1234”助企解决问题机制,及时解决企业问题。三是提升公平、高效发展环境。重点围绕政务要高效、法制要公平、市场要公开、政策要一视同仁的要求进行优化提升。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西安先进制造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人才政策,引进高层次经营、技术等方面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杨丽萍:谢谢李局长。介绍情况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请提问。

国际在线:2024年西安市在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安排和具体举措?

李西宁:2024年,西安市坚持把抓高质量项目作为夯实“长期盘”“未来盘”的重要举措,以“稳总量、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益、防风险”为总基调,从2024年西安市投资项目计划中,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两新一重”、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组织350个重大项目,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总投资1.7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37.75亿元。

在项目安排上,我们体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产业项目,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253个产业项目中,含制造业项目162个,年度计划投资441.7亿元,占产业项目计划投资的56.8%。二是突出基础设施,安排交通、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项目55个,占比16.57%,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年度计划投资573.95亿元,占比24.55%,较2023年提高5.24个百分点。三是突出民生保障,将2024年全市“保回迁”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助力构建规范有序的土地征收拆迁安置和城市更新开发建设新秩序,全力推动项目快建成、早交付。

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多措并举、加强调度,高效率推进项目。充分发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工作专班作用,按照“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分级负责、计划管理”思路,建立开工、手续、入库、进度等工作台账。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实时化更新状态、智慧化监测预警、协同化处置问题,有效形成“线上+线下”项目统筹协调调度,合力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多方联动、狠抓落实,高标准保障项目。由发改部门牵头抓总,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所有项目统筹管理、督帮指导,形成全市“一盘棋”。开展要素保障“伴随式”服务,推动重大项目事前、事中、事后服务全覆盖。纵深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建立市级“大片区考古”联席会议机制,提升考古发掘效率;搭好政银企对接平台,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三是突出重点、抢抓政策,高质量储备项目。持续抓好项目接续,聚焦核心功能定位谋划区域特色项目,聚焦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聚焦重大战略政策补齐短板弱项,量质并进抓好项目招引签约。严格履行审查程序,确保落地重点建设项目真实、合规、可行,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杨丽萍:请提问。

央广网:李局长刚才提到,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科技成果就地转化700余项,能否介绍一下西安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方面采取的具体举措和经验做法。

李志军: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3年,市科技局聚焦“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召开20余场座谈会,摸实情、找问题、听建议,找对策,推动实施五个方面具体举措。

一、提高成果“供给”。我们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抓手,着力破解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问题,从源头上加大成果供给,西安交通大学等70余所高校出台管理办法,对职务科技成果进行单列管理,对科技成果转化职称序列进行单列单设,对横向课题经费出台管理办法促进成果产业化。同时,我们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技术总师负责制”,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各高校院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探索形成了具有西安特色的“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成果转化模式。

二、架设对接“桥梁”。针对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问题,实施“梧桐树科转行动”,依托秦创原总窗口、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建立覆盖全市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打造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在全国出台首个技术经理人分级分类星级制管理办法,全市累计培育技术经理人2890名。创新开展高校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模式,促进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目前已累计完成专利申请前评估14619件,并被纳入了教育部典型经验组织推广。

三、挖掘企业“需求”。以产业领域为单元,充分挖掘企业的技术需求,梳理形成西安市重点产业链创新资源地图和图谱,通过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科学家+工程师等多种途径,促进创新要素配置到企业需求方向,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四、搭建孵化“暖房”。支持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中试转化平台(基地)以及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帮助科技企业、人才团队开展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小批量生产等,孵化培育了一批上下游科技企业。2023年,全市新增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级以上孵化载体达31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连续三年增长30%以上。

五、壮大成果承载“主体”。科技企业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是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我们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新技术应用场景,着力提升本地产业对优秀科技成果的吸纳承载能力。

杨丽萍:请继续提问。

中国经济时报:产业链是近年来的高频词汇,也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请介绍一下西安市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方面的相关情况和下一步打算?

李初管: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等,都明确提出,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近几年,我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产业链提升。目前的总体情况:

一是完成了体系搭建。基本形成“19+6+N”的重点产业链发展体系,即:19条优势产业链+6条新兴产业链+N个未来产业培育链。

二是健全了工作机制。建立了“1155+N”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印发了工作细则,每条链都分别组建了工作专班和专家服务团,明确了主要提升目标。

三是取得了初步成效。2023年,19条优势产业链规上制造业部分产值超7000亿元,其中6条产业链增长20%以上,5条产业链规模超过千亿元,10条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元。

下一步,围绕产业链提升发展,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双制化”推进。就是实施“链长服务制”和“链主带动制”,这样既能发挥政府担任链长的服务协调作用,又能发挥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的技术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高效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二是加快“纵横化”扩链。在纵向方面,主要围绕产品链,即关键件、主要件、配套件等方面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实现产品高技术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在横向方面,主要围绕促进产品链发展的支撑链,即技术链(工业设计软件)、管理链(工业管理软件)、工艺链(工艺装备)等建链、强链。

三是搭建“融通化”平台。开展“领军人才赋能产业链”“链主企业行”“链主大讲堂”“链上企业进高校”等系列活动,动态发布重点产业链“专精特新”主导产品和优势技术供需对接“两张清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

四是提升“全套化”服务。计划认定一批产业链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给链上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融资服务、市场拓展等一流周到服务。谢谢!

杨丽萍: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布人的回答!请继续关注我们举行的“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