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04-24 14:27:02 来源:陕新发布

4月11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民政局局长李平伟、市卫健委副主任杨国梁、市医保局副局长岳岚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杨丽萍: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民政局局长李平伟先生、市卫健委副主任杨国梁先生、市医保局副局长岳岚女士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下面,请李平伟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李平伟: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西安民政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推动市委“八个新突破”重点任务落实落细,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摆在首要位置,民政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开局良好。完成65个试点项目的建设并开展运营,全市1562个社区9项服务功能均有提升,不同程度解决了老百姓养老、托育、就餐、家政等基本服务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加积极主动。组织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举办2024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和第七届西安“老年大舞台”,全市敬老爱老孝老氛围愈加浓厚。全年建成83个养老服务设施。新建老年助餐点203个,开展独居老年人应急呼叫服务试点100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1121户、老年人能力评估1.8万人次,探访特殊困难老年人45.7万人次,为95.38万老人发放高龄补贴,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得到更好保障。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出台相关政策精准认定6类困难对象,分类纳入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救助体系。依托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并核实办结1.6万余条。全年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2.6亿元,及时将党和政府温暖送达21万困难群众。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展现新活力。依托9个社会组织党建指导站成立帮扶“合力团”,在扶贫济困、乡村振兴、防汛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全年累计筹措资金(含物资折价)2700余万元。成立8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开展康复服务4000余次。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年为3万对新人在西安实现跨区域领证。举办第二届公益性海葬和首届节地生态安葬,惠民殡葬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惠及群众6488人。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全年累计命名采集乡村道路及农村兴趣点6000余条(个),命名地铁站点55座,地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25年,我们将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紧扣市委“深化六个改革”决策部署,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持续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满足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需求。按照“重需求、强功能,小投入、大成效,多元化、可持续”的工作思路,按时保质完成不少于65个项目建设任务,突出后期运营监管,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动态优化各行业运营支持举措,发布全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白名单,提升社区嵌入式服务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水平。

二是统筹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建立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推动建成7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举办第三届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和第八届“西安老年大舞台”活动。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年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站30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个,持续推进9个区级公办示范性养老院建设运营。建设40个以社区食堂、邻里助餐为主的老年助餐设施。建设线下适老化产品展销中心,完成不少于5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在全市新增1500户空巢独居老年人免费应急呼叫服务。实施智慧养老院建设试点,做好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补贴实施工作。

三是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持续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加强防止返贫帮扶政策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有效衔接。推进专项救助政策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和其他困难群众延伸。深入推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推广碑林区“融救联助”模式,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落实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政策,适时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持续推进“精康融合行动”,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康复辅具租赁服务模式,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

四是优化社会事务服务供给,满足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落实好惠民殡葬和节地生态安葬各项政策,不断拓展政策覆盖面。深入推进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深化婚俗改革,广泛开展婚前教育辅导。高效做好结婚落户、个人身后“一件事”办理,促进民政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乡村内部道路街巷命名实现全覆盖,探索创建“乡村著名行动”示范店(园),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五是创新社会治理能力。优化社区规模设置,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引导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稳岗就业、关爱帮扶等活动,推动慈善帮扶与政府救助有效衔接。规范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强化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发展社区慈善,开展第十三届“中华慈善奖”候选人推选。开展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品牌展示和业务对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谢谢大家!

杨丽萍:谢谢李局长。下面请杨国梁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杨国梁: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媒体朋友对西安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支持。

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全面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落实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居民重要健康指标不断改善。下面,我将卫生健康领域总体成效向大家做以简单介绍。

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明显

新(改)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0个,为基层新添置DR、B超、麻醉机等设备379台,补充房颤患教机、心电图机等临床设备2700余台,基层基础设施设备明显改善。围绕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拓展基层业务范围,累计增加内、外、妇、儿、老年等科室194个,开设住院床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到178所。为3360名在岗乡村医生配发出诊箱。组织16所三级医院、27所二级医院帮扶7所县级医院、62所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基层群众12.76万余人次,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115项,培训基层医务人员8704人次。基层诊疗人次和占比持续提升,“健康守门人”作用不断增强。

二、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45个。持续健全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体系,市级质控中心、区县级质控小组分别达到48个、131个。在城六区和西咸新区、高新区建成卫星医院27所,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卫星医院全年诊疗量超95.7万人次。实施改善就医感受七条惠民措施,其中,118家医院施行“一次挂号管3天”措施,134家医院开展“院领导接待日”“一站式服务中心”覆盖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市三级甲等医院101项、其他医疗机构60项检验项目纳入全省检验互认范畴,努力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三、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更加巩固

组建73支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和1000余人的预备役队伍,建立西安—咸阳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专家委员会,及时联合开展疫情风险研判。将大骨节病等重点地方病患者纳入慢病管理,实现监测、治疗全覆盖。推进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保持下降趋势。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275家。坚持多病同防,实现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有效防控。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全市居民健康素养率较2023年增长5.08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1。

四、中医药传承发展呈现新亮点

全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所有申报区(县)通过省级评审验收。建立了以4所三甲中医类医院为龙头,13个区县二级中医医院为骨干,236个镇街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医馆为基础,327家中医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人次占比持续增长,达到41%。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9个,建设名老中医、流派等传承工作室128个,培养继承人3000余人。开展“五进”科普宣传及义诊活动1385场次,惠及群众近30万人次。成立乌兹别克斯坦中医药人才交流中心、中医药培训基地,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迁入新址运营。

五、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持续加力

成功申请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建成9所公办托育机构、42所普惠托育机构,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2个。我市托育工作受到国家充分肯定,4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在全市推开家庭病床服务,为患者建床12131张。55家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累计创建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483家。全年孕产妇健康管理率为97.14%、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为97.76%,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位于副省级城市前列。

2025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部署安排,坚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好推动资源向基层、预防和中医倾斜,更好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健康西安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强基工程,促进医疗卫生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鼓励三级医院健全医疗对口帮扶基层各类机制,进一步扩大巡回范围、延长巡回时间、增加巡回人数,面向基层开展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卫星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医联体内涵建设,做实人员、技术、管理、服务“四下沉”。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中医、康复、老年、慢性病、精神等服务,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实现镇街卫生院心电图“一张网”全覆盖、影像“一张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二是深化综合医改,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全市“十五五”规划。持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争创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升级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加强儿科、精神科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0个。

三是突出预防为主,积极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建设省域公共卫生中心和区域中心实验室。加快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着力提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疾控核心能力。抓好季节性传染病多病同防实施干预措施,提高重点传染病防控质效。抓好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等监测和学校卫生工作,稳步推进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试点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改善人居环境、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等方面拓展工作,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

四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持续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加快中医医院项目建设,推进9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7个区县“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推进国医大师杨震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及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45个,建设中医阁100个,新增4个市级中医专业质控中心。开展好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工作。

五是聚焦群众关切,办好一批为民实事。取消医疗机构“门诊预交金”,开展“无陪护”病房、“无陪护”医院试点,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全市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和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儿科服务。今年建设3所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3个特殊儿童托育点、5个用人单位办托点、50所公办机构、60所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机构,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8个。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到85%。完成适龄妇女“两癌”筛查20万人次以上、0—6岁常住儿童孤独症筛查60万人次以上。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儿童口腔疾病防控监测和干预。

最后,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对西安卫生健康工作给予关心支持和监督指导,谢谢大家。

杨丽萍:谢谢杨主任。下面请岳岚副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岳岚: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感谢媒体朋友对西安市医疗保障工作的关心支持。过去一年,我们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我主要向大家介绍四个方面情况。

一、坚持人民至上,保障质量持续提升。一是巩固待遇水平。2024年,全市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报销246.27亿元,个人账户支出84.13亿元,大病保险报销7.24亿元,医疗救助报销1.38亿元。二是助力家庭病床市域全覆盖。制定家庭病床医保待遇和支付政策,抽血、化验等60多项服务项目在家就可享受。扩围家庭病床医保支付至市域全覆盖,已惠及6290人次,统筹基金支付825.49万元。三是助力乡村振兴。累计资助46.17万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直接实施医疗救助90.49万人次5.91亿元,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累计监测7.75万人。

二、坚持创新驱动,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一是常态化开展药耗集采。累计执行集采药品959种、医用耗材31类,累计减少群众医药费用49.26亿元。35家药店、4家民营医疗机构开展集采药品“三进”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二是有效赋能医药机构。建立医保预付金制度,累计拨付53家定点医疗机构职工医保预付金7.29亿元。落实药品耗材集采结余留用奖励政策,累计拨付370家定点医疗机构结余留用金4.32亿元。三是优化口腔医保政策。将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拔牙、根管治疗等27项口腔类门诊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预计年度可为群众减轻医药负担1.1亿元。

三、坚持精细管理,治理实效持续凸显。一是积极推动全民参保。2024年,全市参保1101.38万人,城镇职工参保人数485.67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615.71万人,完成率100.62%。二是守好群众“保命钱”。2024年,全市医保系统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机构4760家,其中暂停医药机构协议257家、解除协议580家、拒付/追回资金4196家、行政处罚184家、移交公安机关16起、移交纪检监察机关64起。督促定点医药机构自查自纠追回违规基金1.87亿元,查处违规基金8829.78万元,行政罚款2210.09万元。三是有序落实药品追溯。我市定点零售药店追溯码采集基本做到了应采尽采,全市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除基层卫生机构)门诊购药采集率已达70%以上,三级医院采集率正在持续提升。

四、坚持数字赋能,服务质效持续突破。一是上线药品比价系统。在全国较早发布药品比价系统,连通全市6000余家定点零售药店,覆盖23万条不同规格、型号、剂量药品数据,药品价格更加透明,群众选择更加方便。二是异地结算便捷顺畅。2024年,市外来我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551.72万人次252.55亿元,减少群众垫付167.55亿元;同期我市参保群众赴市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268.76万人次31.4亿元,减少群众垫付26.14亿元。三是稳步提高经办能力。深化高频事项“全城通办”等9项便民服务举措。参保信息查询等40余项医保业务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9个渠道自助办理。我市医保经办中心组队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医保系统“高效办成一件事、医保经办系统大练兵”比武竞赛,获团体二等奖。市医疗保障局微信公众号连续3年获评全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粉丝量达147万。

各位媒体朋友,2025年,市医疗保障局将紧紧围绕全市“深化六个改革”的总体部署,聚力办好民生实事,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西安新篇章贡献医保力量。

一、强化基金运行管理。一是扎实开展基金管理专项整治。聚焦欺诈骗保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以及医保基金使用监督管理不力、损害群众利益等重点问题进行治理,全面提升医保基金管理能力。二是优化参保长效机制。落实连续参保和当年零报销居民大病保险激励政策,巩固拓展全民参保成果。三是强化智慧医保建设。加快建设我市医保数据专区,实现DeepSeek本地化部署应用,助力医保管理服务智能化提升。推进医保业务“视频办”、两定机构线上协议签订、云药店医保支付系统、“无感+信用”支付服务建设。开展“医保钱包”试点工作。

二、全力办好为民实事。医保局将竭力做好市政府安排的2件民生实事。一是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1个百分点,实施期限为12个月。二是开展集采药品“三进”行动。推动集采药品“三进”区县全覆盖,提升群众使用质优价廉的集采药品的可及性和便捷度。

三、纵深推进改革创新。一是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规范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政策,优化大病保险制度,巩固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二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DRG2.0版本实施,落地《西安市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细则》,引导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三是落细落实药品耗材集采。平稳实施国家、省际联盟和省级已执行集采药品及医用耗材中选结果。

四是优化提升服务能力。一是优化异地就医。进一步便捷异地就医服务,提高异地就医保障水平,为市内市外来西安就医人员,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保服务。二是提升经办服务。深化9项便民举措,扎实推进2025年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优化办事环节,简化证明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努力为参保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保服务。三是强化政策宣传。拓展“主流媒体+新媒体”线上组合宣传模式,持续开展医保宣传“六进”活动,提升医保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五、切实维护基金安全。一是开展自查自纠。聚焦典型性、顽固性、易发性违法违规问题,组织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对全市定点医药机构开展自查自纠。二是聚焦违规与骗保行为。定点医疗机构重点针对肿瘤、麻醉等领域,定点零售药店重点针对空刷医保、倒卖“回流药”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三是调动发挥各方力量。完善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线索移送、联合检查等常态化工作机制。

最后,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对西安医保事业给予关心支持和监督指导,谢谢大家。

杨丽萍:谢谢岳局长。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请提问。

中国网:刚刚介绍情况时提到,要统筹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请问李局长,2025年,西安市在养老服务方面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还有哪些创新点?谢谢。

李平伟:感谢媒体朋友对养老事业的关注。2025年一开年,我们在前期调研摸底、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就抓紧部署了一批养老服务的试点任务,目的就是抢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

近期,我们印发了《关于开展经济困难家庭重度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试点工作的通知》,重点解决原有养老服务补贴政策享受人群减少、服务质量偏低、服务专业化不足等问题;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应用的通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养老机构等养老场景应用,并给予一次性补贴;印发了《西安市开展智慧养老院建设试点方案》,加强提升我市养老机构智能技术应用水平,优化养老服务质量与效率;印发了《西安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申报指南(2025版)》,明确了4大类15条扶持政策,重点加强了对残疾、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

今年,我们还将重点推进以下4类改革创新工作。制度类。健全完善公办养老机构收费定价、预收费管理、聘用人员薪酬待遇机制,推动建立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制度。服务类。重点是探索开展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建设类。在推进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开展全市农村敬老院整体改造提升。产业类。将加大智慧养老产品推广应用的宣传力度,结合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工作,推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建设西安市适老化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我们还将在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上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举办第三届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再为全市1500户空巢独居老年人免费应急呼叫服务,持续组织开展失能老年人助浴服务等。

同时,西安市老年大舞台已经举办了七届,今年我们还将继续举办第八届老年大舞台活动,西安电视台将全程进行播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多多宣传。

我们相信,通过今年部署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任务,将有力推进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安享幸福晚年。

杨丽萍:请继续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一老一小”牵动着万千家庭,也是民生保障的重点。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在推动老年健康、普惠托育,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上,有哪些举措?

杨国梁:感谢您的关注。近年来,我市始终将老年健康、普惠托育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全局谋划。

在“一老”方面:一是强化老年医疗服务支撑。大力推进老年医学科建设,我市72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里,设置老年医学科室,占比达76%。目前超93%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老年人就医更加便捷。二是突出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一方面,全力加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已有101家成功获评省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家庭病床服务,全市累计建床15685张,让有需求的老人在家就能获得医疗照护。三是做好老年健康专项服务。加强老年人痴呆筛查及干预,规范开展防治;持续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为辖区内申请的65岁及以上居家失能老人,提供健康管理、评估、咨询等多元服务,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获得感。

在“一小”方面:在推动普惠托育方面,西安作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示范带动、持续发展,加快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多措并举增加普惠托育供给。认真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市区两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鼓励产业园区、机关、院校、医疗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设立托育点,积极推动公办幼儿园下沿开设托班,计划用2年时间集中建成100所公办托育机构、110所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机构,逐步实现“一街一公办”“一社区一机构”托育服务圈。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托育服务质量。我们打出人员培训、品牌创建、智慧托育、综合监管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即:通过打造市级托育实训中心,加大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人员能力和水平;通过塑造 “长安养育” 品牌,确立行业规范,提振行业信心;通过搭建智慧托育信息化平台,精准对接需求,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实行常态化综合监管,多部门定期检查,保障托育环境安全健康。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杨丽萍:由于时间关系,提最后一个问题。

西部网:大家在办理各种业务时,都希望越快越好。请问我市在提升医保经办效率、优化服务体验上,有哪些做法?请详细介绍下。

岳岚:一是推行“九个办”,推动服务创新突破。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全面落地高频事项“全城通办”、多样化渠道“自助办”、合理分流“预约办”等9项便民服务举措。异地就医、参保信息查询等40余项医保业务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9个渠道自助办理,4类业务实现容缺办。

二是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服务精简提效。国家局“高效办成一件事”12项年度重点事项全部在西安落地。牵头“就医费用报销一件事”,实现家庭共济、异地就医等事项“一网通办”。

三是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推动服务智慧升级。上线医保征缴统模式系统,开通省内职工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新增大学生门诊骨折特殊审批功能,线上医保服务持续优化。

四是构建“四级联动”服务网络,推动服务下沉延伸。完善基层医保服务体系,全市共建成乡镇(街道)医保服务站185个,建成村(社区)医保服务室3349个,实现市、县、镇、村四级经办服务窗口100%全覆盖。

五是扎实开展“练兵比武”活动,推动服务能力提升。围绕医保待遇结算、基金预算管理、两定协议管理等内容,分3批次组织全市800余名经办干部开展培训。我市在全省“练兵比武”活动中获得团队一等奖。

杨丽萍: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布人的回答!请继续关注我们举行的“‘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